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90 道试题
1 . 有人认为,明清时期,乡绅具有国家和乡村社会之间的“双重代理人”的身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注:乡绅绝大部分是通过参加国家选举人才的官方考试而获得自身的特权地位,主要由及第未仕或落第士子、退休回乡或长期赋闲居乡养病的中小官吏、宗族元老等人物构成。

材料二   明清时期乡绅对乡村社会的管理

兴办学校书院、创办义学、培养人才、编修方志等事务。

协助地方政府办理税赋、治安等社会事务,在灾荒之年,为维护乡族利益,在自动出资救济乡民的同时,要求政府拿出举措——以减代赈、减免赋税。

担负组织祭祀、制定族规等宗族内部活动,维持着乡间社会的礼仪和秩序。

经常对地方诉讼、争斗事件进行公断和防护,维护乡村地区治安。

——摘编自解亚珠《明清白话小说中的乡绅形象研究》


(1)据材料一分析乡绅能够成为国家和乡村社会之间“双重代理人”的原因。
(2)概括材料一、二中乡绅参与乡村社会管理的表现,并结合所学分析其作用。
材料分析题 | 困难(0.15)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口述史是以搜集和使用口头史料来研究历史的一种方法。

吴楚芳:(1952年)解放军工作组驻在村里,斗那些地主恶霸。……群众意见大的就斗他们(村里的保长、甲长),然后把田地分给农民。……田地是按人头分的,我们家分了四五亩田,劳动力包括我爸妈、我,还有两个弟弟。

吴华发:19541955年龙塘村成立互助组,分3个互助组。互助组开始时,都是十家八家一组。……我家是1955年年尾入组的。……1956年年头就联组了,成立一个低级社,就是初级社。……后来又分成两个队了,太龙(人名)一个队,麦甲子(人名)一个队。

何沛良:1981年村里开始尝试分田到户。我们夫妻俩有8亩水田、5亩蔗地、1亩多花生地,每年要交2200斤左右的余粮,很辛苦。农闲的时候我还是会去做木工。

——摘编自万向东主编《珠海红星村口述史》

试从上述口述史料中提取两条信息,并结合中国现代史知识说明其史学价值。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国家系统和乡族势力之间发挥重要作用的,是中国社会所特有的“乡绅”阶层。国家利用察举、荐举、科举、捐纳等社会流动渠道,把地方上的精英分子和有钱有势之人吸收到政权体系之中,授予官职、功名和各种荣誉,允许他们享有优免特权和一定的司法豁免权,“乡绅”阶层逐渐产生。同时,高度集权的中央政权实际上无法完成其名义上承担的各种社会责任,其对基层社会的控制只能由一个双重身份的社会阶层来完成,而基层社会也期待着有这样一个阶层代表它与高高在上的国家政权打交道。因此,“乡绅”阶层得以在中国传统社会长期存在。

——摘编自傅衣凌《中国传统社会:多元的结构》

材料二   明清之际,时局动荡,大量士人回归乡土,试图通过“恢复乡间古礼与重建宗族借此延续文化血脉”,这种“重建基层社会组织的意图和尝试”与清初帝王们的乡村社会重建计划不谋而合。清王朝重视发挥以士绅为代表的地方精英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在“天高皇帝远”的广大乡村,士绅阶层以维护和弘扬儒家思想信仰及价值观念为己任,并通过自己的言行给予广大民众以正确的引导和规范。另外,士绅还积极参与到地方社会的各类公共事务,在乡村治安、司法、赋役、祭祀等领域士绅似乎从未缺席,因此国家有赖于士绅加强对乡村的控制,而乡村则更希望士绅能够为乡村争取更多的利益。

——摘编自王洪兵《清代乡村治理多元协同模式的建构及其得失》

(1)根据材料一,分析传统社会“乡绅”阶层兴起并长期存在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士绅乡村治理的特点及其作用。
2024-03-01更新 | 199次组卷 | 7卷引用:山东省淄博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卷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域外中华文化起源说

1921年仰韶文化发现以前,域外关于中国文化起源之说,主要通过文字语言等方面的异同比较论证中国文明源自外来。传布最广、影响最大的当属拉克伯里的“西来说”。1894年,拉氏认为:“整个中国文明只不过是巴比伦文明的退化模仿”。多数学人“骇其说之新奇,先后从风”。五四之后,拉氏西来说受到民国学人的质疑、批判,并与20世纪30年代逐渐消失。

1921年,外国人安特生开始在河南仰韶进行考古发掘。通过比较仰韶彩陶与安诺和特里波列的彩陶纹饰后,安氏认为:“吾人就考古学上证之,亦谓此等着采之陶器,当由西来”。对此,民国知识界虽有所指摘和质疑,但其学术影响深巨,国人多有肯定和赞赏。1926年,李济主持山西夏县西阴村史前遗址挖掘。基于此次挖掘,李济认为:“我们还没得着十分可靠的证据,使我们断定在中国所找的带彩陶器确实发源于西方。”……30年代末之后,对安氏的质疑与批判则成为普遍之势。

30年代以来,中国考古学者相继在山东龙山城子崖和河南安阳殷墟等地组织考古发掘,出土了中国以外地区所不存在的史前时代之遗物,这昭示着中国存在一个不同于彩陶文化为代表的古老文化。由此域外学者逐渐放弃了纯粹的“西来说”,转而多采“渗入说”或“影响说”。而此时期,中华民族及其文化起源之本土说成为当时我国学界的主流议题。

——摘编自吴原元《域外中国文明外来说在晚清民国知识界的回响及启示》


域外中华文化起源说的流行情况,对我们了解那个时代有什么帮助?谈谈你的看法。
2023-09-08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部分学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开学摸底大联考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星期日工程师

韩琨是上海棕胶制品研究所助理工程师。1979年,奉贤县钱桥公社橡胶塑料厂聘请他担任技术顾问。他利用节假日时间,为工厂研制成功微型轴承橡胶密封圆(为国家填补一项技术空白),因此他拿到厂方的奖金、补贴等共计3418元。1981年,上海橡胶制品研究所控告韩呢收受贿赂,要求追究韩琨的刑事责任。

1982年12月23日,《光明日报》发表《救活工厂有功,接受报酬无罪》的报道。1983年1月8日起,《光明日报》开降《如何看待科技人员业余应聘接受报酬——关于助理工程师韩琨问题的讨论"专栏,由此在全国范围内引发了一场关于科技人员业余隶职该不该李酬金的大讨论。

1983年3月,中央明确通知各地,科技人员在不影响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可以业余兼职并获取合理报酬,由此而受到打击的科技人员一律于以平反。此后不久,由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科技体制改苹的文件明确规定:“允许科技人员业余获职并获取报酬。”从此,科技人员八小时以外从事第二职业成为合法,而且有了“星期日工程师”的美名。

——摘编自高叙法著《韩琨事件揭私》


结合材料,阐释“星期日工程师”现象。
2023-09-04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青岛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史料一   1776年,法国学者马布利在《论法制或法律的原则》一文中,指出必须建立共和国,在这个共和国里,“人人都是富人,人人都是穷人,人人平等,人人自由,人人是兄弟,这个共和国的第一条法律就是禁止财产私有”。

史料二   1844年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一文中强调:“历史什么事情也没有做,……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群众给历史规定了它的‘任务’和它的‘业务’。”

史料三   现代西方著名经济学家约瑟夫·阿洛伊斯·熊彼特通过论证《共产党宣言》中所包含的思想内容指出:“我们可以把《宣言》称作马克思后来全部著作——不包括1848年以前出版的任何其他著作的序曲。它不仅预示了要发挥的课题和遵循的路线,而且预示了他必将遇到许多困难。”

材料二

1870年,墨西哥的马克思主义者创立了第一国际墨西哥支部。1871年以后,许多法国 革命者到拉丁美洲寻求政治避难,他们来到拉美后就与拉美的工人结合起来,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古巴的巴利尼奥等人于1900年建立了古巴第一个劳动者的政党——人民党,1905年改名为社会主义工人党,公开接受马克思主义学说。流亡阿根廷的法国人多马士于1872年首先建立第一国际法国支部,后来相继建立了意大利和西班牙支部,并得到马克思的亲自关怀和通讯指导。1919年,巴西爆发了6万工人参加的反对帝国主义干涉苏俄的罢工。乌拉圭的社会党于1920年决定改名为共产党,同时加入共产国际。在20世纪20年代,古巴、尼加拉瓜、厄瓜多尔、洪都拉斯、秘鲁、萨尔瓦多、巴拿马和哥伦比亚等国家先后成立了共产党。

——摘编自程洪《试论俄国十月革命与拉丁美洲》

(1)根据材料一的三则史料探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指出其史料价值,并做出合理分析。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围绕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提炼一个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5世纪末,中原地区农业经济已较发达,成为北魏主要产粮基地。而平城地区屡受灾荒,粮食供应常发生危机。随着北魏在中原的开拓,平城已不适合于控制整个北方地区。加上平城的保守势力强大,北魏社会的发展受到了制约。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孝文帝时期北魏政治领域发生的变化。

材料二   孝文帝以其远见卓识,顺应封建化和民族大融合的历史潮流,推动了本族封建化及民族融合。此后,历代中国的少数民族统治者都不同程度地效法孝文改制,不断为中华民族注入了新的血液。

————李文梁《孝文改制及其对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材料三



(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过程中呈现的特点。
8 . 安全是保障人民生命财产、维护国家稳定发展、促进世界和谐进步的前提和基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伤亡人数达到了5000万人,其中包括2000万苏联人、1500万中国人、500万德国人、250万日本人、100万英国人和法国人、30万美国人。最令人震惊的是,在这5000万伤亡人数中,有近五分之一的人是被残忍杀害的。这1000万受害者是因种族、宗教、政治或其他原因而被当作“不受欢迎的人”被灭绝的。

——摘编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下)》

材料二

全球和地区性安全问题持续增多。国际军控和裁军遭遇挫折,军备竞赛趋势显现。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形势错综复杂,国际防扩散机制受到实用主义和双重标准危害,面临新的挑战。极端主义、恐怖主义不断蔓延,网络安全、生物安全、海盗活动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日益凸显。伊朗核问题解决出现波折,叙利亚问题政治解决仍面临困难。

——摘编《新时代的中国国防》白皮书

材料三

社会信息化带给人们便利的生活,也带来种种弊端。它使保护个人隐私变得越来越困难,甚至影响着个人生命、财产安全;它让网络成为良莠不齐的各种意见的汇集地,甚至成为个别别有用心的国家、集团或个人利用的工具。

——摘编自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的伤害。
(2)根据材料二,概括全球和地区性安全问题增多的表现。
(3)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可以从哪些角度考虑安全问题,并任选一个角度谈谈如何保障安全。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21年列宁开始推行的新经济政策与50多年后中国启动的市场经济改革具有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然而其结局却大相径庭。同途而殊归,其中原因不能不令人深思。

——摘编自赵大兴《同途殊归——苏俄(联)新经济政策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短济改革成败原因比较分析》


请概括材料中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评析。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晚清是一个大转型时期,其变化的步伐在1895年以后加快了。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政治改革方面,也体现在思想、社会和经济生活方面。除了今文经学运动外,一些观点和行为也从根本上重新定位,这是由传统学术的变动趋势和西方思潮的涌入所引起的。社会方面,个人代替家庭和家族成为社会的基本单位,而买办和军阀两个新兴阶级备受瞩目,同时,城市数目激增。经济方面,对政府财政的批评增多,贸易逆差加剧,而且外国对中国经济中的现代部分的控制加深……在这十五年里,旧的思想、社会和经济秩序已荡然无存,而新的秩序正蓄势待发。这种快速的转变,预示着一场大的政治动荡将翩然而至,历时两个半世纪的满洲王朝正处在历史的关键时刻,如采它不能与时代同行,并提供一种替代暴力变革的方式,它将注定灭亡。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以“潮流·秩序”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2023-09-04更新 | 98次组卷 | 2卷引用:山东省青岛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