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779 道试题
1 . 读1951年、1961年中国对外贸易额占比统计示意图

据此可推知(       
A.中国逐步冲破西方国家的封锁B.中国外交政策发生根本改变
C.西方国家放弃对华的敌视政策D.中苏两国关系已经完全破裂
2023-07-09更新 | 56次组卷 | 3卷引用:安徽省宣城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2 . 同治元年(1862年),曾国藩在日记中记载了由华蘅芳、徐寿研制的蒸汽机试演情景:“其法以火蒸气贯入筒,筒中三窍。……火愈大则气愈盛,机之进退如飞,轮行亦如飞。”“窍喜洋人之智巧,我中国人亦能为之,彼不能傲我以其所不知矣。”这表明(       
A.洋务派积极从事反对外来侵略的斗争B.曾国藩对西方技术认知深刻理性
C.晚清留学教育促进近代化人才的培养D.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技术的革新
2023-07-09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宣城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北宋政府设立“榷货务”,负责茶叶等专卖。并规定:茶农所生产的茶不得私自出售,一律要卖给“榷货务”;政府收购茶叶款预先支付,茶农要为此付20%的利息;因茶叶会缩水,收购时每100斤茶还要扣除25%的‘耗茶’。北宋政府的这些做法(       
A.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B.推动了茶叶对外贸易的兴盛
C.扩大了财政收入的来源D.维护了茶叶市场秩序的稳定
4 . 唐初的三省六部制建立了“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奉而行之”的中央行政体制;贞观年间,唐太宗深察其弊,乃令“三省长官合署办公,是谓政事堂”,从而形成“三省长官合议政事,尚书奉而行之”中央行政体制的新形式。据此可知,政事堂的设置(       
A.强化了三省之间的制衡B.保证了国家的科学决策
C.缩小了尚书省长官职权D.提高了国家治理的效率
5 . 四川三星堆遗址(约公元前2800年~前800年)出土的文物中,青铜尊、青铜鼎的造型,与中原青铜器的同类器型非常相似;作为祭祀仪仗的玉璋、玉璧、玉琮,与二里头、殷墟出土玉器几乎如出一辙。这说明(       
A.三星堆文明源于中原文明B.区域文明之间存在交流
C.蜀地文明的特色十分鲜明D.早期国家注重祭祀仪式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受牛顿力学体系的影响,洛克提出了天赋人权和社会契约的主张;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斯宾塞提出了证明白人殖民扩张合理性的理论。这说明近代自然科学
A.适应了西欧早期殖民扩张的需要B.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C.客观上推动资产阶级价值观发展D.有利于西欧理性精神传播
2023-03-14更新 | 206次组卷 | 71卷引用:【校级联考】安徽省宣城市八校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56 年 9 月召开的中共八大,是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地探索中国自 己的社 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始阶段。八大前夕,鉴于苏共二十大暴露出来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中的问题,中共中央即已明确提出“以苏为鉴”,走中国自 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问题。 随后,毛泽东在调查研究、总结我国“一五”计划经济建设经验的基础上,作《论十大关系》 的报告,阐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的十个方面矛盾,提出了解决这些矛盾以调动各方 面积极性的基本原则。这个报告不仅是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篇之 作,而且为八大提供了理论指南。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第二版)          

材料二   “中国式的现代化”是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初期探索国民经济调整过程中提出 的。1979 年 3 月 21   日,邓小平首次提出“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 工业、农业、国防、科学 技术) 的概念。   同年 12 月,邓小平阐明:“我们要实现的是中国式的现代化,是‘小康之 家’”。1984 年 3 月,他进一步指出“小康之家”就是“翻两番,到本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 小康社会。这个小康社会叫做中国式的现代化。”1987 年,邓小平又提出中国现代化建设 “三步走”的发展战略,使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蓝图更加清晰完善,有迹可循。邓小平“中 国式的现代化”思想在回答中国怎样实现现代化的问题上,提出了一 系列新的概念和新的观点。这一思想,来源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满足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为我们在 新时期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强大武器。

—摘编自姜婷《邓小平“中国式的现代化”思想研究》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共八大召开的历史背景,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中共八大“独立地探 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取得的成果。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邓小平“中国式的现代化”思想的主要内容,并分析 这一思想的意义
8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然后就有同治初年由奕䜣、文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领导的自强运 动(即洋务运动) 。这个运动就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应付大变局的救国救民族的方案。简单地说,这个方案是要学习运用及制造西洋的军器来对付西洋人。这是一个不彻底的方案。

材料二   甲午以后,康有为领导的变法运动是我国近代史上救国救民的第二个方案,这个方案的主旨是要变更政治制度,其最后目的是要改君主立宪制,变法运动无疑是比自强运动更加西洋化、近代化。

材料三   等到自强、变法……都失败了,国人然后注意到孙中山先生所提出的救国救民的革命方案,即三民主义。但是民族主义和民权主义在西洋尚且未实现,以落伍的中国,外受强邻的压迫,内部又满布封建的思想,何能同时推行三民主义呢? 这岂不是偏于理想吗?……其实中山先生充分的顾到了这层困难。他的革命方略就是他实行三民主义的步骤。同盟会的宣言的下半说明革命应分军法、约法、宪法三个时期,就是以后所谓军政、训政、宪政三阶段。

材料四   现在我们要研究我们的近代史。我们要注意帝国主义如何压迫我们。我们要仔细研究每一个时期内的抵抗方案。……我们如果能找出我国近代史的教训,我们对于抗战建国就更能有所贡献了。

—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1938 年初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自强运动是“不彻底的方案”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康有为领导的变法运动”的积极作用,并分析孙中山的救国方案较之“变法运动”有何不同。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作者研究中国近代史的用意。
9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大一统”观念萌生于三代,丰富于春秋战国,至秦汉进一步系统化、理论化, 大一统”思想核心是疆土一统和以治权及法令制度为中心的政治一统,同时也涉及到思 想一统和文化认同。

—摘编自张子侠《“大一统”思想的萌生及其发展》

材料二   古人们民族国家意识最突出的表达莫过于“华夷之辨”。先秦以后,在“华夷     之辨”上的衡量标准是血缘、地缘和礼仪三个标准并行,以血缘及地域进行衡量的观点一     般在华夏面临严峻威胁即遭遇严重入侵和灾难时占据主流。清军入关后,康熙帝强调“无     分内外,视同一体”,雍正帝说“天下一统,华夷一 家”。清帝所主“大一统”,改变了“中国” 的疆域定位:将历代传统限定在长城以内的“中国”的政治与疆域之版图,扩展到长城以外     的“三北”及各边疆地区,即北狄、南蛮、西戎、东夷,皆涵盖在“中国”之内。

—根据李治亭《清帝“大一统”论》等整理

材料三   从古代中国的“武力统一 到新中国的“和平统一 ,到今天的“一 国两制”和 九二共识”,时代在变,但中华民族对统一的渴望和追求始终不变;统一的方式在变,但是 中华民族完成国家统一的决心和信心始终不变。

—摘编自董文文《论中华民族的大一统思想及当代价值》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始皇践行“大一统”思想的举措。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代“大一统”思想的新变化。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大一统”思想对当代中国的启示。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据此可知,表中的三大事件(       
时间事件
1978 年 5 月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展开。

1978 年 12 月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以邓小平《解放思想,实 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为指导,重新确立了党的思想路线、 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


1981 年 6 月

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审议和通过了《关于建 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科学总结了新中国成立 32 年来的历史,为统一全党思想打下了基础。

A.标志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B.有助于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
C.确立了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地位D.为党的“十四大”召开作了理论准备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