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80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世纪以来,研究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发展规律成为社会学者关注的热点,他们认为在自由主义的引导下,资本主义创造了工业革命的巨大历史功绩,代议民主制度也各有发展。与此同时,社会平等被忽视追求,人的个性却被淹没了,从而造就了新的巨大社会差异。于是各种各样的现代化国家发展理论应运而生,20世纪又被称作“政治实验”世纪。

——摘编自罗荣渠《现代化新论》等

材料二   中国在现代化历程上蹒跚……1964年,中国政府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口号,并在1975年得到重申。20世纪80年代,现代化理论从美国引进中国,受到了各方关注,也有学者认为在现代化理论研究与实践中要避免可能出现的偏向……中国政府提出要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中总体布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改编自《中国式现代化》

(1)根据材料一,概括18世纪英国经济发展成就与政治发展状况。举出20世纪上半叶“政治实验”的两个实例。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概述中国“蹒跚”的现代化历程,写出新时代我国现代化理论研究的新成就。
2024-03-09更新 | 186次组卷 | 5卷引用:湖北省2024届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五)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济宁士绅

材料一   据《(康熙)济宁州志》里的相关记载,洪武三十余年间(1368-1398年)济宁本州只出过1位进士(这与科举举措反复以至于中断12年之久有关)。在明初的近一个世纪(1368-1464)里,济宁也仅仅出了12位进士。但是,从1545年到明亡的1644年,则出现了53位进士,几乎每3年一轮的科考就产生1名进士。终明一朝,共计产生243名举人,其中65人后来考中进士。他们的户籍都在济宁本州,即便是来自毗近的城镇或乡村,他们或者在济宁城里的官学肆业,或者参与城里的文化与社会活动,或者在城内、城郊拥有房产和生意。总的来说,济宁科举功名者的比率在明清时期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山东乃至整个中国北方居于翘楚地位。

材料二   明代最具全国性影响的济宁士绅是靳学颜(1535年进士,官至侍郎)和于若瀛(1583年进士,官至巡抚)。他们科举功名、宦绩卓著,诗文美名远播。靳学颜在退休后还积极参与和领导与地方政府合办的赈济等地方公共事务,成为济宁士绅传统的奠基人。其弟学曾,山西副使,治绩亦有闻。他去世后,受到隆庆皇帝特别下诏表彰。

明代后期,济宁涌现出更多在地方乃至全国范围内都有重要影响的官员、士绅及家族。其中,徐标成为后代士大夫的楷模。他出生在距济宁城只有9公里的工商名镇安居镇,幼年便以聪颖、懂事称誉乡里,并在天启五年(1625)中进士。之后他在明季风雨飘摇的岁月中,树立了正直、勤廉、干练的形象。1644年,时任兵部侍郎的他在李自成占据山西、准备进攻京师的前夕殉难。

——以上材料均据孙竞昊《明清时期济宁的士绅与社会》

(1)简析明清时期济宁科举功名者比率较高的原因。
(2)以济宁为例,概括说明明代士绅发挥的社会作用。
3 . 【贫困与公共秩序】

材料一 18世纪的最后几十年中,欧洲经济发展,人口快速增长,人们的寿命超过之前的任何年代。在欧洲,大部分农民没有足够的土地或收入,城市贫困家庭的女性、甚至儿童,都需要工作才能养活家庭。很多家庭成员不得不依靠福利机构和公共服务机构帮助才能生存,部分穷人过于懒惰,靠寄居在这些机构维持生活。在信奉基督教的欧洲地区,比较富裕的公民有帮助穷人的传统,他们将帮助穷

人作为自己赎罪的一种方法。基督教会也成立社团,直接向穷人提供救济品。18世纪60年代,法国政府建立了一个新型专门接受穷人的机构——流浪者救济院。法国政府为降低社会犯罪率,对发现的贫穷流浪者严格管理,几十人关在同一个房间,吃一点仅仅维持温饱食物,外出时间被严格限制,被流浪者称为“流浪者监狱”。

——摘编自沃洛克 《18世纪的欧洲:传统与进步》

材料二 1979年,英国失业率为5.6%, 到1982年, 失业率达到12.2%, 失业人口突破了 300万人。伦敦、利物浦等街头出现贫困人口集会,游行示威活动,甚至出现暴乱。撒切尔夫人赢得1983年大选,她从工党阵营中吸收了有技艺高超而且富有的工人加入保守党。她向租户低价出售公有住房,努力保障低收入住房安全。她将国有企业几乎全部私有化,并将股份和利益分配给普通民众。这些政策获得民众好感,1987年她再次当选。但同时,她强力支持英阿马岛之战,使得英国财政赤字更加严重。她选择裁撤政府机构,消减政府开支,减少对民众的部分公共开支,引起人们的不满,最终被民众选下台。

——摘编自拉奇《欧洲时代的终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 18世纪导致贫困的因素,解析“流浪者监狱”的真正含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撒切尔夫人采取哪些措施改善社会状况,说明其减少公共支出的理由。
2024-03-07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云学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3月联考历史试题(B卷)
4 . 【文明的兴衰】

汤因比系统阐释文明一般均需服从的历史规律,即起源、成长、衰落和解体的四个阶段,四个阶段衔接的因果关系是“挑战”和“应对”的对立统一关系。每一种文明都不简单,成长本身同样艰难,如果成功应对,文明将继续发展,如果应对失败,文明随时转入衰落或毁灭。

每一个文明的兴衰,都有着广泛的动因。不同动因对不同的局部产生着不同影响,每个局部都会以不同方式对动因所驱使的力量做出不同反应,并起到自己的作用。文明选择正确的时代趋势,会使得文明迅速成长与发展,甚至成为世界优势文明。

——摘编自汤因比《历史研究》

根据以上材料,自拟论题,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2024-03-06更新 | 61次组卷 | 3卷引用:湖北省云学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3月联考历史试题(B卷)
5 . 【文官制度】

材料一   德国统一后,在社会有识之士倡导和俾斯麦的推动下,1873年,德皇威廉二世颁布了德国历史上第一部《官员法》,开始建立官僚制的公务员制度。《官员法》规定:凡皇帝任命或根据宪法规定,负有遵守皇帝命令和义务的官吏,均称为帝国公务员;帝国官吏在就职前,都必须宣誓效忠于国家。《官员法》的颁布,用法律形式把官吏的职责固定下来,从而提高行政效率。二战后,联邦德国政府制定了有关文官制度的法律,对旧的官吏制度进行了改革,确立了面向所有公民、竞争考试录用、文官常任等选用原则,最终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公务员制度。

——摘编自陈彩珍《德国政治结构与现代化的腾飞》

材料二   192812月,南京国民政府在形式上统一中国。随着考试院的成立和《公务员考试法》、《公务员任用法》、《公务员考绩法》等一系列法规的颁布,公务员制度逐渐形成和完备。

——《中华民国档案资料汇编(第二辑)》

材料三   南京国民政府公务员选考制度……吸收了科举的环环相接、细密有序的特点,最重要的是对科举公平竞争、平等开放、择优录用、机构公正等选村精神的继承,使公务员考选制具有了名副其实的科举特色。

——陈小锦:《南京国民政府(1927-1937)公务员考选制的科举特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德国《官员法》颁布的背景。
(2)结合以上三则材料,指出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文官制度和二战后联邦德国文官制度的相似性。
2024-03-02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新高考联考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2月收心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511年7月,葡萄牙派印度总督亚伯奎亲率15艘船、约1600人士兵的远征队攻占马六甲。接下来一个世纪里,葡萄牙以马六甲为中心,攫取或吸纳马鲁古群岛、爪哇岛和苏门答腊岛等地的丁香、肉豆蔻、肉豆蔻干皮、胡椒等,销往欧洲、印度和中国等地。1510年葡萄牙从东南亚输入欧洲的丁香约15吨,1589年前后达到140吨。而16世纪80年代,阿姆斯特丹的丁香平均价格是每磅3.34荷兰盾,为马六甲的10倍左右。香料贸易已成为葡萄牙海外事业中巨大财富的主要来源之一。在葡萄牙人的经营下,里斯本取代威尼斯成为了欧洲新的香料分销中心,各国商人云集在这里购买香料,然后贩往西欧各地。

——摘编自赵文红《试论16世纪葡萄牙以马六甲为支点经营的海上贸易》

材料二   新航路直通香料产地印度,葡萄牙人开始直接参与欧亚香料贸易,结束了自罗马帝国灭亡以来一直靠中间商获取香料的历史,关于香料来源于天堂的观点成为谬论。新航路开辟前,每磅胡椒的价格为6先令甚至更高,几乎从未低于3先令6便士;开辟新航路后,胡椒价格为每磅16便士至2先令不等,香料开始从奢侈品向大众消费品转化。由于本国商品在亚洲没有销路,葡萄牙人不得不借助其他国家的商品从事香料贸易。他们用印度棉布交换非洲的金砂、龙涎香和奴隶,再用它们换取胡椒。

——摘编自田汝英《葡萄牙与16世纪的亚欧香料贸易》

(1)根据材料一,指出葡萄牙香料贸易发展的表现。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葡萄牙香料贸易的影响。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民族资产阶级大力开办和经营实业,中国女性也积极开办缫丝、纺织、茶叶等工艺厂、缝纫社等实业支持国家经济建设。在中华职业教育社的推动下,“职教救国”成为一种强大的社会思潮,推动了国民教育的发展。觉醒的国人将女性的经济独立与国家的民族复兴联系在一起,大力提倡开展女子教育,打破女子向来不事生产的观念,改变向来女子依赖男子的生活,实现男女平权。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近代中国女子职业教育发轫和发展。

——摘编自邹海英、陆春晖《江苏省近代女子职业教育发展解析》

材料二   晚清民国时期江苏一些女子职业教育机构,吸收国内外各种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教学理念,不断地调整、改进、完善教学内容,以促使江苏女性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以全面发展。1922年颁布的《壬戌学制》整个地渗透着要求女子职业教育要具备紧密联系中国经济和生产发展,紧密联系人们生计和生活的功能。上海女子中西医学院旁边开办了一所附属女病医院,作为实习医院,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南通女工传习所不仅学习日常文化理论课,还将日常实习的优秀产品投入生产,并设立织绣局主要负责出售工作,分公司遍及海内外,如芝加哥、纽约等地均设有分公司。

——摘编自王金进《晚清和民国江苏女子职业教育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女子职业教育发展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江苏女子职业教育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影响。
2024-03-01更新 | 153次组卷 | 4卷引用:湖北省2024届高三下学期高考冲刺模拟试卷(一)历史试题
8 . 【刑罚的演变】

材料一

内容出处
周道既衰,穆王眊荒,命甫侯度时作刑,以诘四方。墨罚之属千,劓罚之属千,髌罚之属五百,宫罚之属三百,大辟之罚其属二百。五刑之属三千,盖多于平邦中典五百章,所谓刑乱邦用重典者也。(墨、劓、髌、宫、大辟都是残害肢体的肉刑)《汉书·刑法志》
汉文除肉刑,善矣,而以髡笞(kūnchī剃去须发,鞭打身体)代之。《文献通考》
及隋唐以来,始制五刑,曰笞、杖、徒、流、死。

材料二   宋朝刑罚体系基本沿袭唐制,在此基础上又新创折杖法以示宽刑。充军刑在明朝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它是强制犯人到边远地区屯种或充实军伍的刑罚,次于死刑而重于流刑。清朝法律将定型于隋唐并沿用至明的笞刑和杖刑进行了改革,即将笞刑与杖刑的刑具统一改为竹板并减少刑数。刑法的改良,起于清末的改订旧律。其时改笞杖为罚金,以工作代徒流。后来定《新刑律》,才分主刑为死刑(用绞,于狱中行之)无期徒刑、有期徒刑、拘役、罚金五种,从刑为没收、夺公权两种。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汉初刑罚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隋唐至清代刑罚的演变趋势,并加以评价。
2024-02-29更新 | 192次组卷 | 8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市2024届高三二月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02年,漕运总督陈夔龙奏请设立江北大学堂,首创本籍客籍分班教学的方法。河南、直隶等地客籍群体自发兴建旅学。1904年,山东巡抚周馥创立了最早专门招收客籍学生的官办学堂——山东客籍学堂。河南紧随其后,并进一步消融省界,设立了旅汴学堂。学部很快将之推广到全国。

招收客籍学生是清末新政时大多数学堂通行的做法,各省还是优先保证本省学子入学,而客籍学生入学往往被限制条件。在这一年(1904年)前后,限制客籍的做法愈演愈烈,演变为蔓延全国的学额争端。以客籍为主体的官僚阶层想到了一种另辟蹊径的办法,即绕开已有公立学堂,利用自筹经费和公款,创办专门招录客籍学生的客籍学堂。

随着全国新式学堂办学规模的迅速扩大,学生数量远远超过可以给予的官职数量,学堂选官制度难以维持,清王朝谋划采取新的文官制度取而代之。本省外省的籍贯身份不再显得重要,学额争端渐趋缓和,一部分客籍学堂开始转型为普通高中小学堂。辛亥革命后,旧官宦群体纷纷携眷返乡,各地的大多数客籍学堂也随之解体。

——摘编自王超《从畛域之分到消融省界:清末新政中的客籍学堂》

(1)据材料,概括指出清末客籍学堂创立与发展的原因。
(2)据材料,概括客籍学堂发展演变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客籍学堂的影响。
10 . 【民族交融与国家统一】

材料一   东晋南朝曾经数次北伐,但都未能成功。东晋桓温北伐关中,进至灞上。《晋书·桓温传》记其事有云:“初,温恃麦熟,取以为军资,而(苻)健芟苗清野,军粮不属,收三千余口而还。”据《晋书·王羲之传》记载,对于北伐,王羲之曾言“千里馈粮,自古为难,况今转运供继,西输许洛,北入黄河。虽秦政之弊,未至于此,而十室之忧,便以交至。……须根立势举,谋之未晚。”宋文帝元嘉二十七年伐魏,“以兵力不足,悉发青、冀、徐、豫、二兖六州三五民丁”,“又募中外有马步众艺武力之士应科者,皆加厚赏。”而“江南白丁轻进易退,卒以败师”。

——摘编自陈寅恪《魏晋南北朝讲演录》

材料二

北魏疆域图

材料三   北海寻伏诛,其庆之还奔萧衍,衍用其为司州刺史,钦重北人,特异於常。朱异怪复问之。曰:“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目所不识,口不能传。所谓帝京翼翼,四方之则,如登泰山者卑培塿,涉江海者小湘沅。北人安可不重?”庆之因此羽仪服式悉如魏法。

——摘自《洛阳伽蓝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东晋南朝北伐失利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得与失。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