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33 道试题
1 . 货币从独特的角度反映了社会生活和经济发展历程。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贸易达到鼎盛,中国货币成为域外国家和地区广泛使用的流通货币,货币国际化程度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宋元时期中国货币在域外流通过程中,承担了国际结算货币职能、他国流通货币职能、可兑换货币职能、财富贮藏职能。……“蕃夷得中国钱分库藏贮,以为镇国之宝”。不少国家和地区将中国铜钱作为财富贮藏。……宋代纸币制度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领先世界。

——摘编自张星《宋元时期中国货币域外流通研究及当代启示》

材料二:欧元自创世运行以来,在推动欧盟各成员国经济金融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且对国际金融市场的繁荣、国际货币体系的运行具有深远的意义。伴随着欧盟国家在国际经济、政治关系中发挥着日益重大的作用,欧元的国际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欧元对美元的冲击将不断加大,这也将打破美元独立枝头的局势。

——摘编自张章《对欧元国际化的若干思考》

材料三: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五套人民币

版本

时间

发行背景

第一套至第三套

①1948~1962年

1948年,随着人民解放战争的顺利进行,发行第一套人民币;1955年,为适应国内外经济情况而发行了第二套人民币;第三套人民币诞生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的困难时期

第四套

1987年

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健全中国的货币制度,方便流通使用和交易核算,中国人民银行自1987年4月27日,发行第四套人民币

第五套

1999年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对现金的需求量日益增大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元时期中国货币的特点和出现这些特点和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欧元的使用有什么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①所指时间段的阶段特征。简述第四套、第五套人民币的发行体现了国家的哪些变化。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孙中山先生高扬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斗争旗帜,率先发出“振兴中华”的呐喊。在孙中山先生领导和影响下,无数爱国志士集聚在振兴中华旗帜之下,广泛传播革命思想,连续发动武装起义,推动了革命大势的形成。由于历史进程和社会条件的制约,由于没有找到解决中国前途命运问题的正确道路和领导力量,辛亥革命没有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境遇,没有完成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摘编自《习近平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   在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的重要领导人中,董必武参加过辛亥革命,李大钊、瞿秋白、周恩来等人的老师都是革命党人,青年时期的毛泽东也曾发表过“推翻清王朝,请孙中山当大总统”的政见。而辛亥革命后的中国社会有两个视角:一个是革命非但没有带来人们期望的结果,相反随着政治的逆转,社会状况空前恶化;另一个是清朝灭亡后,代替的封建军阀统治再也建立不起堪与匹敌的大一统的封建专制制度,从而松懈了对经济、政治、文化的控制和束缚。

——摘编自刘世华《辛亥革命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辛亥革命爆发的社会背景及其失败的具体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辛亥革命对中国共产党的影响。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朱熹认为,“夫仁政,必自经界始。经界不正,井地不均,榖禄不平。是故暴君污吏必慢其经界。”明代顾亭林也说:“如春秋时犹尊礼重信,而七国则绝不言礼与信矣;春秋时犹尊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在这种战争硝烟味极浓的政治环境中,孟子向统治者推行以德化人的“王道”理论势必行不通。

——摘编自肖观梅《浅析孟子政治思想在战国不被重视的原因》

材料二   赵宋王朝依靠文人,大兴科举,平民士人因此而崛起,具有了强烈的自觉意识,逐步走上了政治舞台。宋代自开国创制以后的几十年里,社会积弊很深,政治气氛越来越消极。同时统治者借佛、老思想粉饰太平,以佛、老那种清静、无为来为他们的因循守旧作辩护。这种不思进取、无视社会矛盾日益尖锐的社会事实,促使有忧患意识的儒者同时发出了辟佛、老和改革政治的呼声。唐末五代是人欲炽盛、天理不存的时代,士人无耻,学风不正,有识之士多认为惟有重振儒学才能磨砺士气,重建道德。因此,复兴儒学是解决一切难题的唯一途径。

——摘编自叶平《北宋儒学复兴的社会原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孟子政治思想在战国时期不被重视的社会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儒学复兴的社会背景。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儒学发展的认识。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道光时,两广总督邓廷桢在奏折中说:“内地商贾航海贸易挈本以行搬运制钱,既苦脚费不赀金银出洋,又恐干例禁”。道咸之际“(各省)入款有减无增,出款有增无减,是以各直省封存正杂等项,渐至通融抵垫解部之款,日少一日”,中央政府的财政“入不敷出为数尚巨”。咸丰三年二月,清文宗奕詝采纳左都御使花沙纳票钞“行虚”的建议,由户部草拟试办银票章程请旨准行。然未总结历代封建政府发行纸币的经验教训,咸丰三年七、八月,京城行银票“市廛观望”,一些商人“相约”抵制,纷纷歇业。宝钞的推行,也使京城一片恐慌。“大商小贾走相告语谓”毕生贸易所积锱铢,异日悉成废纸'”。“是名为搭收钞票,实则仍概征银。……似此诡词巧取,直以国家正供,恣意侵渔、蠡国害民莫此为甚”。同治元年十一月初七日,清穆宗载淳正式谕令“将直隶、山东、四川、河南等省应征地丁、旗租及各关税课全行停止钞票,改收实银”,历时九年多的票钞便寿终正寝了。

——摘编自文廷海《论清代咸丰间“票钞”改革及其失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晚清币制改革的背景及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晚清币制改革失败的原因。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政党之间的首次重大妥协与合作发生在1688年。1688年政变凸显了政党作用,以后历届国王不再漠视政党存在,屡加重用。在17~18世纪的英国政界,政治宽容成为反复出现的政策。通常,他们必须承认地方选区的投票结果,允准政敌出席议会,行使辩论投票结派批评政府的权利。这种“给出路、留后路”的做派逐渐构成了执政党和反对党之间的‘准对等”的关系,营造了政党之间的政治宽容。19世纪责任内阁制确立后,英国统治阶级政党宽容关系达到了平稳协调的地步,甚至性格强硬的自由党党魁格莱斯顿与其强硬对手迪斯累里为“爱尔兰自治案”进行马拉松辩论时,两党其他要人和前排议员都能互相尊重,以礼相待。19世纪前期,英国执政党常将政党问题提高到宪政的高度,在国家治理、政治和谐的高度上作法律层面的论证,承认反对党与执政党在国家治理方面互依共.存的“对等伙伴关系”。

——摘编自阎照祥《近代英国上层党派关系宽容化摭论》

材料二 民国初年,除了同盟会、共和党、进步党等少数党派有粗略的政纲外,绝大多数政党没有成文政纲,甚至根本就没有政纲。即使有政纲的党,它们的政纲也很不鲜明很不健全,缺少号召力,甚至彼此雷同。这使得各个政党因缺乏鲜明而独特的个性而无法反映中国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与政治诉求,并且必然会使民初政党政治的运作成为缺乏基础的无本之木。政治上各政党不能平心静气商议国事,而是互相攻击,甚至彼此斗殴。这种缺乏妥协意识和政治原则的党争,忽略和耽搁了重要的政治事务,损害了议会制和政党政治,进而使政局变得更加纷乱,使人们对政党政治大为失望。各省还时常发生革命党人仇杀立宪党人,或者北京民国政府和立宪党人仇杀同盟会员的惨事,熟知政坛内幕的梁启超批评当时各党“以突灭他党为唯一之能事,很鸷卑劣之手段无所不能至”。各政党均只重视走上层路线,拉拢社会名流和中央、地方的实权派人物入党,而把那些终日劳作的亿万民众排斥在国家政治生活之外。选举时,各政党都把贿选作为一项不可缺少的手段,肆无忌惮地操纵选举,愚弄民众。

——摘编自徐昌义《民初资产阶级政党政治失败原因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英国政党关系走向宽容化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民国初年中国资产阶级政党政治失败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近代中英两国政党政治发展的认识。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韩非“以法治国”思想之首要内容在于“立法”,在于“明法”。韩非认为所谓“立法”,一是否定“仁义”“德治”,强调仁孝伦理与法治原则是不能两存的,儒家道德有害于法治。二是要尊尚法制而不能尊尚贤人,即“舍法任智则危。故日:‘上法而不上贤””。三是需要稳定,立法不可朝令夕改,即“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四是所立之法必须具有可行性,否则将会是空话,“明主立可为之赏,设可避之罚”“其法易为,故令行”。立法之后,便是明法。所谓“明法”,就是将设立的成文法令公布于天下。韩非认为,即使君主拥有才能智慧也不能随意地驱使人臣,背离法度进行治理;臣子有贤能之举也不能在取得功劳之前获得赏赐;臣子忠于信义也不能不受法令的约束,任何人都不能凌驾于法令之上。

——摘编自雒晓辉《韩非的“立法”“明法”与“任法”“执法”》

材料二   17世纪后半叶,英国思想家洛克提出了系统的法治思想。洛克认为立法权是指享有权力来指导如何运用国家的力量以保证这个社会及其成员的权利。立法权是国家的最高权力,国家形态的确立来自立法权的规定,其他国家机关都应视为立法机关的授权机关,在必要的情况下,立法机关可以收回其授权或者对其他机关的违法行为进行处罚。同时,洛克指出,立法权属于人民,国家行使立法权是为了保护人民的福利和自由,如果国家行使权力违背了这一目的,人民有权收回其所赋予国家的权力;洛克认为立法机关并非经常有工作可做的,因此没有必要一直存在,如果其一直存在必然会导致权力的滥用,使他们自己位于所制定的法律之上,侵害人民的权利。因此,立法机关在制定完相应法律之后,应该重新分散,使他们自己也受所制定法律的约束,这样就能使他们在制定法律时更加注意为公众谋取福利。

——摘编自尹建军《试论洛克立法思想》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韩非“以法治国”思想与洛克法治思想的相同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洛克法治思想产生的背景。
2023-08-28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忻州市名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联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的世界霸权是在与新航路开辟后先后兴起的西班牙、葡萄牙、荷兰、法国等国的激烈竞争中,依靠其国内资本主义生产的绝对优势而逐渐确立起来的。17561763年的英法七年战争以英国胜利而告终,英国“在欧洲之外成为海上和陆上的主人”。1815年拿破仑战争后,英国的海上优势地位进一步确立,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已遍布各大洲。19世纪40年代,英国完成工业革命。为了在全球范围内掠夺原料、开拓市场,英国进一步加强对外扩张。到20世纪初,英国的殖民势力达到顶峰,领土遍及全球六大洲及24个时区,面积达2000多万平方千米,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日不落帝国”。

——摘编自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历史教育比较研究中心编《历史读本·世界史》等

材料二   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等地不断掀起高潮。到90年代初“冷战”结束时,几乎所有的亚非拉国家实现了民族独立,几个世纪所形成的殖民体系彻底崩溃。一些国家在独立后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体现了民族解放运动与社会主义运动两大潮流的进一步汇流。

1945年联合国诞生时,成员国总数是51个,大多数是欧美国家,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起着主导作用。到2011年,联合国成员已经增加到193个,其中绝大多数是战后独立的国家,以这些国家为主体形成的第三世界成为国际政治领域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但是,西方国家在国际贸易和全球经济秩序中依然占据主导地位,殖民主义遗留的影响仍然存在,新兴国家的社会和经济转型发展面临诸多难题。

——摘编自徐蓝主编《世界近现代史1500—2007》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英国殖民帝国形成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历史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围绕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与瓦解,谈谈你的认识。
2022-08-28更新 | 212次组卷 | 2卷引用:山西省太原师范学院附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分班考试(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1951-1960年间,苏联的石油(包括凝析油)产量增加了111亿吨,而美国在同一时期石油增产了8100万吨。”20世纪70年代爆发了两次世界性的石油危机,使东西方世界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苏联抓住历史有利机遇,实施了石油输出战略。西欧1983年已探明的石油储量为32亿吨,占世界总储量的3.5%,天然气储量为43.24亿立方米,占世界储量的5%.东欧经互会成员国保加利亚1955年的石油产量仅为15万吨,1980年的石油产量达到45万吨。苏联对西欧的能源政策主要是与美国角逐欧洲能源市场,利用油气资源离间美欧之间的关系,在西欧推行“能源一体化”以突破美国的经济制裁。而苏联对经互会国家能源外交的宗旨,离不开意识形态方面的意图。冷战时期苏联对欧洲的能源外交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即东西方意识形态博弈的政治色彩,苏联对欧洲的能源外交特点动地证实了这一点。

——摘编自于春苓、杨超《冷战时期苏联对欧洲的能源外交》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苏联对欧洲的能源外交的形成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苏联能源外交的特点,并简析其造成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69年苏伊士运河开通以来,便成为大英帝国“生命线”。1882年,英国出兵强占埃及与苏伊士运河区,且在苏伊士运河区的驻军多达8万人,每年驻军的花费超过5000万英镑。1936年,英国政府又迫使埃及政府签订了《英埃友好与同盟条约》,获得了在苏伊士运河区驻军20年的权利。二战后,埃及要求修订条约,实现埃及对苏伊士运河的完全主权,英国丘吉尔政府不但拒绝撤出军队,反而大量增加了兵力。英国的强硬立场激起了埃及人民强烈的反英情绪,持续的反英暴乱使得英国政府焦虑不安。英国政府担心埃及在阿拉伯世界的领导地位,埃及人的反英仇视行动会在阿拉伯世界引起蝴蝶效应,威胁英国在约旦和伊拉克地区驻军和石油生产安全。英国政府内部也出现了要求与埃及政府就苏伊士运河谈判的声音。19543月,美国成功进行了氢弹爆炸试验,丘吉尔在内阁表示:“由于热核能武器的发展,我们在中东的战略需求已经发生了根本的转变。”英国国防委员会成员艾登曾经对内阁说:“撒离苏伊士运河基地并不意味着英国就会离开中东,也不是向埃及示好。退一步来说,英国政策的核心目标是伊拉克和约旦。”且在20世纪40年代以来英美国家先后出台的“中东司令部”和“中东防御组织”计划中,埃及都是中东地缘政治中的重要一环,争取埃及加入是英美努力的主要方向。最终在英埃双方的谈判及美国的施压下,1954年英国与埃及签署了《苏伊士运河基地协定》。《苏伊士运河基地协定》使纳赛尔成为埃及无可争议的领导者,埃及的社会稳定在很短时间内得以实现。

——摘编自肖文超《1954年苏伊士运河基地协定缔结的原因及对中东政局的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54年《苏伊士运河基地协定》缔结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54年《苏伊士运河基地协定》缔结的影响。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朝治安管理实行“双轨制”,一是沿袭历代做法,由各级政府首长全权负责,主管盗窃斗讼事宜及防范、缉捕等,二是以禁军为主体,组建与路、州、县三级政府平行的巡检官系统。汴京在“巡检使”统领下,划分成若干治安责任区“厢”,每一厢设机构“厢公事所”,主管本厢治安行政。宋政府专门组建了“皇城司”,负责地下侦缉,伺察官员的不法行径,侦伺敌国的间谍活动。根据建隆四年(963年)颁布的《宋刑统》等规定,“言詈(责骂)祖父母、父母”“父母在,别籍异财”等均列入威胁城市治安的“不法”行为。

——摘编自陈鸿彝《宋代城市治安管理模式杂谈》

材料二   I1、12世纪,西欧城市内开始设置由居民选举而来并具有一定任期限制的执政官。执政官在负责地方日常行政事务外,还兼管城市治安事宜,尤其是对市场交易纠纷、城市土地买卖纠纷、债务纠纷等进行处置。象征城市的审判权和自治权的标记首先是治安的标记,如市场上的十字架和钟楼。城市的民事习惯法普及到治安所及之处,城市治安法仅限于“城墙之内”,治安以全城居民的集体宣誓作为前提条件,全城居民起誓不妨碍治安,并向其他受到人身或财产侵害的市民伸出援助之手,而市民阶级只能受他们自己的地方长官审判。

——摘编自[比利时]亨利·皮雷纳《中世纪的城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宋代城市治安管理的主要特征。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相比于宋代,中世纪西欧城市治安管理的不同之处,并简析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城市治安管理的认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