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26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 . 圩镇是中国特有的经济现象,历史上它对于推动商品经济发展、沟通各地经济联系、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发挥了巨大作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广西多山,交通不便,清代前期,广西圩镇大多濒河而建,越靠近河流两岸,圩市越多。19世纪80年代后,广西被迫对外开埠通商,龙州、梧州、南宁相继成为通商口岸,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产品通过轮船大量运输到广西各地销售,广西各地的土特产品也通过轮船运销到世界各地。随着轮船运输的增多、木帆船使用的减少,决定圩镇地位的关键因素在于是否具有优越的船舶停靠条件和深广的市场腹地。民国时期,广西公路运输业兴起,随着公路网的出现,圩镇排布有向陆路交通线转移的趋势。但在近代广西公路、铁路运输形式出现较晚,发展时间短、路况差、车辆少、运费昂贵,一般平民难以使用,以致“广西之商品仍十九惟航运是赖”。

——刘文俊:《广西近代圩镇分布特点对发展流域经济的启示》

材料二   刘圩镇位于广西首府南宁市近郊,位于101103省道交汇处,是链接南横(南宁—横县)、南灵(南宁—灵山)、邕浦(邕宁—合浦)等交通要道的枢纽,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和保障。刘圩镇自古以来就有兴儒学重教育的传统,文化积淀深厚,素有“文化之乡”的美称;还有享誉区内外的“刘圩香芋”“刘圩香米”等名优特产,具有发展乡村旅游的独特优势和巨大潜力。党的十九大以来,刘圩镇政府出台乡村旅游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各部门积极支持配合,加大乡村旅游投资力度。目前,全镇以桑蚕、蘑菇、香米等“一村一品”的特色产业已经初具规模。依托刘圩镇斑山书院举办诗词创作、诗词竞赛、书画展览等一系列文化活动,以传承刘圩的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扩大刘圩的文化影响力。

——黄璐:《乡村振兴战略下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开发研究——以广西南宁刘圩镇为例》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代至近代广西圩镇分布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刘圩镇的发展成就并说明原因。
昨日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壮族自治区2024届高三下学期模拟预测押题卷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是之后,用事者争言水利。朔方、西河、河西、酒泉皆引河及川谷以溉田;而关中辅渠,灵轵引堵水;汝南、九江引淮;东海引巨定;泰山下引汶水:皆穿渠为溉田,各万余顷。佗小渠披山通道者,不可胜言。然其著者在宣房。

太史公曰:余南登庐山,观禹疏九江,遂至于会稽太湟,上姑苏,望五湖;东窥洛汭、大邳,迎河,行淮、泗、济、漯洛渠;西瞻蜀之岷山及离碓;北自龙门至于朔方。曰:甚哉,水之为利害也!余从负薪塞宣房,悲瓠子之诗而作河渠书。

——摘自司马迁《史记》

材料二   据《新唐书地理志》所记载全国水利工程共236处,前期为155处,后期81处,前期约占三分之二弱。若以秦岭及淮水以南为南方,以其北为北方,则北方前期水利工程占104处,南方51处,北方占三分之二强。但若加上前期陇右道地区的水利,则前期北方占十分之七八或更多。从后期南北地区情况看,后期81处水利中北方仅为14处,南方67处,南方占十分之八强。

——摘编自姚汉源《中国水利史纲要》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西汉时期水利兴修的特点及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代水利工程的分布概况及形成原因。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世界各地,城市都起源于政治中心和军事堡垒,并在经济上依赖农村。进入中世纪后,欧洲城市走上了独立于封建政权和领主经济之外的道路。为着便于对农奴的剥削和控制,封建领主的政治军事中心由城市转入农村,他们在自己的采邑、庄园筑起坚固的城堡,以就近获取而赋徭役,并防卫受其榨取的农奴反抗和异邦入侵。而城市逐渐转变为经济上独立的工商业中心,行会制度也发达起来,日益成为游离于僧俗领主的、由市民(行会成员)控制的自治—自由城市。

然而,在整个前资本主义时期,中国城市却一如既往地保持着作为帝王、官僚的政治中心—军事堡垒的基本属性。无论是天子驻跸的都城,还是地方大吏主持的郡邑、州治、县城,都是按照国家政权的政治军事需要修筑起来的。城市的结构模式也严格遵循礼制,如国都一律“择国之中而立宫,择宫之中而立庙”,宫殿置于全城中轴线上,市场受官府控制,置于宫殿宗庙背后。各地方性城市的格局也仿效都城。这些大大小小的城市,都是国家政权(中央一级或地方各级)所在地,其主要职能是实施对全国或地区的政治统治和军事控制。

——摘编自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中世纪欧洲城市和古代中国城市各自的发展道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代中西城市发展道路不同的主要原因。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清末的史书市场

1902年,书商在金陵乡试场前统计:“所销之书,以历史为最多,”《史论类纂》广告谓:“自维新后,试场、学堂莫不以历史试士,统观两场题目,均须切实史事。”书籍市场上,史论类书籍和西史书籍被士子广泛购阅,读史风气渐开,“通知今古,兼习外事”成为风尚。1902年,梁启超在其发表的《新史学》中言;“《二十四史》也,《九通》也……此等书皆万不可不读。”此一观点颇受趋新人士和举子的赞同。史书发行泛滥于市,泥沙俱下,《瀛寰志略》等史地书籍和《明治维新史》等外国政治史也分外畅销。底层读书人心目中的“史论”“史学”与“历史知识”等概念几乎画上等号,并无明显分别,“简”“速”“全”成为购买史书的标准,原本令人望而生畏的厚重史籍经由市场筛选简化,成了“可读之书”。时人多评举业史书难脱词章窠臼,不足为史著,只不过是将策论新瓶装旧酒,商业繁盛与质量低下形成鲜明的反差。

——摘编自王乐鑫《清末科举改制前后的史书市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史书市场繁荣的原因,并简析史书市场繁荣背后暗藏的危机。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国史书业的出路在哪里?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61年,清政府对国家机构进行了调整,建立了近代外交机构——总理各国通商事务衙门(后改称总理各国事务衔门,简称总理衡门),其成立引起了封建国家政治法律制度的一系列重大变化。为了培养具有近代国际法知识的能够办理对外事务的人才,详务派将国际法作为京师同文馆的一项重要课程。课堂上所使用的教科书,以丁韪良翻译的四卷《万国公法》为主,丁韪良与其学生共同编译的其他国际法书籍也被作为教材使用。国际法的传播,不仅使洋务派逐步学会运用国际法原则处理对外交涉事务,也唤起了人们对中国法律制度的重新审视。

——摘编自李青《综论洋务派的法律思想与实践》

材料二   西方法治是宗教势力与世俗势力争权进程中相互妥协的产物。西方基于宗教信仰的法治基础并不适合中国。中华传统文化中法治思想拥有扎实民众根基。中国现代法治的发展需基于对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改造,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推进以及对西方法治理念的批判性借鉴。唯有如此才可填补中国法治话语权的缺失,增强法治领域的文化自信。

——摘编自孙海英等《中国法治观念的反思与发展进路基于中西方法治文化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时期国际法在中国传播的表现及其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二,指出西方与中国在法治基础上的不同点,并综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近现代法治文化发展进程的认识。
2024-02-29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入学联合检测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很早就有设置专门的官吏掌管农业、传授农业技术的记载。“劝课农桑”是历代皇帝倡导农业生产的一项重要政治活动,也是地方官吏的职责之一。周朝时期就有官吏承担起传授农业技术的责任。而一些在劝课农桑上作出过重大贡献的官员也得到了百姓的交口称赞。如宿州一石碑上记载的“民获所利,刻石以颂刺史”,即用以铭记该官员推广“淤田法”使当地农业获得发展的事迹。我国古代许多农业创新之举也多为官员实践得出并推广的。总之,我国古代的农业技术的传授与推广大多是由地方官吏负责的。

——摘编自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育漫话·中国古代农业教育》

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地方官员成为我国古代农业技术推广主体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对于研究唐宋时期农业发展有何史料价值。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从有文字以来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一种阅读系统。这个阅读系统以科举入仕系统中的士大夫阶层为主体,在阅读内容上以儒家经典为主导(如《四书五经》),遵照特定的阅读秩序和行为规范进行阅读。通过阅读,能将所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在实际生活中,小到能作为谋生的本领,大到能够治国、平天下。所以读书人应该阅读有用的东西,“读以致用”。由此形成了一系列的阅读文化和传统,深刻影响着人们安身立命、做人处世、理想抱负的方方面面。

——摘编自许欢《中国古代传统阅读模式研究》

材料二   耕读模式是由两个行为组成,也是由两个阶层实践,因而有两方面的意思:一是自上而下的,士大夫不以耕种为耻,读书之余经营农业;二是自下而上的,农民不以读书为无用、不可能,耕作之余亲自或督导子弟读书。在文化普及、科举制发展的背景下,宋代社会中耕读已成为普遍现象。耕读文化由此成为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宋以来的古代后期意识形态和生产领域中发挥了很大作用。遍及农家的对联“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就表明耕读文化普及和深入人心的程度。

——摘编自程民生《论“耕读文化”在宋代的确立》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传统阅读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阐述宋代的“耕读文化”。
2024-02-22更新 | 221次组卷 | 3卷引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名校联盟2024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今严行保甲之法,与乡约正副共相覈举,正合今十六条规式……保甲一法,最为善政,无事可以敦教化、厚风俗,有事可以联守御、修兵防,但各城乡举行未力,今日急务。……里甲长有盗即举,不举而盗发,或甲内人有盗及外盗藏甲内者,甲长与之同罪。一值有警,只照保甲挨察其家某人夜出于某处干某事,某家夜宿某外人从某处来干某事,讯问明确,如或隐蔽事发,十家同罪。

——廖腾煃修,汪晋征纂《康熙休宁县志》

材料二   1.如果没有从国王购得手工业执照,任何人不得在巴黎做羊毛织工。凡从国王购得执照者可以国王的名义,出售这种执照,讨价高低,悉听其便。

2.如果自己没有从事手工业的本领,如果又不是匠师的儿子,任何羊毛织工及任何其他人,在巴黎地方的界限内,不得拥有作坊。

⋯⋯

31.任何人在织造布匹时不得在真正羊毛中夹杂着羔羊毛,倘使这样做,每匹需付10个的罚款,一半归于国王,一半归于会长与陪审员,以酬他们的勤劳。

——《巴黎羊毛织工行会章程(13世纪)》

材料三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力争5年左右时间,建立起党组织统一领导、政府依法履责、各类组织积极协同、群众广泛参与,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加强基层思想道德建设,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健全村(社区)道德评议机制,开展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注重发挥家庭家教家风在基层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代保甲之法的主要功能。并结合所学,简述清代在基层组织和基层教化方面出现的新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中世纪西欧行会组织的主要职能,分析中世纪西欧城市与国王的关系。
(3)根据材料三、概括新时代我国基层治理体系的突出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意义。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中间阶层在二战后随着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的发展而得以迅速发展壮大。他们不大拥有过去那种形式的资本、财产,却以股票等形式占有社会财富,以知识作为生产要素参与生产,以付出自己劳动而获取较丰厚的收入。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新中间阶层不仅增长速度快,而且在数量上远远超过了“蓝领”的就业人数。这一阶层的基础愈大,社会就愈稳定。他们作为劳动者可能与大资产阶级在利益发生冲突,而有可能与工人阶级联合,使其中一些人会下降到工人阶级的队伍中;另一方面,他们作为管理者也可能因为在生产劳动中的管理而与工人阶级的利益发生冲突,而与资产阶级联合使另一些人可能会上升到资产阶级的圈子中去。在经济上,他们作为社会生产、消费的主体和社会构成中一个最重要的部分,将成为新的生产力和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动力。在政治上,他们对国内的政策、形势、利益以及全球问题等都很敏感,在统治阶级贯彻其意志的过程中施加一定的影响。

——摘编自胡小燕《浅析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阶级结构的变化及其原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新中间阶层的特点并说明其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新中间阶层发展壮大的影响。
2024·四川成都·一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初,不受中国政府管控的西方教会学校已遍布全国,学生被强制要求学神学、做礼拜,禁读进步书刊。1917年,蔡元培发表文章,强调教育应“不受各派政党或各派教会的影响”,引发极大反响。1924年起,广东大量教会学校的学生开始通过罢课、离校等方式进行反抗,坚决反抗列强的文化控制,并自发建立“回收教育权运动委员会”,主张外国人在华所办学校必须经中国政府注册核准。19261927年初,湖南、湖北多地举行了“反文化侵略”“反基督教”群众性大会,运动很快风靡全国。

——据黄启兵《中国近代教育主权问题的流变》等

材料二   19511月,教育部要求各地深入开展反帝教育,同时允许不反动的传教士留在中国,并协同各地拟定全面接收外国学校的方案。到1951年底,全国所有教会大学都已由政府接办,其中大部分改为公立,部分改为政府补助、人民办理的私立学校,其行政、财政及财产所有权均由国人掌握。对于外侨子女学校,适当增添了中文、史地和政治常识等课程。之后,“教育工作必须由党来领导”“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逐步成为国家明确规定的方针。

——据毛礼锐、沈灌群《中国教育通史》等

材料三   加入WTO后,我国除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对维护教育主权作出明确要求,还陆续颁布了《中外合作办学条例》等政策法规文件。面对多元的文化安全的微妙形势,党和政府立是国家发展战略,主动革新教育理念与合作方式,寻求教育领域的多边合作。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话语的中国特色日益鲜明,教育实践的中国经验日益成熟。

——据祁占勇、杜越、陈鹏《百年来国家教育安全的发展演变与基本特征》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初中国收回教育主权运动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20世纪二十年代相比,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维护教育主权的不同之处,并说明其意义。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时代中国维护教育主权和安全应坚持的原则。
2023-12-28更新 | 161次组卷 | 4卷引用: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寒假月考(一)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