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8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张骞通西域后,汉中央政府在酒泉、玉门盐泽(今新疆罗布泊)一线“列邮置于要害之路,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两千年后,在距敦煌64公里处发掘出“丝绸之路”上唯一的驿站遗址——悬泉置遗址,出土了大量关于西域诸国向汉朝进贡马匹、骆驼的简牍,甚至还有涉及远途奢侈品贸易的简文。

——摘编自汪受宽《丝绸之路上的汉代邮驿》

材料二   清朝后期,邮驿制度弊端丛生,驿律废弛,徇私枉法现象屡屡出现。鸦片战争后,建立在火车、轮船等近代运输工具基础上的新式邮政业务被列强带入中国,使中国邮驿制度发生深刻变化。在正式建立近代邮政前,除驿站外,有商营的民信局和侨批局,有帝国主义者的客邮,还曾经历过一段海关兼办邮政的过程。1896清廷谕令开办国家邮政官局——大清邮政局,派海关总税务司赫德兼领邮政司,掌管全国邮政,这是我国新式邮政的开端。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改邮传部为交通部,同时改大清邮政局为中华邮政局。进入民国以后,民众办理邮政需求增加,邮政局所随之增多,邮政业务逐渐多样化,除函件和包裹的寄送,还出现了汇兑业务。

——摘编自潘雨朦《民国南京邮政研究(1912—1937)》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汉设置邮驿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邮政事业发展的特点和背景。
2024-03-03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79年,全国城镇待业人员接近2000万人,这是建国以来待业人数及其占人口比重数额的最高峰。4月,北京市制定了《关于改革招工办法的规定》。7月,全市实行招工考试,在传统的“统包统配”分配方式上打开了一道缺口。此后,北京市又发布了《关于招收退休、退职工人子女工作中几个具体问题处理意见的通知》等文件,实行新的退休、退职条例后,北京市1979年全年有21万名职工退休、退职,这一年通过退休顶替的方式安置了3.4万人,占已安置待业青年总数的9%。

在就业、生活服务等各方面的压力下,党和政府大力发展集体经济。从1979年4月起,九个月安置了18700多人参加各种不同的生产服务合作社。对于有城镇正式户口的待业青年和退休职工申请个体经济开业时,简化手续,并积极提供帮助。1983年个体户从业人数相较于1982年增长了3.3倍。北京市劳动服务公司会同有关部门,对待业青年进行就业前技术培训,安置时择优录用。这些新就业人员多集中在商业、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大批事无人干”“大批人无事干”的问题得到缓解。

——摘编自刘露《改革开放初期北京解决失业问题之探析》

(1)根据材料,概括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期北京市解决青年失业问题的主要举措。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期北京市解决青年失业相关举措的积极作用。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7001780年间到达美洲的英国移民中就有70%来自于爱尔兰和苏格兰地区,与此同时,英格兰和威尔士地区的移民从顶峰时的35万降至不足10万。北美独立战争前夕,只有不到20%的男性移民被称为“劳工”,而69%则是“技师”和服务性行业人员。大批有一技之长的英格兰或苏格兰城市贫民移居海外,对他们而言,“移居海外不再是绝望中的逃避,而是追逐中的机遇”。前往美洲的自由移民,与17世纪的契约工人不同,从事商业和贸易的男性很明显占多数。尤其是1763年以后,越来越多的来自上层社会和中产阶级的年轻人移民来到殖民地,从事商业活动或是在军队和当地政府中谋职。

——摘编自张亚东《试论18世纪英国的海外移民》

材料二   郑和下西洋后,“闽广之民,造舟涉海,趋之若鹜”,出现了大批国人移民定居东南亚的现象。鸦片战争后,农民起义不断,统治阶级往往对参加反抗斗争的农民进行残酷报复,使得人民流离失所,大批逃往南洋。突如其来的社会经济变迁又造成了一大批失业者,他们为了养家糊口,纷纷下南洋以求发展。列强通过招工贩子许诺各种利益诱骗出国华工签订契约,更有甚者不惜动用绑架方式获取华工。半个世纪里,就有约200万华工被诱骗至东南亚地区进行苦力劳动。

——摘编自庄国土《论中国人移民东南亚的四次大潮》

(1)根据材料一、概述18世纪英国人移民北美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18世纪英国人移民北美相比,19世纪中后期华人移民东南亚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时华人移民东南亚的原因。
2024-02-21更新 | 124次组卷 | 4卷引用:安徽省部分学校2024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7世纪20年代,由于缺乏统一准则,欧洲国际关系非常混乱,各国之间的冲突日益增多。格劳秀斯主张以国际法调整关系,以便有节制地进行战争并限制其祸害。他在著作《战争与和平法》中指出,主权属于君主,只有主权者才能合法地发动战争,人民不拥有主权,显然他们就不拥有合法发动战争的权力。格劳秀斯强调战争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分,如果以战争达到正义的目的,则战争是合法的。格劳秀斯还强调主权是国家至高无上的权力,它的形式不受其他任何权力的限制,不容他国干涉。但是一国对外行使主权则受到限制,必须受到国际法的制约。

——摘编自周子亚、蒋恩慈《格劳秀斯对国际法的贡献---为纪念格劳秀斯诞生四百周年而作》

材料二:20世纪80年代是新中国加入国际人权公约最密集的时期,共加入了11项国际人权条约。其中包括《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残疾人职业康复和就业公约》。1984年,新中国中央政府宣布承认国民党政府在1930—1947年批准的14个国际劳工公约,如《农业工人的集会结社权公约》《工业企业中实行每周休息公约》《本国工人与外国工人关于事故赔偿的同等待遇公约》《海员遣返公约》《制订最低工资确定办法公约》《船舶装卸工人伤害防护公约》等。

——摘编自罗艳华《改革开放与中国参与国际人权合作的进程》


(1)根据材料一,概括格劳秀斯国际法思想的主要内涵,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形成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80年代新中国密集加入国际人权公约的意义。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王朝在民族地区分别设置管理机构,在中央专门建立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机构体系。清王朝在东北、西北、西部、西南等民族地区采取了不同的民族管理制度,制定了较为符合民族实际的统治政策与措施,即“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清统治者并未局限于对历史上的民族政策的沿用,而是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发展。清王朝对少数民族进行了全面的管理,这种管理涵盖面覆盖到思想管理、经济管理等,全面渗透到少数民族民众生活的各个领域。

——摘编自董文强《清朝民族政策的历史进步与局限》

材料二

1937331日,党中央政治局《关于张国焘错误的决议》中,批评张国焘“在少数民族问题上以大汉族主义代替了列宁主义的民族政策。”1938324日:彭德怀在《第二期抗战与我们的任务》中明确提出:“在少数民族区域(如蒙回)应遵照孙总理民族平等的原则进行工作,尊重其信仰及一切风俗习惯礼教”。19394月,中国共产党提出:“实现蒙回民族在政治上、经济上与汉族的平等权利”。从19378月到19418月,在四年的时间里,陕北公学先后培养了一大批从事民族工作的干部。

——摘编自王金玲《延安时期党的民族政策的历史价值及当代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朝民族政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延安时期党的民族政策的意义。
6 . 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据《大公报》统计,1905年至1911年,全国共创办报刊933种。其中上海214种,华南124种,江南102种,湖广65种,西南53种,华北168种,西北15种,东北50种,其他地区182种。

——摘自李仁渊《晚清新式传播媒体与知识分子》

材料二

广州地区的邮局,1902年从11个城镇的9个邮局及其23个邮政代办点,增加到88个城镇的21个邮局及165个邮政代办所。19078月开始利用粤汉铁路第一段运送邮件,仅一年时间,邮递物品从1290万件增加到1820万件。

——摘编自广州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近代广州口岸经济社会情况》

材料三

1907年邮传部统计,上海电政局所辖电报线路里程38000余里,1910年增至44000余里。1911年各省官电收归部办,均由上海电政局管辖。是年,电政局所辖电报线路里程连收归各省官办的电线在内共约100000里。

——摘自交通史编纂委员会《交通史电政编》(第二集)


(1)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中反映的社会现象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认为上述现象与辛亥革命后革命进程迅速发展之间有无关联,并说明理由。
7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1792年(乾隆五十七年)9月,马戛尔尼使团分乘安装了六十四门火炮的战舰“狮子”号,巨大的三桅船“印度斯坦”号和一艘小型护卫舰“豺狼”号从英国出发访问中国,成员多达七百人。他们带上他们所能想到的所有好东西,一部分是投中国皇帝之所好,更多的是为了显示英国的先进的工业成就。他们打算劝说中国开放宁波和天津,甚至租借舟山的一个小岛。当然“在不引起中国人怀疑的条件下,使团应该什么都看看,并对中国的实力做出准确的估计。”

英王乔治三世让马戛尔尼带去了给乾隆帝修的一封国书:

英王陛下奉天承运,事事以仁慈为怀,践祚以后,除随时注意保障自己本土的和平与安全,促进自己臣民的幸福、智慧和道德而外,并在可能范围内设法促进全人类同受其惠。在这种崇高精神的指导下,英国的军事威力虽然远及世界各方,但在取得胜利之后,英王陛下对于战败的敌人也在最公平的条件下给以同享和平的幸福。……(英国)此种举动绝非谋求扩充本国已经足以满足一切需要的非常广大的领土,亦非谋求获取国外财富,甚至并非谋求有益本国臣民的对外商业。陛下志在研究世界各地的出产,向落后地方交流技术及生活福利的知识,增进整个人类世界的知识水平。

但这封国书经中国翻译加工后,味道大变:

英吉利国王热沃尔日敬祝中国大皇帝万万岁。本国知道中国地方甚大,管的百姓甚多,大皇帝的心里常把天下的事情、各处的人民时时照管,不但中国的地方,连外国的地方都要保护他,他们又都心悦诚服,内外安宁。……(英国)要把各处禽兽草木土物各件都要知道,要把四方十界的物件各国互相交易,大家都得便宜。如今闻得各处只有中国大皇帝管的地方风俗礼法比别处更高,至精至妙,实在是头一处,各处也都赞美心服的,故此越发想念着来向化输诚。

—摘编自张宏杰《饥饿的盛世—乾隆时代的得与失》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18世纪末英国派出庞大的马戛尔尼使团访华的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国书具体内容和表述方式的变化,可以看出清王朝统治者怎样的心态,这将带来哪些后果?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64年,党中央鉴于当时的形式,做出了加强战备、调整工业布局进行三线建设的战略决策。上海热烈响应,从1965年开始在皖南建立了小三线。1980年止国家共投资6亿余元,在安徽建成80家企事业单位,其中有工厂54个,共有职工5.6万余人,家属1.6万余人。小三线的职工中从上海去的约4.74万余人,占84%,其中由上海老厂动员去的老职工约1.66万余人。上海的小三线企事业单位在安徽自成一个社会体系,不仅有工厂还有为生产服务配套的行业,如:交通运输、电力供应、通信设施、物资仓库、学校、幼儿园、公安、法院、专线班车、生活供应等。1985128日,安徽省政府和上海市政府答订相关协议,确定上海将皖南小三线的80家企事业单位的资产无偿移交给安徽。小三线职工回上海后都安排了工作、分配了房子,得到较好的安置,历时20多年的上海小三线建设画上了句号。

——摘编自张秀莉《皖南上海小三线职工的民生问题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安徽小三线建设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安徽小三线建设的意义。
2023-03-23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A10联盟2023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德国是世界上最先实行社会保险的国家。早在19世纪80年代,在日益高涨的工人运动的压力下,首相俾斯麦主持创办了一系列社会保险。1883年医疗保险首先开办,接着事故保险和养老保险也相继开办。1927年增设了失业保险。二战以后,社会保险事业得到改进,保险范围继续扩大,保险待遇明显改善,特别是退休职工的养老金改为动态增长。社会保障制度对于稳定德国社会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维持这一制度的代价也相当惊人,其各项费用已占到国民生产总值的大约十分之三。

——摘编自刘瑛《走进德国》

材料二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经过3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社会保障体系已初步形成。这一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社会救助和住房保障等内容。2010年,实现了在全国建立基本覆盖农村居民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目标,2012年基本实现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但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又是人口大国,国情决定了我国的社会保障水平只能保证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尤其要将社会保障工作的重心和财政投入的重点向农村倾斜,以求逐步缩小城乡社保的差距。吸取了我国及其他国家的经验教训,国家社会保障措施和资金逐步由“全部包揽”向“国家、单位、个人”三方负担转变,实现社会保障资金来源的多渠道筹集。

——摘编自袁纲《论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


(1)根据材料一、二,比较说明德国和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不同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德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相同作用。
2023-02-24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安庆市宿松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与世袭制和察举制和比,科举制是一种公平、公开、公正的人才选拔方式。日本、韩国等地从唐朝开始就效仿中国的科举制,16—17世纪,欧洲传教士将其介绍到欧洲,在18世纪,科举制受到了英、法等启蒙思想家的大力推崇。从宋代起,科举不论出身,只要士子有才学、品行端正都能参加。在科举所经历的1300年间,选拔出的进士约为十万,举人、秀才高达百万:在宋、明时代的名臣能相中,很多都出身于进士。科举改善了民间读书风气,学而优则仕变成了一种风尚。明清时期,若以秀才来计算中国的读书人,常态下都不少于50万,若包括童生则超过百万。

——摘编自邓文睿《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发展的历程及其历史影响》

材料二       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建立与发展

时间

基本情况

19世纪以前

国王恩赐官员制

19世纪初期

自由党和保守党交替执政,公开地进行官场“肥缺分赃”

1832

议会改革使资产阶级参与国家立法,但行政大权,仍在贵族、寡头势力的操纵之下,工作效率低下,束缚经济发展

1853

克里米亚战败,引发英国政治危机

1854

国会议员杜威廉提出建立文官制度建议:由大学生来担任政府中的行政智力工作,一般人员担任机械工作;通过选拔考试选任智力工作人员;统一管理各部人员,各部互相转调、提升;官员的提升以上级考核报告为依据。该建议后以法令形式加以实施,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开始建立

1870

政府颁布枢密院令,确立文官公开竞考,择优录取的原则,文官一经录用,非经法定事由或辞职,即可任职终身。文官必须遵守《荣誉法典》中规定的职业道德,不准经商,或是从事任何营利性事业

1921年起

政府设立行政裁判所,受理行政人事纠纷,以监督文官制度的运作

——摘自杨萱《英国文官制度的建立与改革》


(1)根据材料一,简析科举制度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建立的背景及其内容。
2023-02-23更新 | 99次组卷 | 3卷引用:安徽省安庆市宿松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