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1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汉时期,由于简牍书写不便,更因形体繁重,运输保管不易,乡吏具体负责户籍的编造,县吏主要起监督、审核作用,户籍的正本放乡,副本呈县。由于乡吏是郡县任命,俸禄微薄,工作上经常有私派加征、盘剥百姓的行为。东汉末年,战事频繁,人口流动加剧,户籍散乱。魏晋时期,随着技术的进步,户籍转由县廷编造,并由县上报郡、州,直至中央政府。隋唐则彻底废除乡吏,继续强化以县廷为中心的治民方式。

——摘编自张荣强《从户版到纸籍:战国至唐代户籍制度考论》等

材料二   宋代,主户“均为五等”,施行五等分户制,并据户等征收赋役。客户在法律上具有独立的良人身份,在户籍管理上有自己的专属户籍,并未附籍于主户。此外,州县还编制丁籍,对象涵盖主、客户,以全体男性为统计范围,登记姓名、年龄,不计财产,主要是为了征发夫役和科派身丁钱。与唐代相比,宋代的未成年男性已经不再承担徭役。当发生饥荒时,朝廷也会依据丁籍存恤百姓。

——摘编自戴建国《宋代籍账制度探析》

(1)根据材料一、指出魏晋时期户籍编造主体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户籍制度的作用。
2 . 【中共民主政治建设】   

材料一   中共中央对苏维埃政权建设中的党团关系、党政军关系作出了明确的指示。“苏维埃区域中应当建设真正的苏维埃政权。以农民代表会议为最高的政权机关,党不能命令苏维埃。不能包办苏维埃,只能在苏维埃中起党团作用。”“决不能有军权超过政权的现象,红军的最高总指挥应当无条件服从苏维埃政府而不能支配苏维埃政府。”中央对鄂西党的指示中要求在乡、区、县都要成立有群众代表会议的组织。政府委员必须经代表会议产生,政权建立之后的第一件事便是颁布各种法令,实行土地政策以及减轻农民负担,改变民主等等。

材料二   陕甘宁边区民主政治建设在整体模式建构上呈现出较为突出的“全过程人民民主”特质。在政权模式建构上,创建了融合参议会、政府、法院为一体的政权形态,为确保边区人民各项政治权益奠定了重要根基。在政权体制模式建构上,采取了“三三制”原则,调动了各派政治力量共同抗日的积极性。在政权体制进行模式上,形成了以“民主选举”“民主治理”和“民主监督”为一体的民主方式,集中展现了边区政社的人民民主属性。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根据指出中共中央对乡村苏维埃政权建设的基本要求。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陕甘宁边区政府民主政治建设的创新举措,并分析其影响。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鉴于二战后法属非洲殖民地纷纷独立的形势,戴高乐组建“非洲事务处",授意雅克,富卡尔等人与非洲各国元首地下交易;法国合作部通过经济援助和技术支持等“民事”项目,为道达尔等跨国公司开采石油提供便利;借口防止共产主义渗透而长期驻军,充当“非洲宪兵”;效仿布雷顿森林体系,通过“非洲法郎”制造对法国的经济依赖;成立“法语国家组织”,输出法语文化产品,这些措施共同塑造了广受诟病的“法非特殊关系”。

——摘编自彭姝神《从戴高乐到马克龙:法国的非洲政策变化轨迹与内在逻辑》

材料二   毛泽东指出:“非洲是斗争的前线……我们的斗争你们支持,你们的斗争我们支持。”1963年,周恩来宣布“不附带任何条件”、“推动受援国自力更生”、“保证受援国人员充分掌握技术”等对外援助原则。改革开放以来中非合作不断深化,非洲人口规模、耕地面积、资源禀赋等潜能持续释放,与中国资本、产业和技术的优势相得益彰。2013年以来,中非之间还在共建“一带一路”、治国理政经验分享和提高国际话语权方面交流互鉴。

——摘编自李安山《中国的非洲政策:一洲之策与全球方略之互动》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法非特殊关系”的主要表现,并分析这一关系形成的历史条件。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非洲政策的特点,并分析其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法两国非洲政策的历史启示。
2024-03-19更新 | 183次组卷 | 6卷引用:历史(新课标卷,12+3模式)(河南、山西、新疆、西藏、云南专用) - 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抢分秘籍(新高考专用)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62年,中东已分裂为以纳赛尔为首的激进的阿拉伯民族主义政权与沙特领导下的保守的君主制国家两大阵营,阿拉伯冷战与美苏冷战相互交织。在1960年到1967年间,埃及与苏联先后达成数笔武器交易。从1964年到1967年间,以色列从美国等西方国家共购买大量武器。以色列是中东乃至世界最贫水的国家之一,约旦河供应了以色列约三分之一的水需求,但自1964年以来,阿以双方竞相破坏对方的水利工程和设施,客观上也为六日战争的爆发营造了一种紧张气氛。1967514日,埃及宣布军队处于戒备状态,向西奈派遣军队,要求联合国紧急部队全部撤走,宣布关闭蒂朗海峡,封锁亚喀巴湾。然而,由于此前以色列领导人曾声称,埃及封锁亚喀巴湾将被视为是一种宣战行为,因而纳赛尔的做法显然越过了以色列的“红线”,从而加速了1967年中东战争的爆发。

——摘编自齐淑杰、谢立忱《1967年中东战争爆发原因新探》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60年代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矛盾加剧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阿以冲突的影响。
2023-10-24更新 | 105次组卷 | 3卷引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民族中学、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民族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联合模考历史试题
22-23高二下·安徽·期中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解剖学发展的突破口,是在各个大学实现的,虽然一开始主要是为了查找死因进行法医类型的解剖,但是到后来则演变成了给学生演示解剖学知识的操作。首功之臣当推博洛尼亚大学的蒙迪诺,他不但将解剖学引入了专门的医学课程,甚至亲自动手解剖尸体,并写成了第一本专业性的解剖学著作—《解剖学》。之后,随着黑死病的蔓延动摇了天主教的神圣地位,加之14,15世纪欧洲城市资本主义萌芽和民族国家的形成,资产阶级新贵族和各国国王、人民都迫切想要摆脱压榨剥削和阻碍自身发展的宗教统治。对上帝和《圣经》的怀疑最终引发了“复古”和“人文主义”。

材料二   现代临床解剖学的建立与发展大概是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的,这与法国密不可分,当时法国的解剖学教授均是两栖性的,他们一方面在实验室进行解剖学教学和研究,同时又在医院从事医疗实践,由此拉开了创立现代临床解剖学的良好开端。临床解剖学的第一个传播工具是法兰西医学院的解剖教授们创办的《临床解剖学》杂志。此后各国纷纷创办了这类杂志,并先后成立了许多临床解剖学学会,其中,最年轻的是成立于1988年的欧洲临床解剖学会。该学会的宗旨是在欧洲范围内促进和推广临床解剖学,密切欧洲临床解剖学家们的联系,促进其间的文化和科学交流。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法】JPChevrel著、王旗译《临床解剖学·划时代的解剖学》

(1)根据材料一,指出近代解剖学在欧洲兴起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世界现代临床解剖学发展的特点。
6 . 材料解析题。

材料一   甲午中日战争结束后,国内形成了留日高潮,仅1906年一年留日的学生就有13000多人。民国初年,除了继续向日本派遣留学生外,又兴起了留学美国和欧洲国家的高潮。留美发展较快的一一个原因是美国政府将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用于资助中国留学生。除了美国以外、“五四”前后,赴法勤工俭学运动也兴起,在近两年的时间里,约有1600多名青年学生赴法留学。在中国教育近代化的过程和事件中,值得——提的是教会教育的发展。尽管传教士们在华创办教会教育目的是培养能够效忠于教会的中国领袖人物,实现他们“以华治华”的侵略目的,但客观上,促进了我国教育的发展。

——摘编自肖川《从科举到学堂》

材料二   “要成千上万地派,不是只派十个八个。”19786月,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的邓小平同志做出了扩大派遣留学生的重要指示。19787月,教育部向中央递交了《关于加大选派留学生的数量报告》,做出了每年派遣3000人的计划。同年,首批52名中国访问学者启程赴美。而在此之前的10年间,中国仅仅向国外派出337名学生。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里,中国学生远赴海外的人数已经超过585万。在留学史上,一个全新的时代启幕,而岑建君正是见证者之一。为了满足日益扩大的留学工作的需要,教育部设立了留学服务中心,业务上由当时的(教育部)外事司领导,外事司负责出国学生的护照办理、行前培训、语言培训等工作。到了2003年,国家留学基金委成立,专门负责公派生的选拔与培训,民间留学机构也不断增加。“由简到繁,由官方到民间,总体来说,教育部分管外事的部门变化是伴随着形势变化而来的。”担任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出国留学服务分会理事长的岑建君这样总结。

——摘编自李育《35年教育路云淡风轻话留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留学教育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时期中国留学教育的发展趋势。
2023-04-13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楚雄州楚雄天人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2019年7月6日,中国浙江的良渚古城遗址入选《世界遗产名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良渚古城遗址,保护区的范围大概是14余平方公里,根据遗迹功能和类型,大概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城址”,包括中心的宫殿区、内城、外城和古水系第二类是“外围水利系统”,包括谷口高坝、平原低坝和山前长堤第三类是分等级墓地,包括最高等级“反山”“瑶山”两处墓地、代表第二等级的“姜家山”墓地、代表第三等级的“文家山”墓地和位于外郭代表最低等级的“卞家山”墓地。

大约距今5300年前后,掌握识玉、用玉技术的古代先民开始大量迁徙到良渚,最早出现了“瑶山”墓地这样的最高等级的祭坛墓地。这个相对独立(人工营造的台地,不仅是良渚人进行特殊仪式活动的祭坛,而且作为最高等级人群的墓地使用。在祭坛上一共发现了12座大型墓葬。墓葬中陪葬的玉器显示出复杂又严格的用玉制度。在庞大的莫角山东坡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大量炭化稻米。

——秦岭《良渚的故事》,《光明日报》2019年7月7日

材料二   良渚的第一代考古人施昕更(19111939),1936年冬季发现了良渚遗址,并先后三次主持发掘工作。1938年,施昕更一边在浙南山区参加抗战游击,一边克服困难继续考古整理工作,五万余字、百余张图片的《良渚——杭县第二区黑陶文化遗址初步报告》得以在战火纷乱的上海正式出版堪称传奇。施昕更在《良渚》的卷首语写道:“这本报告,是随着作者同样的命运,经过了许多患难困苦的历程,终于出版了。虽然是值得欣慰的事,但是此书既成,反不忍卒读,更感慨万千!遥想这书的诞生地——良渚——已为敌人的狂焰所毁灭,大好山河,为敌骑践踏而黯然变色,这报告中的材料,也已散失殆尽,所以翻到这书的每一页,像瞻仰其遗容一样地含着悲怆的心情……然而,中国绝对不是其他民族可以征服了的。历史明明告诉我们,正因为有渊源悠久、博大坚强的文化,所以我们在这艰巨伟大的时刻,更要以最大的努力来维护来保存我国固有的文化,不使其毁损毫厘,才可使每一个人都有了一个坚定不拔的信心。”

——据施昕更《良渚——杭县第二区黑陶文化遗址初步报告》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良渚遗址对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实证价值。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施昕更与良渚”谈谈你的看法。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文明先在美索不达米亚生根,以后又在欧亚大陆和美洲的其他几个地区生根,那之后,便向四面八方传播。正象(像)农业革命以部落取代狩猎社会那样,现在部落社会又为文明所取代。在部落文化到达欧亚的边缘地区时,欧亚中心地区的部落文化正在被文明所取代。随着文明从大河流域的发源地向外传播,并跨越邻近的野蛮地区,这一取代过程不可抗拒地继续着。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指出文明产生的社会根源及早期文明地域分布所呈现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代文明是如何对外传播的,概括指出古代文明传播的基本方式。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公元485年,北魏孝文帝须布均田令,基本解决了土地兼并所造成的土地和劳动者之间的分离,保证了每个劳动者都拥有了运用其劳动力所必需的土地。在此基础上,北魏变旧的以户计征的租调制为新的以丁计征的租调制,具体规定是:一夫一妇每年缴纳帛一匹,粟二石。15岁以上未结婚的男子四人,奴婢八人,耕牛20头,也分别出一夫一妇的租调。出产麻布的地区,可以布代帛缴纳。以丁夫计征的租调制具有一定的均赋意义。虽然奴婢和耕牛的租调大大低于一般丁男丁女,但大地主占有大量奴婢和耕牛毕竟必须承担纳税义务,那些百室合户、千丁共籍的大地主家族前占的大批劳动力也必须承担赋税,从而比较有效地解决了户调制的弊端。

——摘编自张守军《魏晋南北朝的租调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中赋税制度的变化及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赋税制度改革的意义。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比较重视培养儿童的礼仪。宋代家礼主要有冠、婚、丧、祭四大类。司马光根据古礼及民间冠礼实际情况,把“男子二十,冠而字”改为“年十二至二十皆可冠”,朱熹将下限改为十五岁。祠堂是家训的主要实施场所,如金溪陆氏家族,“(陆)九韶以训诫之辞为韵语,晨兴,家长率众子弟谒先祠毕,击鼓诵其辞,使列听之”。儿童在家礼中得到了“洒扫应对进退”的礼仪规范训练。

——摘编自陈戍国《中国礼制史》等

材料二 宋人笔下涌现出诸多“好孩子”形象。比如,赵令赫“幼而秀颖,自异于群儿中。或戏之,则正色俨然,笑语不妄。记识敏悟,四岁受《孝经》,六岁通《论语》,七岁能为二韵诗。丧父,哀毁如成人”。周谔“生而秀颖,十岁如成人,十四入太学,力学勤苦,登元丰二年进士第”。董仲永“幼而端谨,不为儿嬉事,便若成人”。

——摘编自周扬波《宋人的儿童观》等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宋代培养儿童的途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人心目中“好孩子”形象确立的原因。
2021-09-27更新 | 3621次组卷 | 25卷引用:云南省宣威市第六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