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8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代成都的蜀锦生产虽名传天下,但仅存于蜀王府而“闾阎不存”。而且蜀锦“不可以衣服,仅充茵褥之用,只王宫可,非民间所宜也”,因而产量肯定不多。保宁虽“有丝绫文锦之饶”“其丝绸绫绢既用以自衣被,其余且以货诸他郡,利云厚矣”,但输出量实际并不很大。因而四川民间衣服所用丝织品尚多取之于江南,位于川西金沙江林区的建昌卫,因有大量木材输往江南,故“虽僻远万里,然苏杭种种文绮,吴中贵介未披而彼处先得”。因而明代商人携数千金购苏杭绫罗绸缎运销四川之事颇见于小说。

——摘编自李伯重《明清江南生丝与丝织品的国内外市场及其变化》

材料二:公元6世纪之前,西方人还没有学会养蚕缫丝的技术,只能将从中国运来的生丝进行二次加工。丝绸一直是欧洲贵族、教廷追逐的奢侈品,价格高居不下,因此丝织业是有巨额利润的行业。12世纪中叶,意大利开始自己生产丝绸,并长期占据欧洲丝绸生产的霸主地位。到17世纪晚期,法国逐渐取代了意大利的地位,而路易十四是整个法国丝织业产业发展史上最重要的推动者之一。他在位期间,对皇家工坊中丝绸、花边和花毡生产的补助费用达550万里弗尔。政府还鼓励人才引进,特别是意大利的大量技术、设计人才,无论是为金钱,或是实现设计理念和人生目标,纷纷来到法国。1789~1871年,法国丝织业市场萎缩、人才消亡流失、生产设备被破坏,行业遭受巨大破坏。至20世纪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彻底将法国丝织业推向了末路。

——摘编自鲁佳亮《17—19世纪法国丝织提花技术及对中国的影响研究》

材料三:2019年1月11日,由中国国家博物馆和法国HEART&crafts公司共同主办的“新考工记——中法手工之美”展览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在中法两国政府的支持推动下,HEART&crafts公司将15位法国手工艺大师的160余件精彩作品带到中国,与11位中国不同领域的手工艺大师、非遗传承人的代表性作品同台亮相。双方策展人介绍,展览以中法传统手工艺的当代创新为主线,让观众置身神奇的艺术空间,真切感受从陶瓷到金属、从漆器到玳瑁、从皮影到褶榈、从传拓到印刷、从刺绣到榫卯的历史脚步。

——摘编自中国国家博物馆官网《聆听大国工匠的“对话”——中法手工之美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启幕》

(1)根据材料一,概括四川民间所用丝织品取之于江南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分析推动法国丝绸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国丝织业衰落的时代背景。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东西方文明交流的认识。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8分)

材料一   公元前118年桑弘羊向汉武帝提出了一个盐铁官营的计划。这个计划的要点是(一)将煮盐、冶铁之事均收归政府管理,所得收入,以补充赋税。(二)“愿募民自给费,因官器作煮盐,官与牢盆”(三)“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钛左趾,没入其器物”(四)“郡不出铁者置小铰官”,管理铁器的专卖事宜。”(前117年开始实施这一计划----编者)……据专家断定“西汉的冶炼生铁的技术,这是我国封建社会前期冶炼技术发展的一个高峰”……

——摘编自林剑鸣《秦汉史》

材料二   汉阳铁厂于1891年兴建,张之洞托人到英国购买设备,结果用买来的炼铁炉生产的钢轨,质太脆而不能用。1896年后,洋务派官员盛宣怀掌管汉阳铁厂,实行股份制改革,购买了世界最先进的马丁炉改造全厂冶炼设备,大量聘用外国技术人员,落后状况有所改观。但严重依靠买进外国先进设备来维持运转,缺乏独立性和后续力。张之洞也采取措施培养自己的人才,却忽视了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员的培养。当时,外国资本主义为了“久据其利”和“傲我之无”,“凡有益于我之事彼必挠之”。一战后, 钢铁价格剧跌, 国内军阀混战,民国政府改变钢轨标准,到1924年,汉阳铁厂全部停产。

——摘编自夏冬《中国近代和现代钢铁工业发展道路的得与失——汉阳铁厂和宝山钢铁总厂比较研究的启示》

材料三   “十一五”以来,重庆钢铁行业显著提升,2011年重庆钢铁工业产值达到743亿元,年均增长 24%,钢材产量首次突破1000万吨,年均增长24%;基本建成全国最大的船舶用钢精品生产基地和西南地区最大的涂镀板生产基地;重钢环保搬迁完成后装备水平跻身全国先进钢企行列。当前,国际国内宏观形势正发生复杂而深刻的变化,钢铁行业市场需求萎缩,国内产能过剩、竞争加剧,企业融资成本居高不下等制约因素不断加强,与此同时,重庆市还肩负在西部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重任,加速发展仍是第一要务,工业化进程加速推进,城镇化、农业化进程不断提速,这为重庆地区钢材消费提供了强劲的动力。

——《重视本地用钢需求 优化钢铁产业布局 ——业内人士谈重庆钢铁工业发展趋势》(2012年)

(1)根据材料一,归纳桑弘扬盐铁官营计划的主要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这一政策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阳铁厂停产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十一五以来重庆钢铁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3 . 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从19世纪中后期开始,一批旨在服务非洲裔美国人的传统黑人大学在美国各地建立。由于当时非洲仍处在欧洲列强的殖民统治之下,非洲研究本身也仅仅是欧洲史或殖民研究的附庸而被认为缺少教学和研究价值,因此对非洲的研究处于十分边缘的地位。1939年后,在联邦政府的大力资助之下,美国的非洲研究发展迅速,非洲研究成为美国地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1942年,担任美国战略情报局研究分析室主任的科尼尔斯·里德意识到美国对非洲的了解过于匮乏,他专门组建团队收集非洲殖民政策、非洲殖民地重大事件和非洲对战争的态度等方面情报。1949—1964年,联邦政府持续加大对向非洲研究有关的项目投资。全美高校的非洲研究中心从1948年的1个增加到1958年的10个。

——摘编自刘少楠《20世纪美国非洲研究的兴起与发展》

材料二   近代以来,英国对非洲殖民地长期实行“开放经济”政策,是指通过殖民主义行径将各地经济纳入以英国为首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之中,非洲各地经济发展依赖出口初级产品,出口所得决定进口需求、货币供应和投资资本。当地政府仅需要为英国私人企业创造盈利环境,而无需在意殖民地经济发展。以尼日利亚为例,截止1960年(尼日利亚独立年份),尼日利亚人拥有22个认证工业企业其中的2个,而外国私人资本独资或与政府联合的企业拥有其中14个。尼日利亚还远不是一个工业社会,仍处于农业经济状态,岁入来源于出口经济作物。制造业不能满足地方需求,也不能出口。大约75%的尼日利亚人仍旧从事农业。

——摘编自杭聪《英国殖民统治与尼日利亚的早期工业化》

材料三   20世纪70年代初至90年代末,中非减贫合作的显著特征从农业贸易援助转为以援建基础设施带动非洲经济建设。1970年10月,坦赞铁路正式动工兴建,1976年正式交付使用后30年间平均年运输量55万吨货物、58万人次旅客,不仅促进了坦桑尼亚与赞比亚两国的贸易,拉动了坦桑尼亚和赞比亚南方地区1/3以上面积的经济发展,也使铁路沿线的周边居民直接受益,建立了大量农村市场,帮助当地人通过铁路贸易脱贫致富。美籍非洲人、非洲史专家杰米·蒙松研究认为,出乎设计者和建造者意料的、有助于普通百姓摆脱贫困的坦赞铁路促进了“铁路沿线市场经济”的发展。坦赞铁路顺利通车后,中非关系进入新阶段,对非基础设施援助项目大量落成。

——摘编自于桂章、唐青叶《中非减贫合作:历史进程、现实意义与未来路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中后期以来美国对非洲研究的发展历程和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的“开放经济”政策给非洲殖民地经济发展造成的后果。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非减贫合作的作用。
2024-06-05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重庆市第八中学校高三下学期强化训练(三)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学习小组为探究茶叶和饮茶对英国社会生活的影响,搜集到以下材料。

材料一   1833年,曼彻斯特一位技术工人的妻子列出了这样一份她每周的消费清单:12个先令用于购买黄油、茶叶、面粉、食盐、燕麦片、咸肉、马铃薯、牛奶、糖、辣椒、芥末……早餐她们家吃的是粥、面包和牛奶;喝午茶的时候还会吃一些面包和黄油;晚餐时,他们吃燕麦粥、马铃薯、咸肉和她自己烘烤的白面包。

——摘编自贾雯《英国茶文化及其影响》

材料二   新娘米勒曼特对新郎米拉贝尔说:没有经过我的允许,你决不能自作主张靠近(我的茶桌)。对此米拉贝尔只能作答说:我服从茶桌的统治权。

——[]威廉·康格里夫《如此世道》(喜剧)(1700年)

材料三   茶传入欧洲后,英国、荷兰等国成立了茶会、饮茶俱乐部,在文艺舞台上出现了茶舞,在文学创作方面出现了茶诗。诗人们写下了不少著名的咏茶诗篇,其中有《饮茶王后》《绿茶女神》《赞茶诗》《课业》《茶诗三章》《给我一杯茶》《可爱的茶》及《中国茶》等。英国还产生了喜剧歌曲《序中之茶》、小曲《一滴茶》等。

——摘编自孙云、张稚秀《西方茶文化溯源》

材料四   置身于这地地道道的家庭的舒适氛围中是多么令人愉快呀!那琥珀色的灯光和朱红的火光是多么温暖呀!为了使这幅画面显得更完美,桌子上连茶点都摆好了——英国的茶点,那一套闪闪发亮的茶具,从古色古香的银制茶壶和用同样金属制作的大水壶,到由于紫色和镀金显得色彩暗淡的小瓷杯,都或曾相识地向我眨着眼睛。

——摘自[]夏洛蒂·勃朗特《维莱特》(半自传体小说,首版于1853年)

(1)提取材料信息,说明茶叶和饮茶对英国社会生活的影响。
(2)小组成员中有人对以上一部分材料的史料价值提出质疑,你认为可能是哪些材料?说明理由。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91年美国财政部部长汉密尔顿向国会提交了《关于制造业问题的报告》,显示出对制造业发展的高度重视。19世纪美国在钢铁等一些领域慢慢追赶并超过了英国,成为当时重要的“新兴”工业化国家。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不论是制造业产值(主要是传统制造业)在 GDP中所占的比重,还是制造业从业者在总就业人口中所占的比重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取而代之的是服务业的快速增长。2000年美国的第一、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分别为1.6%、24.9%、73.5%,同年制造业增加值占GDP增加值的比重仅为15.1%。

——摘编自王丹莉等《美国工业化、去工业化和再工业化进程对中国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启示》

材料二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政府实施了许多旨在“重振美国制造业”的措施。

时期战略主要内容
奥巴马
2009-2017
“再工业化”以发展先进制造业为出发点;发展国家技术创新型制造业和新兴工业;投资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卫生服务和可再生能源;实现出口倍增。
特朗普
2017-2021
“美国优先”行政部门要购买美国货和雇用美国人;用贸易保护政策促进制造业发展;重视高端制造业和军事国防行业高新技术发展。
拜登
2021至今)
“美国就业计划”扩大企业对国内商品和服务的购买,增加国内生产,为开发的新技术创造市场;为期8年、金额达2.29万亿美元的基建投资及其他支出计划;研发、制造和就业培训三项支出合计5800亿美元。

——摘编自王雨杰《美国制造业回流政策对其就业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去工业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重振美国制造业”带来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工业化的发展历程对当今中国工业发展的启示。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针对当时俄国存在的关于实行国家资本主义是背叛社会主义的言论,列宁指出:“国家资本主义较之我们苏维埃共和国目前的情况将是一个进步”。如果国家资本主义在半年左右能在我国建立起来,“那将是一个很大的胜利,那将极其可靠地保证社会主义一年以后在我国最终地巩固起来而立于不败之地”。这是因为“没有建筑在现代科学最新成就基础上的大资本主义技术,没有一个使千百万人在产品的生产和分配中严格遵守统一标准的有计划的国家组织,社会主义就无从设想”。列宁以俄国这样的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的经济实践为案例,深刻阐明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新经济政策实施后不久,商品交换关系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列宁强调:“我们应当认识到,我们还退得不够,必须再退,再后退,从国家资本主义转到由国家调节买卖和货币流通”。全面实现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从而活跃和发展城乡经济。列宁关于新经济政策的理论是在不断总结经济发展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它反映了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商品经济理论探索和实际政策试验的相结合。

——摘编自张雷声《列宁对马克思经济思想的创新性贡献》

材料二   为了澄清人们对市场与计划的模糊认识,1987年十三大召开前,邓小平进一步指出:“为什么一谈市场就说是资本主义,只有计划才是社会主义呢?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嘛。只要对发展生产力有好处,就可以利用。它为社会主义服务,就是社会主义的;为资本主义服务,就是资本主义的。”此后,邓小平明确指出:“我们必须从理论上搞懂,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在于是计划还是市场这样的问题。……不要以为搞点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道路,没有那回事。计划和市场都得要。不搞市场,连世界上的信息都不知道,是自甘落后”。他又说:“不要以为,一说计划经济就是社会主义,一说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不是那么回事,两者都是手段,市场也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

——摘编自罗英《探究邓小平市场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精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列宁言论中“进步”与“后退”的内涵,并分析列宁发表上述言论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邓小平关于“市场与计划”谈话的目的和内容,说明该谈话的历史意义。
(3)根据上述两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获得的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启示。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11世纪中期开始,欧洲社会经历了一场多方面文化知识的复兴,这种知识活动的激增在12世纪达到了高潮。日耳曼人的入侵使希腊罗马文化在欧洲大陆几乎泯灭,但幸运的是古典文化的丰富遗产被修道院的修士抄写保存下来,许多修道院都设立图书馆来保存这些书籍。基督徒收复西班牙之后,大批知识者开始翻译和研究阿拉伯人的著作。西西里国王祖孙三代对科学怀有浓厚的兴趣,命令学者完成了大量翻译工作。   “12世纪的文艺复兴”正是从这些源泉中获得了生命力,成为西欧学术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摘编自李艳玲《西欧中世纪的大学与社会》

材料二 永乐五年(1407),明成祖朱棣应馆臣之请,为《永乐大典》题序,曰:   “逸秦有燔禁之祸,而斯道中绝;汉兴,六艺之教渐传,而典籍之存可考,由汉而唐,由唐而宋,其制作沿袭,盖有足征;然三代而后,声明文物所可称述者,无非曰汉唐宋而已。洪维我太祖高皇帝,膺受天命,混一舆图,以神圣之资,广述作之奥,兴造礼乐制度,文为博大悠远,同乎圣帝明王之道。朕嗣承鸿基,动思缵述,尚惟有大混一之时,必有一统之制作,所以齐政治而同风俗,序百王之传,总历代之典。”

——摘编自(明)朱棣《永乐大典》序

材料三 1990年5月,   《中华大典》的编纂被批准立项,这部新型巨大类书,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一项文化出版工程。历代类书,因受时代或观点局限,应收而未收的典籍不少,   《中华大典》无论在资料收集方面,还是在成书的规模上,都将大大超过它们,并且尽量收入经过整理的古籍版本和考古学的新成果,以及散失在国外的珍贵典籍。   《中华大典》参照现代科学的分类方法,将内容尽可能纳入现代科学分类体系之中。新中国建国以来,对古代文化典籍在版本的选择、校勘、标点等方面有很大提高,众多党和国家领导人也对编纂《中华大典》给予了充分肯定和支持。

——摘编自宋应离等《中国当代出版史料》

(1)根据材料一指出“12世纪的文艺复兴”产生的“源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明成祖编纂《永乐大典》的理由。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华大典》编纂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大典》编纂的意义。
2024-05-30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重庆市南开中学校高三下学期5月份第九次质量检测历史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16年英国率先实行金本位制,其他国家纷纷响应,形成了以英镑为中心的国际金本位制度,伦敦成为世界最大的金融中心。后来战争使英国从美国的债权国变成债务国,伦敦不再是世界唯一的金融中心,英镑的稳定地位也发生动摇。1931年9月20日,英国宣布废除英镑金本位。资本主义各国高筑贸易壁垒,实行纸币流通制度,出现英镑区、法郎区、美元区等货币集团,加大了国际贸易和金融的分割局面。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纽约取代伦敦成为世界金融的主导者。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卷)》

材料二   全面抗战爆发后,重庆逐渐成为中国战时大后方的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原先汇集于上海及其他东中部城市的国家银行、地方银行、商业银行以及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纷纷迁往重庆。极盛时期,重庆的金融机构达到160多家。其中,四大银行(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农民银行、交通银行)还在重庆设立了联合征信所,为四川和大后方其他各地工商业提供经济信息和咨询服务。1937年,国民政府公布了《四行内地联合贴放办法》,批准重庆成立贴放委员会。1939年,国民政府公布了《修正经济部小工业贷款暂行办法》,向纺织、制革、造纸等小工业提供贷款。然而,抗战胜利之后,随着国民政府和外来工业的回迁,重庆就失去了大后方经济中心的地位。

——摘编自刘志英、张朝晖《现代化视野下的重庆金融1840-1949》

材料三   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指出,以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金融中心之一。开放的浦东不仅打好“世界牌”,更注重打好“长江牌”   “中华牌”,承担起联通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带动长江流域共同发展的重大使命。浦东大力引进国际领先的企业、机构、项目和技术,以跨国公司投资为主体,不断提高利用外资质量。截至2019年,浦东外资企业累计注册23871 户,占全国4%,累计获认定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达到327家。浦东开发开放以来,经原浦东和南汇网区合并,行政区划面积从初期的532.75 平方公里扩大到1210.41 平方公里,经济规模和发展质量也不断跨上新台阶。作为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发展的主导区,浦东大力推进重点发展片区产业转型,基本形成了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

——摘编自钱智、金嘉晨《浦东开发开放三十周年评估与建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伦敦国际金融地位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全面抗战时期重庆成为全国金融中心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浦东开发开放30年的突出成就。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金融中心演变的认识。
2024-05-30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重庆市南开中学校高三下学期5月份第九次质量检测历史试卷
9 . 近代以来法国在国际关系中居于重要地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法国启蒙运动兴起于内忧外患的社会背景之下。在英国已经开始进行工业革命之时,法国的封建专制 主义则在路易十四的统治下达到了顶峰。在太阳王执政时期,对内大权独揽,对外扩张以争夺欧洲霸权。对外战争的巨大消耗也使得法国封建经济濒临崩溃,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资产阶级空有经济实力,却无法得到相应的政治权利,第三等级与特权阶级的矛盾日趋尖锐。而文艺复兴以来自然科学的发展使得教会的说教不攻自破,英国光荣革命的胜利更加鼓舞了法国资产阶级的信心。于是,声势浩大的思想启蒙运动在封建势力根深蒂固的法国发展开来。面对内忧外患的国情,启蒙思想家们积极宣传“理性”与“科学”作为衡量一切、判断一切的尺度,希望能够推翻旧制度,建立新体制,并提出了众多设想。而且大多数思想家都将研究的目光投向了东方,希望借鉴东方文化为自己的民族精神注入活力。

——摘编自崔婕《论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两种中国观》

材料二   一战后的英国沉迷于19世纪欧洲均势政策的成功之中,无视自己力量的衰弱和整个体系已经发生的变化,推行了扶德抑法的政策。它简单机械地以为,欧洲力量的天平向战胜国法国倾斜,那么威胁就主要 来自法国。这说明,英国在一战后确定国家间的战略利益关系时,仅仅考察了实力关系,而没有认真考虑 纳粹德国对于国际秩序的挑战。一战后英国领导人的外交政策一直停留在维持一种“虚幻”的欧洲大陆势力均衡,无视国际体系中已经发生的巨大变化。扶德抑法这样一种错误的政策,不仅没有维护和平,而且带来了它后面持续的对德绥靖政策,把法国和欧洲大陆的许多国家拖入了一场新的世界大战之中。

——摘编自宋伟《位置现实主义:一种外交政策理论》

材料三   在战后初期,法国政府为了恢复与发展经济,大力鼓励外国资本流入。在60年代初期,法国为了实现经济现代化,继续采取鼓励外资的方针,尤其是美国资本。但是从1963年开始,法国政府对于外资,尤其是美国资本开始转变态度,采取限制措施。这一政策是法国摆脱美国控制,维护法国独立这个大政策的有机组成部分。法国在抵制美国经济渗透上,主要采取了两手政策。一手是限制美国资本的投资部门与 额度,规定外国资本不得在法国任何部门与地区,获得统治控股地位。法国还在欧共体内,呼吁其他国家共同限制美国的资本。另一手是积极鼓励发展法国的科学技术,尤其是尖端技术与工业,这一政策,不仅有助于法国减少对美国的技术依赖,摆脱美国的经济控制,另一方面也极大的提高了法国自身的科技水平,加强了法国企业在世界的竞争力,扩大了法国产品的市场。

——摘编自张媛媛《论戴高乐时期法美关系的两面性》

(1)根据材料一,概括思想启蒙运动在法国发展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例举16-18世纪“东方文化”在法国传播的史实。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一战后欧洲国际关系的主要矛盾,从“扶德抑法”政策的影响角度,简析该政策为什么是“一种错误的政策”。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概括法国对美国政策的变化,并分析法国对美政策转变的原因和影响。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先秦时期,在边陲之地,均设师戍守,设界立关,广设隘、津、渡。秦代开始,贫苦之民被迁至边疆“移民实边”。西汉赵充国率领汉军在先零等地屯田,并上《屯田十二策》,“以制西域,信威千里”。唐代列置州县,设置安东、安西、安南、安北、单于、北庭六都护,“都护之职,掌抚慰诸藩,辑宁外寇”,使得国家版图空前扩大,国家安全也得到了空前保障……宋代《九域守令图》《华夷图》《六经图》,以及为防御西夏和契丹而绘的《西夏地形图》《契丹地理之图》,均与国家概念上的安全防御有关。明代建立的厂卫,尤其是锦衣卫,“直接利用特务组织来参与治安管理,使其成为公开或固定的国家组织机构”。清代军机处的设立,使得“全国上下围绕军机处这个情报终端构建了类似蛛网一样的严密体系”。

——摘编自张永攀《从先秦“王畿”到近代民族国家——论中国传统“国家安全观”的流变与转型》

材料二:早在1949年新中国建立前夕,毛泽东就指出:“在英勇的经过了考验的人民解放军的基础上,我们的人民武装力量必须保存和发展起来。我们将不但有一个强大的陆军,而且有一个强大的空军和一个强大的海军。”新中国成立后,国际社会充斥着“共产党是军事一百分,政治八十分,财经打零分”的悲观和嘲讽言论。为此,在七届三中全会上,毛泽东作了《为争取国家财政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的书面报告,强调全国工作中心要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认为只有发展经济,才能稳固人民政权,发展社会主义新中国。在外交方面,毛泽东始终坚持和发展“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避免了许多国家特别是第三世界国家对新生的社会主义中国的误解,也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了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紧张关系。同时,面对美国军事干涉中国台湾问题,妄图通过原子弹讹诈中国等事件,毛泽东以“纸老虎”形象比喻美国,坦然处之,有力挫败了霸权主义对我国造成的威胁。

——摘编自余忠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家安全观演变研究》

材料三:贫困问题直接影响到人的生存安全。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精准扶贫理念,由此我国扶贫开发进入精准扶贫阶段。这一阶段的目标是“到2020年确保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精准扶贫更加注重与贫困群众的直接联系,精准到人成为精准扶贫的核心主旨,注重扶贫的全员参与性,更加深入、彻底地解决贫困问题,从而实现长期稳定的脱贫。在精准扶贫开发阶段,扶贫工作取得巨大成就,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大幅提升,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摘编自段洪波、张洪硕《改革开放40年扶贫开发历程与经验》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维护“国家安全”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毛泽东的国家安全观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提出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精准扶贫对维护我国国家安全的作用。
2024-05-26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第八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适应性月考(八)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