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19 道试题
1 . 【“苏湖熟,天下足”到“湖广熟,天下足”】

材料一   《宋史·范祖禹传》记载:“国家根本,仰给东南。”陆游也说:“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湖熟,天下足。’”进入明代,情况发生了变化……商品性农业在明代中后期获得大规模发展。种植较广的经济作物,首推棉花和桑树,江南和华北都形成了大面积植棉区,桑蚕业则集中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到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出现严重的粮食匮乏。而在元明二代,早熟稻的栽种在西南各省和湖北、湖南相当普遍,两湖成了中国的谷仓。江南从湖广、四川等地大量输入粮食,民谚也一变而为“湖广熟,天下足”。

——摘编自白寿彝、何兹全主编《中国通史第九卷》

材料二   “湖广熟,天下足”出现的时间吸引了日韩两国诸多学者来考证。

国别学者研究成果
日本加藤繁发现明末刊本——《地图综要》提到“楚固泽阅,耕稼甚饶,一岁再获,柴桑吴楚多仰给焉。谚曰‘湖广熟,天下足。’”他据此推断“湖广熟,天下足”形成于明末。
日本重田德在《清初湖南米市场的考察》中指出:其一、湘潭是湖南内部米谷最大的集散地;其二、汉口是湖广、四川米谷最大的交易市场。据康熙四十八年的奏疏说:“湖南相距江浙甚远,本处所产之米,运下江浙居多。”
韩国吴金城着眼于15世纪中期洞庭湖周边农业生产发展水平,认为该地域的稻作地带上升为中国粮仓的地位,是15世纪中期渐次形成的。他还发现了正统、成化、嘉靖等年间湖广米谷大量输出的记录。据奏疏载:“外省巨商,鳞集辐辏,搬运不绝,以致本省(湖广)米价腾涌。”

——摘编自樊树志《晚明大变局》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从“苏湖熟,天下足”到“湖广熟,天下足”的背景。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日韩学者关于“湖广熟,天下足”出现时间的研究进行评价。
2024-05-29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2024届高三下学期高考最后一卷(三)历史试题
2 . 西周铜器最简单的铭文中,通常只刻画有作器者的名、其祖先之名,或者只有一族徽(如图1)。较长的铭文中,作器者常记载自己或祖先的功绩,以及因此受赏的荣耀,铭文经常以“子子孙孙永宝用”结尾(如图2)。据此可知,西周贵族(     

A.铸器的目的在于保持家族地位B.通过铜器铭文来传承家族记忆
C.利用铜器强化与周天子的联系D.致力于维护周文化的独特地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据《大唐西域记》记载,古印度:“王田之内,大分为四:一充实国用,祭祀粢盛;二以封建辅佐、宰臣;三赏聪睿、硕学、高才;四树福田,给诸异道。宰牧、辅臣、庶官、僚佐,各有分地,自食封邑。”这表明古印度(     
A.自由农民向国家缴纳赋税B.土地成为协调社会关系的纽带
C.土地名义上属诸侯王所有D.分封制导致了分裂割据的局面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这反映出当时(     
有关山东省东明县农村情况的档案记载(部分)

档案内容

档案来源

1977年,沙沃公社李沙沃大队每人“偷”分了四分地,干部、群众怕上级追查,订立了“共守同盟”。菏泽市档案馆
1978年,沙沃公社共分集体耕地5233亩,占总耕地6%以上,有的大队所分耕地达到1/3。东明县档案馆
1979年,城关公社西店子大队第三生产队,除水塘里的藕和一部拖拉机外,所有集体财产都分到了作业组。山东省档案馆
A.基层实践与中央政策的良性互动B.思想解放与改革进程的此消彼长
C.包产到户与土地私有的相辅相成D.经济体制与政治体制的同步改革
2024-03-19更新 | 112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届湖北省襄阳市第五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一次适应性考试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5 . 《长春真人西游记》记载,在丘处机游历中亚时,当地的居民佩服这两个国家(西辽和西夏)利用汉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水利,能在沙漠中生产粮食,并称叹“桃花石(汉人)诸事皆巧”。材料反映了(     
A.中国的农业生产技术领先世界B.民族政权对峙中仍存在经济技术交流
C.中亚的国家农业生产技术发达D.中国先进技术通过丝绸之路传到西亚
6 . 据明代官方实录记载,永乐二十一年(1423)十二月,龙潭、忠峒、容美等土司“各遣人贡马,贺明年正旦”。正统六年(1441)四月,由于忠峒安抚司等土司未能在上年的圣节、冬至及当年的正旦向朝廷朝贡,招致朝廷“俱合问罪”。这些记载旨在(       
A.提升土司群体的政治地位B.优化对各民族地区的治理
C.凸显中央王朝的政治权威D.强化内陆边疆一体化策略
7 . 质日是秦至汉初间要记录公私事务的一类文献。睡虎地汉简《质日》记录了越人(人名)担任安陆县官佐期间县内官蜀及乡亭吏员的任职情况,记录还多有与“田”相关的事务,还有较多关系到国家对民众赋役的掌握和管理的“算”与“定算”的记载。这些发现可用于研究秦汉时期(     
A.官员选拔与管理机制B.民族关系与边疆治理
C.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D.户籍制度与赋役征收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8 . 《明史·刘大夏传》记载,成化年间,车驾郎中刘大夏因反对征讨安南而藏匿安南故牒。而成书于万历二年(1574年)的《殊域周咨录》却记载为刘大夏销毁了郑和下西洋的档案,刘大夏认为:“三保下西洋,费钱粮数十万,军民死且万计,纵得奇宝而回,于国家何益?……旧案虽有,亦当毁之,以拔其根。”这说明(     
A.明朝拓展疆土和海洋意识的欠缺B.政府档案管理缺乏科学监督机制
C.海禁政策影响对郑和航海的评价D.正史相对于杂书更加具有可信力
2024-03-30更新 | 395次组卷 | 7卷引用:湖北省2024届新高考信息卷(一)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9 . 【明代史学成就】

材料   自明初开始,从中央到地方,方志的撰修受到普遍重视。朱元璋即位不久,即于洪武三年(1370年)“诏儒士魏俊民等类编天下州郡地理形势、降附始末为书”,撰修全国性志书《大明志书》。永乐十六年(1418年)明成祖朱棣又诏令天下各地郡、县、卫、所撰修志书,并颁布了《修纂志书凡例》,对志书包含的各项内容做了明确的规定。此后,除景泰、天顺、嘉靖时期分别撰修的《寰字通志》《大明一统志》《承天大志》等全国性志书外,天下各地修志成风,形成一统志与郡县志齐修并举、共同兴盛的局面。嘉靖时期的《重修淳安县志序》中说的“皇明御极,鉴古定制,郡邑皆有志,而会其总于天下一统志”,便是这种状况的极好说明。《中国地方志综录》修订本中共辑录现存明代方志多达7413种,而实际数量超过这个数字。

中国自先秦以来,无论官府还是知识分子个人,对记录史事和撰修史著都十分重视,历史记载代代延续,所谓“国灭史不灭,故虽偏霸之朝亦皆有史”。到宋代,经过历代史家的不懈努力和艰苦探索,古代史著在内容和体裁上趋于成熟,这使宋代史学出现了繁荣的局面,也对元明史学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为明代上述史学成绩的取得奠定了基础。直至元代,虽然最高统治集团是文化较为落后的少数民族,但对史学的重视程度并不逊于文化发达的汉族统治政权。到明代,这种传统仍然有着很大的影响,清代学者在《四库提要》中说,明代人“尤好作私史”,便是其重史传统的一种表现。

——摘编自毛佩琦主编《中国大通史·明》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明代史学取得的主要成就及其意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要分析明代史学取得成就的原因。
10 . 【边茶贸易与边疆治理】

材料一   以茶易马,从唐宋朝代起,即被认为是一种强有力的“制夷”手段。明王朝对此则格外重视,据《明史·食货志》记载:“番人嗜乳酪,不得茶,则困以病。故唐、宋以来,行以茶易马法,用制羌、戎,而明制尤密。”毕振姬在《西北之文》一书中也指出,明“洪武于洮河、河州、西宁各设茶马司,内贮官茶……酌为一代之制……”西番史三百年不侵不叛,皆由于此。

——摘编自林永匡《明清时期的茶马贸易》

材料二   入清以后,蒙古、新疆等地尽入版图,前朝的边茶政策已不合时宜。于是清政府改弦更张,以边政和财政为着力点。一般情况下,清政府并不限制对边疆民族地区的茶叶供应,但当边区发生反抗或叛乱时,边茶禁运又会成为清政府治边的选项。对于内地与边疆地区以茶叶为主的贸易,清政府更多的:是进行规范和鼓励,如乾隆二十四年,清军统一天山南北地区后广泛开展屯田活动,为解决屯田军民的日常生活用品问题,清政府积极发展内地与新疆的贸易。内地茶商从张家口、归化城将茶叶贩至新疆古城,分销于天山南北地区,然后从古城“将米、面各物贩回北路,以济乌里雅苏台等处”……以川藏茶叶边销为例,“岁约征银十数万两”,清政府将所征茶税用于支付它赏达赖喇嘛银两,修缮寺庙经费以及泰宁协军饷,等等。

——摘编自何强《边政与财政:边疆治理视域下的清代茶叶边销模式》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清时期边茶贸易的异同,并分析清代边茶贸易政策调整的背景。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朝边茶贸易政策所带来的影响。
2024-06-03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北省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高三下学期考前测试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