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05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司马迁将项羽载入《史记·卷七·项羽本纪第七》,班固将项羽载入《汉书·卷三十一·陈胜项籍传第一》。在《史记》中,司马迁除了介绍项羽生平(“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以及转述项羽的言论之外,均对项羽以“字”相称,或者称其为“项王”。在《汉书》中,班固对项羽以“名”相称,很少称其为“项王”。在《史记》中,项羽的封号是“西楚霸王”,而在《汉书》中,项羽的封号是“西楚伯王”。关于项羽身死之后的记载,司马迁在《史记》中这样写道:“项王已死,楚地皆降汉,独鲁不下。汉乃引天下兵欲屠之,为其守礼义,为主死节,乃持项王头视鲁,鲁父兄乃降。始,楚怀王初封项籍为鲁公,及其死,鲁最后下,故以鲁公礼葬项王谷城。汉王为发哀,泣之而去。”在《汉书》中,班固没有如司马迁那样详细介绍汉军占领鲁地的过程,在写完项羽乌江自刎一段之后,班固仅用一句话交代了项羽的后事——“汉王乃以鲁公号葬羽于谷城”。

——摘编自张春巍《项羽生平记述差异分析—基于〈史记〉和〈汉书〉的考察》

(1)根据材料,概括《史记》和《汉书》记述项羽的差异。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史记》和《汉书》对项羽记述的因素。
2 . 尊老养老——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材料一   “大夫以上年九十,不更九十一,簪袅九十二,上造九十三,公士九十四,公卒、士五(伍)九十五以上者,米月一石”“公士、公士妻及□□行年七十以上……有罪当 刑者,皆完(不加肉刑)之。”“大夫以上年七十,不更七十一,簪袅七十二,上造七十三,公士七十四,公卒、士五(伍)七十五,皆受仗(鸠杖)。”(注:大夫、不更、簪袅、上造、公士均为爵位名称,其等级依次变低)

——节选自张家山汉墓出土竹简

材料二   (汉武帝时期)“民年九十以上,已有受鬻法(给米粟以为糜粥)”“年八十,复二算(免除其家二人的算赋)。九十,复甲卒(免除其子兵役)”"赐县三老、孝者,帛人五匹;乡三老、孝者,帛人三匹;年九十以上、鳏、寡、独,帛人二匹、絮三斤;年八十以上,米人三石。”

——节选自班固《汉书·武帝纪》

(1)辨析以上史料,据此概括汉代养老制度的特点。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汉武帝推行养老制度的原因。
2024-05-24更新 | 112次组卷 | 2卷引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第二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党在这次事变(九一八事变)中的中心任务是:抓住广大的群众对于国民党的失望与愤怒而组织他们引导他们走向消灭国民党统治的争斗……领导群众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暴力政策,反对帝国主义的奴役和侵略。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中共中央关于日本帝国主义强占满洲事变的决议》

材料二:193581日,中共中央发表《八一宣言》,指出:大家都应当停止内战,以便集中一切国力(人力、物力、财力、武力等)去为抗日救国的神圣事业而奋斗。只要国民党军队停止进攻苏区行动,只要任何部队实行对日抗战,不管过去和现在他们与红军之间有任何旧仇宿怨……红军不仅立刻对之停止敌对行为,而且愿意与之亲密携手共同救国

——摘编自《八一宣言》

材料三:西安事变爆发以后,中国共产党派周恩来同蒋介石谈判国共合作事宜,同意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之统辖,并待命出动,担任抗日前线之职责1937715日,周恩来向蒋介石提交《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提出发动全民族抗战的基本主张,并重申了中国共产党的各项保证。为了尽早实现联合抗日,中国共产党还主动积极动员国民党内各种势力停止反蒋,一致抗日。在中国共产党的努力和推动下,国共第二次合作最终得以实现。

——摘编自王凤志、钱家慧《两次国共合作的比较及其当代启示》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中国共产党抗日方针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的背景。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共产党为促成国共合作抗日所作的努力,并对此进行简要评价。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据商务部文化贸易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统计

材料二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文化贸易在影视等特色文化产业的文化产品传播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自“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来,中国影视作品在东南亚、西亚、南亚和俄罗斯等市场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不断增强。2015年,中国向东南亚出口电视节目总额达到12397.39万元,占电视节目出口总额的24.15%,2016年提升到31.50%。影视等产业的文化传播,向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人民展现了中国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精神面貌,使中国的国家形象和文化魅力更加直观、丰满。

材料三   随着美国“重返亚太”战略的实施,巴以冲突、乌克兰危机等事件的发生,持续给“一带一路”周边地区的安全环境蒙上了阴影。而全球经济正经历下行阶段,增长动力减弱,各种深层次矛盾进一步凸显。受经济下行影响,“逆全球化”风潮涌起,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严重阻碍了全球产品和服务的流动,加重了全球经济运行负担。

——材料二、三均摘编自任力等《中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文化贸易成效、挑战与对策》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文化贸易取得的成就及其意义。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一带一路”倡议面临的挑战,并谈谈你的应对策略。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印度政治单元的分散和不统一、导致了传统政治文化的多元化和复杂化。一个意见、利益、冲突和权力多元化的社会正是民主制形成的基础和切实保障。另外,印度教超自然主义传统使印度对专制君主缺乏绝对服从和拥戴的文化思想基础,把社会分割为许多种姓集团,众多种姓之间政治权力和经济利益的争斗制约了国家的权力。从18世纪中叶开始,英国对印度传统的一些政治制度进行了强力改造并输入英式政治文化,从而使带有西方特色的政治创度和政治文化渐渐在印度扎下了根。此外,不断接受西式教育的印度政治精英们的推崇和模仿,使他们逐渐接受了英式政治理念。

——摘编自赵鸣歧《印度独立以来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抉择与实践》

材料二   印度1950年宪法规定,印度的立法机构分为代表各邦的联邦院(上院)与代表人民的人民院(下院)。在权利分配上,上院比下院的权利要小得多。印度的联邦院尺是“从法律上讲,与人民院的地位是平等的”,但事实上几乎不具有监督政府的职能和财政权,而且权力越来越小,与英国上院的转化有异曲同工之处。在立法与行政的关系上,印度也与英国一样,都贯彻行政对议会负责的原则。与近代英国一样,印度的总理同样来自占议会多数的政党,他召集的内阁同样对议会负责。

——摘编自毛范《论英国在印度的殖民政治体制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印度现代政治文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印度现代政治文化形成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印度政治现代化的启示。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安史之乱后,原有的经济秩序遭到了较大的破坏,各地的正常来往和交流被阻隔,漕运和税收不通,粮食和物资难以运到京师,京师一带物价飞涨。财政危机和粮食危机严重影响国家的安全和稳定,直接威胁到唐王朝的统治。唐代宗(762779年在位)任命主管财政的刘晏改革全国驿站军事交通体系,疏通漕运。刘晏在运河沿岸驿站设立驿防兵,保护沿岸驿站和漕运的安全,这迅速缓解了当时的粮食危机。江淮“每年运米数十一万石,以实关中”,同时朝廷得以通过驿站的军事化管理体制来传送各地物价信息,调动物资,平抑物价,“诸道巡院,皆募驶足,置驿相望,四方货殖低昂及它利害,虽甚远,不数日即知,是能权万货重轻,使天下无甚贵贱而物常平,自言如见钱流地上”。

——摘编自况腊生《论唐代驿站的军事化管理体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代宗时期改革全国驿站军事交通体系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宗时期驿站的军事交通体系改革的特点及历史作用。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早期(15世纪晚期至18世纪末)的英国经历诸多变革,从处于欧洲偏远蛮荒并以暴政著称的小国,逐渐发展成为有影响力的专制国家。这样多变的环境使原有的社会生产生活模式被打破,亦对传统的养老模式带来了冲击,它自以家庭为主,机构、私人等为辅的养老模式组合历经社会发展和执政者的政策,褪去了诸多宗教外衣,转型为以家庭为主,教区、机构、私人等为辅的新型养老模式组合。转型后的养老模式更加规范化、体系化,并具有伴随重商主义烙印。事实上,英国养老模式的转型并不是主动的,而是在当时的人口情况、经济发展、政策调整和父权制回归等因素综合影响下的被动调整。

——摘编自刘曼慈、张晓华《近代早期英国养老模式转型特点及原因探析》

材料二   德国是最早建立社会保险制度的国家,已经形成体系完备、法律健全、运行良好的社会保险制度,过分优裕的福利制度甚至使德国的劳动者养成了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生活态度。如今德国经济发展陷入低谷.高福利、高工资、高税收日益成为企业负担,造成产品成本过高,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国际音争力,政府不得不用大部分的税收来偿还债务、支付失业救济金和养老金,这样势必导致政府无力改善经济发展状况,使经济发展和政府管理陷入恶性循环。

——摘编自陈南雁《德国推进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策略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早期英国养老模式转型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当今德国社会保险制度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两个相关的解决方案。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阿拉伯文化]

材料一   公元7世纪之前,萨珊时代的波斯人与阿拉伯人在商贸、政治以及军事方面的交往,促进了阿拉伯半岛文明的初兴,也为伊斯兰教的诞生和阿拉伯文明的兴起埋下伏笔。倭马亚王朝(661——750年)时期,波斯旧地主阶级在皈依伊斯兰教后,成为倭马亚人管理地方的得力助手,为后者创设情报机构,完成复杂文书工作,皈依伊斯兰教的波斯人扩大了伊斯兰教的传播范围,其在与阿拉伯人的互动和交往中润物无声地传播着波斯文化,从而促使两大民族间的文化彼此碰撞、交流、融合。伴随阿拉伯语的推广,波斯的文人学者开始使用阿拉伯语进行翻译。同时,学校和清真寺培养了不少的波斯学者,他们作为阿拉伯文化与波斯文化交流的桥梁,开始翻译哲学、典章制度等方面的书籍。此次学术活动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为之后更大规模的翻译运动奠定了学术文化基础。

——摘编自李敏《阿拉伯帝国时期阿拉伯文化与波斯文化的交往》

材料二   多重因素相互叠加,促成了阿拔斯翻译运动黄金时代的到来。阿拔斯王朝(750——1258年)是在什叶派和波斯人的支持下以呼罗珊为根据地创立的,其政治制度在继承倭马亚体制的基础上,受到波斯文化的深刻影响,波斯人及其文化全面地进入阿拉伯社会,在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中传播波斯文明的优秀成果,促进了帝国的发展,同时也在阿拉伯社会的各个领域创造了丰硕的成果。正如有学者所言:“在阿拔斯时期,这些阿拉伯化的波斯人以及接受波斯文化的阿拉伯人,让整个世界充满了学术、格言、诗歌和散文,其创作的作品中带有强烈的波斯色彩。”

——摘编自黄知韵等《阿拔斯王朝翻译运动的历史意义探究》

(1)根据材料,概括波斯人对阿拉伯文化的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阿拔斯王朝翻译运动兴起的原因。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古中后期及近代早期,西欧城市发展标志性事件(部分)

时间事件
11世纪西班牙莱昂、英国伦敦等获得自治的特许状
12世纪博洛尼亚大学、牛津大学成立,巴黎的教师组成教师行会
13世纪巴黎大学、剑桥大学成立,但丁成为佛罗伦萨城市共和国百人会议的成员
14世纪德意志各大商业城市正式组建汉萨同盟,同盟设有最高议会和最高法院,入盟城市必须遵守同盟权力机关作出的决定

——据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等整理

材料二   平等是维系中世纪西欧市民认同和契约的纽带。城市为市民提供了基本的市民权,从法律意义上说,所有市民的身份是平等的。周边农村乃至外地(国)涌入城市想成为市民的人,多是冲着能与他人享有平等机会而来的。因此,城市本质上是一个封建等级社会中出现的非等级社会。城市即使呈现出等级分层,基本上也是以财富为基础的,是开放式、动态式的。在商品交换过程中,商品所有者的身份是平等的。商品价格的高低与商品主人的出身不相干。领主在市场上无论是购买还是出售商品,都得承认对方的独立意志与平等身份。商品货币关系越发展,平等原则就越重要。市场中逐渐形成的商法体系,使平等交易原则进一步得到法律确认。常有城市议员说:他们从来没有听说过有充当奴隶的人。当然,城市富有贵族和城市普通市民的法律地位平等不能掩盖社会地位不平等。

——摘编自刘景华《中世纪城市与欧洲文明成型》

(1)根据材料一、二、归纳中世纪后期至近代早期西欧城市发展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你对中世纪后期西欧城市中的“平等原则”的看法。
10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马尼拉大帆船贸易最早开辟了西欧—拉美—中国之间的跨洋商业联系,北太平洋在其中主要体现为一条海洋贸易往返航线,而远非一个由频密的商贸网络支撑的整体经济区域。18世纪末至19世纪30年代,北太平洋上发展起了新的跨洋国际贸易——美国贸易商主导下的对华海洋动物毛皮贸易和檀香木贸易。它的开辟与其他贸易路线,为自由贸易时代的到来和世界经济“去大西洋中心化”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王华《海洋贸易与北太平洋的早期全球化》

材料二   英国成为资本主义国家,比其他各国都早,到19世纪中叶时,它施行自由贸易,并希望因此成为“环球作坊”,成为供给所有各国制品的承办人,而所有其他国家就应当供给它各种原料,作为交换。

——摘编自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美国贸易商主导下的对华海洋动物毛皮贸易和檀香木贸易”形成的背景。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中叶英国推行自由贸易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