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9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南朝刘宋孝武帝时,有个名叫谢士先的人告发申坦是刘义宣(谋反败亡者)的同谋。当时申坦已死,他的儿子申令孙为山阳郡太守,听到这个消息,便到廷尉投案请罪。廷尉卿蔡兴宗议曰:“若坦昔为戎首,身今尚存,累经肆眚(朝廷宽赦),犹应蒙宥(宽恕)。令孙天属(父子天性相连),理相为隐。况人亡事远,追相诬讦,断以礼律,义不合关。”同时指出谢士先“发因私怨,况称风声路传,实无定主,而干黩欺罔,罪合极法。”又有告状的百姓二十二人,案情还未了结,还得参与廷尉审讯,按照当时的法律,这些人应该暂时拘押在尚方(监狱)之中。蔡兴宗“以讼民本在求理,故不加械,即若系尚方,于事为苦”。

—摘编于李延寿《南史·列传·卷二十九》

材料二   公民们:……在一个共和国当中,退位的国王只能在两种情况下派上用场:要么是危害政权的安定或是威胁自由,要么就是同时实现这两个结果。……我必须声明:路易十六必须死,因为祖国必须生。至于路易十六本人,我建议国民公会立刻宣布他是法兰西全体国民的叛徒。我建议为牺牲的自由革命烈士们竖立纪念碑,让人民始终铭记权利意识和曾经屈服于暴君的恐惧,同时也让所有的暴君永远知晓并害怕人民及其正义。

—摘自罗伯斯庇尔(1792年12月3日)《就对国王的审判问题而作的演讲》


(1)根据材料一,概括蔡兴宗在司法实践中体现的思想观念或精神品质。
(2)根据材料二,指出罗伯斯庇尔提出处死路易十六的理由。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罗伯斯庇尔演讲所产生的影响。
2024-02-09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宣城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某赋役制度示意图

材料二   缩小行政区划是晋察冀边区改造旧行政的重点之一。旧有的行政区划幅员广阔,一个区所辖村庄有多达几百个的,而华北山地民居普遍分散。晋察冀边区的做法是普遍实行小区制度。但在区县机构设置上,相较阎锡山治下的主要变化在于增加了公安和人民武装两科(部),国民党政权体系上层有复杂完备的组织机构,而村级只有一个村长,这样导致政令到县以下即形同虚文。晋察冀边区的做法是各村都建立民政、财政、教育、实业、司法五个部门,每个部门委员会都由数人组成,这些职务一般都是无偿义务性质。

——摘编自王龙飞《破旧立新:中共在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赋役制度实施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政权建设方面“破旧立新”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政权建设方面“破旧立新”的意义。
(3)从新中国成立后的史实中再举一例制度变革,并说明其是如何“破旧立新”的。
2024-02-01更新 | 14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宣城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古代世界


   

材料二   近代世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世界古代史上文明交流的主要方式。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为什么说近代世界的历史才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试分析西欧文明逐渐主宰近代世界的原因。
2023-07-20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宣城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小说《平凡的世界》中的人与事的原型均取材于当时中国的陕北地区

1977年秋冬

报纸发表了教育部关于今年大学招生的消息,“白卷英雄”的时代已经过去了。12月,少平和他的高中同学都去应考了,但初、高中基础太差,一个也没考上。

孙少安迫于生活的窘迫,尝试着与自己的队员签订了一份生产承包合同,遭到原西县革委会主任冯世宽的严厉制止,这也许是整个黄土高原上的第一次自发性改革,但却匆匆夭折。

1978年夏

省里同意了原西县农村试行生产责任制。庄稼的生长同农民劳动的热情一样地高涨,更重要的是农民不必像生产队那样一年四季把手脚捆在土地上“磨洋工”,它们开始有了农闲时间去赶集上会,做点小生意,鼓弄起了家庭副业。

1980年春

尽管有人发出“国将不国”的叹息,但没有人再能阻挡住生产责任制的大趋势了,在处理完“抢分集体财产”的混乱情况后,双水村迅速走完了责任制改革的过程。生产队长孙少安不用负责队里的生产了,无事可做就自己投资在村里开办一个砖窑,纳税后利润可观,孙家的日子开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981年以后

村临时初中班撤销后,失去代课教师工作的孙少平和许多村里的人前往大城市寻找机会,对他来说,那个地方是个更大的世界。1983年,随着人民公社的撤销,乡镇初级中学逐渐建立起来。

——摘编自路遥《平凡的世界》


提取材料信息,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农村变革有哪些史料价值。(要求:提取至少两个方面的信息)
2023-07-10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宣城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国家观就是传统的“天下观”,它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不把“天下”等同于“中国”。按照历代正统王朝思想的理解,“天下”至少包括以下含义:“天下”是“天子”的“天下”,“天子”是“天下”的“天子”,“天子”居“天下”之中心区域即为中国,其周边民族集团被分为“蛮、夷、戎、狄”。由此“天子”“中国(华夏)”“四夷”构成了一个以“天子”为中心的“三重”的天下体系。这种多重的“天下观”摆脱了狭隘的血缘意识,以华夏政治文化作为划分等级的标准,在解释了“中国”在“天下”中所处的地位的同时,还规定了周边民族在天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地位,同时也为“蛮、夷、戎、狄”的人或民族集团进入“中国”提供了可能,随着政治和文化的统一,“蛮、夷、戎、狄”也一样可变成“华夏”。

——摘编自王柯《从“天下”国家到民族国家》

材料二   关于现代民族国家的定义众说不一,有人说它是包含民族、领土与主权三要素的共同体,也有人说它是拥有共同的语言、文化与历史的社会群体。马克思主义则强调,18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提出“人民主权”说和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的政权,是现代国家发端的标志。近代国人的现代国家认同,既是近代中国融入世界过程的应有之义,也是甲午战争后新生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产物。从戊戌到辛亥,前者倡言君主立宪,打破了王朝国家的坚冰,将认同现代国家的价值取向第一次引入了国人的视野;后者则径直推翻了王朝国家并终结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创建了民主共和的新国家。

——摘编自郑师渠《近代国人的现代国家认同——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传统“天下观”对古代中国发展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现代民族国家观的主要内容及其在近代中国实践的历史背景。
2023-07-10更新 | 79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宣城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拜占庭文明是亚欧中世纪文明中一枝独具特色的奇葩。首先,它立足于东方希腊化地区文化的肥田沃土之上,从其产生的那一时起就带有鲜明的东方色彩。其次,它又是典型的基督教文明……最后,拜占庭文明还具有明显的罗马因素。在许多方面,特别是在政治法律体系及官僚统治体系方面,拜占庭几,乎全面继承了罗马帝国的传统,使之成为中世纪拜占庭政治制度的骨架。

-摘编自徐家《走进拜占庭文明》

材料二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拜占庭皇帝们始终缅怀罗马帝国的光荣,特别是在拜占庭帝国早期,皇帝们无不以恢复和重振罗马帝国昔日辉煌为己任。拜占庭帝国所在的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它不仅在经济上独享东西南北商业汇集的便利,而且使它能够比较容易地进行多种文化的交流活动。活跃的商业和频繁的军事活动成为拜占庭文化与其他文化交流的媒介。应该说,拜占庭文化的开放性也是其历史演化的必然结果。

——摘编自陈志强《论拜占庭文化的独特性》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拜占庭文明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拜占庭文明的历史影响。
2023-04-27更新 | 64次组卷 | 32卷引用:安徽省宣城市六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图2 北魏孝文帝迁都示意图

材料三   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有意迁都洛阳,在遭到大臣们集体反对后,与其堂叔任城王拓跋澄进行秘密商谈)

孝文帝:“今日之举,诚为不易。但国家兴自朔土,徙居平城,此乃用武之地,非可文治。今将移风易俗,其道诚难。朕欲因此迁宅中原,卿以为何如?”

拓跋澄:“陛下欲宅中土,以经略四海,此周、汉之所以兴隆也。”

孝文帝:“北人习常恋故,必将惊扰,奈何?”

拓跋澄:“非常之事,故非常人之所及。陛下断自圣心,被亦何所能为。”孝文帝:“任城,吾之子房也。”

六月丙戍日,孝文帝下令修筑黄河大桥,准备率军渡河南下。秋季九月戊辰日,孝文帝渡黄河,庚午日,到达洛阳。

——摘编自《通鉴纪事本末·魏迁洛阳》


(1)根据材料一,提取一个相关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简要说明。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孝文帝以洛阳为都城的利弊。
2023-02-19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宣城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重要的国际法文件

时间国际文件基本内容
1919《国际联盟盟约》第十二条   ……联盟会员国发生争议,势将决裂者,当将此事提交仲裁或依司法解决,或交行政院审查。在仲裁或司法裁决或行政院报告三个月届满以前,不得从事战争。……第十六条   (一)会员国不顾本盟约……而从事战争者,即视为对所有联盟其他会员国有战争行为。其他会员国及其人民将与之断绝商业上或财政上或个人之往来。……
1928《非战公约》第一条   缔约国各方……郑重声明,它们斥责用战争来解决国际纠纷,并在它们的相互关系上,废弃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
1945《联合国宪章》第二条   ……各会员国在其国际关系上不得使用威胁或武力,……第四十二条   ……安全理事会……得采取必要之空海陆军行动,以维持或恢复国际和平及安全。……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主要的国际法实践活动及其理念。

主要活动
中国的条约实践1949年至1978年的除旧纳新到1979年至1990年的积极参与再到1991年至今的深度融入。新中国建立至今,对外签订了27000多项双边条约,500多项多边条约,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国际交往的方方面面。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60多年来,五项原则反映了发展中国家追求独立、自主、自强、发展的普遍诉求,也促进了拥有不同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国家之间的交往和合作。五项原则有着深刻的国际法内涵。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一方面保证中国恢复对香港、澳门行使主权,另一方面更保证了港澳特区的繁荣稳定。实践证明,“一国两制”不仅是实现国家统一的基本方针,更是对当代国际法的践行与发展。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20183月,“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中国新时代的一个重要外交理念被写入中国《宪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丰富的国际法内涵,包括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五个方面。

——摘自外交部贾桂德司长的演讲《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的国际法实践和贡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叙述20世纪前半期人类为避免战争所做的努力,并对这些努力进行简要评价。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的国际法实践活动及其理念所体现的鲜明特色,分析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背景。
2023-02-19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宣城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西方文献中,“封建主义”一词最早出现在17世纪,用于描述中世纪的西欧社会。最狭义的用法仅指具有贵族身份的封君和封臣之间的契约关系。封君赐予封臣一份领地或采邑,为封臣提供保护;作为交换,封臣宣誓对领主的忠诚,以及承诺进贡、劳役和兵役等义务。在中文文献中,“封建”一词经常被简化地拆解为封土建国或封爵建藩,建国或建藩准确地说明了“封建社会”的实质—政权的逐级承包。西欧历史上大致有国王—诸侯—骑士的三级承包,中国的西周则是周天子—诸侯—大夫三个等级。下级封臣均拥有治理权,诸侯、大夫等封臣不仅形同而且基本上就是自己领地上的国王。

——摘编自许小年《从秦到清根本就不是封建社会》

材料二   就“封建主义”的概念而言,中国从秦到清显然不是“封建社会”,而是“专制主义”社会。如果此说成立,那么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之所以未在中国出现,原因不在于中国“封建社会”与西方相比在市场经济所要求的权利、契约和法治意识等方面的缺乏,而是此后遭到了“专制主义”的压制和破坏。“资本主义萌芽”在中国的夭折只是因为中国的“封建社会”太短了或者说结束的太早了。以西方的英国为例,自诺曼征服(1066)全面建立封建制后,王室、教会、贵族乃至自治城市间的冲突不断,《大宪章》、“玫瑰战争”(贵族内战)《至尊法案》均是其具体体现,直到1534年英国君主专制才得以确立,英国早期民族国家得以形成。即便如此,在这个长达500年的“封建社会”漫长而渐进的过程中英国的地方自治、自治城市在基层治理中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王权的重商主义理念也未曾中断,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兴起成长起来。

——摘编自许小年《从秦到清根本就不是封建社会》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西方“封建主义”或“封建”社会的共同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与中国“专制主义”社会相比,英国“封建社会”的环境为什么更有利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兴起与成长。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元朝海外“蕃商”涌入中国,他们在元朝享有优良的待遇,尤其是波斯人和阿拉伯人,在政治和经济上享有一定的特权,对元朝的统治多有贡献,其生活方式与宗教信仰也随之进入中国。这使得元朝统治下一度出现了多种世界性宗教,这些外来宗教与中国本土的道教及各种民间信仰并存,尤以与“海上丝绸之路”联系密切的东南沿海地区最为突出。元朝政府在借鉴前代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元朝的实际特点与需要,通过政策、法律及统治策略改革进行宗教治理。对于帝国领域内的各种宗教都持宽容和开放的态度,对于各类宗教基本都不设禁令。为各宗教设立规章,明确其权限与归属。在树立中央权威的前提下,对各宗教实行“代理人治理”。中央设掌管佛教事宜和藏族地区军政事务的宣政院,还通过诸如“提举市舶司”这样的地方职能机关管理来华外国人的宗教争端和相关事宜。

——摘编自王思杰《试论元朝的宗教治理策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朝宗教治理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朝宗教治理策略的内容,并分析其意义。
2022-12-04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宣城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