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史料一   早期的航海家,曾记述印第安人种植玉米的情景。春天,他们砍去树木,松平土地,每隔三英尺挖一穴,把玉米籽粒放在穴里。当成千上万条的青鱼和鲱鱼游到河溪上游产卵的时候,印第安人捕鱼肥田。他们曾比较用鱼肥田比未放鱼的玉米,其产量要高出三倍多。

——摘自佟屏亚《印第安人的贡献》

史料二   在墨西哥普埃布拉州巨猫洞最低层发掘出的玉米穗轴,碳14测定距今7000年;在美国新墨西哥州蝙蝠洞发掘出的王米穗轴,碳14测定距今5600年;在秘鲁中部墓穴中发掘的玉米穗轴,碳14测定距今5000年。这就把玉米的最早被驯化的地区缩小到从英国南部经墨西哥直至秘鲁、智利沿安第斯山的狭长地区。

——摘自汤丽清《种子漫谈》

史料三   在印第安人的心目中,玉米是一种庄严的形象,人们崇敬地把玉米植株和果穗的图象绘画在庙宇上,塑造在神像上,编织在衣物上,镶嵌在陶器上。很多印第安部落都以玉米命名、称为“玉米族”或“青玉米族”,并以此尊称自己的酋长。

——摘自汤丽清《种子漫谈》

材料二   法国人最早种植玉米的历史可以远溯至公元十五世纪。当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不太久的时候,美洲印第安人选择培育的玉米就引进到欧洲。法国驻葡萄牙的一位外交官员把玉米做为珍品奉献给法王路易十六,受到王后的赞赏。玉米以它那翡翠碧绿的茎叶、璀灿绚丽的顶花和硕大丰满的果穗而受到人们的青睐,最初被作为观赏植物种植在皇宫贵族的庭院里。公元十六世纪中期,欧洲各地遇到亘古未有的连年饥荒,玉米良好的食用价值立即被人们发现,并迅速在法国,也在欧洲很多地方作为粮食作物广泛传播开来。

——摘自张岳华《玉米史话》


(1)根据材料一的三则史料探究玉米种植的历史,指出其史料价值,并分别作出对相关史实的合理推断。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围绕玉米传入法国提炼一个论题,加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4-02-21更新 | 232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西省九江市十校2024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高庙遗址主体遗存属新石器时代,为典型的贝丘遗址。该遗址出土了大量的石器、骨器和少量的玉器,6千余种水陆生动物遗存,以及包括白陶在内的表现宗教题材的精美陶器。以白陶为指征的文化因素从沅水山地起源,向外传播、扩散,影响到淮河以南的大半个中国,对我国史前及后世精神文化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出土陶器上的以獠牙兽面、凤鸟、八角星和太阳为主要母题的戳刻纹饰图案,是我国史前人类的艺术经典和思想宝库,也是我国目前所知最早的艺术高峰,对研究中华文明起源核心元素的构成具有重要价值;高庙文化分布于河谷和平原山前地带,是长江中游史前农耕社会饭稻羹鱼的典型代表,为考察我国稻作农业起源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物证。

——摘编自俞慧友《高庙遗址是中华文明起源时期重要遗址之一》

材料二: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涪江流域遂宁段和涪江流域绵阳段发现20多处旧石器时代遗址,调查发现手斧、手镐、重型刮削器等数百件典型的石制品。此外,遗址也发现了数十件动物化石,初步判断有底、牛、马等大中型草食类动物。“⋯⋯桃花河遗址面积大、发现遗物多、密度高,应该属于基本营地或中心营地⋯⋯”工具多以砾石或断块为毛坯,采用锤击法加工,多见单边、单向修理,整体上属于中国南方砾石石器工业的范畴。

——摘编自周洪双《新发现填补成都平原旧石器时代空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发掘高庙遗址的史料价值,并对文化遗产保护提出合理性建议。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文明的区别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飞天作为佛教造型艺术经由丝绸之路随佛教传播,在约公元一世纪时传入中国。北凉时期敦煌的飞天造型展现出立体、写实的犍陀罗风格,其人物造型简单而古拙、衣物纹褶厚重粗狂,更多的是作为展现和丰富佛经内容的形象出现在敦煌壁画中。唐前期的飞天形象由神灵转变为面容柔和、身姿婀娜的宫娥舞女,线描勾勒细致,设色大胆鲜艳华丽,生动反映出中原人物工笔画发展的轨迹。其造型服饰也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流行原色,脸型也转为中原的面孔,身上所披的飘带环绕,撑起婀娜的身躯,颇有吴道子“吴带当风"的审美意蕴。

      
       图1 北凉飞天敦煌莫高窟27窟                      图2 初唐笙筷飞天莫高窟329窟

——赵楠、邢若男《由物性至符号:敦煌壁画飞天乐舞历史嬗变中的文化交流与认同》

材料二 在面对西方事务的时候,古代中国人的态度最初多以本能地排斥拒绝为主, 至明末清初开始尝试接受,最后到清末民初甚至出现全盘西化的思潮。1840年以后的西学东渐、师夷长技以制夷等思潮和行为表面看似中国文化自觉自醒的体现,实则出于西强东弱的无奈。西学东渐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变化,是以文学、艺术、政治学、经济学,医药学,天文学、物理学、应用科技等学术专业为载体而引起的。它们给中国文化界、思想界注入了新的活力,从根本上震撼了中国文化。

——王颖《西学东渐与中西文化交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敦煌壁画的史料价值。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与古代相比,中国近代西学东渐的变化趋势和影响。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34年,上海《光华医药杂志》刊登了一则题为《湖州福音医院西医孟杰割毙李恢伯》的医疗事故新闻,称湖州福音医院的院董李恢伯患黄疸病,“经国籍西医诊治无效”,改请福音医院院长、美籍西医孟杰诊疗。据孟杰诊断,“胆中有砂石,非割不可”。在得到孟杰关于手术低且有“十分之六治愈希望,且可速愈”的保证下,久病困苦的李恢伯同意“自愿割治”,“本人先愿签字”,李其“无奈”,“允签字”。孟杰“收拾自愿书后即施行手术,用全身麻醉协下割开,翻检肝脏,割开胆管,遍觅杳无砂石。检查过久,助手报告时限快到,乃急急缝补,俟手术告竣,而病者已溘然长逝矣。”因李恢伯系湖州福音医院院董,孟杰来灵堂吊唁时,遭遇李家围攻,追究其医疗事故责任。这一起西医孟杰诊断失误造成的医疗事故,被《光华医药杂志》评论称:“诊断不确,手术滥施,暴露西洋医术之残毒”。

——摘编自李传斌《条约特权制度下的医疗事业—基督教在华医疗事业研究(1835-1937)》


(1)根据材料,分析上海《光华医药杂志》中《湖州福音医院西医孟杰割毙李恢伯》医疗事故记载的史料价值。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光华医药杂志》的评论。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图是为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南宋《虎溪三笑图》,展现了庐山东林寺主持慧远(334-416年)在同挚友陶渊明(365-427年)陆修静(406-477)欢聚以后,出寺门同二人告别的场景。画面中,三人因为谈兴甚浓,不知不觉走过了“虎溪”,瞬时,守山虎大吼,三人惊觉,倏尔会心大笑。



南宋《虎溪三笑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摘编自《<一团和气>宪宗画西域藏图揭传承》

材料二   历代以“虎溪三笑”典故为题材的绘画作品(部分)

时代名称作者画作特点
南宋《三高游赏图》梁楷画面背景极为简化,画面简洁明了,显示了“边角之景”的时代绘画风格
元初《虎溪三笑图》颜辉提倡遗貌求神,以简逸为上,追求古意和士气,重视主观意兴的抒发。
明代《三笑图》释担当背景描绘用笔寥寥,人物描绘“宁拙勿巧,宁丑勿媚”,注重情感的宣泄。
乾隆时期《虎溪三笑图》陆吉安技法兼有西方影响,作风工整细密,而无新意。

——摘编自秦淑芳《从历代同题创作

——〈虎溪三笑图〉的艺术特色看其创作风格流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该作品的史料价值。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个时期作品的特点进行合理的历史解释。
6 . 食物研究是历史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饮食习惯和历史变化息息相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 求。

材料一 1999年,英国汉学家魏根深在北京做过一个实验,他让厨师按照《齐民要术》中的菜 谱做菜。食材包括很多种草,比如宽叶、香蒲和各种麻,并且用发酵过的肉、鱼和大豆做的羹来 调味,或者用豆豉来烹煮。他还说:酱油、菜油、花生油、糖、辣椒、西红柿等食材的缺席, 是一种令人愉快的休憩;而熬煮和烘烤则是对今天常用的油炒的解脱。然而,我的大多数中国客 人都觉得他们吃的是外国菜,而不是中国菜。

——摘编自赵冬梅《人间烟火:掩埋在历史里的日常与人生》

材料二 贾思勰自谦写作《齐民要术》的初衷是指导家童怎么工作,鄙意晓示家童,未敢闻之 有识。在现代,《齐民要术》首先属于学术界,只有专家学者才读它。语言学家把《齐民要术》 当语料库看,因为它的语言相当接近当时的口语,既可补现有辞书之不足,也反映出此时期汉语 词汇的真实面貌。农业史家用《齐民要术》来研究中国农业技术的发展,比如种桑的密度。历史 学家则通过《齐民要术》来研究贾思勰的生平、《齐民要术》的成书年代、版本流传等情况。

——摘编自赵冬梅《人间烟火:掩埋在历史里的日常与人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大多数中国客人都觉得他们吃的是外国菜,而不是 中国菜”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齐民要术》的史料价值。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汉同匈奴的战争和张骞通西域

材料二   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开始,中央在每州派部刺史一人,无固定治所,每年八月巡视、考察吏治,主一州之监察。刺史秩六百石,地位较低,但可监察二千石的郡守和王国相等高官。

——据崔向东《论西汉刺史制度的产生及对郡国的监察》


(1)依据材料一,指出西汉政府对西北地区治理的措施并简述其成效。
(2)依据材料二,概括汉武帝时期刺史制度的特点。如果要进一步研究刺史制度还可以提供哪些史料?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农村改革向全省推进,安徽农村经济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人们在思考,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到底是什么样的?其道路如何走?既然改革能在农村调动人们的积极性,解放生产力,那么城市为什么不能进行改革?一度时期,包字进城,一包就灵,在城市中普遍推广。自从农民有了多余农产品,自主交换也随之而来。1979年国家首先松动了农产品的价格管制,大幅度地提高了18种重要农产品的收购价格,提高幅度达22.1%。1983年国家规定农民完成粮食收购任务后可多渠道经营,价格由双方议定,也即市场价格。自此展开了粮食价格的双轨制。我国劳动力开始向非产业转移,谋求创业、一大批乡镇企业应运而生;接着是成亿计的劳动力外出进城打工,这些都成为必然趋势,经济增长中的人口红利由此而出现,前后达30年之久,至今还没有结束。

——摘编自孙自铎《农村改革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的贡献》

材料二   邓小平1992年春天的南方谈话是一个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改变了许多根深蒂固的观念。社会主义成为一种“弹性的解释体系”,是与多元化的所有制结构、承认收入差异性以及更重视价格配置资源作用的市场经济体制相联系。这些观念对于确立市场经济的体制改革目标和1999年宪法的修改都具有先导意义。40年来,中国采取的是一种渐进式的以制度的局部创新和地域的局部开放为突破口的改革模式,在旧有的传统体制尚未彻底消失的前提下进行新体制的尝试。中国的经济改革具有渐进性变迁和激进性变迁相融合的特征。中国的总体经济改革总体上无疑是渐进式的,具有试错的“摸着石头过河”的特征。

——摘编自王曙光《中国经济体制变迁的历史脉络与内在逻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农村改革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所作出的贡献。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及完善过程遵循的内在逻辑。
(3)如果进行课题研究,研究新时期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还可以补充哪些类型的史料,至少列出两种。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新加坡垦荒的需要,大量的“猪仔”华工被贩卖至此。这其中除了自愿出洋者,也有不少被拐卖的人。外国人视“猪仔”华工为最低贱的人,经常对他们实行苦役或是虐待,其惨况不可言状。而清政府对侨民的态度由视其为“弃民”“概不闻问”逐步变为实施领事保护。清政府在新加坡设立领事馆,专门负责在新华侨华人的事务。1884年,思想家郑观应在与时任中国驻新领事左秉隆讨论在新华工的时候,左秉隆揭露出了华工的悲惨境况。左秉隆在任职之初即向表面上拥有新加坡主权的柔佛苏丹和英国殖民地当局发出照会,要求严惩虐待华工的凶手和改善华工的待遇。

——摘编自唐彦超《清朝中后期史料中的新加坡与华侨华人》

材料二   二战后新加坡当地的政治力量逐渐发展壮大,他们要求自治和独立的倾向日益加强。1959年,新加坡在英联邦范围内实行自治,1963年成为马来西亚联邦内的一个州,19658月,退出马来西亚联邦,建立了独立的新加坡共和国。独立后的新加坡是一个具有明显移民特征的城市国家,为此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刘颖《新加坡独立问题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70年代以来新加坡的华工数量快速增长的原因,并指出促使清政府对华工态度转变的因素有哪些。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加坡实现独立的原因及其独立后文化建设的特点。
2024·河北·模拟预测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城市·工业·工人阶级

如果说“工业和技术世界的新一代诞生了”,这话显然是对的,如何生动描绘出工业和技术世界是怎样的一个世界,我们可以分析下面几则史料。

材料一   如今我们每个人吃的面包,

都用蒸汽机和涡轮机烘烤;

也许有朝一日,

面包将由机器塞进我们嘴里。

特劳泰诺有两个教堂墓地,

一是穷人的,一是富人的;

即使在阴曹地府里,

穷鬼与富鬼也分成贵贱高低。

——摘编自《特劳泰诺周报》(1869年)

材料二   1875年美国一位钢铁厂的监工说道:“经验告诉我们,如果动点脑筋将德国人、爱尔兰人、瑞典人以及‘美国荞麦’(美国农村来的青年)组合在一起,你就能找到效率最高、最听话的劳动力量。”

——摘编自(英)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

材料三 贫穷问题就像死亡、疾病、严冬以及其他自然现象问题。我不知道如何结束贫困。

——(英)萨克雷(1848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史料反映的问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材料二中的现象。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说明如何解决材料三的疑问。
2024-05-17更新 | 50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西省上饶市广丰金桥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5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