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1 道试题
1 . 【中国教育近代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时期内容
戊戌维新运动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认为教育改革是政治改革的关键,是拯救中国的根本措施。只有通过教育改革,“制造新国之才”,通过人才促进变法改良事业,进而才能推动社会变迁,以达到国家富强的目的。这是在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它将教育与政治紧密联系,在中国教育近代化进程中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辛亥革命与改良派不同,资产阶级革命派将教育视为中国改造必不可少的手段,主张教育与革命并行,反对只要教育拒绝暴力革命的“唯教育救国”的主张。孙中山认为教育与人才培养、国家兴盛密切相关,积极宣传革命理论﹐主张打破贫富、男女、民族差别,为革命和国家建设提供人才
南京临时政府蔡元培也极其强调教育的作用,他在革命后首创以公民道德教育为核心的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五育并举教育思想,为新教育体制的创建提供了思想武器。资产阶级革命派从中国实际国情出发,形成了“教育救国”与“革命救国”并行的新式教育思想,将知识教育与国民整体素质提高相结合,确立了中国近代教育努力的方向,为后来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标志着教育思想的近代化

——摘编自宋南《试论辛亥革命进程中的中国教育近代化》

(1)根据材料,指出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教育思想的不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教育思想的历史意义。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统一六国后,在郡内设置“监”这一官职。汉初,各地方不定期派遣御史去监察。经过汉初数十年的休养生息,至武帝时则"民则人给家足,都鄙縻间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又颁布“推恩令”,还三次大规模地出击匈奴,使匈奴远遁漠北。正是在这个大背景下,“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这样,充分调动了中央与地方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实现了监察权与行政权相分离,基本摆平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因此完全意义上的纯监察制度是汉武帝时期的刺史六条察州制,故清顾炎武称"刺史六条为百代不易之良法"。

——摘编自史云贵《汉代刺史制度述论》

材料二   东汉建立之初,为迅速消灭割据,加强地方军政协调统一,以应战时需要,光武帝往往拜心腹重将为州牧(刺史),或委任原割据势力头目为州牧,以笼其心,祚其力。因战时经济政治的需要,光武帝还扩大了州牧对地方政务的参与权,并且自光武帝时,州牧在政务上也领导了郡守。不过,刘秀令州牧统兵、领郡县乃为迅速平定各地军阀割据混战之需要,其后,"遂罢州牧,复置刺史",然光武及继承者在剥夺州牧军权的同时,又进一步扩大了其行政权力,乃至后来又不得不在一部分乱州重新委任刺史领兵作战。这一时期,刺史、州牧虽有反复,但无论是州牧,还是刺史,其主要职能乃是地方官之治州抚民。东汉末年的州牧、刺史“内亲民政,外领兵马”,势大权重,跨州连郡,割据混战。

——摘编自史云贵《汉代刺史制度述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实行刺史制度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归纳汉代刺史制度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的影响。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前期各民族分布及对边疆的管辖图


——据《普通高中历史地图册·中外历史纲要(上)》(星球地图出版社)

材料二 隋唐制度广博纷复,魏晋南北朝民族互动与竞争为“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注入 “塞外野蛮精悍之血”。唐朝统治者吸取战争、分裂给各族人民造成极大损伤的教训和汉代以来和亲、互市、册封、招抚等民族政策的经验,推行儒家“仁政”思想。如唐太宗言:“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逐渐形成了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当然,唐与周边各民族军事力量强弱对比,以及少数民族的发展格局,是影响唐代民族政策的重要因素。如唐太宗在征服东突厥和漠北铁勒诸部归降的形势下设置羁縻府州。唐前期共设六大都护府统领边疆少数民族事务,主要是通过羁縻府州来进行的。但羁縻府州是以唐整体实力强盛为基础的,其作用有限。

——摘编自李鸿宾《唐代的民族交融与政治发展》、杨华双《唐朝开明民族政策述略》


(1)请提取材料一图中关于唐代民族关系的重要历史信息。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代制定民族政策的依据。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唐代推行的民族政策产生的影响。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初功臣封侯时,“大侯不过万家,小者五六百户”,到了文景时代,“流民既归,户口亦息,列侯大者至三四万户,小国自倍,富厚如之”。户口的充分回归与迅速蕃息,是社会生产逐步走向安定有序、实现正常化的反映。西汉王朝的国力也因此得到了空前的充实。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

材料二   汉武帝继位后,随着治国思想的改变,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要求就被提到日程上来了。所谓“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加强皇帝对朝臣的控制;二是加强朝廷对各地的控制。这两个层次的控制加强的结果,自然是一切大权统归于至高无上的皇帝。

——摘编自林剑鸣《秦汉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初至文景时期社会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武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意义。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纵观英国的历史,尤其是17世纪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英国社会精英阶层作出了种探索和尝试后,最终选择了保留王权形式的资产阶级代议政体——君主立宪制。英国王权的保留说明,只有经过残酷的斗争和通过共和国的政府形式,才能从找到适合英国国情的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具有宪法性质的《权利法案》在赋予了国王权力的同时,也对国王的权力的行使加以了种种限制。通过一系列法案的颁布,逐渐确立了议会至上的原则。国王的权力也越来越多地被内阁所代替。

——摘编自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俾斯麦这位德意志历史上最精明的政治家,为统一的德国设计了一套别具特色的政治体制——二元制君主立宪制。这一选择总体上是源于对国内局势和国外局势的考量。国内局势大体是指社会内部的政治力量的对比斗争,而这种政治力量的对比无疑又是由于经济发展现状、历史文化传统、原有的政治体制带来的。国际局势则是由于各国国家利益的差异和冲突带来的盟友、敌对或中立。总的来说,统一的德意志在政体选择时,会在保障传统权力精英政治地位的基础上,兼顾到资产阶级利益诉求。二元制君主立宪制便再自然不过了。

——摘编自【德】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

(1)根据以上材料,概括英国与德国近代政治体制形成过程中的相似之处。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德国“资产阶级利益的诉求”,以及德国近代政治体制建立过程中呈现的新特点。
2022-12-07更新 | 103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西省赣州市教育发展联盟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九次联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公元960年到1280年,也就是从北宋到南宋这段时间,中国的人口增加了80%,它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450美元增加到了600美元,增幅是三分之一。同一时期,也就是从960年到1280年,欧洲的人口增加了70%,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从400美元增加到500美元,只增加了四分之一,不管是人口增长经济增长欧洲都是远远落后于中国的。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宋朝建国后,对海外贸易十分重视。公元987年,宋太宗派宦官八人,分四路到南海诸国招徕商人来华贸易,首先续通了唐时自广州——越南—印尼—大食(阿拉伯)的海上商运航线,而后开通了明州(宁波)、泉州到日本及高丽的航线。到宋哲宗时,将密州(诸城)板桥镇开辟为贸易港,北可到高丽、日本,南可通南海各港,内陆可与内河漕运相连接,是当时一条重要的河海贸易线路,加上宋哲宗时增开的泉州可直达阿拉伯各国的航线,使宋朝的海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

——摘编自于一贫《两宋时期海外贸易与税收管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作者的观点,并指出两宋时期这些变化在国内经济发展上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宋朝时期海外贸易迅速发展的主要表现和形成原因。
7 . 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

材料一   诸家之学,并起争鸣,经过相当时期之后,总是要归于统一的,统一的路线有两条:(一)淘汰其无用,而留存其有用的。(二)将诸家之说,融合为一。

——吕思勉《中国文化史》

材料二   两宋三百年在经济、文化、制度建设等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特别是宋代的经济,国内外学者认为发生了所谓的“绿色革命”、“商业革命”“货币革命”、“城市革命”、“信息革命”、“科技革命”等。虽然称“革命”并不合适,但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确实取得了突出进步。

——摘编自邓小南《宋朝的再认识》

材料三   明中叶以后,粮食、棉布、生丝、食盐、烟草、瓷器等都成为主要的商品。手工业发达的城市,如苏、杭是丝织业的中心,景德镇是拥有数十万人的瓷都。商业大城市有三十余个。北方的工商业城市比较少,南方则占了绝大多数。民间大小交易多用银,政府的田赋、徭役、工商业税、海关税乃至官吏俸禄、国库开支,也大都是以银折价,以银计算。

——摘编自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

材料四   洋务运动期间文化教育重要措施

时间事件
咸丰十一年(1861年)设立同文馆,是为中国新学的开始
同治二年(1863年)李鸿章设外国语文学校于上海
同治四年曾国藩、李鸿章设江南机器制造局于上海,附设译书局
同治十一年李鸿章挑选学生赴美国留学
光绪十一年李鸿章设天津武备学堂

——摘编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别指出秦始皇和汉武帝将思想“归于统一”的主要举措。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任选两个所谓的宋代“革命”进行举例说明。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明中叶以后商品经济发展的特点。
(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洋务派文化教育举措的看法。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早期西方政治社会中已经分化出了专门的司法机构,如雅典出现的阿留帕克、埃非特法院、11人法院、迫埃德特法院和40人法院等。在雅典,掌握国家政权的九个执政官的任职资格、任职期间的行为都必须接受陪审法庭的审查,执政官也必须向陪审法庭述职,雅典的法庭还具有对立法权的制约功能。

——摘编自孙永兴《论西方早期社会的司法—以古希腊、古罗马为例》

材料二早在中世纪英国国王加冕的誓词中,就有国王要承诺遵守和维持王国民众所选择的法律和正当习惯的规定,查理一世即位时的加冕词也宣称:国王“同意遵守并维护王国现有的法律和正当习俗”。“光荣革命”后,法律取得了高于王权的地位。17世纪后期以来,英国议会借助革命和复辟王朝的政治妥协确立了自中世纪以来就一直争取的权力和地位。18世纪以来,英国司法制度逐步朝着近代转型的方向迈进。

——摘编自部政达《近代早期英国司法转型研究(1485—1714)》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雅典社会司法发展的特征及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英国社会司法进步的条件。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古代雅典与近代英国司法发展的历史启示。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商鞅变法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制土分民”,促进土地私分。其他各诸侯国的变法也类似。商鞅还下令“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荀子则从理论上论证了私分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人之生,不能无群;群而无分则争;争则乱,乱则穷矣。”他还提倡“分田而耕”。

——摘编自冯天输等《中华文化史》

材料二宋代福建兴化县“田耗于秫糯(制酒原料),岁肩入城者,不知其几千万”。仙游县“田耗于蔗糖,岁运入浙淮者,不知其几千万亿”。福州、泉州一带适宜种植粟麦的土地变成了大片的荔枝园,“一家之有,至于万株”。两浙路的苏州太湖洞庭山,“皆以树桑扼甘柏为常产”“糊口之物,尽仰商贩”。在湖州的山乡,“以蚕桑为岁计……兼工机织”。绍兴二年(1132年)冬,“忽大寒,湖水遂冰,米船不到,山中小民多饿死”。

——摘编自李晓《宋代工商业经济与政府干预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个体劳作形成的历史条件。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农业的新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述新现象出现的影响。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94年兴中会成立之时仅有刘祥、何宽等20余位会员,到1895年,入会者也只120余人。革命的宣传工作也仅局限于广州及东南沿海一带。之后的同盟会聚集了华兴会、光复会、科学补习所、日知会等革命团体的革命党人,并且突破一省一市的地域局限,以空前的速度和规模壮大自身势力。兴中会宣传、动员的主要对象是海外华侨。同盟会依靠和动员的主力是留学生,特别是留日学生。兴中会成立后并未认识到创办报纸的重要性,直到1900年才创办《中国日报》,以此来回应保皇派的污蔑行径,革命舆论的传播也不到位。而同盟会成立之际就创办了机关报《民报》,并利用它传播革命思想,此外还在国内外广泛传播革命书籍

——摘编自廖玉洁《兴中会与同盟会之异同比较》

材料二   1900年2月27日,英国工党建立于伦敦,当时称劳工代表委员会。1906年改称工党。工党是在拥护和巩固英国议会制君主立宪制的框架内开展政治活动的,它的主张容易得到资产阶级政权认可、信赖和支持。工党在建立和崛起阶段通过不断吸收各地的社会主义政治团体的加入来扩大政党同盟的基础和工人群众的基础。同时还不断调整政治斗争策略,完善组织建设措施,强化并丰富政治纲领,追求建立具有全国性质的工人阶级政党。当资产阶级国家爆发金融危机,即政治斗争激烈的时刻,以及当自由党的社会经济政策失败的时候,工党也就趁机取而代之走到了政坛的前面,成为保守党的最大政治对手,并最终在1924年获得了第一次执政组阁的权力。

——摘编自苏祖安《英国工党的媚起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同盟会与兴中会的不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一战后英国工党崛起的原因。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