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1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中世纪的欧洲,市场交换的价格往往是按照习俗和惯例来制订,其道德的公平成为衡量价格的尺度;16—17世纪,交换的价格逐渐根据市场的供求关系制订。这一变化(     
A.得益于商品经济的发展B.推动了人文主义的兴起
C.促进了文化交流国际化D.取决于贸易中心的转移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15-16世纪,欧洲若干城市发生变化。在城市中建起了大量公共建筑,这些建筑外形雄伟华丽,表达了政府对整个城市的控制;军事设施也不再仅仅是为了防御,而是具有了更多的对外作战的功能。这些变化表明(       
A.王权在逐步强化B.工商业经济复兴
C.市民意识高度发展D.城市自治普遍实现
2024-03-16更新 | 790次组卷 | 17卷引用:湖南省岳阳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考情信息卷历史试题
3 . 如图是1500-1975年美洲的种族结构变化示意图,据此可知(     

A.近代美洲人口总数在不断的上涨B.美洲人口结构深受殖民扩张影响
C.工业革命助推美洲人口发生变动D.人口迁移有利于美洲的长远发展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二战后的世界谷物贸易

材料一   表:19501983年世界谷物贸易变化情况(单位:百万吨)

地区19501960197019801983
北美(美国)+23+39+56+131+122
拉丁美洲+10+4-10-3
西欧-22-25-30-16+2
苏联东欧000-4639
非洲0-2-5-15-20
亚洲-16-17-3763-71

注:+为出口,一为进口

——[美]世界观察研究所《世界状况》

材料二

   

美国政府农业补贴情况(单位:亿美元)

美国农产品富裕为美国提供了一个极大的机会……我们必须最具积极性和建设性地利用这一机会,使粮食援助活动成为美国更有用、更有效的外交政策工具。

——1961124日美国总统肯尼迪工作备忘录


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对材料一中世界谷物贸易的变化进行解读。
5 . 春秋时期,出奔是一项有准备、有选择、有退路的政治出行。据统计,由中原地区的诸侯国向周边地区的出奔中,春秋前期是国君、公子出奔占主流,春秋中后期卿大夫及家臣逐渐成为出奔者的主流。这一变化反映了(     
A.传统政治秩序彻底瓦解B.当时政治斗争错综复杂
C.政治权力下移现象明显D.政治发展进程的差异性
2022-12-14更新 | 889次组卷 | 19卷引用:湖南省岳阳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6 . 近代前期,东北虽然拥有丰富的铁矿、煤炭和油页岩资源,但仍以榨油、面粉等产业为主要发展方向。20世纪30年代中后期,该地区的钢铁、机械和军工等产业得到迅速发展,钢铁产业甚至占据了全中国钢铁业的90%。这一变化反映出(     
A.东北地区矿产资源遭到掠夺B.经济危机导致传统产业萎缩
C.国民政府工业战略发生转变D.钢铁工业成为东北主导产业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世纪,英国的贵族们争相为女王的宫廷消费分担支出,而且还进行奢侈消费的竞赛,以博取家族的名誉和社会地位。18世纪,奢侈消费竞争的主体变成了个人,目的也变为谋取个人荣誉和社会影响力,动力则主要在于文化与市场,其表现形式就是对时尚的追逐和竞争。贵族和市场是时尚的制造者,大众则追随其中,时尚的大众参与,使英国进入商品的大批量需求时期。到了19世纪,贵族的消费模式不再是贵族的专利,而是成为包括资产阶级、中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在内的诸社会阶层所追求的模式。需要指出的是,英国上流社会和资产阶级虽盛行“夸示性”消费,但普通劳动者遵奉的仍是勤奋、节俭的消费观。

——摘编自《从勤俭节约到消费至上:对西方消费文化的唯物史观解读》

材料二   清朝建立后,颁布了《大清通礼》,要求品官士民“人人循礼而行”,但自明中叶以来就出现的奢靡之风却在清朝前期延续。清前期奢靡之风首先体现在服饰的变化上,以前只有士人才能穿的裘皮衣服,“今则里巷妇孺皆裘矣”。饮食方面,士庶之家请客吃饭,“一筵所需几费中人之产”。丧葬嫁娶方面,富贵之家极力讲求排场,一般百姓也竭力效尤,甚至“卖田以嫁女,破产以治丧”。清政府多次下诏禁止奢靡,但由于吏治日益败坏,八旗子弟腐化,奢风不但未得到抑制,反而愈演愈烈。乾隆十三年,刘大櫆认为国家休养生息近百年,而民生日贫,“风俗日奢”是重要原因。

——摘编自宋传银《论清前期的“奢靡”之风》


(1)根据材料一指出16—19世纪英国奢侈消费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16—19世纪英国奢侈消费变化与清前期奢靡之风盛行的异同。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们应树立怎样的消费观?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传统的干部人事制度创立于民主革命时期。新中国建立后,随着国情的发展变化,干部老龄化、文化素质较低、不利于专门化管理等问题逐渐显露。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政府需要担任更多的服务角色,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当前千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点,是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与此同时,政府派遣了大批人员考察包括公务员制度在内的西方的政治制度。200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的颁布标志着公务员制度进入全面成熟的阶段。其内容规定,公务员制度贯彻中国共产党的干部路线和方针,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公务员的任用,坚持任人唯贤、德才兼备的原则,注重工作实绩。

——摘编自解舒晴《中美两国公务员制度比较研究》

材料二   英国文官的选拔是向社会公开的,凡是符合条件的公民都可以通过法定程序,争取成为文官。要想进入文官队伍,必须经过考试,必须考试合格才能录用。选拔最初重视通才,后来重视专家和技术人员的作用。文官非因工作上的重大过失不被免职,终身任职。为避免政策受政党更迭的影响,文官不参加政治活动,保证国家政策连续稳定。

—一摘自王晨《英、美文官制度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公务员制度改革的原因。
(2)根据上述材料,比较中国公务员制度和英国文官制度的异同。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汉代皇帝有6玺,隋以后皇帝的玉玺增加到了8个,明代的皇帝用印不仅从隋、唐宋时期的八玺激增到24个,而且在文书制度上还增加了行移勘合(将两半文书合在一起,通过对其印识、字号与内容的比较、勘验,以辨别真伪、防止欺诈)这一变化反映了
A.君主集权强化B.行政效率提高C.政治制度成熟D.官僚机构僵化
10 . 如图所示为战国时期部分人物的活动事迹,据表可知
人物国别活动事迹
子夏晋国人孔子弟子,做过崇尚儒学的魏文侯的老师
李悝魏国人子夏弟子,曾任魏文侯相,主持变法
乐羊宋国人魏国国相的门客,后成为魏国名将
吴起卫国人弃儒学兵,指挥魏军屡次败秦,被视为兵家代表人物

A.社会主流思想变化迅速B.儒学成为各家思想来源
C.百家争鸣中有共通之处D.魏国注重招揽各方人才
2022-04-16更新 | 374次组卷 | 10卷引用:湖南省岳阳市2022届高三高考考前冲刺卷(一)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