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38412 道试题
1 . 卡特尔和辛迪加等组织极力削减一切竞争者及站在联合组织之外的一切企业、“自由市场日益成为过去的事情”,而残酷的竞争却广泛化且激烈化,如煤炭大王和石油大王为保证最大限度利润,力图使政府通过能保证其各自垄断地位的法案。这可用于印证(     
A.政府在现代化道路中作用突出B.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实质
C.资本集中严重制约着利润增值D.自由主义具有深远的影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对于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提法,共产国际与中共在正式的决议中均有“合作”一词的表述,并强调这种合作不是合并,而在国民党的表述和认识中则体现为“容共”一词。这种差异(     
A.直接导致国共合作的破裂B.说明国共两党实力对比悬殊
C.表明合作双方存在一定矛盾D.反映国共两党形成尖锐对立
3 . 董仲舒提出“限民名田,以澹不足,塞并兼之路”,主张实行“盐铁皆归于民”的政策。西汉哀帝时期,大司马师丹指出“古之圣王莫不设井田,然后治乃可平”,主张恢复井田制以缓解农民“无立锥之地”的状况。这些主张(     
A.蕴含了重农抑商的意识B.克服了土地兼并的弊端
C.反映了厚古薄今的观念D.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下表是清末皇族、立宪派、革命派各自关于保中国与保大清的认识。由此可知当时中国(     
派别主张
清廷皇族先保大清,顺便保中国
资产阶级立宪派先保中国,顺便保大清
资产阶级革命派只保中国,不要大清
A.皇族认为保大清与保中国同等重要
B.立宪派主张延续皇族固有统治
C.革命派不具有反抗帝国主义的精神
D.资产阶级革命面临着重重阻力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1950年6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七届三中全会。毛泽东就国家财经问题作报告,他指出:我们必须处理好同民族资产阶级、各民主党派、知识分子和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不要四面出击,树敌太多,造成全国紧张。这一主张(     
A.反映了中共慎重处理社会矛盾B.旨在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C.标志着民主革命任务顺利完成D.是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
2024-06-05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重庆市第八中学校高三下学期强化训练(三)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晚清时期,学者马建忠认为中国欲修建铁路,需要的巨款可以仿效西方的债票法向西方借款,但不能由在华的西方银行承办借债事宜,应该“自行承办,迳往英法都会,与其官、私银行面行商榷,由我计息,由我定价,一杜居间把持之弊”。这一认识(     
A.体现了对中国落后体制的深刻反思B.代表大变局下知识分子的理性思考
C.没有认清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本质D.推动了近代化改革实践向制度拓展
2024-06-05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重庆市第八中学校高三下学期强化训练(三)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18世纪下半期,威治伍德利用米色陶瓷的标准化烧制技术获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其产品广销英格兰以外的欧洲和全球市场,出口率达到总销量的八成左右,乃至1792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停止采购中国瓷器,这一现象的产生得益于(     
A.通用流水线生产的普及B.责任内阁制的形成与发展
C.工厂制在陶瓷业的应用D.自由放任经济思想的传播
2024-06-05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重庆市第八中学校高三下学期强化训练(三)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金世宗声称“我国家绌辽、宋主,据天下之正”,并于大定八年(1168年)在《册命仪》中强调:“绍中国之建储,稽礼经而立嫡。”这些认识旨在(     
A.强化政权构建正统性B.宣扬华夏民族共同体观念
C.承袭“华夷之辨”观念D.推动女真族的封建化进程
2024-06-05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重庆市第八中学校高三下学期强化训练(三)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在古代官僚帝国之中,官僚贵族子弟总是拥有较平民更多的教育机会和入仕机会。有学者对两汉孝廉之中家世可考知者的128人进行了统计分类,其中官僚贵族子弟占69.6%,富豪占6%,平民占15.7%,贫民占8.7%。据此可知,察举制(     
A.加剧了豪族对政权的把控B.完全背离了制度设计初衷
C.大大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D.适度削弱了封建世袭特权
2024-06-05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重庆市第八中学校高三下学期强化训练(三)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在唐初的国家财政收入中,户、地两税所占比例差距不大。天宝时,每年地税所得约1240余万石,约占国家全年收粮总数的1/2,在政府收入中的比重已经和租、调大约相等。这一变化反映出(     
A.实施赋税改革的可能性B.百姓赋税负担相对减轻
C.国家管控力被严重削弱D.租佃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2024-06-05更新 | 11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重庆市第八中学校高三下学期强化训练(三)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