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4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人民画报》封面发展史

作为中国国家画报的《人民画报》,自1950年7月创刊之日起,其封面完整串起新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片段。

材料   20世纪50年代初期《人民画报》封面节选

1950年11期

丰盛的稻子

1951年02期

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朝鲜人民

1953年01期

鞍钢正在浇铸钢锭

1955年12期

合作社社员的喜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归纳20世纪50年代前期新中国面临的主要任务。列举为完成这些任务国家采取的重大举措。
(2)为1992年《人民画报》设计一期封面(不用写期号),并写出理由。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公元前2世纪里19个侯国的人口增长(部分)

侯国所在
郡国
初封时
户数
国除时
户数
年代
(公元前)
年增长
率(%)
人口密度
(人数/平方公里)
今地(摘者
注)
魏其琅琊10003000201-1542.445.9山东青岛
绛阳济南7401500201-1531.587.5山东济南
800026000201-1521.65.5安徽淮北
涿25005600201-1511.648.8北京
曲周广平40009300201-1482.8177.4河北曲周
柳丘勃海10003000201-1431.935.4河北黄骅

资料来源:《汉书》,卷16。李剑农:《先秦两汉经济史稿》,页236~237。李氏的表中日期多有错误,这里已予以改正。人口密度的数字采自劳干:“两汉郡国面积之估计及口数增减之推测”,《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5,第2期,页215以次。劳氏制表的材料是公元2年的,取自《汉书》卷28。年增长率是根据内推法得出来的,参见史密斯(T.L. Smith)、劳普夫(P.E. Zopf)     《人口统计:原理与方法》,页552~553。

——许倬云《汉代农业:早期中国农业经济的形成》

(1)提取表中相关信息,说明其对研究西汉历史的史料价值。
(2)据表格资料来源,归纳形成表中研究成果的方法。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世纪以来的英国政治发展中,1215年的《自由大宪章》和1258年的《牛津条例》等英国宪政史上的重要文件,是国王与贵族之间妥协的产物。1688年的“光荣革命”也是“资产阶级同封建阶级之间的一场妥协”。“光荣革命”给国王保留了行政管理权、决策权、大臣任免权等,这些权力必须在议会和法律明确规定的范围内方可使用,从而使英国避免了专制统治的危险,确立起资产阶级革命后的新政体,也象征性地保留了君主。1701年议会又通过了《王位继承法案》,排除了天主教教徒继承王位的可能性,废除了国王的(法律)中止权和豁免权等,至此司法权得以独立。斗争与妥协的总趋势使英国政治制度缓慢发生质的变化,使专制君主制演变为君主立宪制,使英国的政治文明缓慢但稳定而有序地向前发展。

——摘编自龙太江《政治妥协与西方政治发展》

材料二   美国1787年宪法对美国的政治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谈判”和妥协是美国宪政的中心内容,是“原则与妥协”的对立统一。它是一个多元利益相互妥协的产物,在许多关键性的、重大的问题上往往着眼于对现实利益的承认、尊重,使之可以通过政治妥协缓解并进而一步步解决。.

——-摘编自王希《原则与妥协:美国宪法的精神与实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英国近代民主政治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英国近代民主制度相比,美国近代民主制度的不同点,并谈谈你由此得出的启示。
2022-01-14更新 | 470次组卷 | 13卷引用:山东省潍坊市高密市第三中学(创新学院)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即位之初,就诏令中央和地方行政长官“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董仲舒、公孙弘等儒家饱学之士脱颖而出。“仲舒请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之。于是罢黜百家,用儒术。”实行以儒术取士的察举制度,以才学、德行为基本要求,《汉书·儒林传》载“公孙弘以治《春秋》为丞相,封侯,天下学士靡然乡(向)风矣”。朝廷置《五经》博士,兴太学,立博士弟子员。武帝强调“古之立孝,乡里以齿,朝廷以爵,扶世导民,莫善于德。”崇尚孝道,以仁义道德“扶世导民”。儒家倡导的忠义孝悌等伦理,成为民众日常行为的规范。同时,汉武帝时期增修法律律令;刑罚也越来越严厉。德治与法治彼此促进、相辅相成。

———据王惠英《论汉武帝的治国方略》等


(1)根据材料一,归纳汉武帝治国方略的特点。

材料二 下面是秦汉时期出现较多的词汇:

秦半两钱 蒙恬 汉承秦制 郡县制 西域都护 盐铁官营 张骞凿空 刺史 编户齐民 田庄 五铢钱 大秦王安敦 霍去病 甘英 文景之治 “推恩令” 丝绸之路


(2)请从材料二中提取三个关联密切的词语,提炼一个主题,展开论述。(10分,要求:主题正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5 . 有人认为,明清时期,乡绅具有国家和乡村社会之间的“双重代理人”的身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注:乡绅绝大部分是通过参加国家选举人才的官方考试而获得自身的特权地位,主要由及第未仕或落第士子、退休回乡或长期赋闲居乡养病的中小官吏、宗族元老等人物构成。

材料二   明清时期乡绅对乡村社会的管理

兴办学校书院、创办义学、培养人才、编修方志等事务。

协助地方政府办理税赋、治安等社会事务,在灾荒之年,为维护乡族利益,在自动出资救济乡民的同时,要求政府拿出举措——以减代赈、减免赋税。

担负组织祭祀、制定族规等宗族内部活动,维持着乡间社会的礼仪和秩序。

经常对地方诉讼、争斗事件进行公断和防护,维护乡村地区治安。

——摘编自解亚珠《明清白话小说中的乡绅形象研究》


(1)据材料一分析乡绅能够成为国家和乡村社会之间“双重代理人”的原因。
(2)概括材料一、二中乡绅参与乡村社会管理的表现,并结合所学分析其作用。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国家系统和乡族势力之间发挥重要作用的,是中国社会所特有的“乡绅”阶层。国家利用察举、荐举、科举、捐纳等社会流动渠道,把地方上的精英分子和有钱有势之人吸收到政权体系之中,授予官职、功名和各种荣誉,允许他们享有优免特权和一定的司法豁免权,“乡绅”阶层逐渐产生。同时,高度集权的中央政权实际上无法完成其名义上承担的各种社会责任,其对基层社会的控制只能由一个双重身份的社会阶层来完成,而基层社会也期待着有这样一个阶层代表它与高高在上的国家政权打交道。因此,“乡绅”阶层得以在中国传统社会长期存在。

——摘编自傅衣凌《中国传统社会:多元的结构》

材料二   明清之际,时局动荡,大量士人回归乡土,试图通过“恢复乡间古礼与重建宗族借此延续文化血脉”,这种“重建基层社会组织的意图和尝试”与清初帝王们的乡村社会重建计划不谋而合。清王朝重视发挥以士绅为代表的地方精英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在“天高皇帝远”的广大乡村,士绅阶层以维护和弘扬儒家思想信仰及价值观念为己任,并通过自己的言行给予广大民众以正确的引导和规范。另外,士绅还积极参与到地方社会的各类公共事务,在乡村治安、司法、赋役、祭祀等领域士绅似乎从未缺席,因此国家有赖于士绅加强对乡村的控制,而乡村则更希望士绅能够为乡村争取更多的利益。

——摘编自王洪兵《清代乡村治理多元协同模式的建构及其得失》

(1)根据材料一,分析传统社会“乡绅”阶层兴起并长期存在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士绅乡村治理的特点及其作用。
2024-03-01更新 | 199次组卷 | 7卷引用:山东省淄博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卷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小明研究的课题是“明清时期经济的发展与局限”,他采用了图中进行该时期经济发展状况的展示说明。


材料二   小明还研究了明清时期商业发展对社会的影响。明人姚旅才曾提出“二十四民”说,即在传统的士、农、工、商“四民”外,增加了医者、卜者、小唱、优人、杂剧等,新增之民,都属于不稼不穑之民。这意味着,随着经济发展,社会结构已发生深刻变革,市民阶层崛起。戏曲、小说等通俗性艺术样式备受青睐。……在社会和经济发生变革的基础之上,整个社会意识领域都会出现相应变化。

——摘编自张冰《世情与俗趣的诗意书写——明清戏曲小说美学精神的近代转型》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经济发展受到的局限。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明清时期商业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汉形势图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二:满人入住中原后,清廷依然采取向周边扩展进取的策略,在占领足够大的疆域之后再按照各地习俗分而治之。清廷视周边民族地区与中原为一体,却在治理政策上有高度的灵活性。如蒙古地区实行盟旗制,在新疆地区实行伯克制,也就是一种遴选当地贵族作为首领的制度,在西南实行土司制度,在藏区实施达赖和班禅为首的政教合一制度。与此同时清廷又在边疆地区直接派遣将领,如在漠北设乌里雅苏台将军、库伦办事大臣,在新疆设伊犁将军,在西藏设驻藏大臣等,都是直接控制的方式进行管理。

——摘自侯旭东、甘阳主编《新雅中国史八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代开拓疆域和稳固边疆的举措。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经略边疆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的意义。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的一日”

陈子展从沪江大学授课回家,午睡醒后读报,有感时局作《长城谣》一首。一个巡捕一觉醒来,离上班应卯只差15分钟,来不及梳洗,赶紧离开亭子间,皮鞋在后门口与红漆马桶发生冲突。

苏州河畔,一个圈子里传出一位卖艺人老练流利的急白:“嗳,来格哉,来是一个大老板,䑢空奖券中头彩;坐汽车,吃大菜,洋行星厢做买办,政府里厢做大官。”黄包车夫用不纯熟的英语向外国水兵拉生意;卖晚报的小孩喊着:“Evening Times!”

某校礼堂,训导主任训话:“为准备会考电灯现在每天迟一小时关,可以多看些书”。

午后两点,包天笑在参观他儿子创办的新生化学工艺厂——第一家生产国货医用橡皮囊的工厂。华商纱厂工人方根宝一天工作16小时,到了睡觉时耳朵里还响着轰轰的机器声。

——摘编自施康强《一九三六年五月二十一日,上海》


结合材料,概括“中国一日”中上海的众生相并作出合理解读。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荐”在唐代是公开、合法的,允许台阁大臣在科举考试前公开向知贡举官推荐士人……宋太祖时期,下诏“国家悬科取士,为官择人……今后及第举人不得辄拜知举官…如违,御史台弹奏。”北宋太宗淳化三年“将作监丞垂蒲田陈靖上疏,请糊名考校,以革其弊,上嘉纳之。”随后省试、州试也采用了糊名法。自此糊名制被广泛应用到北宋的各级科举考试之中。

材料二   北宋入《宋史》的官员有46.1%来自寒族,而晚唐入两《唐书》的官员中寒族比重仅占13.8‰。”仁宗朝时的十三榜状元中有十二人是贫寒出身。士人中第后,京城敲锣打鼓,“金花报喜”,在状元家乡立“状元坊”等。

——以上皆摘编自吴伟《科举制与北宋士人阶层关系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时期科举制的变化并指出其发展趋势。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宋时期科举制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