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713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1 . 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据此可知,唐中期(       
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
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
2023-12-19更新 | 960次组卷 | 203卷引用:云南省普洱市思茅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三国和两晋时期,北方的匈奴、羯、氐、羌、鲜卑等少数民族开始内迁到黄河流域……各民族纷纷建立自己的政权……他们彼此征战,人民被屠杀,牛马被掠夺,城市化为废墟, 田地大量荒芜,为躲避战乱,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形成第一次南迁的浪潮。

材料二   魏晋以来, 内迁的各族与当地的汉人错居杂处,开始过定居生活,他们不断向汉族人民学习……民族隔阂不断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到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

材料三 三国鼎立时期,魏、蜀、吴都在局部地区实现了统一,这种局部统一较之东汉末年众多军阀割据混战的状况前进了一步,也为后来的全国统一准备了条件。各国都重视发展生产,整顿政治,增强国力,促进了局部地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魏、蜀、吴三国还重视处理与少数民族的关系,进一步促进了民族大交融。

(1)根据材料一, 指出“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 形成第一次南迁的浪潮”的主要原因。这一现象导致的直接后果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概括魏晋时期的社会现象。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所产生的重大影响。
2023-11-30更新 | 74次组卷 | 26卷引用:云南省普洱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19世纪末20世纪初,促使德国大量人口移民海外的推动因素—劳动力过剩问题,已演变为劳动力短缺,到一战前,外国劳工已达120万之多,他们遍布德国工农业生产的各个部门,德国因此而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劳动力输入国。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德国(     
A.工业化推进的速度较快B.海外移民导致劳动力不足
C.战争使得人口大量损失D.民主政治有了充分的发展
2023-10-07更新 | 242次组卷 | 45卷引用:云南省普洱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4 . 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安石之开源政策,有些处又迹近于敛财, ……那时的百姓,实有不堪再括之苦。”作者认为王安石变法(     
A.加重人民的负担B.实现了富国强兵
C.使北宋走向衰亡D.加强了社会管控
2023-10-05更新 | 740次组卷 | 95卷引用:云南省西盟佤族自治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如图是中国某一时期的地方机构设置示意图。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政治(     
A.充分吸取了秦汉以来地方机构设置的教训
B.有效改变先前武将擅权、藩镇割据的状况
C.分化事权、相互监督,有效加强君主权力
D.为此后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埋下制度伏笔
2023-08-30更新 | 204次组卷 | 48卷引用:云南省普洱市镇沅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自隋朝开科取士以来,不断有周边藩国的质子来华学习。唐朝时期,出于“文德绥海内”,传播大唐文化的目的,允许国子监接收周边国家的留学生。这表明留学生来华(     
A.扩大了理学对周边国家的影响B.确保了唐王朝对周边国家的钳制
C.有利于周边国家制度的完善D.有利于唐与周边藩国的平等交往
2023-08-18更新 | 371次组卷 | 17卷引用:云南省普洱市思茅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对唐代租庸调制中“庸”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由女子代役②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
③这保证了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④是政府收入的主要来源
A.①③④B.②③④C.②③D.①②③④
2023-08-10更新 | 102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普洱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1956—1966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曲折发展”的十年,以下词汇最能全面反映该时代特点的是(     
A.人民公社、外交政策、农业合作化
B.“一大二公”、“大跃进”、“一五”计划
C.开国大典、公私合营、三大改造
D.中共八大、大炼钢铁、“八字方针”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果说,罗马法……有所创制,那是因为罗马共和国以及之后的帝国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多种族”的大国的缘故。法规应该设立起来以作为分属于各个种族的个体之间的社会纽带,并使得原先在属于相同种族的各个小城邦的范围之内盛行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也能在帝国范围内得以奉行。体制上各类灵活的机制使新的规章得以形成、受到检验并获得确认,它属于“再试验再犯错”这一漫长的过程,最终选择出了受所有人真正理解的规章,并可有效地避免冲突及改善社会的合作状态。

材料二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摘录:

第二条 帝国依据本宪法规定在联邦领土内行使立法权,帝国法律应高于各邦法律……

第四条 下列事务属于帝国的监督与立法权范围之内:制定关于迁徙的自由、归化与居住自由、公民权、护照、外侨警务、各种行业,包括保险在内的法规;关于全部民事、刑事与诉讼法之统一立法。

第五条 帝国立法权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行使之。帝国法律应取得两个议会必要的和充分的多数的同意。

第三十二条 联邦议会与帝国议会对皇帝任命的宰相行使预算审核、行政建议诸权利。


(1)依据材料一,概述古代罗马法能够不断得到创新发展的有利因素。
(2)依据材料二,概括《德意志帝国宪法》中体现的民主思想,并指出宪法颁布对德国发展所起到的进步作用。
2023-07-28更新 | 11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普洱市思茅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杜鲁门:我们必须教导他们(指苏联)如何知行而止……我们赢得的胜利把领导世界的持续重担放到了美国人民的肩头,全世界应采取美国制度,不管我们喜欢与否,未来的国际经济格局将取决于我们!

材料二 美国历史学家小阿瑟·施莱辛格曾说:“尼克松和基辛格这对奇特的搭档毕竟使美国的外交政策甩掉了包袱,冲出了禁区,使全国的视线从意识形态转向了地缘政治,并且调整了美国政策以适应国际关系结构中的深刻变化。”

材料三 第一,美国人必须不再把当今世界看作单极世界,在处理国际问题时,美国至少需要得到某些大国的合作。美国单方面的制裁或干预只会招致灾难。第二,美国虽不可能建立一个单极世界,但可利用其超级大国地位,以有利于美国利益的方式处理国际问题,并寻求他国的合作。

(1)材料一中杜鲁门的主张体现了什么目的?举例说明战后初期美国是如何在经济领域实践这一主张的。
(2)结合20世纪70年代的史实说明材料二中“国际关系结构中的深刻变化”包含哪些主要内容?这一时期尼克松政府“甩掉了包袱,冲出了禁区”的具体表现有哪些?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三中的观点,并对其作简要评判并说明理由。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