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671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651971年被视为南斯拉夫第二次改革高潮。这个时期改革的重点是开始实行市场经济,主张取消国家对经济的控制,特别是取消对投资决策的控制。19677月,联邦议会通过关于外国人对南斯拉夫劳动组织投资法。该法规定,在合资企业中,外资可占49%的股份,必要时还可以提高。外国资方可以将属于自己的80%的利润汇走,余下的20%应投资南斯拉夫企业,外资所得利润的税率为35%。同时规定,外资不能在银行、保险、国内运输、贸易、公用事业、社会事业和科研部门投资。实际上,从1965年起,美国、英国、联邦德国、意大利等国的资本已进入南斯拉夫的石油、汽车制造、制铝、水泥、木材、电信器材、水力发电、旅馆和旅游等行业。这一阶段的改革充分发挥了市场规律的作用,搞活了经济。但统计数据显示,19651969年,工业年均增长率明显低于19601965年,仅为5.31%。不少盲目投资引起国民经济各部门间比例失调,商品普遍涨价,失业人数增加。

——摘编自马细谱《南斯拉夫兴亡》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利用地理优势迈出了招商引资的步伐,中国香港和国外商人纷纷涌进特区办厂开公司。19801985年,深圳实际利用外资12.8亿元。与此同时,上海市向国务院建议邀请西方企业家到中国访问,商议采用合资的办法,共同经营,共担风险。一位来华参与合资谈判的德国人回忆道:“中国正以十分惊人的速度迈向市场经济,但它不可避免地缺少这方面的经验,同时也缺少相应的法律和行政条件……”19797月,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企业法》。三年后,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允许外国经济组织或者个人在中国投资被写进宪法,这在社会主义国家中是首例。

——摘编自迟铭、季鲁明《简述改革开放初期上海引进外资环境的建立》

(1)根据材料一、概括南斯拉夫“第二次改革高潮”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开放初期广东和上海采取不同方式引进外资的原因,并综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历史经验。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朝前期,包括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规定在唐朝统治地区,凡是各都督府治所和4万户以上的州,都可设置市场或市署,上“置市令一人,从六品上”,下“置市丞二人,正

八品上”;“置录事多人”,分别管理坊市的各项事务。

——摘编自《唐律疏议》《唐令拾遗》《唐会要》等

材料二   北宋时期的商业十分繁荣,东京汴梁城更是“商贾云集,店铺林立”的繁华景象,我们可以从《清明上河图》上清楚地发现,街道上人来人往,“摩肩接踵”,道路两旁的店铺鳞次栉比,热闹非凡。其他的地方大城市,也大体如此。

——摘编自方宝璋《宋代经济管理思想与当代经济管理》

材料三   到了明代中后期,读书人“科考不成”转而“驰骋商场”竟然也变得常见。因此,传统的政策逐渐向“恤商”“通商”转变。明代大开“捐纳”,设立商籍。商人们事实上通过缴纳钱财获得了社会地位,各取所需。

——摘编自曹琳《明代商人商业经营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唐朝相比,北宋城市经济管理制度的变化,并归纳这一制度变化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中后期商业发展的社会环境,并简析其产生的原因。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启蒙时期批判传统伦理的一个重要主题,即以个人主义批判礼教之宗法主义家族伦理。陈独秀倡言“尊重个人独立自主之人格,勿为他人之附属品”。中国伦理变革,应“以个人本位主义,易家族本位主义”。李大钊也将家族制度归为摧折个性的“万恶之源”。新中国成立后,为打破旧伦理束缚和思想观念、建立新型家庭婚姻秩序和伦理秩序,《婚姻法》成为新中国最早颁布的重大法律。20世纪80年代以后,经济、社会得到大发展,家庭结构与功能逐渐“小型化”:其一指家庭结构、规模逐渐由繁变简、由大变小;其二指家庭职能逐渐由多变少。 由此引起了夫妻、亲子等婚姻家庭伦理关系的重大变化。家庭关系的轴心已由亲子关系转移到夫妻关系,家庭的关注重心开始由长者下沉到年轻人和儿童身上。

——摘编自赵庆杰、王利华《近现代中国社会家庭的伦理解读》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现代家庭伦理关系变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近现代家庭伦理关系变化的原因。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教案是指近代中国民众采取暴力行动反对外国教会传教的事件。

材料一   近代外国传教士纷纷涌入中国,遍及各省。他们中的大部分具有侵略性和掠夺性,志在援取中国的财富,就必然会和中国民众乃至清政府产生矛盾,从而爆发教案。1891-1900年,这个阶属于晚清江西教案的高发期,数量和频率都较前一个阶段大幅增长,这十年共发生了73起教案。晚清江西教案爆发之后,虽然中外双方出于各自利益的考店,会就教案进行相关交涉。但从清政府来看,由于自身的实力比不上西方列强,所以在交涉过程中几子处于被动的位置;交涉程序,也大都是由外方向中方提出交涉,往往“每议赔款,累万盈千,上亏国帑”……办理教案交涉的江西地方官也大都深切地认识到了“教民受祸之惨,平民受扰之毒,国家赔款抚款之钜”的悲惨状况。因此。为了避免这种情况,他们往往在交涉中据理力争,竭力斡旋……到了清代后期,江西开始设立洋务局,负责办理涉外交涉事项。

——摘编自陈丽《晚清江西教案交涉研究》

材料二   1891-1900年江西省教案时间、地区、类型分布统计表

时间

1891

1893

1894

1895

1896

1897

1898

1899

1900

数量

11

1

4

7

3

10

8

17

12

地区

赣州

南昌

吉安

九江

建昌

广信

抚州

南安

饶州

袁州

瑞州

数量

4

16

10

10

9

12

2

1

5

3

1

类型

教堂被毁类

传教士被殴类

私卖地基类

民教挟私类

其他

数量

22

10

17

16

8

(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江西教案爆发的原因并归纳其特点。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江西教案带来的影响。
2024-02-19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萍乡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下图是汉朝与罗马帝国交往的主要路线示意图

材料二:大帆船贸易中最主要的“丝银贸易”,使中国的丝织品进入美洲,而白银流向中国。许多西班牙官员在观察这一贸易时,并不关心西班牙人、菲律宾人在交易中获得了多少商品,甚至在他们看来中国人运来的是自己国家的糟粕,他们的视线只集中在金钱本身。在重商主义指导下,财富就是金银。只要金钱的本体流向国外,就是西班牙的损失。当时,流出的白银大多会留在中国,因此,中国被视为欧洲和亚洲白银的中心。西班牙人认为白银等贵金属外流,也将间接在军事上对西班牙造成威胁。在这种形势下,西班牙国内外反对之声不绝于耳,迫使王室不得不进行干预。

——摘编自韩琦,张昀辰《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垄断体制的建立及评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汉朝与罗马帝国交往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归纳西班牙对马尼拉大帆船贸易的态度。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以上两个时期亚欧之间贸易的相同点。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隋唐统一后,周边各国以中华文明为榜样,积极学习并吸收中华文明的成果。公元622年,新罗遣使入唐。唐高祖亲自慰问新罗使者,并派庾文素出使新罗。从此,唐与新罗保持密切来往。公元639年,善德女王开始遣子弟入唐求学,到公元837年,新罗在唐朝国学学习者达216人。这些留学生当中,有不少人著述颇丰,如崔致远有文集三十卷。武则天垂拱二年(686年),新罗王金政明遣使来唐,求得唐礼一部并其他文章。公元788年仿唐科举制公布读书三品出身法,以儒家经典与汉学为主要考试科目,进行国家考试,以录用官吏。其标准是对汉文典籍的通晓程度和汉文的写作能力,以学问的高低和汉文熟练的程度来决定其官职。新罗人虔信佛教,纷纷入唐求法。当时长安诸寺中的新罗人较多。这些人“得法归国”后,“皆为国王之师表,佛门之领袖”。

——摘编自吴葆棠《唐与新罗关系研究》等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与新罗文化交流密切的背景。
(2)据材料,归纳新罗学习大唐文化的主要途径。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文化东传新罗的意义。
2024-05-28更新 | 8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盐城市五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7 . “民弱者国弱,民强者国强”,严复、梁启超等维新志士将国民改造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是故国之强弱贫富治乱者,其民力、民智、民德三者之验证也,必三者既立而后其政法从之。于是一政之举,一令之施,合于其智、德、力者存,违于其智、德、力者废。……然政欲利民,必自民各能自利始;民各能自利,又必自皆得自由始;欲听其皆得自由,尤必自其各能自治始;反是且乱。顾彼民之能自治而自由者,皆其力、其智、其德诚优者也。是以今日要政,统于三端:一曰鼓民力,二曰开民智,三曰新民德。

——1896年严复《原强修订稿》

材料二   梁启超认为:国家是由国民组成的,国民不新则国不能新。“国也者,积民而成。”因此,新国民应该要有国家思想、国家观念。“国家思想者何?一曰对于一身而知有国家;二曰对于朝廷而知有国家;三曰对于外族而知有国家;四曰对于世界而知有国家。”国民应该认识到国家的重要性,对于个人,对于朝廷,对于外族,对于世界都应该以国家为重。同样,梁启超也把民族主义融入了他的“公德”观中。处在帝国主义侵略中心的中国,非一二英雄可以抵御,只有集合全民族的力量才可以救亡图存。

——周炯《梁启超的“公德”“私德”观刍议》

(1)据材料一,指出严复认为当时中国强国的关键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严复提出此主张的时代背景。
(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梁启超的“新国民”观与严复的主张有哪些异同?
(3)综合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维新派“改造国民”的方式并归纳其对当时的作用。
2024-01-05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迎考历史试题
8 . 【中外城市化对比】

材料一:中国现代的城市化大致经历了计划经济和改革开放两个时期。计划经济时期受国家各方面政策的影响,城市化发展波动较大。改革开放后,中国国情的独特性直接决定了我国的城市化道路必须以“非典型的小城镇”和“典型的大规模城市”“两条腿”式走路,城市化的发展更多从城镇化开始,推动中国城市化不断发展。改革开放的背景下,城乡二元化体制以及户籍体制的逐步放松,农村过剩的人力资本逐渐向二三线城市迁移,但农民并不是“一次性全部进城”,他们会合理安排家庭的发展策略,既要实现家庭经济社会地位的向上流动,也要规避风险。农民进城的策略愈发具有弹性,它表现为农民在城乡之间的往返流动:一是季节性往返。农忙返乡,农闲进城或春节返乡,节后进城;二是周期性往返。年轻进城,年老返乡。三是突发性往返。在城市遭遇个人、家庭或宏观经济形势的重大变故,就业无门时可随时返回农村。形成了能进能退、可攻可守的城乡流动模式。

-王德福《走好“接力式进城”城市化道路》

材料二:二战后,伴随着实施“进口替代工业化”战略,拉美各国的发展成就辉煌。作为一种半封闭的内向经济和发展模式,初期带来的较快经济增长与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使得拉丁美洲大量农村人口在短时间内以爆炸性速度流入城市,推动其城市化进程发展。由于放任自流的人口政策,市政缺乏规划,且城市工业的发展无法吸收所有劳动力就业,无法为迁移人口提供必要的就业机会和基本的生活条件,随即出现了大批了贫民窟,造成城市化过程的混乱。1953年,学者将其归纳为“过度城市化”,其形成有多方面原因,但最直接、最根本的还在于其历史遗留的土地制度、人口政策、产业发展...从而引发大量社会问题,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摘编自王瑞民《过度与不足:拉美与中国城市化的比较与反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现代中国城市化发展特征。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时期中国和拉美不同城市化模式的成因以及对我国后续城市化发展的启示。
2024-05-23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云学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联考历史试卷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中国有识之士在近半个世纪的艰难探索中,希望模仿西方先进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在自己的国家建立一个多党制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结果以失败告终。当时普遍存在臣民思想的百姓根本不知道自己应该拥有政治权利,民族资产阶级及其所属的知识分子数量极少,他们的政治立场不坚定。经历多次革命失败后,苏俄十月革命的胜利给孙中山带来了新的选择方向,孙中山逝世后,作为实际继承者的蒋介石完全不愿施宪法之治,转而行独裁之道,国民党也完全背离建党初衷,最终失去了执政权。实践证明,中国必须有一个坚强的先进政党的领导,必须选择适合中国国情的政党制度,这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新型政党制度。

——摘编自宫捷《近代中国政党政治模式的历史探索与反思》

材料二   西方民主观认为,通过自由选举实现轮流上台执政才能实现真正的民主。这是西方政府和学者所夸耀的西方政党政治的优点,然而这更像是西方美化的结果。实际上长期以来,多数西方国家政权始终掌握在一两个政党或政党集团手中。例如在西班牙,工人社会党联盟和人民党联盟垄断了国家政局,两大政党联盟的议席数之和超过全部议席的2/3。西方民主观还认为,反对党的存在是西方政党政治健康的标志,是捍卫民主、防止独裁的必要手段。但事实上,从20世纪50年代起,西方政党就开始出现政治合谋,政党之间的不平等竞争越来越明显,为了提高选举获胜的机会,政党之间结成联盟越来越普遍,有原则、建设性的反对党明显减少。

——摘编自向文华《被美化的西方政党政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政党政治失败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西方政党政治在实践上“被美化”的主要表现。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政党政治的认识。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凡贸易,金太贵,而不便小用;米不能久而不便大用;钱近实,而易伪易杂,钞太虚,亦复有泡烂。是以白金之为币,长也。”对于民众来说,白银有保值和储存的便利。隆庆元年(1567年)明穆宗颁令:“凡买卖货物值银一钱以上者,银钱兼使;一钱以下止许用钱。”万历年间,张居正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标志着白银货币化的最终形成……民间海外贸易的自由发展,一个自然的结果就是对明王朝作为安身立命之本的等级秩序的致命颠覆,开创了自由思索与行事的开放氛围。明中期笔记曾有记载“纳银四十两,即得冠带(借指官吏),称义官”。明某话本中写道“如今人最易动心的无如才,只因人有了两分村钱,便可高堂大厦,美食鲜衣,使婢呼奴,轻车骏马……又有这些趋附小人,见他有钱希图叨贴,都凭他指使,真是个钱神”。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中国以白银为主要货币。围绕白银流通,当时形成了一个世界贸易网络。

——摘编自郭良伦《白银货币化之下的明朝中后期中国与世界》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白银成为主要货币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朝白银货币化的影响。
2023-12-28更新 | 12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2024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