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45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78世纪,阿拉伯人在政治、经济、宗教、社会以及文化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开创了一个辉煌灿烂的时代。阿拉伯帝国的建立,使伊斯兰文化传播到亚、非、欧三大洲,这些地区无一例外地受到阿拉伯文化的冲击,尤其对两河流域的波斯地区影响至深;同时,具有悠久文明积淀的波斯文化在政治、宗教、文学、语言等多方面对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影响也是深刻的。

——摘编自李敏等《阿拉伯帝国时期阿拉伯文化与波斯文化的交往》

材料二   在上千年的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中,唐朝文化对日本的影响可以说是最广泛、最深远的,唐文化对于在其影响下所推动的且在日本历史上有着重要意义的大化改新,又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日本学习中国政治文化的极好例证之一。

——摘编自贾建梅《唐朝文化对日本大化改新的影响》

材料三   15世纪中期,奥斯曼帝国不仅承袭了阿拉伯帝国所统治的核心地区,而且其政治、经济制度也未在阿拉伯帝国基础上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在奥斯曼帝国内,苏丹作为帝国最高元首,统辖军队;帝国宰相听命于苏丹总揽国政;许多大臣分管行政、司法、财经和宫廷事务。地方诸州均设有军事、民政和财政长官等遍布各地的苏丹耳目和四通八达的邮递驿站,全国处于苏丹的严密统治下。

——摘编自田瑾等《奥斯曼帝国后期中东与西方的文化交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阿拉伯人在政治、经济、宗教、社会以及文化等方面有了巨大的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奥斯曼帝国和古代日本改革政治的共同目的,并简述二者所体现的中古亚洲文明发展的突出特性。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与基督教诋毁非洲历史、亵渎黑人尊严不同,伊斯兰教最大限度地维系了非洲习俗和制度完整性,其倡导止恶行善、施舍济贫、和平安宁及平等观念,为非洲人提供了莫大的心灵安慰,使伊斯兰教在非洲得以迅速传播。在前殖民时期,非洲已经形成了伊斯兰教、基督教、传统宗教三足鼎立的宗教格局。近代以来,交通的发达使得穆斯林人员深入到过去所不能到达的地方。随着贸易商路由纵贯撒哈拉沙漠改为沿着西非沿海,穆斯林人数开始增长。殖民者除了利用基督教徒作为殖民扩张的引导外,还启用大量的穆斯林教徒作为向导、代理人与办事员。

——摘编自A.阿杜·博亨《非洲通史·第七卷(殖民统治下的非洲1800—1935 年)》

材料二 在非洲,各个殖民宗主国及殖民地当局对待伊斯兰教的政策不一,而且同一殖民地当局在不同时期对待伊斯兰教的政策也不尽相同。英国一直坚持与穆斯林合作的态度,法国起先打压伊斯兰教,而将基督教文明的“好处”带给他们的属民。但随着统治区域的不断扩展,打压方式已不能运用到整个法属区,法殖民当局倾向于采取拉拢、合作的态度。由于西方殖民化进程的迅猛和伊斯兰教本身的封闭状态,穆斯林集团在非洲国家的政治生活已处于守势,尽管他们开展了针对西方殖民者的马赫迪起义和哈马利雅运动,但结果以失败告终。后来虽然出现了改良主义运动,以抵御西方殖民对其信仰的挑战,但所起的作用与影响微不足道。

——摘编自柴玲玲、周海金《论西方殖民主义对非洲伊斯兰教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伊斯兰教在西方殖民前后得以在非洲传播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宗教在非洲的发展趋势及影响。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统一中国后,构建了一个以咸阳为中心的交通网,包括“驰道”“直道”“五尺道”。史载秦始皇派徐福入海寻不死之药未返却去了日本。汉代著名的“丝绸之路”自长安经河西走廊、西域可达中亚、西亚和欧洲地区,汉武帝还派司马相如奉命出使西南夷,开通以成都为起点,经云南大理、保山进入缅甸、印度、孟加拉等国的通道。隋唐时,驿道不仅遍布国内,还有通往日本、西域、南亚各国的国道7条。明朝贵州女土司奢香夫人修通了从云贵到四川的山路。政府修通雅州到乌斯藏的驿道,使西藏与内地的往来更加方便。清康熙帝增修了东北的驿道,瑷珲、雅克萨等地行旅可通过吉林、盛京直达京师。

----摘编自陆文熙、陆铭宁《古代中国政府的交通建设与管理》

材料二   在封建社会,国家必须把全国范围内所征收的田赋加以转输,把最重要的物资——粮食、运向作为统治中心的京师,漕运应运而生。唐代,裴耀卿出任江淮都转运使,采取沿岸置仓,节级取便的转般法,克服了直运“旷年长运”所带来的耗时长、效率低、运费损耗严重的弊端。继裴耀卿后的刘晏漕运改革,以雇佣劳动代替强制征发丁夫,有效提高了漕运效率。宋元开始使用商船运粮,海上航线的开辟使漕运方式更加多元化。明代,“河运”和“海运”思想的争辩成为漕运思想发展的重要内容,主张海运论者意识到借助商业资本的力量可以消除漕运弊端。在运输漕粮的同时,明朝政府积极探讨田赋改征钱银的办法,并进行了有益的实践。

——摘编自嵇建琴《中国古代漕运思想的演变》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交通建设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漕运思想演变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代交通运输事业发展的意义。
2024-06-07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部分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联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中古罗马天主教会与日耳曼民族统治阶级相结合,早期基督教会的教义已不能适应当时罗马天主教会的实际情况,其中私有财产权的问题显得格外突出。首先,就教会本身而言,进入中世纪以后不仅受到了新的统治阶级以及社会上层的青睐,而且还受到了来自君主以及贵族馈赠。其次,公元10世纪商业的复兴打破了西欧封建社会一元化的经济结构,随着商业贸易逐渐增多,越来越多的人拥有私有财产。

——摘编自刘微等《中古罗马天主教会经济伦理的嬗变》

材料二   西罗马帝国灭亡后,西欧进入了封建社会的发展阶段。正是在这个时期,孕育出了众多的现代民族国家,并促进了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诞生。导致西欧社会结构分化裂变与凤凰涅槃的原因无疑是多方面的,而其自身结构的特点更是不容忽视的。西欧封建社会存在多个相对独立的社会结构,呈现出典型的多重性特征,现代民族国家的诞生正是这种多重性结构发展演变的客观要求。

——摘编自查振华等《西欧封建社会结构的多重性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古罗马天主教会经济伦理嬗变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世纪西欧孕育出民族国家的有利条件。
2024-06-06更新 | 7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部分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联考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01年,英属印度殖民地新总督柯松伯爵提出进行殖民地教育改革的动议。由于此次会议出台的许多教育政策没有考虑到印度人的情感,无视印度人的存在,结果遭到民族主义者的抨击和全体印度人的不断反对。1905年,柯松当局出于对殖民地控制的考虑,决定将孟加拉邦一分为二、分成东、西孟加拉邦。这一做法进一步激起了印度民族主义者的反抗情绪。1906年,为抗议殖民地政府的武断专制,国大党激进派领导人提拉克在孟买成立由年轻教师和青年学生组成的青年学生团体——青年印度联盟,后又成立了全国民族教育委员会,通过《民族教育委员会议程》。为了响应全国民族教育委员会的号召,印度各地纷纷行动起来,成立了一批具有鲜明民族特点的高等院校,如国家艺术学校和民族医学院等。1908年之后,领导民族运动的国大党改为由温和派主导。1910年,殖民地政府被迫撤销孟加拉邦分治政策,印度第一次民族抗争运动也暂时告一段落。

——摘编自施晓光《19世纪末20世纪上半叶印度民族教育运动及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初印度民族教育运动兴起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初印度民族教育运动的历史作用。
2024-06-06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部分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份联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大量的考古资料表明,早在距今七、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华大地上的经济发展便已有了区域性的萌芽。地处温湿带的黄河中下游地区是以粟为代表的旱地农业文化;地处亚热带的长江中下游是以水稻为代表的水田农业文化;东北北部、蒙古、新疆等地,经济以狩猎和采集为主。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下游因自然条件良好,所以开发得较早,经济发展水平也较高。游牧民族处在沙漠草原地带,传统的生产方式又使他们不太从事种植业生产,因而对农业民族的依赖性很大;同时,内地人民也需要肉食和皮毛,必须仰仗于牧区。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描述:“夫山西饶材、竹……山东多鱼、盐……江南出楠、梓……龙门、碣石北多马、牛、羊”。

——摘编自赵庆伟《我国古代民族经济的区域性发展与互补》

材料二   自东汉末年以来,北方一直战乱频繁。期间有中原汉族的自相残杀,更有北方强大的游牧民族入侵,如五胡内迁、永嘉之乱、安史之乱等,把整个北方搅的鸡犬不宁。而南方则相对安定,战乱很少,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较为稳定的社会环境。北方战乱南方安定,促使大量中原人口被迫或自愿南迁,促进了南方经济开发。南方开发少,水资源丰富,相对于较冷的北方,南方气温更适宜农作物的生长。农业的长足发展为南方手工业的兴旺、商业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摘编自袁振宇《中国古代史上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的探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先秦至西汉中国古代经济分布的特点及其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东汉至唐朝我国南方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世纪,欧洲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落后的封建制度对新兴资本主义的阻碍越来越突现。启蒙思想家认为,社会停止不前,人民思想落后,主要是由于宗教势力与封建势力的存在,封建专制制度造成了社会上的不平等和文化经济上的落后。要彻底改变这种现状,必须利用理性和科学,用科学知识武装人们,消除迷信。启蒙运动由此应运而生。作为欧洲历史的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启蒙运动的发生有着历史的必然性,影响了整个欧洲乃至全世界。

——摘编自朱勇《欧洲启蒙运动及其影响》

材料二   新文化运动是主要以文化革新实现社会思想的全面而彻底的改造。对于资产阶级来说,中华民国的建立只是资产阶级确立了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脉络,而涉及资产阶级文化、思想、社会思维等方面的工作并未健全建立。这一时期,中国仍处于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并没有完成。新文化运动大力宣扬资产阶级思想,倡导民主、科学,意在解放人们的思想,完成思想变革。

——摘编自闫改凤《浅析新文化运动的社会启蒙价值》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7世纪欧洲启蒙运动发生的历史必然性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17世纪欧洲启蒙运动和中国新文化运动思想主张的共同之处。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世纪后期,西欧社会逐渐安定下来,人口的增长,以及农业、采矿业、渔业等产量的提高,都相应地促进了商业的发展,商业发展直接促使城市形成,商业扩张和城市发展一致,如商业发轫的意大利和尼德兰。城市沿着商业传播所经过的一切天然道路出现在海边和河岸,随着商业渗透面扩大,联系商业活动中心的很多道路建立起来。城市里出现的早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打破封建生产关系和经济结构,新的生产关系和经济成分为经济注入新的活力。城市兴起改变政治格局,市民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城市兴起过程中,资本主义经济为文艺复兴运动奠定经济基础;工业者和商人为了保护自身权益,往往要形成一个集体,对手工业生产和商业活动进行规范,这就是“行会”。城市兴起后,生产力大幅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逐渐丰富,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精神生活日渐丰富。

——摘编自刘浩《中世纪城市的兴起及意义分析》

(1)根据材料,指出中世纪后期西欧城市形成的原因。
(2)有学者认为中世纪后期西欧城市的兴起中蕴含着近代社会的因素。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请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2024-05-29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保山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教学质量监测历史试卷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早期铁器时代起,当地居民就开始饲养绵羊和山羊,养牛则始于8世纪。此外,农业种植经济已有证据可寻,如在济瓦遗址中发现了小米和南瓜种子,还有铁制工具和铜制器物。在马布韦尼和济瓦等遗址中发现的海贝壳、玻璃珠则直接证明津巴布韦地区的早期居民已融入印度洋贸易圈,此地的采掘业和冶炼业的产品(特别是黄金制品)也成为当地对外贸易的一部分。在离卡里巴水坝不远处发现了46处墓穴,其中10处藏有豪华的随葬品,如金珠和镯子、铜和铁制品、玻璃珠及各种衣料残片,还有一些其他的舶来品。这些墓主无疑是当地的上层人物,其他墓穴埋葬的则明显是一般的平民。

——摘编自李安山《非洲古代王国》

材料二   在安第斯地区,玉米种植始于公元前2500-1800年,马铃薯有100多个品种。印加人的农业技术包括利用鸟粪肥田、兴建灌溉水渠和修建梯田。印加人使用的农具是“脚犁”,尖头往往包以金属片。土地名义上归王室所有,定期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通常被分为三部分:太阳田的收获归神庙;印加田的收成上缴国库;村社成员以集体名义占有村社田,除了留出一部分公用外,其余按人口平均分配。印加人实行“米达制”,定期从村社抽调劳动力,修建大型公共工程。印加人会冶炼青铜,其金饰品、金制雕像不仅数量多,艺术价值也很高,他们“发现并且利用了纺织上差不多一切已知的技术”。

——摘编自韩琦、史建华《论拉美古代印第安文明及其遗产》

(1)根据材料一、概括津巴布韦地区早期文明的主要成就。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印加文明的特征,并说明其成因。
2024-05-28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藏文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民本思想滥觞于殷商至西周。当时的一些思想家、政治家从桀、纣的亡国及现实的斗争中,初步看到了民的力量,提出了“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和“敬德保民”,开始重视民的力量。但这时只能说是民本思想的萌芽时期。到了春秋时期,民的力量有了进一步的显示,思想家们认识到了民对君的制约性,“民实瘦矣,君安得肥?”,并进而提出了“夫民,神之主也”,这标志着民本思想有了较大发展。孟子集西周以来民本思想之大成,提出了“民贵君轻”、“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和仁政学说,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民本思想体系,标志着民本思想的成熟。

——摘编自游唤民《先秦儒家民本思想论》

材料二 黄宗羲以托古的方式明确提出了自己的政治理想——“民为主,君为客”。在他看来,君主统治的目的是要为天下百姓谋福利,而不是相反。在他的思想中,君主的地位开始动摇,世袭君主并不是天经地义应该做统治者的,如果君主不为人民谋福利,其权力就不再具有合法性。他不仅反对暴君专制,还认为君主与百官之间应该“平权共治”,驳斥了儒家传统所推崇的君臣父子关系。虽然君与臣所拥有的权力并不是相等的,但是君与臣之间职责是相同的,因而在身份上是平等的。在国家的政治活动中,“民”所处的地位是一种被拖着往前走的、被照顾的、被教养的地位,而不是一种支配性的、当家作主的地位。

——摘编自李石《论黄宗羲的“民本思想”与西方民主理论的区别》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先秦时期民本思想的演变及发展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先秦相比,黄宗羲对民本思想的发展与局限。
2024-05-27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藏文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