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丝绸之路开通后,匈奴势力消退,汉王朝控制了西域地区。异域经济作物的引进与种植增加了汉王朝的物产种类,丰富了中原地区人们的饮食生活,一些经济作物还因其药用价值而促进了中原地区医药学的发展。异域诸国对汉朝丝绸、漆器等的需求促进了国内相关产业的繁荣。此外,社会上胡风兴起,人们的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均受到了胡风的影响佛教的传入为汉代原有的思想体系注入了新的活力,丰富了汉人的信仰体系。在国际贸易中、丝绸、铁器等商品的畅销彰显了汉朝在国际经济关系中的重要地位,帝都长安与洛阳作为中西商品的集散地,已经发展为国际性的商贸中心。

——摘编自董莉莉《丝绸之路与汉王朝的强盛》

材料二   明朝初期,以朝贡贸易为主的官方贸易受到推崇,且朝廷对海上民间贸易限制严苛,民间瓷器外销也因此严重萎缩,走私活动在福建、广东等沿海地区渐趋活跃。隆庆元年(1567年),明帝国有限度地解除“海禁”,民间贸易兴盛,带来持续的贸易顺差,海上丝绸之路扩展为全球性的海路网络。清代前期,来华的欧洲商船增多,康熙开禁,设广州、厦门、宁波和云台山4个通商口岸,允许欧洲商船来华贸易。自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起,仅允许广州一口通商,但来华船只仍不断增加。清代前中期,中国瓷器外销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峰。

——摘编自刘冬媚《碧海遗珍--广东省博物馆藏明清沉船出水陶瓷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丝绸之路的开通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阶段概括明至清中叶民间瓷器贸易发展的特征并说明原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刘克庄(1187-1269年),福建莆田人。宝庆元年(1225年),刘克庄任建阳县令,到任之初,他发现建阳县义仓仅存粮八百石,便多方筹款购粮三千石,使之恢复原有的储备规模,以应急需,并特撰仓联“聊为吾民留饭碗,岂无来者续新灯”以警示后来者,被誉为“父母之心,仁人之言”。嘉熙四年(1240年),年逾半百的刘克庄出任广东提举,继转漕运兼市舶使。刘克庄在粤期间,以关心民瘼为己任,清理积压狱案,为弱者申冤,力办利民实事。在南粤任上,旱情不断,刘克庄不忍庄稼将熟而枯败,孑民几番饥馁,连连祈雨抗旱。甚至于行将调任离职之际,他仍怀拳拳爱民之心,祈神施雨。

——摘编自《刘克庄:“聊为吾民留饭碗”》

(1)根据材料,概括刘克庄的主要事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刘克庄的事迹体现出的优秀品质。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朝治安管理实行“双轨制”,一是沿袭历代做法,由各级政府首长全权负责,主管盗窃斗讼事宜及防范、缉捕等,二是以禁军为主体,组建与路、州、县三级政府平行的巡检官系统。汴京在“巡检使”统领下,划分成若干治安责任区“厢”,每一厢设机构“厢公事所”,主管本厢治安行政。宋政府专门组建了“皇城司”,负责地下侦缉,伺察官员的不法行径,侦伺敌国的间谍活动。根据建隆四年(963年)颁布的《宋刑统》等规定,“言詈(责骂)祖父母、父母”“父母在,别籍异财”等均列入威胁城市治安的“不法”行为。

——摘编自陈鸿彝《宋代城市治安管理模式杂谈》

材料二   I1、12世纪,西欧城市内开始设置由居民选举而来并具有一定任期限制的执政官。执政官在负责地方日常行政事务外,还兼管城市治安事宜,尤其是对市场交易纠纷、城市土地买卖纠纷、债务纠纷等进行处置。象征城市的审判权和自治权的标记首先是治安的标记,如市场上的十字架和钟楼。城市的民事习惯法普及到治安所及之处,城市治安法仅限于“城墙之内”,治安以全城居民的集体宣誓作为前提条件,全城居民起誓不妨碍治安,并向其他受到人身或财产侵害的市民伸出援助之手,而市民阶级只能受他们自己的地方长官审判。

——摘编自[比利时]亨利·皮雷纳《中世纪的城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宋代城市治安管理的主要特征。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相比于宋代,中世纪西欧城市治安管理的不同之处,并简析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城市治安管理的认识。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国际因素与中国共产党的成长,既是一种不可或缺的相关关系,也是一种重要的因果关系。为扩展社会主义的力量,俄共(布)在19193月主导成立了共产国际,并向中国输出革命思想。在共产国际的支持下,经马林等与李大钊、陈独秀等的积极协调,19217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从一开始,中共就是共产国际的远东支部之一,服从社会主义阵营的世界发展大局是其组织属性之一。自中共一大开始到1927年大革命失败,共产国际根据中共中央提供的预算按月发放活动经费,有时还增加发放特别经费,提供的经费不少于100万美元。直至19278月后中共开始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并在南方山区开辟根据地,才初步实现经济自立。中共一大做出的"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等规定,严重既离当时中国社会发展实际。中共二大有关中国革命的阶段性目标及其政策略等重要决策的制定,得益于共产国际举办“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以及下达指令并派代表召集中共领导人加以说服等举措。

——摘编自江沛《转型与塑型——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共产党成长的启示》

材料二   1935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孕育了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的精神。在十月革命爆发后,以李大钊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就主张运用马克思主义研究和解决中国社会的实际问题,共产国际和党的“左”倾错误给中国革命造成惨重损失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遵义会议独立自主精神的产生作出了决定性贡献。长征途中中共中央与共产国际电讯联系的中断,也为我党独立解决中国革命问题提供了千载难逢的良机。遵义会议对中国革命产生的巨大作用,使共产国际认识到独立自主精神对各国共产党的积极作用,共产国际于19357月提出"一般不直接干涉各国共产党内部的组织事宜。”

—摘编自王春龙《试论遵义会议的独立自主精神》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产生重大影响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遵义会议独立自主精神形成的历史条件和影响。
2023-02-12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忻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隋文帝即位之初,规定“五家为保,保有长。保五为同,闾四为族,皆有正……以相检察焉”。唐朝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规定: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四家为邻,五家为保。在邑(城市)居者为坊,在田野者为村。村坊邻里,递相督察。《通典》引大唐令:诸户以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四家为邻,五家为保。该制度史称“伍保制”或“邻保制”,它以地缘关系为基础,家庭与邻里之间相互监督、纠察,从而形成彼此之间存在连带责任的居民互助、互保组织。“诸户皆以邻聚相保,以相检察,勿造非违。”

——摘编自赵晓芳、郭振《唐前期西州邻保组织与基层社会研究——以吐鲁番出土文书与砖志为中心》

材料二   曾经在欧洲农村长期广泛存在的公地共同体的管理中既存在领主专制,也包含一些共同体的民主因素。作为共同体最高权力机构的庄园法庭和村民会议,大多是由共同体的全体成员(非自由农和自由农)组成的。作为公地共同体最高法律的村规以及许多决策的制定和执行,很多情况下必须得到共同体全体成员的同意。

——摘编自赵文洪《庄园法庭、村规民约与中世纪欧洲“公地共同体”》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唐代中国和中古西欧农村基层治理的异同。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影响中古时期不同文明农村基层治理模式的因素。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汉同匈奴的战争和张骞通西域

材料二   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开始,中央在每州派部刺史一人,无固定治所,每年八月巡视、考察吏治,主一州之监察。刺史秩六百石,地位较低,但可监察二千石的郡守和王国相等高官。

——据崔向东《论西汉刺史制度的产生及对郡国的监察》


(1)依据材料一,指出西汉政府对西北地区治理的措施并简述其成效。
(2)依据材料二,概括汉武帝时期刺史制度的特点。如果要进一步研究刺史制度还可以提供哪些史料?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69年苏伊士运河开通以来,便成为大英帝国“生命线”。1882年,英国出兵强占埃及与苏伊士运河区,且在苏伊士运河区的驻军多达8万人,每年驻军的花费超过5000万英镑。1936年,英国政府又迫使埃及政府签订了《英埃友好与同盟条约》,获得了在苏伊士运河区驻军20年的权利。二战后,埃及要求修订条约,实现埃及对苏伊士运河的完全主权,英国丘吉尔政府不但拒绝撤出军队,反而大量增加了兵力。英国的强硬立场激起了埃及人民强烈的反英情绪,持续的反英暴乱使得英国政府焦虑不安。英国政府担心埃及在阿拉伯世界的领导地位,埃及人的反英仇视行动会在阿拉伯世界引起蝴蝶效应,威胁英国在约旦和伊拉克地区驻军和石油生产安全。英国政府内部也出现了要求与埃及政府就苏伊士运河谈判的声音。19543月,美国成功进行了氢弹爆炸试验,丘吉尔在内阁表示:“由于热核能武器的发展,我们在中东的战略需求已经发生了根本的转变。”英国国防委员会成员艾登曾经对内阁说:“撒离苏伊士运河基地并不意味着英国就会离开中东,也不是向埃及示好。退一步来说,英国政策的核心目标是伊拉克和约旦。”且在20世纪40年代以来英美国家先后出台的“中东司令部”和“中东防御组织”计划中,埃及都是中东地缘政治中的重要一环,争取埃及加入是英美努力的主要方向。最终在英埃双方的谈判及美国的施压下,1954年英国与埃及签署了《苏伊士运河基地协定》。《苏伊士运河基地协定》使纳赛尔成为埃及无可争议的领导者,埃及的社会稳定在很短时间内得以实现。

——摘编自肖文超《1954年苏伊士运河基地协定缔结的原因及对中东政局的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54年《苏伊士运河基地协定》缔结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54年《苏伊士运河基地协定》缔结的影响。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朝前期内阁的功能在于辅助皇帝批示和决策,由此节省皇帝处理政务的时间。明朝中后期,内阁运作模式日益复杂,其职权不仅限于执行,还监管六部。总体来说,内阁从初具雏形发展到鼎盛时期,在名义上始终只是一个辅助皇帝的工具,并不是正式的行政机构。虽然内阁大臣与皇帝关系密切,却没有实权,这必然会引起诸多矛盾。例如,明朝中后期许多内阁臣子致仕启归,而皇帝不准,两者之间的冲突日益严峻。嘉靖年后,内阁成员评选、任用、去留等规定模糊,阁臣内斗也异常激烈。但是在皇帝厌政怠政之时,内阁大臣票拟功能表现出的意义非凡,内阁会通过“祖制与天意”来影响皇帝,劝诫皇帝不违祖命,造福百姓。

——摘编自周硕人《从明朝内阁制度看封建皇权的演变》

材料二   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后,政府机构不断增加,内政外交事务日益增多。内阁唯恐其政策不能迅速全面地付诸实施,遂依仗在议会中拥有多数票,反复更改议会工作时间表,使议案和辩讼尽量集中于“国家中心问题”。20世纪以来,政府议案更难被反对党修正或否决了,议会也被反对党戏称为“内阁的专用议事厅”。19世纪晚期以后,大臣们清楚地认识到议会选举胜利对于延续内阁任期的必要性,因此内阁更加重视对大选的操纵。经国王爱德华批准,授予内阁首脑“首相”的称号,并在法律上明确了首相与其他阁员之间的主从关系。首相在地位显著提高后,作为执政党党魁就不再被看作“同辈阁员之首”了。

——摘编自韦荣建《论英国内阁制度形成与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内阁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内阁权力扩张的表现,并简析原因。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外内阁制度发展的认识。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韩非“以法治国”思想之首要内容在于“立法”,在于“明法”。韩非认为所谓“立法”,一是否定“仁义”“德治”,强调仁孝伦理与法治原则是不能两存的,儒家道德有害于法治。二是要尊尚法制而不能尊尚贤人,即“舍法任智则危。故日:‘上法而不上贤””。三是需要稳定,立法不可朝令夕改,即“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四是所立之法必须具有可行性,否则将会是空话,“明主立可为之赏,设可避之罚”“其法易为,故令行”。立法之后,便是明法。所谓“明法”,就是将设立的成文法令公布于天下。韩非认为,即使君主拥有才能智慧也不能随意地驱使人臣,背离法度进行治理;臣子有贤能之举也不能在取得功劳之前获得赏赐;臣子忠于信义也不能不受法令的约束,任何人都不能凌驾于法令之上。

——摘编自雒晓辉《韩非的“立法”“明法”与“任法”“执法”》

材料二   17世纪后半叶,英国思想家洛克提出了系统的法治思想。洛克认为立法权是指享有权力来指导如何运用国家的力量以保证这个社会及其成员的权利。立法权是国家的最高权力,国家形态的确立来自立法权的规定,其他国家机关都应视为立法机关的授权机关,在必要的情况下,立法机关可以收回其授权或者对其他机关的违法行为进行处罚。同时,洛克指出,立法权属于人民,国家行使立法权是为了保护人民的福利和自由,如果国家行使权力违背了这一目的,人民有权收回其所赋予国家的权力;洛克认为立法机关并非经常有工作可做的,因此没有必要一直存在,如果其一直存在必然会导致权力的滥用,使他们自己位于所制定的法律之上,侵害人民的权利。因此,立法机关在制定完相应法律之后,应该重新分散,使他们自己也受所制定法律的约束,这样就能使他们在制定法律时更加注意为公众谋取福利。

——摘编自尹建军《试论洛克立法思想》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韩非“以法治国”思想与洛克法治思想的相同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洛克法治思想产生的背景。
2023-08-28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忻州市名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联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到中世纪后期,西欧的公司组织形式出现了新的变化,特许公司开始出现。起初特许公司是垄断本城与附近城市间某项经营的商人之间的组织,后来它们获得国王的特许。英国的商人冒险家协会是这方面的一个典型。商人冒险家的名称出现于13世纪后,指那些向欧洲大陆运销呢绒的英国人。到15世纪初,这些英国商人已按自己出身的城市组成了各个贸易联合会,为减少各城市联合会间的竞争,他们一致对外。1407年,在尼德兰经营的商人组织起来,并从英国国王那里得到特许证。1496年,亨利七世出于外交需要,授权伦敦的商人冒险家组织成立全国性的商人冒险家公司,加入公司的商人独立经营,但公司给船只发执照、确定运费、决定船队出航时间。为防备北海海盗,公司请政府舰队护航,费用来自对来往货物的征税。公司的工作还包括制订共同政策,采取措施保证最有利的贸易条件。在与国内外对手竞争中需要政府支持时,他们就与政府协商。

——摘编自王加丰《中世纪中后期西欧贸易手段的创新与发展》

材料二   16世纪至18世纪,殖民公司是欧洲各国在世界各地进行扩张的最重要的组织。如英国和法国在印度的东印度公司,它们在印度的一个个“商站”也是需要设防的。而且这种情况到18世纪开始发生变化,主要表现在这些公司着手发动全面征服印度的战争。1757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在英国政府支持下发动普拉西战役,占领孟加拉,开始了把庞大的印度变为殖民地的过程。1757-1760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彻底战胜了在印度的法国人。1765年通过的一项条约规定孟加拉由从英国派出的总督管理,英国从此正式控制了孟加拉,这意味着公司的贸易工作与政府外派的殖民行政官员的职责出现某种分离。此后几十年间,英国逐渐征服整个印度,英国政府也越来越多地直接介入了印度事务。19世纪中期,英国取消东印度公司,这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摘编自王加丰《西方历史上的特许公司》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世纪后期英国特许公司经营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6-18世纪英国特许(殖民)公司的发展。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西欧特许公司发展的主要因素。
2023-08-27更新 | 230次组卷 | 4卷引用:山西省忻州市名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联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