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54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1 . 在中国古代,褒扬官员德行和政绩,往往称其人为“民之父母”,官员亦以“为民父母”“爱民如子”作为执政的理想境界。这一现象反映出(     
A.宗族关系已成为执政的基础B.“家天下”观念的政治影响
C.官员考核主要依据民本思想D.官民之间具有共同政治诉求
2023-11-13更新 | 1022次组卷 | 174卷引用:江西省抚州市临川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统计,19011930年间入境美国的移民达1821万,平均每10年为607万,但在19311940年间入境移民只有52万人,如果除去被迫迁离美国的45万移民,那么实际入境人数只有6.8万,是1820年以来的最低时期。而这一时期,美国政府还将50万墨西哥移民逐回墨西哥。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特别是美国参战后,源源不断的军事订货刺激了对劳动力的需求。数百万青壮年奔赴战场后,劳动力不足成为政府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美国政府于1942年先后同墨西哥、加拿大、纽芬兰等国签订引进合同劳工的协议。受这一政策影响,来自墨西哥的劳工人数高达500多万,他们在美国各地从事采矿、农业、纺织和运输等行业的工作。如果说政府引进合同劳工标志着20世纪美国移民政策由严格限制向灵活放宽转变的开始,那么194312月,美国国会废除所有排华法案则是这一转变的继续。

材料二   20世纪5060年代,美国在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经济和军事围困的同时,频频颁布难民法。其中影响较大的有1953年的《难民救济法》、1957年《难民逃亡法》、1960年《公平难民法》和1962年《移民与难民法》等。其中1953年法案是为东欧的政治难民制定的,1957年法案接纳了匈牙利逃亡者,1960年法案的安置对象是古巴革命中被推翻的亲美势力。当然,美国也实施了一些具有人道主义色彩的法案,如19537月法令允许500名外籍孤儿入境。除了吸纳接受难民,1957年法案规定:凡是来美修业的学生、教授和技术人员,如果担心回国后受到迫害,则可居留美国,其配偶和子女亦可自由入境。1960年法案实施后,到1980年,美国共安置了80万古巴难民,他们来自社会上层,受过高等教育,经济条件优越,因而构成了西半球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人才流失。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梁茂信《19401980年美国移民政策的变化及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30年代美国移民政策变化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50—60年代美国移民政策的主要特征,并分析其对美国的社会影响。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清代以来,内地汉民族大规模移民实边,导致云南人口增长迅猛,对棉花、棉布、棉纱等生活必需品的需求增加,民间资本借此大量涌入云南,进而催生众多商帮从事棉花、珠宝、玉石、生丝、茶叶的贩运。至晚清时期,活跃于云南大理市场的商帮、商人、商贩把外国来的洋货贩卖至内地,而且还收集、出售土货。各路商帮还把英、法等国需要的黄金、白银、黄丝、大锡、鸽、石磺等工业原料及山货药材、土特产品等主要运往缅甸、印度等地,尤其是腾冲商帮,其以贩运洋货、提供原料为主要业务,年出口黄丝迭30万斤。但英国于1886年把缅甸变为其殖民地以后,原来互通有无的商道,成为英国向西南地区倾销商品的通道。原来滇盐入缅,现在是缅盐反倾销于云南,输入云南的棉织品大量增加,输缅的中国土特产品呈现下降趋势。抗日战争爆发以后,中国主要对外商道被封锁,这反而给云南贸易带来了机遇,滇西成为进口棉花、棉纱转运的枢纽,进口棉纱、棉花量竞大幅度增加,出口生丝量竟亦有增长。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川滇桂各省商家鉴于海上运输棉纱的困难局面,乃转向缅甸,经云南陆路转运。云南腾越海关货检棉纱由1938年的18924担猛增至41022担,棉花由12472担增至15750担。进口货检总值由上年的国币200万元增至380万元。

——摘编自吴臣辉、周伦《试析清代至民国时期南方陆上“丝绸之路”商贸经济特点》


(1)根据材料,概括清代至民国时期云南对外贸易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代至民国时期影响云南对外贸易发展的因素。
4 . 列表格是学习归纳历史的方法之一,以下是小方同学在学习英国历史时列的一个有关英国殖民扩张的表格。
时间事件
1600英国女王特许类国东印度公司垄断英国与好望角以东各国的贸易。
16071733英国在北美大西洋沿岸共建立了13个殖民地。
16521674英国发动数次对荷战争,给荷兰以致命打击。
17561763英法七年战争,法国战败,英国一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
17571765英国东印度公司从孟加拉国库中夺走价值526万英镑的财富。


(1)根据表格,概括英国早期殖民扩张的主要方式。
(2)根据表格及所学知识,从政治角度分析英法七年战争中,法国战败,英国取胜的原因。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罗马帝国于476年灭亡后,拜占庭帝国依然保持着它的繁荣。商业和手工业相当繁荣,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在这里保存下来,君士坦丁堡著名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就是拜占庭建筑和艺术成就的结晶。6世纪,皇帝查士丁尼西征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加剧了帝国的危机。拜占庭帝国仍陶醉于已有的辉煌成就,不屑于学习和吸纳其他文明的优点和长处。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国王亲率大军和几百艘战舰,兵临君士坦丁堡城下,经过鏖战,君士坦丁堡陷落。

材料二   6世纪下半叶,日本国内出现统治危机。日本统治阶级中具有革新思想的人物主张参照隋唐封建制,局部调整生产关系,进而实行全面的社会改革。646年(大化二年),孝德天皇任用一些从中国归来的留学生,针对日本的政治、经济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日本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实现了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摘编自张玉祥等《论日本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别指出拜占庭繁荣及衰落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日本是如何应对统治危机的?对日本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这两则材料给我们什么启示?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元朝时蒙古人是统治民众,但到中原来的主要是一部分宗室贵族和军队,连带军人家属在内,不过几十万人;除他们之外,还有大量的色目人迁移到中国的土地上。所谓“色目”,泛指此时在华的西北、西域以至欧洲民族,并非某种单一民族,这些人据学者推测,应该不少于100多万;此外,契丹人、女真人以及被蒙古人强迫迁居的高丽人,与原居北方的汉族共同构成元朝的北方“汉人”。因此,元朝的胡化影响不仅来自于东北、西北的游牧民族,还来自于更遥远的西方半农半牧民族或商业民族。也许可以说,这时的“胡化”实际上乃是一种文化多元化。

——摘编自曹文柱、赵世瑜《中国社会史》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出现新的国际移民浪潮,移民的流向发生根本性逆转,主流是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移居。而劳动移民成为移民主体,其中高素质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移民成为突出现象,同时也形成了一支以大量的难民、非法移民以及女性移民为主体的廉价劳动力移民群体。

——摘编自李其荣《经济全球化与国际人口迁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朝移民的特点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二战后国际移民的原因有哪些?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文艺复兴时期新创办的寄宿学校培养的不是牧师,而是商人的儿子;全部课程强调古典文学的学习和体育假炼,其目的是教育学生健康、快乐地生活,做个合格的市民。这反映了西欧(       
A.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B.商人地位的迅速提高
C.基督教信仰出现危机D.教育呈现大众化趋势
8 . 20世纪人类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两次世界大战都根源于资本主义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展到垄断阶段,即帝国主义的形成。列强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几个大国试图对全世界进行控制与争夺。他们以为本民族“谋利益”和“传播文明”的名义,对东方众多弱小与落后国家和地区进行殖民扩张、侵略和掠夺,从而对整个世界进行瓜分,建立起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

——徐蓝《资本主义利益争夺和帝国主义国际秩序引发战争》

材料二   (签字国政府)深信完全战胜它们的敌国对于保卫生命、自由、独立和宗教自由并对于保全其本国和其他各国的人权和正义非常重要,同时,它们现在正对力图征服世界的野蛮和残暴的力量从事共同的斗争,兹宣告

①每一政府各自保证对与各该政府作战的三国同盟成员国及其附从者使用其全部资源,不论军事的或经济的。

②每一政府各自保证与本宣言签字国政府合作,并不与敌人缔结单独停战协定或和约。

——《联合国家宣言》

材料三   战争结束后,战胜国召开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帝国主义的国际新秩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反法西斯同盟国的首脑相继在开罗、德黑兰、雅尔塔和波茨坦召开会议,缔结了一系列条约和协定,建立了以美、苏、英、中等战胜国为主导的战后国际秩序。

19451024日成立的联合国,作为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体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政治秩序,其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全球经济社会发展,联合国吸取了国联的教训。

——《中外历史纲要(下)》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两次世界大战的相似点。
(2)根据材料二,概述《联合国家宣言》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联合国家宣言》的历史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写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建立的国际新秩序的名称,并简述联合国在维护和平、制裁侵略方面“吸取国联的教训”的措施。
2023-09-05更新 | 219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西省抚州市黎川县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18世纪,随着海上贸易的发展,西方商船来到中国,以丝绸为载体的中国服饰文化逐渐被欧洲人了解。一些英国女性穿上了面料柔软舒适的刺绣服装。几乎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凡是略有规模的英国贵族豪宅中,至少有一个房间是用精美的中国丝绸墙布来装饰的。而当来自东方的纺织品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时,欧洲工匠开始设计、生产带有中国元素的纺织品,在模仿中国服装款式时通常会融入西方的裁剪和缝制方法。当时有些欧洲艺术家在接触到中国纺织品后,从中汲取了灵感,开始自由表达自己的奇思异想。

——摘编自刘海翔《欧洲大地的中国风》

材料二   晚清时期,大量的舶来品进入中国,西方服饰在沿海商埠随之出现,有些中国人开始穿西服。民国政府在1912年颁布《服制条例》,规定标准礼服以西服为主,后来各地出现了不少西服店。当时的北京,虽然作为外套的西服并未得到普及,但西式衬衣、针织衫、西裤等已逐渐得到推广。社会上也有反对易服的声音,认为穿西服是“崇洋媚外”“冒充上等人”。有人在《申报》上发文反驳:“欧化逐渐东开,国人多喜穿西装,取其穿之能有活泼的气象与振作的态度,而且便捷无拖沓。”与孙中山有关的中山装,其设计受到西服的影响,但衣领等部位仍保持民族特色。

——摘编自王建朗《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

(1)据材料一概括中国服饰在近代欧洲传播的基本情况,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历史背景。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西服在近代中国传播的特点。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外服饰交流的意义。
2023-08-28更新 | 2372次组卷 | 14卷引用:江西省抚州市乐安县第二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纵观世界科学中心的转移轨迹,每一次科学中心的形成与发展,都离不开哲学的孕育和滋养,自然科学与哲学相互交织、如影相随。

——据张云龙、马淑欣《论科技发展与人文精神的内在勾连——基于世界科学中心转移的视角》整理

材料二   1962年,日本学者汤浅光朝用定量的方式描述了16-20世纪世界科学活动中心及其转移的情况(具体见下表)。他指出,如果一个国家的科学成果超过全世界总数的25%,则这个国就称为世界科学中心;该国成果超过25%所持续的时间,称之为科学兴隆期。每个国家的科学兴隆期平均为80年左右。

世界科学中心转移简表

中心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美国
时期1540—1610年1660—1730年1770—1830年181O—1920年1920年至今

——摘编自潘教峰等《世界科技中心转移的钻石模型——基于经济繁荣、思想解放、教育兴盛、政府支持、科技革命的历史分析与前瞻》

(1)结合世界近代史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一中“自然科学与思想解放相互交织、如影相随”。
(2)据材料二及所学,从“政府政治”“经济社会”角度分别说明英国、法国和德国成为世界科学中心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