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西汉前期,地主豪强势力引发了吴楚七国之乱,威胁中央皇权统治,迫使朝廷制定了一些限制地主势力的政策和法规,我国早期回避制度应运而生。自武帝始,朝廷任命地方行政长官遵循官员回避本籍的惯例,即刺史不用本州人,郡国守相不用本郡人,县令长不用本县和本部人。显然,这种地方官回避本籍的临时性回避措施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尚未见于成文法规。

——摘编自张长立、宋超《论我国古代任官回避制度及其当代价值》

材料二:宋代是我国古代任官回避制度的成熟时期。随着官僚队伍的不断扩大,宋代统治者制定了较前代更完备的回避法规,并将其作为成文法编入《吏部条例》和《庆元条法事类》。官员回避的范围涉及科举考试、铨选任官、任职范围、亲属回避等各个方面。宋代推行对见习高级官员子弟任用回避的法令,如天圣七年(1029年)规定最高财政长官三司使副的子弟“毋得任在京钱谷场务”,宰执子弟不许参大政。回避法在宋代的发展与租佃制的盛行有关。在此制度下,中小地主乃至上层农民构成政权统治的社会基础,他们没有门第和父祖官爵作为靠山,反对权贵的亲戚子弟占据重要官位,多会自觉地遵守回避法则。

——摘编自苗书梅《宋代官吏回避法述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汉任官回避制度的特点及意图。
(2)根据材料二,指出宋代任官回避制度走向成熟的表现。
2023-10-05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吉安市宁冈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2-23高二下·江西·阶段练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世纪城市加快了市民阶层的知识化过程,并培育了能进行思想战斗的知识阶层。城市是文艺复兴运动的策源地和主要发生地,因为工商业活动加深了对人的能力和人的价值的认识,也加深了对世俗生活和今生幸福的理解。城市是现代大学教育的发源地,理性思想也通过大学平台承继、交流和传播,且中世纪大学培育了一支有着独立思想的学者队伍。15世纪中期出现的印刷术,则“给人类的思想插上了翅膀,使之能传播得更远,传播层面更广”。于是,欧洲不仅成为有文化、有知识的欧洲,而且成为有思想的欧洲。

——摘编自刘景华《中世纪城市与欧洲文明成型》

材料二   1718世纪是法国沙龙兴起和繁荣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是启蒙运动兴起和大发展的时期。在这一历史阶段中,沙龙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启蒙思想家们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场所。通过沙龙,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一些政治家和思想家之间的思想交锋,更甚者可以追溯到某些思潮的变迁,同时在沙龙聚会上也产生了众多流传后世的佳作。而作为沙龙的女主人,利用她们的身份地位也为启蒙思想家提供帮助和庇护,同时也深受启蒙思想的熏陶,改变着当时的女性。18世纪是哲学的摇篮,是启蒙运动的摇篮,也是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舞台。

——摘编自李国强《启蒙时代:法国沙龙的作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世纪城市中孕育的推动欧洲思想解放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7到18世纪法国沙龙的作用。
2023-05-23更新 | 83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西省“三新”协同教研共同体2022-2023学年高二5月联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湖南龙山里耶古城是中国迄今发现唯一一处秦朝古城遗址。考古工作者在这里发现了三万六千余枚秦简。这些简牍均为木质。字体为秦隶,其字体构造多保留篆书的结构,但用笔较方,笔力劲健,与秦汉的书风一脉相承。秦简纪年从秦王政二十五年到胡亥二年,十几年连续不断,是秦朝迁陵县的官府文书。这里还发掘出了城墙、城壕、井、道路、作坊、官署及贫民居住区等。简文中出现了大量“洞庭郡”的郡名,而洞庭郡在传世的文献中从未出现过。

——摘编自伍新福《湖南通史》

材料二   湖南省部分简牍出土情况

时间

地点

文物内容及数量

1996长沙市走马楼发现三国孙吴纪年的简牍,总数量约14万余枚,内容大致可分为符券类、薄籍类、书檄类和信札及其他杂类。涉及纪年、职官司人物、军事地理、赋税、人口和司法等方面
1999沅陵虎溪山一号汉墓,出土竹简1336枚。详细记载了沅陵侯国前往首都长安和长沙国的里程,侯国的人口、乡邑、田土、赋税等,烹调素食的方子有7条,荤食的有148
2003长沙市走马楼八号古井中发现简牍10000余枚。多为当时实用的官文书,私文书仅一枚。官文书大多涉及司法事宜,记录有当时从案件发生、起诉告劾、侦察拘捕、审讯判决的全过程。具体案例多涉及经济和职务犯罪
2004郴州市苏仙桥古井发现了600多枚晋简,简牍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邮政、祭祀、生活等各个方面,是桂阳郡的政府档案

——根据《湖南考古辑刊》何旭红《汉代长沙国考古发现与研究》等编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里耶古城的历史价值。
(2)根据材料一二,简析这些简牍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湖南省不见出土晋以后简牍的原因。
2023-08-31更新 | 7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名校联盟2024届高三上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61年2月,亚历山大二世颁布法令,宣布农民可依法赎买份地为己所有。同时规定:“只有经过地主允许农民才能得到包括宅园地的土地所有权并长期使用。”1881年,政府强制农民从1883年1月起必须进行赎买。农民赎买土地的价格远远超过土地自身价值。为此,政府创建农民土地银行向农民提供贷款。改革法令还规定“如果现有农民份地超过村社最高人均份地标准,那么地主有权将多出部分划归自己直接支配”。由此,仅黑土区(农业区)就有864560块农民份地遭到割地的命运,占全部分地的50.1%。农民不得不尝试租地、买地,甚至垦殖新地以增加土地使用面积。

——摘编自唐艳凤《1861年改革后俄国农民土地使用状况探析》

材料二   明治政府宣布根据土地实际支配权来确定土地所有权,并向土地所有者颁发地券,“地券乃土地所有者之公证及纳税之标目”。农民在封建时代从领主手里领有的世袭份地从法律上正式归农民所有,新兴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权在法律上也得到正式承认。与此同时,全国近1/3已将土地抵押、典当出去的农户却丧失了土地所有权,沦为佃户。1872年3月,明治政府又宣布:“自今四民皆许买卖持有之(土地)”。同时,允许农民耕种自由,废止了压制商品性农业经济的种种限制;允许农民有迁居和改变职业的自由。

——摘编自穆良平《日本地税改革探讨》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俄国和日本土地制度改革举措的异同。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俄国和日本土地制度改革举措产生差异的原因。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84年,英国政治家索姆杰·宁斯指出:“下院独立不是英吉利法的基本要素。英国宪法的优点在于它由三种权力构成,彼此相互依靠。其中一方独立于其他两方,它必将独占全部的权力,我们的政体就会立刻改变。上个世纪行使过下院独立,国王被弑,贵族遇难,建立起世上最坏的民主政体。倘若我们不幸再看到另一个民主政体,同样的混乱肯定会再次发生。”同一时代的英国保守主义政治家埃德蒙·伯克认为:“成功源自光荣革命,但光荣革命的原则不是变革而是维护传统。传统保障了社会的存在,是社会的基石。”

——方家、张士昌《迈向大众民主---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探析》

材料二   法国的革命者倾慕并效法古代民主,在表面上更忠实于民主的理想,实际上却把民主过度价值化,抽空了它的工具性内涵。在法国革命的高潮,国家政治的基本形态不是国民公会的理性辩论,而是变幻无常的街头民众运动。美国的革命者则出于对精英政治的偏好,对那种直接诉诸民众的民主忧心忡忡,他们基于对集权和压迫的恐惧,设计了一种体现限权、分权和制衡原则的代表制政体,这固然导致了民主价值的流失,但也为治理现代大型民族国家找到了一条非君主制的道路。英国推崇混合宪政的理念,经过一百多年的努力,虚化了“王在议会”的制度,架空了世袭贵族主导的上院,缩短议员任期,扩大选民基础,以渐进变革将传统政治转化为了民主政治。

——李剑鸣《世界历史上的民主与民主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政治主张产生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三个国家的民主政体对近代中国产生的影响。
2023-04-09更新 | 226次组卷 | 7卷引用:江西省宜春市丰城市第九中学(重点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始皇在统一文字的基础上,提出了文书档案制度改革的方法。《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制诏三代无文,秦始有之。”秦始皇在文书用印方面,规定只有天子之印称“玺”,百官的印章则统称为“印”或“章”。文书抬头制度主要规定在书写文书时,把一些特定的名词或句子,比如,本朝代名、帝号或与皇帝言行有关的字,在其前都要空一格或几格,或重新另起一行顶格书写,或另起一行高出数格书写。秦始皇还下达了关于避讳的规定,无论是在公务文书还是其他私人文书,所有的书面文字或语言中均不得直呼皇帝的名字。秦朝“以文书御天下”为后世档案工作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张忠年《浅谈秦朝尊君抑臣的文书制度》

材料二

法国大革命前夕,法国档案机构的数量和类型众多,档案的保存相当分散。根据1789年7月29日颁布的《国民议会组织条例》,法国建立了国民议会档案馆,负责保存国民议会的文件。1790年9月,法国颁布了《国家档案馆条例》,将国民议会档案馆改名为国家档案馆,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真正具有国家意义的综合性档案馆,负责保存历史档案和历届国民议会、中央各机构的档案文件。同年11月,法国颁布了《关于成立行政区档案馆的法令》。1794年6月,法国国民议会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专门的档案法——《穑月七日档案法令》,使国家档案馆担负起对所有地方档案馆的领导、业务指导和监督之职。1841—1842年,法国普遍建立了市镇档案馆和医院档案馆,如市镇的记录和账目,户籍和市民权利方面的档案,公共财产和地方行政的档案,地亩册、户口调查登记文件、候选人名单和有关选举的档案等。

——摘编自刘晓辉《简述法国档案管理机制与方法》

材料三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下文简称“国际共运”)对于世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留下了卷帙浩繁的档案。这些档案对于解读国际共运,还原国际共运的真实面貌,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长期以来,一些人趁国内外出现“历史虚无主义”之机,否定国际共运在世界历史中的作用。从目前的国内外形势上看,整理搜集并正确解读国际共运的文献,对抵制“历史虚无主义”能够起到重要作用,也可为党史教育提供重要的国际视角。

——摘编自吴耀庭(档案学视角下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档案的建设现状——以澳大利亚国家档案馆为例》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秦朝和近代法国文书档案制度建设的异同。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中国秦朝和近代法国开展文书档案制度建设的背景。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历史文书档案的在史学研究中的价值。
2023-08-10更新 | 78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西省稳派联考2023届高三5月模拟预测文综历史试题
7 . 边疆的治理直接关系到国家整体稳定、安全、繁荣与和谐发展,我国历代王朝在治边过程中,形成了特有的治边方略。阅读材料:

材料一 唐朝以各边疆民族部落的分布范围作为羁縻府、州行政区划的基础,以边疆民族的首领为都督、刺史,管理府州的具体事务;在此基础上设都护府,由都护府直接管理,再统于中央政府。唐朝通过册封来规范和边疆民族的臣属关系,还将公主嫁与这些边疆民族的首领。

元朝设行中书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中书省)为表里”,“其在远服,又有招讨、安抚、宣慰等使”。元朝对吐蕃地区实现了直接管理,在西北边疆采取了设置军政机构等政策,还建立了驿站制度,将边疆地区和中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材料二 清政府与沙俄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确立了近代意义上的东北边界,标志着王朝国家的历史疆域开始有了明确的界限。这样,一种新的边疆治理思路,即通过王朝中央直接控制边疆的边疆治理方式,就逐渐萌生。这种边疆治理的新思维和新方式突出体现在对西藏“实行‘以藏治藏’之新政策,同时辅之以中央王朝的监督和管理,也就是从间接羁縻统治走向直接统治”。

——摘编自周平《我国的边疆治理研究》

材料三 边疆各少数民族在与中原王朝政治体系交往的过程中,纷纷内附、归附、臣服、降服于中原王朝,成为王朝国家中的少数民族,而王朝国家则成为少数民族国家认同的对象。对于国家来说,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的程度,直接关系到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稳定。从边疆治理的角度来看,在发展民族文化的过程中,不仅要关注民族文化发展的价值导向,而且要提倡民族文化与国民文化的交融,把民族文化整合到国民文化之中,使民族文化的发展有利中华文化的发展和壮大。

——摘编自周平《边疆治理视野中的认同问题》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分别概括唐朝的边疆治理政策内容和元朝边疆治理政策体现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治理西域和吐蕃地区的相关史实为例加以说明。
(2)据材料二,概括清政府治理西藏政策的特点,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说明,并指出清朝国家疆域奠定的历史意义。
(3)据材料三,你认为我国在边疆治理中应坚持哪些原则性问题?
8 . 民族的交融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变化、发展,都与民族交融紧密相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华民族的形成经历了“部族—华夏民族—汉民族—中华民族”的过程,与此相对应,中国的国家形态结构也由黄帝—尧舜禹时代的单一制“部族国家”,发展为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时代的多元一体的复合制“华夏民族国家”,再发展为秦汉以来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虽然“中华民族”一词出现在近代,但自秦汉开始出现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起,中华民族就处于形成之中。

——王震中《强化国家认同与民族凝聚》

材料二   北方内迁各少数民族,在加速封建化的过程中,多融合于汉族;北方汉人南迁使一部分与汉族关系密切的少数民族逐渐汉化。各少数民族与汉族在经济、文化、语言、服饰、姓氏、习俗乃至宗教信仰上的差异逐渐缩小,与汉族逐渐融为一体。人口分布格局开始由原来的分族聚居变成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最终结合成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整体。

——摘编自白翠琴《论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的迁徙与融合》

材料三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责任“共担”、未来“共建”、幸福“共享”呈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内容;“多元一体”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本质要义;凝聚民族复兴的精神伟力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定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代表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整体利益,体现着各民族繁荣发展的根本诉求。

——摘编自蒋永发、任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何谓与何为》


(1)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国家形态形成的过程。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民族关系方面发生的重要变化。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民族交融的主要方式及典型事例,分析北方汉人南迁对南方产生的深远影响,并指出历代王朝针对人口分布格局的变动采取的积极应对策略。
(3)据材料三,概括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意义。
2023-07-17更新 | 21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赣州市信丰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法国第一部文化遗产保护法——《历史性建筑法案》——于1840年颁布,这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关于文物保护的专门法律。1887年,法国颁布了《纪念物保护法》,对历史及史前时期的建筑物等不动产、可移动文物(动产)、发掘三个方面进行了相应规定,规定由教育美术部长编定纪念物;发现物由当地市长或乡长暂行保管,但要将保管措施上报给州长。1889年,法国文颁布了《纪念物保护法施行法令》,并组建了一个主要由建筑师组成的古物保管委员会,负责法国文化遗产的调查、认定及保护工作。1906年,法国颁布了《历史文物建筑及具有艺术价位的自然景区保护法》,除建筑外,树木、瀑布、悬崖峭壁等极具艺术价值的自然景观,也被纳入法律保护范围之内。

——摘编自顾军《法国文化遗产保护运动的理论与实践》

材料二

近代以来,“海外洋商不惜巨资,赴我内地购买古代碑版、石刘、图画、造像之类,运至本国度藏”。“查各国民政应行保存古迹事项,范围颇广……上自皇家,下迄草野,广如通都,辟在乡壤,咸有博物馆储藏品物,以为文明之观耀。而其保存通例,几兵燹时,他国不得毁坏,毁坏者可责赔偿,著为万国公法”。1909年,民政部提出《保存古迹推广办法》,将文物古迹分门别类,并根据各类的特点制定相应的调查和保护措施,或设法原地保护,或创设博物馆分类储藏。另外,为加强文物保护,清政府还制定相应的惩罚措施,如对地方官员的文物保护工作实行职责追查制。

——摘编自李建《我国近代文物保护法制化进程研究》


(1)根据材料一,指出19世纪法国文物保护的演进趋势。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近代中法文物保护立法的相同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保存古迹推广办法》颁布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中法文物保护立法的历史价值。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0012月31日,伊丽莎白女王颁发特许状,公司被命名为“伦敦商人对东印度群岛的贸易公司(与统治者)”,特许状写道:“为了我们国家的荣誉,我们民族的财富”,授予公司与东印度贸易的特权。最重要有以下几条:(1)禁止公司以外的一般商人从事公司专营的贸易,但在他们乐意之时,可以被授权进行贸易。(2)有权“在每次航行中输出价值三万英镑的金银,对共四次航行所载运的英国货予以免税,而且在特许状有效期内,英国船只转运印度货物出口也享有同等特权。”1624年,东印度公司取得通过民事法庭和军事法庭审判它在印度的职员的权力,实际上就具有了“对于公民的生命和财产的无限制的权力。”1668年,查理二世发给公司特许状,授权公司可以把一切没有获得特别许可而在印度从事独立贸易的人押往英国。

——摘编自赵伯乐《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建立和形成》

材料二   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完成,自由主义政策成为主流,英国政府逐渐取消了东印度公司的贸易特权。到了19世纪50年代,公司内部的贪腐风气使得实际收入锐减,不足以维持本身浩大的开支,每当战争爆发时,额外的军费开支使得公司不得不发行公债,这样一来,公司就背上了沉重的债务,为了解决财政危机,公司就变本加厉地搜刮印度人民,但到这时,印度已经被搜刮得国贫民穷了,东印度公司往往不能如数征得税额,反而激起了印度人民更加猛烈地反抗,终于,这个声名狼藉的殖民机构被1857~1859年印度民族大起义的怒涛冲垮。东印度公司的衰亡,是英国工业资本对商业资本的胜利,标志着英国在印度殖民政策的转变。英国政府已不再需要东印度公司这块破旧的招牌,于是便亲自出马,从此以后,印度就成了英国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重要场所。

——摘编自陈传金《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兴亡》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东印度公司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东印度公司最终衰亡的原因并对其进行简要评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