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1 道试题
1 . 近代以来法国在国际关系中居于重要地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法国启蒙运动兴起于内忧外患的社会背景之下。在英国已经开始进行工业革命之时,法国的封建专制 主义则在路易十四的统治下达到了顶峰。在太阳王执政时期,对内大权独揽,对外扩张以争夺欧洲霸权。对外战争的巨大消耗也使得法国封建经济濒临崩溃,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资产阶级空有经济实力,却无法得到相应的政治权利,第三等级与特权阶级的矛盾日趋尖锐。而文艺复兴以来自然科学的发展使得教会的说教不攻自破,英国光荣革命的胜利更加鼓舞了法国资产阶级的信心。于是,声势浩大的思想启蒙运动在封建势力根深蒂固的法国发展开来。面对内忧外患的国情,启蒙思想家们积极宣传“理性”与“科学”作为衡量一切、判断一切的尺度,希望能够推翻旧制度,建立新体制,并提出了众多设想。而且大多数思想家都将研究的目光投向了东方,希望借鉴东方文化为自己的民族精神注入活力。

——摘编自崔婕《论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两种中国观》

材料二   一战后的英国沉迷于19世纪欧洲均势政策的成功之中,无视自己力量的衰弱和整个体系已经发生的变化,推行了扶德抑法的政策。它简单机械地以为,欧洲力量的天平向战胜国法国倾斜,那么威胁就主要 来自法国。这说明,英国在一战后确定国家间的战略利益关系时,仅仅考察了实力关系,而没有认真考虑 纳粹德国对于国际秩序的挑战。一战后英国领导人的外交政策一直停留在维持一种“虚幻”的欧洲大陆势力均衡,无视国际体系中已经发生的巨大变化。扶德抑法这样一种错误的政策,不仅没有维护和平,而且带来了它后面持续的对德绥靖政策,把法国和欧洲大陆的许多国家拖入了一场新的世界大战之中。

——摘编自宋伟《位置现实主义:一种外交政策理论》

材料三   在战后初期,法国政府为了恢复与发展经济,大力鼓励外国资本流入。在60年代初期,法国为了实现经济现代化,继续采取鼓励外资的方针,尤其是美国资本。但是从1963年开始,法国政府对于外资,尤其是美国资本开始转变态度,采取限制措施。这一政策是法国摆脱美国控制,维护法国独立这个大政策的有机组成部分。法国在抵制美国经济渗透上,主要采取了两手政策。一手是限制美国资本的投资部门与 额度,规定外国资本不得在法国任何部门与地区,获得统治控股地位。法国还在欧共体内,呼吁其他国家共同限制美国的资本。另一手是积极鼓励发展法国的科学技术,尤其是尖端技术与工业,这一政策,不仅有助于法国减少对美国的技术依赖,摆脱美国的经济控制,另一方面也极大的提高了法国自身的科技水平,加强了法国企业在世界的竞争力,扩大了法国产品的市场。

——摘编自张媛媛《论戴高乐时期法美关系的两面性》

(1)根据材料一,概括思想启蒙运动在法国发展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例举16-18世纪“东方文化”在法国传播的史实。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一战后欧洲国际关系的主要矛盾,从“扶德抑法”政策的影响角度,简析该政策为什么是“一种错误的政策”。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概括法国对美国政策的变化,并分析法国对美政策转变的原因和影响。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谟拉比法典》对贷款利率有如下规定:①商人若以谷物放贷,每1库鲁(180卡,约合121公升)谷物可收取60卡谷物为利息;②若以白银放贷,每1舍客勒(约合11.25克)白银可收取1/6舍客勒又6塞白银为利息。如果商人违反规定,收取的利息超过了1库鲁谷物允许获得的60卡谷物,或者1舍客勒白银允许获得的1/6舍客勒又6塞白银,则商人应丧失其所贷付之物。

——摘编自【日】板谷敏彦著、王宇新译《世界金融史》

材料二   美国“国民银行法”出现在南北战争期间,1863年2月经国会通过实施。其主旨在于确立联邦注册银行的主导地位,创造一种统一的通货,为低息政府债券提供销路。它正式引入了银行监管的全国性框架和原则,由此开启了银行监管的专业化道路。“国民银行法”赋予通货监理署对国民银行的审批权和监管权,并强调了实际工作重点在监管而不是审批。用现代语言表达,国民银行制度与州立银行制度的一个显著区别是,前者重视“事中监管”,而在审批事务上体现了自由银行的原则,后者则不容易区分“事前监管”与“事中监管”。

——整编自贺力平《世界金融史·从起源到现代体系的形成》等

材料三   1993年12月,在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明确了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目标,推进综合监管改革的步伐。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11月,第一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确定了“加强金融监管,整顿金融秩序,防范金融风险”主题,提出对我国金融业实行分业监管,将保险业和证券业的监管职责从人行中分离出来。1998年成立保监会,并将人行的证券经营机构监管职能划归证监会。2003年正式成立银监会,人行彻底告别了将货币政策与银行监管集于一身的时代。银行、证券、保险自成系统、条款分割,易造成金融监管存在盲点、重叠和矛盾现象,2013年,经国务院批复,建立由人行牵头的金融监管协调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加强“一行三会”之间的监管协调。

——摘编自姚遂主编《中国金融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汉谟拉比法典》对贷款利率的规定反映的历史信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国民银行法”出台的背景,并概括“通货监理署”的主要职责。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93年以来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变化,并分析其带来的积极作用。
7日内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重庆市巴蜀中学校高三下学期模拟预测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史记》的创作时间正值西汉武帝积极有为地开创大一统王朝的时代,他致力于将边疆各族纳入统一多民族国家序列之内,因而有了张骞通西域,连接西北地区;唐蒙出夜郎,控制西南地区;使秽貊族、卫氏朝鲜归附,掌控东北地区的种种功业,为统一多民族国家奠定了疆域基础,实现了广裘国土与众多人群的抟合,也使得民族一统、华夷一家成为时代的主旋律。

——摘编自中央民族大学《古籍里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

材料二   1793年,雅各宾派的上台,将法国的民族主义推向了高峰。一些构建民族国家的基本要素,如政权、领土、语言和文化等逐渐成形:从1793年6月3日到7月17日,三个土地法令的公布使得大批农民能够以分期付款的形式获得土地。而在更早些的时候,乔治·雅克·丹东也明确地提出了法兰西民族的疆域范围,即“莱茵河畔、大洋之滨、阿尔卑斯山峦构成这些边界”。此外,为了加强法兰西民族的团结,政府完善了教育体系,将法语作为国家的统一语言进行推广。同时,在罗伯斯庇尔的推动下,一系列与法兰西民族主义价值相关的节日被确立下来,如最高主宰与自然节、人类节、法国人民节等。更为重要的是,法国历史上的第一部共和国宪法在1793年6月颁布,将人民主权作为立国之本。

——摘编自姚历《法兰西民族国家的确立》

材料三     抗日战争是一场反对外国侵略的战争,面对异族的入侵,中国政府的期许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这是一个全民抵抗侵略的号召。就抗战的事实而言,持久的对日抵抗,激发了中国民族意识的成长,抗战一般被认为是中国民族国家形成的重要催化剂。

——摘编自黄道炫《战时中国民众的民族意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秦汉时期民族一统、华夷一家成为时代主旋律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雅各宾派上台后,将法国民族主义推向高峰的主要措施。
(3)根据材料三“抗战一般被认为是中国民族国家形成的重要催化剂”和所学知识,说明哪一事件标志着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伟大的抗战精神。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据《泉州海关志》记载,宋元明三代对海外贸易管理严格,国内外商人从泉州港出海或靠岸,必须先赴市舶司登记,凡从海外运货抵港,要先经市舶司抽分、博买,即征收关税,否则没收船货并治罪。在宋初,泉州已是“蕃舶之饶,杂货山积”。在元代,泉州海外贸易更是达到极盛,泉州对外通商的国家和地区由南宋时的58个增至98个,进口商品主要以香料、药物为主,出口商品则以丝织品和瓷器为大宗,而且最多时进出口货物在400种以上。

——摘编自泉州晚报《宋元市舶司:一部繁荣的泉州海外交通史》

材料二     工业革命之后,英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表明,英国需要维持和扩大殖民版图以满足工业发展对于原料和市场的需求,并将之作为输出资本和转移社会矛盾的场所。工业革命后,英国生产能力和经济实力的提高则意味着,英国能够以自由贸易为手段,通过更加高效与隐蔽的方式扩大殖民版图。新兴的工商业资产阶级则成为“自由贸易帝国主义”的实践者。因此,英国工业革命所导致的经济社会的变化,是“自由贸易帝国主义”产生的根源。

——摘编自卢玲玲《近代英国“自由贸易帝国主义”的形成及影响》

材料三   下面是2001—2020年中国经济增长率与进出口贸易增长率的关系图。

——摘编自侯军强等《我国对外贸易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基于经济发展阶段视角》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宋元时期陆上对外贸易场所的名称。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市舶司设立后泉州的主要历史作用。
(2)结合所学知识,说出工业革命前英国流行的经济政策。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工业革命后英国“自由贸易帝国主义”产生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01—2020年中国经济增长与进出口贸易关系总的趋势。从现代国际贸易的角度,简析图示这20年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成祖《内训·序》曰:“古者教必有方,男子八岁而入小学,女子十年而听姆(姆,女师也)教。”从文王时代,太任(王季之妃,文王之母)“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傲言”的女子教育的规范,到整个封建时代的“三从四德”,皆如此,不断地在严格家庭秩序和伦理规范。而对于女子的种种教育,无须依靠学校,完全由父母特别是由母亲代代相传。幼年女子,少年女子如此,出嫁后的女子依然如此。如明代吕近溪《女小儿语》主要教少年女子行事言行,汉代班昭《女诫》中有教授已婚女子如何做好妇女之事的“妇行”篇,唐代宋若莘、宋若昭姊妹《女论语》中有教已婚女子的“事舅姑章”“事夫章”“训男女章”“营家章”“待客章”等。明代仁孝文皇后《内训》有教已婚妇女的“修身章”“景贤范章”“母仪章”。清代贺瑞麟《女儿经》以通俗易懂的言语教女儿为人处事、做人行事。

——摘编自张丽杰《中国古代女子教育对当今女子教育的启示》

材料二   由于英国城市经济的发展,新兴市民阶层的形成,新的教育机构的出现和妇女频繁参加经济活动,使得英国妇女受教育状况的改变有了可能性和必要性。当时大多数的人都主张贵族妇女应该学习一定的知识,以便能够培养她们的贞洁观念和宗教虔诚。很多贵族由于没有男性的继承人,为了使女儿未来能够接管自己的领地,也主张对女性进行一些教育。富有市民和小手工业者阶层的女性开始进入到了学校。除了教授用本地的语言进行阅读以外,还有宗教祈祷和礼节知识的课程。对于一些下层的劳动妇女,她们的家庭都有经济条件送她们去专门的学校去学习。作为劳动群众,妻子和丈夫一样每天都要为家庭的生计而奔波。特别是她们从事职业的广泛性,小的时候所受到作为贤妻良母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要求她们有着一定的职业技能。

——摘编自唐宏刚《中世纪后期英国妇女教育状况及其影响探析》

材料三   从中共三大以来我党就十分重视妇女教育,颁布了一系列纲领文件,许多领导人也做出了相关指示。1937年陕甘宁边区出台的《关于妇女组织的决定》《关于边区妇女群众组织工作新决定》,1938年《毛泽东抗战初期对妇女的指示》,都体现出党对妇女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度重视和关切。从延安时期妇女教育的内容来看,既包括有纺织缝纫、种地等劳动生产活动,也有学堂教学、理论知识学习。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并不仅仅停留在课堂上,而是及时有效地落实在生产实践中去。真正实现妇女思想、经济的双重解放。为此,我党颁布《儿童妇女待遇办法》《陕甘宁边区小学教育实施纲要》《关于妇女组织的决定》《陕甘宁边区婚姻条例》一系列文件,并建立了妇女联合会,让妇女干部去做广大妇女的工作,渐渐地当地妇女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摘编自王雨薇《延安时期妇女教育经验》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女子教育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世纪后期英国妇女教育发展的原因与概况。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延安时期发展妇女教育的有利条件与积极作用。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唐时期都将粮食视为国家管控的战略物资,以国有官营的方式统一管理粮食调运、中转、分配,形成了仓、廪、庾、窖等十余种仓储类型。仓廪营建的核心在于解决粮食储存及保障品质安全,仓廪管理重点则需解决粮食在受纳、余粜等方面的运作。汉唐以来形成了以常平仓、正仓、太仓、军仓为代表的官方“集中存贮”和以义仓、社仓为代表的民间“分散存放”现象。皇家仓廪承担了更为广泛的赈济职责,而民间乡社所设的仓廪类型有效弥补了官方难以维系时的不足。通过考古及文献查证,西汉储粮状态与方式是“分散储粮”,而在唐代则更多表现为以巨型窖穴为代表的“集中储粮”形式。自隋代开始沿大运河广设仓窖储粮,规模巨大,并常建有仓城拱卫,形成了以隋“大兴城”和“洛阳城”为核心的两大粮食储备中心。

——摘编自韩国河、王祖远《汉唐时期储粮制度和方式之变迁》

材料二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实施新时期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坚持立足国内保障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夯实国家粮食安全基础。注重规划引领,编制《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别 (2015—2030)《粮食行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等一系列发展规划,从不同层面制定目标、明确措施,多维度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健全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和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切实调动地方抓粮、农民种粮积极性。建立了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粮食储备制度,中央储备、地方储备协同配合的政府储备体系逐步健全。在立足国内保吃饭的前提下,适当进出口,深化国际粮食合作。

——摘编自2019年《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唐时期粮食储备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前中国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措施。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保障粮食安全的意义。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革命的手段虽然更彻底、更干脆,但革命的成果也可能很快消失,不留下太深的历史痕迹,英国的情况就是这样。17世纪革命没有留下很深的痕迹,相反,光荣革命却开始了一个现代的英国。

——摘编自钱乘旦《英国通史》       

材料二

革命首先在北美洲的13个英国殖民地爆发,殖民地人民发动反抗斗争并最终赢得了独立。这些殖民地联合起来建立了一个新的共和国——美利坚合众国。受到美国革命胜利的极大鼓舞,法国人也进行了一场翻天覆地的革命,彻底改变了自己的社会。虽然大动乱很快颠覆了法兰西共和国,但理性的价值观在法国大革命后仍然具有持久的影响力。革命从法国又退回到西半球,那里的法国殖民地海地以及墨西哥和南美洲的伊比利亚殖民地都取得了独立。……起初是欧洲,然后是美洲,革命与随之而来的斗争促进了民族认同感的形成。符合民族共同体利益的政权获得了民众前所未有的支持,在与那些未能有效构建民族国家的邻邦发生冲突时,常常能够胜出。围绕民族共同体建立国家的理念最终影响了整个世界的政治发展。

——摘编自[]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1750年至今)》

材料三

社会改良是晚清社会变革的又一种主要形式。……历史的实践证明,即使是社会改良,在除旧布新的过程中,也难免发生激烈的争斗、对抗、动乱,甚或流血冲突,付出进步的代价。由于社会改良是在旧的权力体制内,用新的价值取向对现存的社会和制度进行结构性的功能改造、更新,相较而言,它比急风暴雨式的革命更注重理顺各方面的利益和情缘关系,更需要谋略和策划,更为困难,因而也更少有成功的先例,晚清尤其如此。

——摘编自陈振江主编《中国大通史·清(18401911)》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光荣革命却开始了一个现代的英国”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革命和法国大革命的共同影响。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社会改良的类型,并阐述对“革命与改良”问题的认识。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学习小组为探究茶叶和饮茶对英国社会生活的影响,搜集到以下材料。

材料一   1833年,曼彻斯特一位技术工人的妻子列出了这样一份她每周的消费清单:12个先令用于购买黄油、茶叶、面粉、食盐、燕麦片、咸肉、马铃薯、牛奶、糖、辣椒、芥末……早餐她们家吃的是粥、面包和牛奶;喝午茶的时候还会吃一些面包和黄油;晚餐时,他们吃燕麦粥、马铃薯、咸肉和她自己烘烤的白面包。

——摘编自贾雯《英国茶文化及其影响》

材料二   新娘米勒曼特对新郎米拉贝尔说:没有经过我的允许,你决不能自作主张靠近(我的茶桌)。对此米拉贝尔只能作答说:我服从茶桌的统治权。

——[]威廉·康格里夫《如此世道》(喜剧)(1700年)

材料三   茶传入欧洲后,英国、荷兰等国成立了茶会、饮茶俱乐部,在文艺舞台上出现了茶舞,在文学创作方面出现了茶诗。诗人们写下了不少著名的咏茶诗篇,其中有《饮茶王后》《绿茶女神》《赞茶诗》《课业》《茶诗三章》《给我一杯茶》《可爱的茶》及《中国茶》等。英国还产生了喜剧歌曲《序中之茶》、小曲《一滴茶》等。

——摘编自孙云、张稚秀《西方茶文化溯源》

材料四   置身于这地地道道的家庭的舒适氛围中是多么令人愉快呀!那琥珀色的灯光和朱红的火光是多么温暖呀!为了使这幅画面显得更完美,桌子上连茶点都摆好了——英国的茶点,那一套闪闪发亮的茶具,从古色古香的银制茶壶和用同样金属制作的大水壶,到由于紫色和镀金显得色彩暗淡的小瓷杯,都或曾相识地向我眨着眼睛。

——摘自[]夏洛蒂·勃朗特《维莱特》(半自传体小说,首版于1853年)

(1)提取材料信息,说明茶叶和饮茶对英国社会生活的影响。
(2)小组成员中有人对以上一部分材料的史料价值提出质疑,你认为可能是哪些材料?说明理由。
2024-05-22更新 | 1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重庆市荣昌永荣中学校高三模拟预测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四五月间,革新之诏数十下。士民条陈新政者日数十辈,部臣疆臣,日不暇给。秋八月,康有为事败,亡走海外。其弟康广仁,及谭嗣同、刘光第、杨深秀、杨锐、林旭等斩于市,诏罢新政。慈禧皇太后已归政九年,至是复听政。

——沈恩膏《历史教科书本朝史》,1908

材料二   德宗(光绪帝)原是英明之主,那时虽已亲政,无如孝钦后和恭亲王事事牵制,不能自主……当时政治气象,为之一新,但那班顽固的官僚,深恶不利于己,多方破坏,因此发生新旧之争。那时太后本厌恶新党,遂起废德宗之意。后来便由后党直隶总督荣禄等,密谋破坏,散布谣言,说新党要围颐和园,谋害太后;一面奉太后还朝,下诏德宗有病,重行听政。同时捕杀御史杨深秀等六人——号为戊戌六君子。

——朱翊新、陆东平《高中本国史》(1929年)

材料三   1898926日,日本《东京朝日新闻》评论到满人投靠俄国,汉人依赖英国,故戊戌政变在名义上是改革派与守旧派的矛盾,实际上则完全是亲英派与亲俄派的权力争夺10月,大隈首相在东邦协会发表讲演称:中国地广人众,绝不会被列强以武力消灭,但若守旧如故,则是自取灭亡。日本与中国同文同种,最适合担当诱掖引导中国之责

——摘编自王美平《日本对戊戌变法的认知、态度与战略》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两书对于戊戌政变的看法。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本对戊戌政变的态度。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各方对戊戌政变评价不同的原因。
2024-05-22更新 | 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重庆市荣昌永荣中学校高三模拟预测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针对当时俄国存在的关于实行国家资本主义是背叛社会主义的言论,列宁指出:“国家资本主义较之我们苏维埃共和国目前的情况将是一个进步”。如果国家资本主义在半年左右能在我国建立起来,“那将是一个很大的胜利,那将极其可靠地保证社会主义一年以后在我国最终地巩固起来而立于不败之地”。这是因为“没有建筑在现代科学最新成就基础上的大资本主义技术,没有一个使千百万人在产品的生产和分配中严格遵守统一标准的有计划的国家组织,社会主义就无从设想”。列宁以俄国这样的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的经济实践为案例,深刻阐明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新经济政策实施后不久,商品交换关系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列宁强调:“我们应当认识到,我们还退得不够,必须再退,再后退,从国家资本主义转到由国家调节买卖和货币流通”。全面实现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从而活跃和发展城乡经济。列宁关于新经济政策的理论是在不断总结经济发展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它反映了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商品经济理论探索和实际政策试验的相结合。

——摘编自张雷声《列宁对马克思经济思想的创新性贡献》

材料二   为了澄清人们对市场与计划的模糊认识,1987年十三大召开前,邓小平进一步指出:“为什么一谈市场就说是资本主义,只有计划才是社会主义呢?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嘛。只要对发展生产力有好处,就可以利用。它为社会主义服务,就是社会主义的;为资本主义服务,就是资本主义的。”此后,邓小平明确指出:“我们必须从理论上搞懂,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在于是计划还是市场这样的问题。……不要以为搞点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道路,没有那回事。计划和市场都得要。不搞市场,连世界上的信息都不知道,是自甘落后”。他又说:“不要以为,一说计划经济就是社会主义,一说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不是那么回事,两者都是手段,市场也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

——摘编自罗英《探究邓小平市场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精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列宁言论中“进步”与“后退”的内涵,并分析列宁发表上述言论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邓小平关于“市场与计划”谈话的目的和内容,说明该谈话的历史意义。
(3)根据上述两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获得的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启示。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