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608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理藩院负责管理蒙古、西藏、青海、回部(清朝对新疆天山南路的通称)各藩部。理藩院所管理的“藩”与明朝朝贡体系中的外藩是不同的。外藩并不属于中国,但是清朝的“藩”属于自己政权体系的一部分。这种思维和过去各个王朝用羁縻、封赏、和亲的间接方式控制草原势力的做法,有着根本的区别。清朝对蒙古、西藏、青海、回部的管理对应正确的是(     
A盟旗制度金瓶掣签改土归流奴儿干都司
B乌里雅苏台将军驻藏大臣西宁办事大臣伊犁将军
C单于都护府会盟行都指挥使司护乌桓校尉
D“九边”军镇宣政院北庭都元帅府渤海郡王
A.AB.BC.CD.D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下列有关历史事件,发生在下图所示历史时期中的是(     
A.土地改革在全国范围内蓬勃开展B.国民党对解放区的重点进攻被粉碎
C.“三三制原则”下的民主政权建立D.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在全国广泛开展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变为“政由方伯”,诸侯国基本上已具有独立权。各国间的利益冲突不断加剧,军事竞争催生出国际间的战争规则和交往原则,并由此出现了专门的外交机构和外交官。各国为了协调国际关系,经常组织会盟活动,制定盟约作为诸侯共同遵守的国际规范。盟约具有国际司法和调节功能,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各国在国际交往中,形成了国家平等、和平外交、互不侵犯等原则。与此同时,儒家也力图将国际法纳入“礼”的范畴,构建和谐的“天下秩序”。

——据高旭《先秦国际法的溯源与探究》等

材料二:近代国际法话语权体系依托资本主义国家崛起而实现,主要适用于欧洲主权国家之间。西方国家凭借其政治、经济和军事等优势,将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法推广至全球,将非西方国家置于它们单方确立的国际法之下。在这一进程中,主权平等原则得到承认,但这只是欧洲范围内的有限承认,如柏林会议商讨非洲国家的国际公约时,列强是以西方的文明标准决定非洲国际事务,非洲国家却无从参与。近代国际法话语权体系偏离了主权平等原则,这种单一性的话语权体系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国际法的“国际”属性。

——据冯胜勇《国际法史背后国际法话语权体系的现代性反思》

材料三:国际法脱胎于西方文明的母体,如今已逐渐为中国所接受、认同和支持。改革开放后,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交往活动,从国际法律秩序中获得巨大的收益。中国应提高现代国家治理能力,不断推动社会的文明进步,同时应积极履行国际义务,力求使自身的主张与行动符合国际法的规范与理念,并在全球治理问题上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据韩逸畴《从欧洲中心主义到全球文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国际法产生的背景及其应用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近代国际法体系。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当今中国参与国际法体系建设的认识。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新文化运动时期,相当一部分知识分子干脆把 Democracy一词译作平民主义,而放弃了以前常用的“民主主义”“民权主义”等译法,“平民”一词充斥报刊,成为极时髦的用语。这反映了他们(     
A.对民主的理解发生了变化B.认清了欧美的社会制度存在差异
C.具有参与政府管理的意识D.力图建立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宋朝时期,古典园林进入成熟时期,园林设计开始偏向雅致精巧,注重意境的营造。不仅善于运用奇石构筑园林景观,同时还非常注重布局,重视水景的运用,以营造清幽深远的意境。这一园林风格(     
A.受到了时代精神的影响B.迎合了市民阶层的审美
C.体现了经世致用的理念D.反映了儒学世俗化趋势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鸦片战争后的数十年间,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国家陷入了内忧外患的严重局面,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列项所摘条款内容出自《辛丑条约》的是(       
A.“中国有新恩施及各国,应准英人一体均沾”
B.“上谕将诸国人民遇害被虐之城镇停止文武各等考试五年”
C.“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
D.“现定稍宽其禁,听商尊行纳税贸易,洋药准其进口”
7 . 徐喜辰主编的《中国通史》中指出:春秋时期,卿大夫家内盛行着家臣制,春秋末期有些诸侯国内出现了一种官吏性质的家臣,这种家臣不再有封地,而以粮食为俸禄。这种家臣制(     
A.促进了小农经济发展B.奠定了官僚制的基础
C.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D.利于维护周王室统治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青浦崧泽遗址是上海地区最早的人类居住地之一,距今约5800年—5300年,对研究中国早期文明起源、长江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在遗址中出土了一只古朴可爱的陶塑家猪,据此判断该地区(     
A.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较明显
B.当时人们大量使用陶器、饲养家畜
C.在一定地域范围内过着迁徙的生活
D.初步改变了对自然资源的纯粹依赖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1217年,英国《大宪章》中涉及王室森林的条款被扩充为独立的《森林宪章》,允许平民百姓在王室森林中放牧牲畜、挖掘水渠并从事其他农业活动。该《森林宪章》的主要目的在于(     
A.加强森林管理利用B.改善平民生活条件
C.限制王室林地特权D.增强赋税征收能力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公元前5世纪前期,罗马经常和周边的伊达拉里亚人、高卢人、埃魁人、沃尔斯奇人等战争,罗马平民则利用外敌进攻的时候离开罗马,让贵族陷入生死存亡的境地,这种斗争方式被称为“撤离运动”。到公元前449年,平民开展了三次“撤离运动”。这一运动(     
A.体现出平民家国情怀淡薄B.促使公民法向万民法过渡
C.催生了罗马成文法的产生D.加剧了平民与贵族的矛盾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