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1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氏族制演变而来的苏美尔城邦,在其形成之初主要有三个政治机构:城邦首领、贵族会议和人民大会(又称“公民大会”)。它们分别是从军事民主制时期的军事首领、氏族长老会议和民众会议演变而来的。城邦首领有多种称号;他们是城邦主神的最高祭司,居住在主神神庙内,负责主持城邦的祭祀活动,掌控神庙的经营和修建;他们还主管城邦水利工程的修筑,他们平时参加政权管理,战时统帅军队。据史诗《吉尔伽美什与阿伽》记载,乌鲁克城邦在面临外敌入侵时,城邦首领吉尔伽美什的抵抗主张虽遭到贵族会议的反对,却在得到公民大会的支持后实现了。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古代史编(上)》

材料二   约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谟拉比基本统一了两河流域。为了统治疆域广阔的国土,古巴比伦国王宣扬自己是众神之王。国王不仅有权任命和罢免官员,还全权处理国家的一切事务——包括军队的、宗教的、行政的、司法的……他们在都城中心下达指令,由下一级的官员负责传达,政令被一级一级地传达下去,使所有人遵守。汉谟拉比统治时期,一个以王权为中心的中央政府及一套以中央政府为核心的官僚机制逐步成型。

——摘编自[英]莱昂纳德·W·金《古代巴比伦:从王权建立到波斯征服》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苏美尔城邦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谟拉比对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发展的贡献。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5年大选中,提出福利国家主张的工党大胜坚持经济自由主义的丘吉尔和保守党,随后工党政府迅速推出以大规模国家干预为重要手段,以充分就业、福利国家、混合经济为主要内容的经济政策。此后,保守党也承认国家干预和市场经济共存,支持充分就业和社会保障政策,即“托利社会主义”。由此,两党政策大体一致,形成“共识政治”。英国经济政策也“重返”国家干预,英国也出现战后20年经济的“黄金时代”。

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代,以撒切尔为首的保守党政府提出必须打破“中央集权管理、官僚体制和干涉主义结合的政府风格”以及“包罗万象的政府措施”的口号,积极推动国企、住房、教育、医疗等方面的私有化,并鼓励小股东多而资本少的“大众资本主义”。在强化资本的主导地位的同时,废除了大批经济管制,开放市场竞争,取消价格、物价和最低工资的管制,鼓励金融自由化,给银行证券业大幅“松绑”,对企业和富人减税,以刺激投资的积极性。此外,撒切尔政府还改革行政,裁减大批政府雇员,削减包括福利、教育和科技等在内的公共开支。

这些在较大程度上有利于经济发展,但不少中下层人民也因此生活压力增大和缺乏安全感,引发社会一定的不满。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吴必康《变革与稳定·英国经济政策的四次重大变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英国“重返”国家干预政策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撒切尔政府经济政策转变的社会背景及其主要内容。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政府经济政策的认识。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周秦音乐文化从理论上奠定了我国古代乐律学的基础,是中国音乐发展的重要坐标,这一时期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之间的区域艺术交流已经开始。汉代乐舞出现新气象,乐府机构和职能的扩大,民间俗乐受到重视,兼收并蓄西域等边远地区的音乐,使清商乐与南方的吴歌和西曲融合,出现新的现象和形态。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社会动荡,战乱频繁,却在客观上使得外域的音乐文化同中原音乐文化产生了广泛交流,成为音乐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出现了有故事情节、载歌载舞和管弦伴奏的歌舞戏,戏曲雏形初现。隋唐时期歌舞大曲继承了相和大曲的传统,融会了九部乐的精华,诗歌入乐歌唱,琵琶等乐器与胡腾舞等舞蹈的创新变化,极大地丰富和改变了中国乐舞的局面。宋元时期,词调音乐获得空前发展,到了元代,民族乐器三弦出现,丝绸之路艺术的影响时隐时现。明清时期说唱音乐异彩纷呈,民间出现了多种器乐合奏的形式,表明器乐新的发展。中国乐舞的发展史,伴随着中外异域艺术交流史,这一漫长过程,无不有丝绸之路的影子。

——摘编自李丽萍、程金城《丝绸之路中中国艺术风格和审美意识的嬗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乐舞发展的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乐舞发展的原因。
4 . 人们对世界近代史的基本内容有大体相同的认识,但在具体的时间划分上,却众说纷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传统观点认为,世界近代史从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到1919年俄国十月革命为止。在这277年中,以1871年法国巴黎公社革命为界,分为第一个时期(即资本主义在欧美各先进国家取得胜利和确立的时期)和第二个时期(自由资本主义变为帝国主义的时期)……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在16世纪,即新航路开辟前后,人类历史发生了重要转折。在这之前,人类基本上生活在彼此隔绝的地区,新航路开辟以后,世界各民族才真正融合在一起。也正是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资本主义在欧洲才真正发展起来。

材料二 还有一些学者在此理论基础上,试图独辟蹊径,提出了一些新的分期方法。在这些分期法中,世界近代史的下限基本相同,主要是对世界近代史的上限有不同理解和意见……认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世界近代史的终点。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王玮主编《世界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定义“世界近代史”的概念,并根据这一概念,指出越来越多的人认为16世纪前后是世界近代史开端的理由。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补充一个世界近代史上限的不同意见并说明理由,分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世界近代史终点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文学上,最典型的是6世纪的诗人阿加斯,他的诗仿照希腊诗人阿那克瑞翁和萨福的精神,歌领人间的爱情、酒以及人间愉快的生活。民间叙事诗《边防战士迪吉尼斯》歌颂了主人公在反对阿拉伯入侵和镇压边境匪徒的英勇斗争精神,其叙述的事件背景又与同时期的阿拉伯、土耳其的叙事诗相吻合。在皆学方面,11世纪的著名哲学家米海尔·普塞鲁发展了柏拉图的哲学思想,他所著的《逻辑学》和《四学概论》被作为当时研究科学的入门读物。在绘画和雕刻上,当时拜占庭许多装饰式样和图案都出自埃及的科普特人之手,而追究其源,又属于波斯。

——摘编自解素蔚《拜占庭文化及其对西欧文艺复兴的影响》

材料二   980年,基辅大公圣弗拉基米尔接受了东正教。1054年,天主教与东正教分道扬镳。蒙古人的到来,在打开俄罗斯与亚洲交往的大门同时,却在无意之中隔断了俄罗斯与西欧剩下的联系。这种隔绝持续了两个多世纪。15世纪,由于藐视和忽视正在欧洲其余地区的伟大变革,东正教统治下的俄罗斯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不为异教的天主教徒所污染。1472年,伊凡三世迎娶拜占庭末代皇帝的侄女后,大量引进拜占庭文化,包括复杂的宫廷礼仪、专制君主制度和双头鹰国徽等,原来的大公也改称沙皇,原来的公国也改称帝国。这样,当1480年蒙古人退出时,俄罗斯文明已经和西欧文明大相径庭。

——摘编自王崇梅《俄罗斯古代文化中的东方性》


(1)根据材料一,概括拜占庭文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世界文化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世纪俄罗斯与西欧之间的文化联系演进的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俄罗斯的视角,说明其成因。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飞天作为佛教造型艺术经由丝绸之路随佛教传播,在约公元一世纪时传入中国。北凉时期敦煌的飞天造型展现出立体、写实的犍陀罗风格,其人物造型简单而古拙、衣物纹褶厚重粗狂,更多的是作为展现和丰富佛经内容的形象出现在敦煌壁画中。唐前期的飞天形象由神灵转变为面容柔和、身姿婀娜的宫娥舞女,线描勾勒细致,设色大胆鲜艳华丽,生动反映出中原人物工笔画发展的轨迹。其造型服饰也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流行原色,脸型也转为中原的面孔,身上所披的飘带环绕,撑起婀娜的身躯,颇有吴道子“吴带当风"的审美意蕴。

      
       图1 北凉飞天敦煌莫高窟27窟                      图2 初唐笙筷飞天莫高窟329窟

——赵楠、邢若男《由物性至符号:敦煌壁画飞天乐舞历史嬗变中的文化交流与认同》

材料二 在面对西方事务的时候,古代中国人的态度最初多以本能地排斥拒绝为主, 至明末清初开始尝试接受,最后到清末民初甚至出现全盘西化的思潮。1840年以后的西学东渐、师夷长技以制夷等思潮和行为表面看似中国文化自觉自醒的体现,实则出于西强东弱的无奈。西学东渐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变化,是以文学、艺术、政治学、经济学,医药学,天文学、物理学、应用科技等学术专业为载体而引起的。它们给中国文化界、思想界注入了新的活力,从根本上震撼了中国文化。

——王颖《西学东渐与中西文化交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敦煌壁画的史料价值。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与古代相比,中国近代西学东渐的变化趋势和影响。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61年2月,亚历山大二世颁布法令,宣布农民可依法赎买份地为己所有。同时规定:“只有经过地主允许农民才能得到包括宅园地的土地所有权并长期使用。”1881年,政府强制农民从1883年1月起必须进行赎买。农民赎买土地的价格远远超过土地自身价值。为此,政府创建农民土地银行向农民提供贷款。改革法令还规定“如果现有农民份地超过村社最高人均份地标准,那么地主有权将多出部分划归自己直接支配”。由此,仅黑土区(农业区)就有864560块农民份地遭到割地的命运,占全部分地的50.1%。农民不得不尝试租地、买地,甚至垦殖新地以增加土地使用面积。

——摘编自唐艳凤《1861年改革后俄国农民土地使用状况探析》

材料二   明治政府宣布根据土地实际支配权来确定土地所有权,并向土地所有者颁发地券,“地券乃土地所有者之公证及纳税之标目”。农民在封建时代从领主手里领有的世袭份地从法律上正式归农民所有,新兴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权在法律上也得到正式承认。与此同时,全国近1/3已将土地抵押、典当出去的农户却丧失了土地所有权,沦为佃户。1872年3月,明治政府又宣布:“自今四民皆许买卖持有之(土地)”。同时,允许农民耕种自由,废止了压制商品性农业经济的种种限制;允许农民有迁居和改变职业的自由。

——摘编自穆良平《日本地税改革探讨》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俄国和日本土地制度改革举措的异同。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俄国和日本土地制度改革举措产生差异的原因。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党史三对

甲申对1944年3月,郭沫若撰写的阐释明朝和大顺政权灭亡教训的文章《甲申三百年祭》发表。毛泽东看后表示赞赏,告诫全党同志要引为鉴戒,不要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同年11月,毛泽东致信郭沫若,“你的《甲申三百年祭》,我们把它当作整风文件看待”,“你看到了什么错误缺点,希望随时示知。”
窑洞对1945年7月,黄炎培来到延安有感而发,希望中国共产党找出一条新路,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支配。毛泽东说:“我们已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赶考对1949年3月,中共中央前往北平时,毛泽东说:“今天是进京的日子,进京赶考去。”周恩来道:“我们应当都能考试及格,不要退回来。”毛泽东说:“退回来就失败了。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

——摘编自《遍数风流还看今朝(百年大党面对面12)》

材料二   百年党史,如何建设好我们的党,是命根子。毛泽东一生都心系党的建设这个命根子。从抗战时期到解放战争时期,他关于党的命运的三次“对谈”,集中地说明了这一点。

——摘编自石仲泉《毛泽东关于党的命运的三次“对谈”及其时代意义》

材料三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功成名就时做到居安思危、保持创业初期那种励精图治的精神状态不容易,执掌政权后做到节俭内敛、敬终如始不容易,承平时期严以治吏、防腐戒奢不容易,重大变革关头顺乎潮流、顺应民心不容易。我们党要始终成为时代先锋、民族脊梁,始终成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自身必须始终过硬。

——据习近平《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2018年1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窑洞对”的背景,并说明新中国成立前后对“窑洞对”的实践。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党史三对”间的关系。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百年大党重温“党史三对”的原因及时代意义。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人文主义者是新思想的鼓吹者、未来新社会的憧憬者,但并不是激进的社会改革家。他们虽然对教会的腐朽和僧侣生活的糜烂表示强烈不满,但还是认为教会的存在是维系社会秩序的必要条件,所以他们认为“促进罗马教廷的改革和促使教皇的进一步完善要比路德所要求的那样废除他们好得多”。他们宣称“在我没有看到更好的教会以前,我容忍这个教会”。

——摘编自杨毓初《试论文艺复兴运动的共性和个性》

材料二   为了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工商业者不允许把宝贵的时间和金钱浪费在无益的宗教活动中。同时,在西欧那样一个天主教占统治地位的地区,新教的存在和发展必须以摧毁某一地区的天主教会为前提,而天主教会是一个拥有强大政治和经济势力的社会利益集团,要想摧毁并取代它,不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没有锐利的斗争锋芒,这是根本不可想象的。因此,新教思想家们号召信徒们“用百般武器来讨伐”天主教,“并用他们的血来洗我们的手”。这给了平民一个强有力的武器,“农民们利用这个武器来从各个方面反对诸侯、贵族、僧侣”。

——摘编自徐鹤森《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之对比研究》


(1)根据材料一,指出“人文主义者”对待天主教会的态度,并分析他们鼓吹“新思想”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指出“新教思想家”对待天主教会的态度,并分析上述态度形成的原因。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是工业革命开始最早的国家,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完成工业革命并实现了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国家。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内阁制的形成和近代议会制度的确立,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结果,它适应了英国国内政治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从而成为在英国发展资本主义和进行工业革命的根本保证。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从17世纪中叶到18世纪近一百年间,英国政府通过圈地运动、海外殖民掠夺、强盗式贸易、贩卖奴隶和对国内人民的剥削,完成了扩大资本主义生产的两个先决条件一大批的自由劳动力与大量资本。此外,手工工场训练了大批有技术、有经验的工人,他们积累的生产经验也直接推动了各种机器的发明。同时,万有引力定律和力学三大定律等自然科学成果也为工业革命的发生奠定了坚实的科学理论基础。

——摘编自王铭王薇《英国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

材料二   第二次工业革命主要成果表

类别时间国家发明者发明成果
能源1866德国西门子发电机
1870比利时格拉姆电动机
1882美国爱迪生纽约市珍珠街发电厂
1884英国帕森斯多级式汽轮机
交通1885德国本茨和戴姆勒汽车
1894美国福特制造美国第一辆汽车
1903美国莱特兄弟飞机
石化1859美国德雷克打出世界上第一口油井
1867瑞典诺贝尔发明炸药
电信1837美国摩尔斯有线电报
1876美国贝尔电话机
1894~1896意大利马可尼无线电报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工业革命兴起的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