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2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美国学者罗兹曼在《中国的现代化》一书中指出,“(清末‘新政’的)舵手在获得一个新的罗盘以前就抛弃了旧的,遂使社会之船驶入一个盲目漂流的时代”。他还认为,中国的困难的实质在于,这种过渡阶段破坏了久经考验的选拔精英的程序,科举制度的废除破坏了经典教育,严重地削弱了传统价值的影响,代之以毫无章法可循的局面。

——摘编自萧功秦《从科举制度的废除看近代以来的文化断裂》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材料中有关科举制度被废除的观点。(要求:可对观点进行评析,也可以提出自己的新观点;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第一卷变法通议(18921898
第二卷瓜分危言(18991901
第三卷新民说(1902
第四卷新大陆游记(19021903
第五卷开明专制论(19041905
第六卷王荆公(19051910
第七卷中国国会制度私议(19101911
第八卷新中国建设问题(19101912
第九卷伤心之言(19121915
第十卷欧游心影录(19161920
第十一卷墨子学案(19201921
第十二卷先秦政治思想史(19061922
第十三卷翻译文学与佛典(19201924
第十四卷中国历史研究法(19221925
第十五卷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1924
第十六卷要籍解题及其读法(19231927
第十七卷古书真伪及其年代(19261928
……
(注:“王荆公”即王安石)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梁启超在1904~1910年撰写《开明专制论》和《王荆公》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并评析梁启超学术方向的变化。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601868年,福泽谕吉三游欧美,他发现:现代世界以欧洲各国和美国为最文明的国家,土耳其、中国、日本等亚洲国家为半开化的国家……是野蛮的国家。欧洲目前的文明经过从野蛮进入半开化,从半开化进入文明。汲取西洋文明时应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国体),按照由难而易的顺序酌情取舍。谋求文明涉及到国体、政统、皇统等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问题。文明前进一步,政治也随着前进一步,使文明和政治步调一致。西洋文明的特点在于对人与人的交往问题看法不一、最后融为一体,产生“民主自由”。文明的国家应当靠侵略、奴役别国来推行文明。

——摘编自【日】福泽谕吉《文明论概略》

材料二   19181920年,梁启超游历欧美,他意识到:我们素来认为天经地义尽美尽善的代议政治,今日竞会从墙脚上筑筑摇动起来。他的寿命,竟没有人敢替他保险。自从机器发明工业革命以还,生计组织起一大变动,从新生出个富族阶级来。科学愈昌,工厂愈多,社会遍枯亦愈甚。富者益富,贫者益贫。科学万能说当然不能像从前一样的猖獗,但科学依然在他自己范围内继续进步。泰西思想界,现在依然是浑沌过渡时代,他们正在那里横冲直撞寻觅曙光。许多先觉之士正想把中国、印度文明输入,图个东西调和。这种大业只怕要靠我们才得完成。我们青年将来要替全世界人类肩起这个大责任。

——摘编自梁启超《欧游心影录》

(1)据材料一、二、比较福泽谕吉与梁启超对待西方文明的态度不同点。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两人的西方文明观。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图:玉米传入中国路径图

材料二中国农业发展始终依循两条道路前行,一条以广度开发为主,主要体现在耕地扩展,政策的调整;另一条则为深度开发,主要体现在农业技术的提升、农作物复种制度的出现,以及高产作物的引进。玉米、甘薯未引进之前,南方水稻,北方旱地作物粟、黍、冬小麦以及高粱拥有用地与产量的优势。文献记载玉米种植从“种罕”到“遍艺之”,经历了近百年时间,对明清时期的中国影响深刻,有学者提出康乾盛世是玉米等高产作物的引进造就的。至20世纪30年代在全国的统计中,玉米的占地比例如下,甘肃6.5%、广西17.2%、河北15%、黑龙江5.3%、湖北10.7%、湖南3.9%、吉林5.4%、辽宁12.6%、山西5.4%、陕西11.3%、四川13.2%、新疆19.2%,安徽等十四省占地比例很低,几乎视作零。

——摘编自韩茂莉《中国历史农业地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玉米传入中国的路径,分析对玉米全国性种植影响最大的路径及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玉米在中国全国性传播的因素。评析“康乾盛世是玉米等高产作物的引进造就的”这一观点。
2023-09-21更新 | 142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苏省常州市联盟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古代的人口迁移运动,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波浪式离心运动,即汉民族人口由黄河中下游人口稠密地区逐渐向四周扩散,而且在多数地区还呈现波浪式推进的特点;二是北进南退运动,即北方民族不断向汉民族居住的黄河流域推进,并迫使汉民族人口大规模南迁。在中央政权强盛,人民较长时间享受政治安定的条件下,大致以前者为主;在连年战乱或几个政权对峙、鼎立的情形下,则以后者为主。这两种人口迁移运动形式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中国人口稠密地区南移,并最终形成了中国人口分布南重北轻的局面。

——摘编自王建朗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等

从材料中选取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观点。(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22-23高三下·湖南·阶段练习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政治文化对政治制度的变革成功有重要影响,主要通过三个方面体现:首先,精英阶层的政治文化影响大众,那么政治变革会很容易发生。如果精英阶层倡导的政治文化能影响到大众,那么精英和大众的政治文化就具有一致性。政治制度的变革拥有了广泛的政治文化认同,就会较为顺畅。反之,变革很难成功。

其次,外来政治文化同传统文化的整合,会推动政治变革的成功。社会转型时期,政治文化往往呈现出多元并存状态。...如果传统和外来的政治文化能实现成功整合,政治制度变革成为顺理成章之事。反之,整合失败,政治制度的变革也很难成功。

再次,从本国经济社会发展基础上自然形成的政治文化,容易推动政治变革的发生。如果政治文化是在该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自然形成的,那么政治文化的深层次转变就较为容易发生,政治制度变革成果也随之巩固下来。反之,政治文化的深层次演变很难实现,政治制度的变革也因而很难成功。

——摘编自张迪《政治文化对政治制度变革的影响》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得出结论。(要求: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023-03-30更新 | 220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苏省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江宁分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李顿调查团报告书》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迅速占领了中国东北地区。南京国民政府要求国联主持公道,促使日本联系国联通过决议派由英国季顿任团长的调奋团前往中国东北进行调查。19320日调查团完成调查报告书,19332.国联大会通过了《李顿调查团报告书》。由于报告书没有满足日本在中国东北的利益诉求。日本宣布退出国联。

◆主要内容

一、918日下午10时至1030分之间,在铁路上或铁路附近,确曾有炸裂物爆发之事.……但事实上并未阻碍长春南下列车准时之到达.……实亦不足以证明日本军事行动之正当。

二、东三省为中国之东三省,直与其大部分移民所来之邻省河北、山东无异。

三、日本在中国东北拥有特殊权益,“凡不承认此点或忽视日本与该地区历史关系之解决不能认为满意”。

四、一般中国人对“满洲国政府”均不赞成,此所谓“满洲国政府”者在当地中国人心目中只是日人之工具而已。

五、建议在满洲实行高度自治,聘请相当数额之外国顾问。其中日本人应占一重要比例……(外国教官训练的特殊宪警)为东三省境内唯一武装实力。

——摘自《李顿调查团报告书》

◆社会各界反响蒋介石评论说,“余对此(李顿报告书)主张,有修正或保留之接受,不必拒绝,以弱国图强.非此不可也”。后中国驻日内瓦代表颜惠庆又进一步表示,“中国愿以公断,解决中日争案”,“无条件接受报告”。

共产党领导的工农民主政府发出强烈通电,指出:“李顿报告稿公开地最无耻地宣布了共管中国的计划。……中央工农民主政府号召全国民众武装起来。以革命的民族战争来粉碎李顿的报告。”

进步教育家马相伯对报告书提出批评。指出报告书“绝不必要”,中国朝野上下,应一致团结,“以国家土地人民为前提,以全国民众武力为后盾……本民治精神,用保甲办法废止内战,一致对外”。

——摘编自杨淑新《李顿调查团赴华调查及中国社会各界反响》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李顿调查团报告书》。
2023-10-13更新 | 205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苏省前黄高级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威斯特伐利亚和会以国际会议的方式处理区域大战后的和平安排问题,史无前例。参加和谈的各类国际行为体多达两百个左右,会务本身就极其庞杂,达成协议堪称奇迹。《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承认路德教和加尔文教同天主教一样在西欧享有合法地位。无论荷兰和瑞士的独立,还是德意志诸邦的主权,均得到确认。

——摘编自李春放《全球国际体系的演进》

材料二   联合国之宗旨为:一、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 并为此目的;……采取有效集体办法,以防止且消除对于和平之威胁,制止侵略行为或其他和平之破坏;并以和平方法且依正义及国际法之原则, 调整或解决足以破坏和平之国际争端或情势。……

——《联合国宪章》(1945年6月26日)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形成的背景及意义。
(2)指出材料一和材料二中在处理国际争端方面的相似之处,并加以评析。
2023-12-11更新 | 9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淮安市、南通市部分学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质量监测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01 年,张謇将大生纱厂的收益、社会捐赠等创办多个学校,积极践行“实业与教育迭相为用”的思想。在兴学的过程中张謇重视德育。他为盲哑学校题的校训为“勤俭”,为女子师范学校题的校训为“勤俭温和”。对于中国商人存在信用缺失的问题,张謇非常痛心,他告诫学生“无论何事何时,当力守信用,注重道德……商业无道德,则社会不能信用,虽有知识、技能,无所用之”;作为学生必须孜孜不倦的坚持学习,只有在学业方面发愤图强,并不断精进才可以为人民做贡献,为人类谋福利;学生只有摒弃个人主义,增强民族团结性,才可以消灭国耻。张謇强调传统的伦理教育,认为学校应对学生严加约束,对于自由、平等学说,他在演说中告诫学生“推之一家之中,父母、兄弟、夫妇、子女,人人如所说之自由、平等,能一日相安乎?能自安乎?”

——摘编自袁一鸣《张謇兴学与南通教育的近代化》


(1)据材料概况张謇德育教育的主要内容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张謇德育教育。
2023-11-17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抽测历史试题
10 . 疫情往往引发人们更多地关注社会问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浩劫当前,这城里的法纪和圣规几乎全都荡然无存了;因为神父和执法的官员,也不能例外,都死的死了,病的病了,要不就是连一个手下人也没有,无从执行他们的职务了;因此,简直每个人都可以为所欲为。在这种情况下,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开始抬头。

材料二   14世纪的黑死病夺去了欧洲2千万到3千万人的生命,重要的是即使是那些幸存下来的工人也减少了他们的劳动力供应,1349年英国秋天收割的时候,地主们只能花双倍的工钱才能雇到人手,在整个中世纪,消费品一直供不应求。黑死病促进一部分人认识到在死神面前,贵贱都是平等的,人们冲破了教会的禁欲观念,此时的意大利和欧洲呼唤人性的解放。

——王红印《浅谈中世纪西欧黑死病的影响》

材料三   2020年3月,白宫表示考虑以联邦政府名义下达对纽约州等三个疫情严重州的强制隔离,遭到纽约州州长科莫的强烈反对,认为这是“联邦政府向这些州宣战”。因为根据联邦分权原则,对重点疫区是否采取强制隔离属于各州行使的权力,联邦政府无权用强制性手段干预州政。除非各州愿意让渡一部分治权,联邦政府无权统一部署旨在切断病毒传播链的强制性措施。

——魏南枝《美国抗疫不力的政治制度症结》《光明日报》2020年06月14日08版


(1)据材料一、二,概括黑死病对欧洲的主要影响。
(2)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抗疫不力的制度原因,简要评析该制度。
2023-04-24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苏州市常熟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