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95 道试题
1 . 丝绸之路

材料一   德国人李希霍芬在1877年出版的书中,首次提出“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指从公元前114年到公元127年间中国与河间地区(即①阿姆河与②锡尔河之间地带),以及中国与印度之间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这条西域交通路线”。他认为“在汉朝以后,陆路丝路贸易严重衰落,西方商人很少再与中国人打交道,使得西方世界逐渐淡忘了他们之前所了解的中国,因此两汉以后‘丝绸之路’的概念也就失去了它的意义”。

材料二   《陆上丝绸之路路线示意图》

材料一、二中所描述的丝绸之路的终点有什么不同?运用材料二中的信息判断“两汉以后‘丝绸之路’的概念也就失去了它的意义”这一观点并进行说明。
2024-05-13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 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2 . 端午节

材料一   中国古代南朝人文献中关于端午节的记述摘编如下:

《后汉书·礼仪志》记载:“仲夏之月,万物方盛,曰夏至。阴气萌作,恐物不茂……故以五月五日,朱索五色印为门户饰,以难止恶气。”

《续齐谐记》中说:“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贮米,投水以祭。世人作粽,并带五色丝及楝叶,皆汨罗之遗风也”。

《荆楚岁时记》曰:“(五月五日)是日,竞渡。”“竞渡”之俗即“俗以五日为屈原投汨罗日,人伤其死,故并命舟楫以拯之,至今竞渡是其遗俗。”“屈原以夏至赴湘流,百姓竟以食祭之。常苦为蛟龙所窃,以五色丝合楝叶缚之。”“四民并踏百草,又有斗百草之戏。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攘毒气。”“端午以菖蒲生山涧中一寸九节者,或镂或屑,泛酒以辟瘟气。”

材料二   东亚的日本端午民俗的记载可追溯到公元611年编撰的《日本书纪》:“推古天皇十九年(公元611年)五月五日在菟田野(现奈良县宇陀市榛原区足立)举行‘药猎’,拂晓参加者集合在藤原池附近,天亮出发。”

7世纪末,东亚的新罗初步统一了朝鲜半岛,模仿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新罗的佛教、姓氏习惯和节日习俗深受中国影响。东亚地区文化在律令、历法、建筑、绘画、音乐、饮食、服饰等方面,也深受唐朝文化影响,东亚文化发展。

(1)结合所学,简要说明材料一中端午节习俗体现的中华传统文化思想内涵。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对隋唐时期“东亚文化发展”进行阐释。
2024-04-28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房山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3 . 学校教育与文化传承

材料一   宋代书院的课程内容

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说明
理论课程四书五经《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历史典籍和诗词《左传》《公羊传》《谷梁传》《汉书》《史记》《战国策》
《诗经》《楚辞》以及当时学者讲学时留下的诗赋
理学和心学的著作周敦颐《太极图说》《通书》
程颐《伊川语录》
张载《正蒙》和《西铭》
朱熹《小学集注》《近思录》《四书章句集注》《朱子语录》
陆九渊《语录》
实用技术农田、治民、水利、算数、军事等
经验课程学规和学风《白鹿洞书院学规》立教之目、为学之序、修身之要、处事之要、接物之要

——摘编自郭明玉宋丹《宋代书院与欧洲中世纪大学课程内容的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书院课程设置的特点

材料二   1950年毛泽东提出:“恢复和发展人民教育是当前重要任务之一。”新中国采取以下措施建立人民教育事业

1)学校向工农大众开门。1952年工农子女在小学生中占80%以上,中等学校学生中占57%。

2)改革学制。1951年政务院发布《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从制度上保障工农群众及其子女的受教育权,学制将干部学校、补习学校和工农速成学校置于重要地位,让广大工农群众和革命干部有机会接受系统教育。

3)新建大量普通中小学,方便工农子女就近入学。

4)开展群众扫盲运动。到1957年上半年,全国有2200万人脱盲。建国初,政府还接管了教会学校和私立学校;对教师进行思想改造,逐步转变为人民教师;开展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建设一批多科次工业大学和各种专门学院;学习苏联教育经验。

——摘自蒋纯焦《新中国70年教育的发展历程》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建国初期学校教育的认识。
2024-04-27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丰台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练习历史试题A卷
4 . 中非商贸与文化交流

史料1   埃及福斯塔特遗址出土的唐代至五代时期的中国陶瓷

史料2   殊奈,昆仑人也,在林邑南,去交趾海行三月余日。习俗、文字与婆罗门同。绝远,未尝朝中国。贞观二年(628)十月,使至朝贺。(根据殊奈属昆仑民族,并距越南北部交州三个多月海程推测,殊奈当在亚丁湾附近,是东非桑给人居住的国家)

——【唐】王溥《唐会要》卷98

(1)指出上述史料在唐代中非关系研究中的价值

中非交往在唐代始于贞观年间。天宝十年(751),唐朝人杜环到达过非洲。唐代的中非交通线主要有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8世纪后,陆路渐趋衰落。瓷器和丝绸是唐代时期输入非洲的大宗物品。从7世纪开始,东非海岸商业性城邦的兴起、发展和繁荣,推动了中国商品进入非洲,香料、象牙则是非洲输往唐代中国的主要物品。

——摘编自景兆玺:《唐代中非关系论述》

(2)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唐代中非交往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代中非交往发展的原因。
2024-04-27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丰台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练习历史试题A卷
5 . 正统观·家国认同

材料一   “夷狄不可为帝王”是自先秦至魏晋华夏社会根深蒂固的观念。十六国时期众多少数民族统治者争正朔、明法统,开少数民族统治者论证自身正统性的历史先河。匈奴人刘渊,以“晋为无道,奴隶御我”为理由反晋,并宣称“夫帝王岂有常哉,大禹出于西戎,文王生于东夷,顾惟德所授耳”,不久称帝。羯族人石勒建立后赵政权后,担心因东晋政权的存在而“书轨不一”,自己的正统地位得不到天下人的承认。对此,徐光劝慰说:“陛下既苞(包)括二都(即占据长安和洛阳),为(就是)中国帝王。”淝水战前苻坚在阐述攻打东晋的理由时说“帝王历数岂有常哉,顾惟德所授耳”;“非为地不广、人不足也,但思混一六合,以济苍生”。少数民族政权排定自己的五行历运,后赵承晋,为水德,前秦与前燕承赵,为木德,后秦承前秦,为火德,北魏建国时承秦,为土德。

——摘编自邓通《十六国胡族政权的正统意识与正统之争》等

材料二   按照中国史学的传统观念,某个王朝纂修前朝历史,就是对前朝具有正统性以及本朝是前朝法统继承者的承认。元朝自从议修辽、宋、金三史之始,围绕着纂修义例,即辽、宋、金三朝“正统性”的问题,展开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争论。一派主张,以辽、金为《北史》,宋太祖至靖康为《宋史》,建炎以后为《南宋史》。另一派则主张独尊宋为正统。元顺帝至正三年(1343年),下《修三史诏》,指出辽、宋、金三朝“为圣朝所取制度、典章、治乱、兴亡之由,恐因岁久散失。合遴选文臣、分史置局,纂修成书……垂鉴后世,做一代盛典”。两年后,修史工作大功告成,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辽史》《宋史》《金史》。这一撰史原则无疑更加符合五代辽宋金元时期多民族融合进一步发展的客观历史。

——摘编自江湄《元代“正统”之辨与史学思潮》

(1)阅读材料一、概括少数民族统治者家国认同的观念,并分析其影响。
(2)阅读材料二、评述元朝关于辽宋金三史的“纂修义例”问题的争议与解决。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160年,四川总领所调利州路民夫3万余人转运军粮, “令诸州守贰以民间产力高下品差(田产)……民间一夫之费为七八十千,雇夫以行者又倍”。孝宗时在四川“巴、蓬、剑、阆,上自三等,每户有出一夫者,出两三夫者”。淮南地区,据黄翰所言, “起夫一事,官司敷之税户,税户抑勒佃户。……佃户以为投之死地,父子夫妻相顾号泣而后行”。南宋法条规定: “其支移(民户将税粮送往指定地点)非急切及军期,而人户愿纳支移物价、脚钱者,听。” “诸人户税租应付他处输纳、而愿就纳本县者,转运司量地里、定则例,令别纳实费脚钱。”

——摘编自柳平生等《南宋时期摊丁入亩演进轨迹及内在机制考析》

材料二   “摊丁入亩”制度自康熙末年首先在广东、四川试行,雍正二年起在直隶正式实行,之后相继在各省推行。到乾隆四十二年,贵州实行“摊丁入亩”,全国基本上完成了这一赋役制度的改革。同时,各地在实行“摊丁入亩”制度的过程中,也进行了清理土地和统计人口的工作,并在雍正十二年重修了《赋役全书》,使清政府更好地掌握了全国的土地和人口情况。从推行后的税率看,一般地多丁少的省份摊丁银税率低;丁多地少、人口密集地区摊丁银税率高,所以原则上是“原税重者加税轻,原税轻者加税重”,各省整体税负相对均衡。

——摘编自王郁琛《“摊丁入亩”制度的历史透视与现实启示》


(1)根据材料一,概括南宋力役征调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朝“摊丁入亩”制度能够顺利实施的历史原因。
2024-03-25更新 | 14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教能教育科技集团有限公司2023-2024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中华民族奋发有为,自强不息。

材料一   孔子强调“学而不厌”,反对“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孔子强调自立自强,“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孔子在立己的同时,注重立人,“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孔子奔走于各国,传播自己的学说和主张,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即使到了晚年,孔子仍然勤做不息,整理六经,办私塾,广授门徒。

——摘编自郭继文《自强不息: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研究》

材料二


骆驼昂首挺立、高大英武,载数名胡、汉男子,一胡人跳舞,其余持琵琶等胡乐围坐演奏,神情生动。
②李唐起自西陲,历事周隋,不唯政制多袭前代之旧,一切文物亦复不闻华夷,兼收并蓄。第七世纪以降之长安,几乎为一国际的都会,各种人民,各种宗教,无不可于长安得之……于是长安胡化盛极一时,此种胡化大率为西域风之好尚:服饰、饮食、宫室、乐舞、绘画,竞事纷泊;其极社会各方面,隐约唐代骑驼乐舞三彩俑皆有所化,好之者盖不仅帝王及一二贵戚达官已也。

——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

材料三

邓世昌

谭嗣同

林觉民

1894年9月17日黄海海战中,邓世昌指挥致远舰官兵英勇奋战,最终与舰同沉,壮烈殉国。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谭嗣同认为“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他被捕后从容就义。1911年,林觉民在黄花岗起义前写下绝笔《与妻书》:“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在起义中,他身先士卒,英勇牺牲。

材料四

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部分)

精神内涵

井冈山精神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
抗战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两弹一星”精神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
特区精神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

——据新华社2020年9月29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第一批伟大精神正式发布》等制


(1)材料一反映了孔子的哪些优良品质?结合所学,简要概括孔子的主要贡献。
(2)阅读材料二,分别指出①②的史料类型,并概括材料反映的唐朝的精神风貌。
(3)依据材料三,概括以上历史人物表现出的家国情怀。结合所学分析其产生的时代背景。
(4)阅读材料四,任选一种精神,结合时代背景和具体实践,谈谈你对这一精神的认识。
2024-03-21更新 | 10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北京市第一次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历史试题
8 . 人类社会创新求变,不断进步。

材料一   农业的起源带来人类居住模式的改变。农业活动创造发明了许多生产工具,提高了生产效率,提供了稳定的食物供应及储存,推动了人口增长。农业促使劳动分工、导致商品交换,对阶级、法律、宗教、文字、城市与国家的出现等有积极作用,成为文明诞生的重要基础。农业起源使人类完成了从攫取性经济到生产性经济质的飞跃,是人类发展历史上的伟大创新。

——摘编自李小强《农业的起源、传播与影响》



材料二   在马克思主义出现以前,西欧工人运动没有形成以科学理论为指导的自觉的实践,因而总结和升华无产阶级在长期斗争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经验,用于指导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就成为那一时代思想理论发展上的迫切需要。马克思、恩格斯直接参加无产阶级的实际斗争,在斗争中逐步确立无产阶级立场,他们不断地从无产阶级解放斗争中汲取营养。马克思、恩格斯第一次把唯物主义推广到了人类社会历史领域,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基于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共产党宣言》科学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和发展规律,指明了人类社会的最终发展方向。

——摘编自顾海良《马克思主义如何改变世界》

材料三   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一方面,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不可阻挡,另一方面,世界面临的不确定性突出,人类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共同挑战。

时间

大事记

2013年3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中,首次向国际社会提出命运共同体理念
2013年国家主席习近平9月在哈萨克斯坦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合作倡议,10月在印度尼西亚提出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
2014年11月中国设立丝路基金,对“一带一路”建设给以资金支持
2015年12月中国倡议设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正式成立。到2021年12月,亚投行已有105个成员
2017年2月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首次被写入联合国决议,此后又多次被写入联合国大会、安理会、人权理事会、社会发展委员会的决议中
2019年5月中国倡议的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在北京召开,为亚洲命运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提供精神支撑
2022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进一步指出,中国致力于人类和平与发展崇高事业,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依据示意图,指出世界农业的主要起源地及其培育的农作物。依据材料一简述农业起源对人类文明产生的影响。
(2)概括材料一时间轴所列事件的主题。任选一个事件,结合所学说明该事件的影响。
(3)依据材料二,概括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表现。
(4)依据材料三,概括中国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作的贡献,并谈谈你对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识。
2024-03-11更新 | 12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北京市第一次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历史试题
9 . 把中国大门的钥匙放在自己的袋子里。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于1949年10月25日正式成立。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海关成立的意义。
2024-02-24更新 | 15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朝阳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10 . 完美的设想

1945年12月,9个曾参与对日作战的国家代表(稍后加入了印度、菲律宾两国)就国际军事法庭的一些原则达成一致:不以抽象团体加以控罪、而是追究其领导人的责任,将主要责任人的消极不作为的默许或纵容一并纳入定罪和量刑的考察范围,这是对1928年签订的《非战公约》原则的具体化,这是战犯审判史上的重大突破。战争结束前的日本要害机关曾对档案文献集中销毁,及大部分调查人员不通日语削弱了指控的力度,大部分检察官对战时日本国家机器的运行模式,尤其是陆海军省、部与内阁乃至与天皇的复杂关系不甚明了,加之日本与英美不同法系的诉讼程序和多种语言的转译,日方抗辩持续将近14个月,直至1948年4月审理阶段基本结束。1946年至1948年,历时26个月的东京审判结束了,在这期间,国际形势发生着重大变化。对美国来说,“有价值的合作者远远超过‘指控其战争罪犯’所产生的价值更大”,因此有人称东京审判为“完美的设想,不完美的现实”。

——余先予、何勤华、蔡东丽《东京审判:正义与邪恶之法律较量》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东京审判的意义和不足。
2024-02-24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朝阳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