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6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南朝刘宋孝武帝时,有个名叫谢士先的人告发申坦是刘义宣(谋反败亡者)的同谋。当时申坦已死,他的儿子申令孙为山阳郡太守,听到这个消息,便到廷尉投案请罪。廷尉卿蔡兴宗议曰:“若坦昔为戎首,身今尚存,累经肆眚(朝廷宽赦),犹应蒙宥(宽恕)。令孙天属(父子天性相连),理相为隐。况人亡事远,追相诬讦,断以礼律,义不合关。”同时指出谢士先“发因私怨,况称风声路传,实无定主,而干黩欺罔,罪合极法。”又有告状的百姓二十二人,案情还未了结,还得参与廷尉审讯,按照当时的法律,这些人应该暂时拘押在尚方(监狱)之中。蔡兴宗“以讼民本在求理,故不加械,即若系尚方,于事为苦”。

—摘编于李延寿《南史·列传·卷二十九》

材料二   公民们:……在一个共和国当中,退位的国王只能在两种情况下派上用场:要么是危害政权的安定或是威胁自由,要么就是同时实现这两个结果。……我必须声明:路易十六必须死,因为祖国必须生。至于路易十六本人,我建议国民公会立刻宣布他是法兰西全体国民的叛徒。我建议为牺牲的自由革命烈士们竖立纪念碑,让人民始终铭记权利意识和曾经屈服于暴君的恐惧,同时也让所有的暴君永远知晓并害怕人民及其正义。

—摘自罗伯斯庇尔(1792年12月3日)《就对国王的审判问题而作的演讲》


(1)根据材料一,概括蔡兴宗在司法实践中体现的思想观念或精神品质。
(2)根据材料二,指出罗伯斯庇尔提出处死路易十六的理由。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罗伯斯庇尔演讲所产生的影响。
2024-02-09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宣城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1933年废两改元之前,中国经济生活中流通的货币有银两、银元、铜元(清末制钱)和纸币。铸造货币(硬币)的既有中央政府又有地方政府,还有私人银炉。纸币发行权也极为分散:享有发行权的既有华资银行,又有外资银行。华资银行又分国家银行、商业银行和地方银行;每一种货币都是形式多样,表现出明显的区域性特征;伴随着贸易而输入的各国货币,也广泛流通于中国。

——摘编自贺水金《不和谐音:货币紊乱与近代中国经济、社会民生》1840 年至1911年中国货币形式和数量

货币形式数量以元计值百分率(%)
中国银元240000000 元2400000009.6
外国银元1080000000 元108000000043.4
铜元200000000000枚1490000005.9
银两票30000000 两420000001.7
银元票50000000元500000002
铜钱票134000000 串1000000004
外国钞票110000000 元1100000004.4
银锭250000000 两34700000014
铜钱500000000000枚37300000015
总数 2491000000100

—摘自郝延平《中国近代商业革命》


从以上材料中提炼出一个历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对其合理解析。(可以从总体上或局部提取历史信息,所提取的历史信息要明确,解读合理,史论结合。)
2024-02-08更新 | 14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宣城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国家观就是传统的“天下观”,它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不把“天下”等同于“中国”。按照历代正统王朝思想的理解,“天下”至少包括以下含义:“天下”是“天子”的“天下”,“天子”是“天下”的“天子”,“天子”居“天下”之中心区域即为中国,其周边民族集团被分为“蛮、夷、戎、狄”。由此“天子”“中国(华夏)”“四夷”构成了一个以“天子”为中心的“三重”的天下体系。这种多重的“天下观”摆脱了狭隘的血缘意识,以华夏政治文化作为划分等级的标准,在解释了“中国”在“天下”中所处的地位的同时,还规定了周边民族在天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地位,同时也为“蛮、夷、戎、狄”的人或民族集团进入“中国”提供了可能,随着政治和文化的统一,“蛮、夷、戎、狄”也一样可变成“华夏”。

——摘编自王柯《从“天下”国家到民族国家》

材料二   关于现代民族国家的定义众说不一,有人说它是包含民族、领土与主权三要素的共同体,也有人说它是拥有共同的语言、文化与历史的社会群体。马克思主义则强调,18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提出“人民主权”说和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的政权,是现代国家发端的标志。近代国人的现代国家认同,既是近代中国融入世界过程的应有之义,也是甲午战争后新生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产物。从戊戌到辛亥,前者倡言君主立宪,打破了王朝国家的坚冰,将认同现代国家的价值取向第一次引入了国人的视野;后者则径直推翻了王朝国家并终结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创建了民主共和的新国家。

——摘编自郑师渠《近代国人的现代国家认同——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传统“天下观”对古代中国发展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现代民族国家观的主要内容及其在近代中国实践的历史背景。
2023-07-10更新 | 79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宣城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民族韧性,即柔而不弱、刚而不脆的精神特质,是中华民族精神谱系的有机组成,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精神密码和指引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在实现“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不同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形式表达。近代以降,帝国主义加之国内的官僚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将中华民族的“弯枝”压到最低点,人民陷入亡国灭种的深渊,看不清中国要到哪里去。将历史的“弯枝”以救亡图存的保护机制、动力机制和强大的自我修复能力反弹出去,成为民族韧性指引中华民族实现“站起来”的最深刻的根据。

——摘编自《民族韧性:民族复兴进程的透视》


根据材料,结合中国近代史所学知识,以“韧性”为主题,自拟论题并加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2024-02-25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宣城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5830日,麦克阿瑟以盟军最高统帅名义进驻日本,其制定并实施了包括解除武装、惩办战犯等一整套“非军事化”和“民主化”的改革,如基本人权、议会制度、和平经济等,以清除军国主义对日本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影响,大力压制体现军国主义及侵略精神的制度。……194810月,美国国家委员会通过《关于美国对日政策的建议》,主张美国政府缓和惩办日本军国主义分子的政策,复兴日本经济。美国政府接受了该建议,此后的日本顺利踏上了美国的同盟战车,逐渐成为美国亚太战略的基石。

——摘编自《中等大国的战略选择-以日本为例》

材料二   战后初期,按当时东欧各国共产党领导人的看法,由人民民主制度向社会主义制度的过渡将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这种人民民主道路基本上反映了东欧各国的实际,而且有很大的包容性,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可。经过政治经济改革,多种所有制并存且互相竞争,各民主党派组成联合政权,团结了最大多数人。到1947年前后,东欧各国的经济已经达到或接近战前的水平,政治民主也呈现勃勃生机。然而,随着冷战的爆发,苏联迅速放弃了允许东欧国家自主探索民族化道路的政策,要求这些国家完全按照苏联模式建立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体制。

——摘编自《前东欧国家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战后初期日本改革的背景,并简析美国对日政策转变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战后初期东欧人民民主道路的特点。
2023-07-14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宣城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小说《平凡的世界》中的人与事的原型均取材于当时中国的陕北地区

1977年秋冬

报纸发表了教育部关于今年大学招生的消息,“白卷英雄”的时代已经过去了。12月,少平和他的高中同学都去应考了,但初、高中基础太差,一个也没考上。

孙少安迫于生活的窘迫,尝试着与自己的队员签订了一份生产承包合同,遭到原西县革委会主任冯世宽的严厉制止,这也许是整个黄土高原上的第一次自发性改革,但却匆匆夭折。

1978年夏

省里同意了原西县农村试行生产责任制。庄稼的生长同农民劳动的热情一样地高涨,更重要的是农民不必像生产队那样一年四季把手脚捆在土地上“磨洋工”,它们开始有了农闲时间去赶集上会,做点小生意,鼓弄起了家庭副业。

1980年春

尽管有人发出“国将不国”的叹息,但没有人再能阻挡住生产责任制的大趋势了,在处理完“抢分集体财产”的混乱情况后,双水村迅速走完了责任制改革的过程。生产队长孙少安不用负责队里的生产了,无事可做就自己投资在村里开办一个砖窑,纳税后利润可观,孙家的日子开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981年以后

村临时初中班撤销后,失去代课教师工作的孙少平和许多村里的人前往大城市寻找机会,对他来说,那个地方是个更大的世界。1983年,随着人民公社的撤销,乡镇初级中学逐渐建立起来。

——摘编自路遥《平凡的世界》


提取材料信息,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农村变革有哪些史料价值。(要求:提取至少两个方面的信息)
2023-07-10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宣城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某赋役制度示意图

材料二   缩小行政区划是晋察冀边区改造旧行政的重点之一。旧有的行政区划幅员广阔,一个区所辖村庄有多达几百个的,而华北山地民居普遍分散。晋察冀边区的做法是普遍实行小区制度。但在区县机构设置上,相较阎锡山治下的主要变化在于增加了公安和人民武装两科(部),国民党政权体系上层有复杂完备的组织机构,而村级只有一个村长,这样导致政令到县以下即形同虚文。晋察冀边区的做法是各村都建立民政、财政、教育、实业、司法五个部门,每个部门委员会都由数人组成,这些职务一般都是无偿义务性质。

——摘编自王龙飞《破旧立新:中共在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赋役制度实施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政权建设方面“破旧立新”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政权建设方面“破旧立新”的意义。
(3)从新中国成立后的史实中再举一例制度变革,并说明其是如何“破旧立新”的。
2024-02-01更新 | 14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宣城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市镇,作为周围乡民商贸的集散地以及地主乡绅居住的集中地。其中少数大镇的繁华必依赖丝、棉等跨地区的贸易发达而成气候,追究其原因,而该镇在商贸的技术、人才与管理方面具备的优势更为重要。例如经丝技术为南浔人所独创,对生丝、绸缎的鉴识,南浔、盛泽的牙人、牙商较之他地更为精明,以及若干公馆、会所以及商业组织的有力参与,等等。总之,事在人为,都是市场“物竞天择”的结果。明清市镇的形成往往是在离县城较远、数县交集的“两不管”地带率先出现;离县城较远,路途为河湖港汊分割,村落细碎成网,小市镇数量反而多起来。有些大市镇的发展,其经济实力远胜于县城, “一个湖州城,不及半个南浔镇”的民谚,妇孺皆知。

——摘编自《王家范谈明清江南的“市镇化”》

材料二   1983年,邓小平到苏州和无锡等地视察,欣喜之情溢于言表,他似乎看到了一个小康社会的现实样板。此后,政策进一步趋向积极。1984年,乡镇企业出现了突破性的发展势头,各类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到1988年,企业个数达到1888万个,从业人数达9546万人,总收入达4232亿元,四年间乡镇企业数平均每年增长52.8%。独特的经营机制和产权结构使乡镇企业在与国有企业竞争中处于优势,某些产品,国营企业生产亏损,乡镇企业生产却能盈利,显示出特有的生命力。1987年邓小平接见外宾时说: “农村改革中,我们完全没有预料到的最大的收获,就是乡镇企业发展起来了,异军突起。”

——摘编自《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的历史和机制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江南市镇经济繁荣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80年代中国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的背景及作用。
9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56 年 9 月召开的中共八大,是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地探索中国自 己的社 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始阶段。八大前夕,鉴于苏共二十大暴露出来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中的问题,中共中央即已明确提出“以苏为鉴”,走中国自 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问题。 随后,毛泽东在调查研究、总结我国“一五”计划经济建设经验的基础上,作《论十大关系》 的报告,阐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的十个方面矛盾,提出了解决这些矛盾以调动各方 面积极性的基本原则。这个报告不仅是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篇之 作,而且为八大提供了理论指南。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第二版)          

材料二   “中国式的现代化”是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初期探索国民经济调整过程中提出 的。1979 年 3 月 21   日,邓小平首次提出“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 工业、农业、国防、科学 技术) 的概念。   同年 12 月,邓小平阐明:“我们要实现的是中国式的现代化,是‘小康之 家’”。1984 年 3 月,他进一步指出“小康之家”就是“翻两番,到本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 小康社会。这个小康社会叫做中国式的现代化。”1987 年,邓小平又提出中国现代化建设 “三步走”的发展战略,使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蓝图更加清晰完善,有迹可循。邓小平“中 国式的现代化”思想在回答中国怎样实现现代化的问题上,提出了一 系列新的概念和新的观点。这一思想,来源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满足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为我们在 新时期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强大武器。

—摘编自姜婷《邓小平“中国式的现代化”思想研究》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共八大召开的历史背景,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中共八大“独立地探 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取得的成果。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邓小平“中国式的现代化”思想的主要内容,并分析 这一思想的意义
10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大一统”观念萌生于三代,丰富于春秋战国,至秦汉进一步系统化、理论化, 大一统”思想核心是疆土一统和以治权及法令制度为中心的政治一统,同时也涉及到思 想一统和文化认同。

—摘编自张子侠《“大一统”思想的萌生及其发展》

材料二   古人们民族国家意识最突出的表达莫过于“华夷之辨”。先秦以后,在“华夷     之辨”上的衡量标准是血缘、地缘和礼仪三个标准并行,以血缘及地域进行衡量的观点一     般在华夏面临严峻威胁即遭遇严重入侵和灾难时占据主流。清军入关后,康熙帝强调“无     分内外,视同一体”,雍正帝说“天下一统,华夷一 家”。清帝所主“大一统”,改变了“中国” 的疆域定位:将历代传统限定在长城以内的“中国”的政治与疆域之版图,扩展到长城以外     的“三北”及各边疆地区,即北狄、南蛮、西戎、东夷,皆涵盖在“中国”之内。

—根据李治亭《清帝“大一统”论》等整理

材料三   从古代中国的“武力统一 到新中国的“和平统一 ,到今天的“一 国两制”和 九二共识”,时代在变,但中华民族对统一的渴望和追求始终不变;统一的方式在变,但是 中华民族完成国家统一的决心和信心始终不变。

—摘编自董文文《论中华民族的大一统思想及当代价值》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始皇践行“大一统”思想的举措。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代“大一统”思想的新变化。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大一统”思想对当代中国的启示。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