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7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南朝时期,南方经济获得较大发展。由于北人南迁,给南方带来了先进的冶铁技术,南方冶铁业因此得到发展。稻田耕作开始使用铁犁、耙、耖等铁农具,这使得北方作物麦、粟、菽等耐旱、耐寒作物在南方得到推广。随着农作物种植面积的增加和产量的提高,剩余产品也随之增加,这推动了南方粟、麦市场的发展。历宋、齐、梁三朝都城建康有较大规模的粟、麦市场。此外,山区的“蛮族”在政府的鼓励下,大力开发“蛮田”,使得“蛮田大稔,积谷重岩,未有饥弊”。

——摘编自杨乙丹《魏晋南北朝时期农业科技文化的交流及其思考》

材料二   以往史学界有一种传统的看法,认为只有建立全国性的统一政权,才能促进当时经济的发展,而对分裂时期的地区性政权或偏处一隅的地方性政权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方面所起的作用,则往往不予注意,也没有给以应有的评价。从南朝时期南方经济的间歇发展中不难看出,即使暂时处于分裂时期,只要地方政权的统治者实行缓和矛盾、保境安民的政策,是可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

——摘编自许辉《东晋、南朝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南朝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2)概括材料二中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镇国之柱:美国联邦最高法院

材料一:在1787年制定宪法的时候,汉密尔顿曾引用孟德斯鸠的话,“如司法和立法、行政不分离,则无自由之可言”。宪法确立了法官们的终身制,以使其免受其他权势的干涉。1793年,华盛顿遇到了一系列法律问题。根据英国的传统,“法庭是国王的法庭,法官是国王的法官”,国王可以召集大法官,要求他们提供咨询意见。于是,华盛顿总统指令国务卿致信最高法院的大法官,要求他们就29个问题提供意见。几天后,华盛顿收到了首席大法官与另外四名大法官的联名回信。回信指出,宪法规定三权分立,司法系统是这个共和国制度中,在其他机制都失效的情况下,依然有效的“最后之倚仗”。为了保证这一点,大法官们经过慎重考虑,认为如果他们对与法庭职务无关的国家大事发表意见是不适当的,因此他们不得不拒绝发表意见。他们还提醒华盛顿,宪法规定总统只有权召集行政分支的官员,法官们并不是总统的下属。最后,署名时,他们仍按照当时绅士们的惯例,自称是总统阁下最恭顺和最谦卑的仆人。

——摘编自丁林《美国的镇国之柱——联邦最高法院》

材料二:


       

从中国人的角度来看,把孔子列为立法先贤有点奇怪。但问题是,大多数美国人,即使是崇拜孔子的美国人,也不知道法家与儒家的区别。所以当他们想要致敬中国文明时,唯一熟悉的就是孔子。他们不清楚“礼”和“法”之间的区别,但将孔子视为道德的楷模,因此选择他来代表世界传统的一部分。

——摘编自美国某汉学家接

受中新网采访时的谈话

法律是文明的一个要素,美国的法律自然地继承或派生于以前的文明之中。因此,最高法院大楼的东侧门楣雕像群寓意对源自东方的基本法律和戒律的借鉴。摩西(犹太人最早的成文法制定者)、孔子和梭伦(雅典民主制的奠基人)被选为代表三个伟大的文明,形成了这个三角的中心雕像群。

——摘编自最高法院大楼门楣雕像群设计

者致最高法院建设委员会的信

联邦最高法院和全美国所有大大小小的法院一样,依照法律必须向公众开放。最高法院专门有展览区,介绍最高法院建筑及历史中令人感兴趣的内容。展览区陈列着美国司法史上的一些文物,有接待人员回答问题,还提供免费的书面资料。

最高法院的听证和辩论也向公众开放……由于(直到20世纪90年代)最高法院的法庭里从来不允许电视摄影记者和录音,最高法院的工作状态就从来没有出现在电视屏幕上和广播中,到了重要的听证会举行之前,想一睹真相的人唯一的办法就是早点来排队。

——引自某旅美学者的游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近代美国法律文明对英国法律文明的继承和超越。
(2)就材料二能否作为解释美国近现代法律文明特征的依据谈谈你的看法。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周时期,君王与众卿共议国事的朝议制不仅是讨论朝廷大政的机制,还会邀请国人议政,这些皆由(原始社会)氏族会议制沿袭而来。其中,西周的“国”又称邑,指国都、城邑。王室、上层贵族居于国中,下层贵族(士)居于国郊的“乡”里,国、乡之民合称“国人”,他们是军队的主要兵源,与贵族保持一定血缘关系,其主体是士。《尚书·洪范》记载,(周武)王“有大疑”,除问于卜筮外,还须询及卿、士、庶人的意见。西周还设小司寇一职,以征询民众意见,所涉皆大政(国危、迁都、立君)。《诗经》认为国人的正论可以阻止权贵的不良行为,“夫也不良,歌以讯之,讯予不顾,颠倒思予”。与国人议政相配合,周制还倡导君主自我批评,如武王反复检讨已过,称“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据《左传》可知,直到春秋时,国人参与的国事还有:(1)出君、杀君,(2)公族内乱,(3)人心向背,(4)国人安定。

——摘编自冯天瑜《周制的原始民主遗存考析》

材料二   雅典民主制鼎盛时期,城邦的一切公职(除十将军委员会),对每个公民开放,包括执政官及其他所有官职都由抽签选举,任何公民都可当选。这对当时雅典政治、经济和文化事业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当时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妇女、外邦人和奴隶是没有公民权的。即使有公民权的农民和手工业者,由于忙于生计,也无法保证按时履行其公民义务,实际上绝大部分政治领袖都出自贵族阶层。恩格斯指出,雅典是最典型的国家产生形式,“在这里,国家是直接地和主要地从氏族社会本身内部发展起来的阶级对立中产生的”。尽管我们不能说雅典民主制度就是原始民主的简单重复和直接翻版,但原始民主对雅典城邦建立后的政治形态所产生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

——摘编自李婷婷、丁文《雅典民主制的产生与背景》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周时期原始民主遗存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雅典民主制和原始民主制的主要区别,并说明其成因。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儒家学说在汉武帝尊崇儒术之后得到极大发展武帝始置“五经”博士宣帝末增至十三经博士,由此开启了儒学的极盛时代,儒学也成为此后历代王朝所认可的正统思想。汉代前中期,武、昭、宣三帝在皇族中大倡儒学。甚至将其作为储君必备的素质,如楚元王一脉对西汉儒学的发展贡献颇多,是汉代历史上少有的皇族儒学世家。诸侯王国的傅、相、中尉、内史等主要职官均由大批儒生担任他们辅王为政、谏王过失、助王教化,使宗室诸王在无形中受到儒家文化的熏陶。西汉统治者出于维护政治统治的需要,大力推崇儒学,在宗室子弟中进行普遍的儒学教育,推动儒学在汉代宗室的普及与发展。

——摘编自龚阔英《论西汉宗室对儒学的接受与践行》

材料二   自汉高祖十二年(前195年)过鲁以太牢祀孔子以后,两汉时期的皇帝常亲自到孔子故居祭祀。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使儒学上升为汉代社会的主流思想,汉代以察举制度选官,以教授儒家经典为主的太学和郡国学培养学生。汉元常即位后,儒生地位进一步提高,朝廷主要机构里充斥着儒生官员。西汉末年,实际掌控西汉政权的王莽也重用儒生,托古改制,推动了儒学的发展。到两汉时期,随着汉光武帝对儒学的重视,儒学在社会各阶层普及开来,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

——摘编自杨爱国《论东汉儒学在社会上的普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时期促进儒学在汉宗室中普及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两汉时期儒学在社会各阶层中普及的原因及其影响。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周的商业市场分为大市、朝市、夕市三种,市场不仅设置在城中,在城外乃至一些乡村中也设有供乡野村民交易的临时市场。西周商业市场都是官办的,大都由司市总负责,其下设质人、肆人、胥等官职分掌具体事务。西周在商业管理中设置了一定的规则及程序,开市前要检查货物是否以假冒真,货物价格制订是否合规。开市后,贾师、胥师等人还要随时受理各种交易纠纷。西周时期,所有在市场上流通的商品包括官府出售的部分剩余物资都必须通过贾师制订其价格,否则物品不能够成为商品上市出售。西周时期的商业管理措施具体而明确,并以一套相对完整的体系而存在,有效规范了市场和商业行为。

——摘编自李佩等《探源西周时期的商业管理》

材料二   春秋末期,社会环境相对自由宽松。西周时期的“民不迁。农不移。工贾不变”的礼制局面被打破,个人逐渐摆脱对宗族的依赖而自由经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营手工业生产不断出现,官府对工商业的垄断性经营不断放松。春秋战国时期的各诸侯国还出台了一些诸如“通商惠工”的鼓励性政策,允许和鼓励私营工商业发展。战国时期,并田制走向完全瓦解,土地买卖逐渐出现,加迷了私人财富的积累和劳动产品市场化发展。

——摘端自王晓博《从货币角度看战国时期商品贸易的发展和繁荣》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周时期政府对商业市场管理的举措。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商业市场繁荣发展的原因及其积极影响。
2023-10-18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南昌市等5地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历史一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商鞅“一民于农战,一语足以尽之”,土地变革是其整个变法过程中的重要部分。商鞅在承认私人土地扩张的同时,鼓励人们多垦土地。在田租方面,秦国有“初租禾”的规定,结合农地的产量,按照一定的租律,校订出一个常数,做固定租额。鼓励农民在交完国家田赋的基础上留有余额,鼓励他们提高作物的产量来免除其负担的徭役、获得爵位。商鞅一方面禁止小农迁徙;另一方面,发布优惠的政策吸引其他各国的流民。商鞅剥夺了氏族奴隶主贵族们及其供养的士子门客“不课不纳”的特权,促使这些人回归到土地上自食其力,进行耕作开垦。商鞅禁止贵族富户雇工,被雇的小农归乡务农,雇人的贵族富户需亲自耕种。

——摘编自赵明、王大鹏《商鞅的土地变法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的土地变法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商鞅的土地变法。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由于战乱频繁,经济发展相对缓慢,但江南、辽西和河西凉州地区,经济却有很大发展,其中江南尤其突出。江南气候温暖湿润,土壤肥沃,农作物可以一年两熟或三熟,基础条件很优越。孙吴出于立国、争霸的需要,大力推进军屯、民屯,兴修水利,使江南经济得到开发。西晋“永嘉之乱”后,中原人民多次大规模地迁移至江南,给江南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加上东晋、南朝相对安定的政治环境,使这里的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摘编自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教程》(上)

材料二   少数民族在中原地区建立割据政权后,使用“以汉制汉、以夷制夷”之策略进行统治。“以汉制汉”之方:一是仿侨置州郡县之制。 西晋亡,东晋建立后,为安抚中原南迁之世家大族,曾有“侨置州郡县”之制。建立前燕的慕容廆在辽东崛起,正值西晋八王之乱,有许多中原士大夫世家豪族率乡里、部曲、佃客投奔慕容廆,他承认来归汉人原来的地望,在辽东另设相同地名以安置他们,这与“侨置州郡县”的方法相类似,使来归者有宾至如归之感。二是重用汉族文人,提倡儒学等。“胡化”主要指本身虽为汉族,但接受胡族文化。如北魏时的高欢,已彻底鲜卑化,其后人所建的北齐,也为鲜卑化王朝。

—摘编自吴楚克、王浩《魏晋南北朝: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历史关键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表现。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08年3月,国务院公布了第六次机构改革方案,将人事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合并,组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同时设立国家公务员局(副部级),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管理的国家局。2008年7月,在国家公务员局召开成立大会上,时任国家公务员局党组书记表示:“从1988年公务员管理职能分散在人事部11个司,到1998年职能整合组建公务员管理司,再到2008年在国家一级设置相对独立的职能机构-国家公务员局,公务员制度再次站到了一个新的起点。”同年12月召开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庆祝改革开放30周年的座谈会上,国家公务员局相关负责同志表示,到2007年年底,国家共录用公务员近110万人,竞争择优机制普遍建立;激励保障机制普遍推行;新陈代谢机制初步形成;职业开发机制效益明显;监督制约机制逐步健全。具有公仆意识的高素质、专业化的公务员队伍已初步形成。

——摘编自周峰、黄欢《从国家干部到公务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时代背景,说明国家公务员局设立的必要性。
(2)结合所学中国现代史的知识,另选一个新中国公务员制度发展过程中的“新的起点”,并阐述其里程碑意义。
2023-10-13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联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70年7月,英国格莱斯顿内阁绕过议会,颁布文官制度改革的第二个枢密令。该枢密令规定:“一切文官制度的任命,都必须根据文官事务委员会的要求,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委员会在财政部监督下,有权独立决定被录用文官的基本条件。”枢密令也规定了不用经过考试而可以直接任命的特殊情况,一种是从事简单体力劳动的初级人员,另一种就是外交部和财政部。由于工作性质特殊,某些高级文官仍然可以不用经过考试,由内阁直接任命。枢密令还将考试细化为高等级考试和低等级考试两个等级,对于不同等级考试考查的内容和考试科目的安排是不同的。1870年,枢密令将公开竞争考试正式纳入英国文官录用系统,这标志着英国文官考试制度的正式建立。它是英国文官制度史乃至世界文官制度史的一个里程碑,具有划时代的作用。

——摘编自李华欣《英国文官考试制度研究》


(1)根据材料,概括1870年英国第二个枢密令的基本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870年英国第二个枢密令颁布的历史意义。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朝廉政建设达到了相当完善的程度。御史台成为唐代中央最高监察机构,下设台院、殿院、察院。其长官侍御史、殿中侍御史和监察御史共同承担具体的监察职责,又各有分工。在尚书省设立了都省机构,《唐六典》云:“都省掌举诸司之纲纪,与其百僚之程式,以正邦理,以宣邦教”。言谏官是设在中书、门下两省向天子进谏得失的官员。唐朝在科举制度中有锁闭考官、搜索夹带、糊名暗考、审查复试、对照笔迹、回避之制。唐代规定“每个官员任职连续在二百日以上者方可参加考课”。诸司和各地将考簿送达尚书省后,由吏部考功司进行复审,其中“(考功)郎中判京官考,员外郎判外官考”,如发现不符,有权纠正。在以道德教化为指导思想的前提下,唐代形成了“宽仁慎刑”的治国方针。

——摘编自叶玲《浅析唐代廉政制度建设》

材料二   在西方,各国都制定了文官必须共同遵守的总法规即文官法、公务员法,以及一系列分类、单项法规,如西方国家对利用职权索贿、受贿的惩处较重,一般视情节轻重判刑6个月至5年,视行贿与受贿同罪判罚,授予肃贪机构以特殊权力。西方各国的换届选举及高级官员具有高度流动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官员贪污腐败的可能性;文官回避制度又使政府官员难以结成营私舞弊的关系网。在文官的选拔任用上,各国普遍实行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用制度,确保“入门”时文官队伍的高素质。政府既有年中、年末的正式考核,也有平时上司的随时督察,行政活动必须公开、透明。与此同时,西方从法律、制度上赋予社会公众、利益集团、新闻媒体严格监督政府的权力,特别是新闻舆论,在西方素有“第四部门”之称。在职业保障方面,实行无过失常任制;公务员有权申诉或要求救济;坚持定期提薪、同工同酬等原则;任何部门不准随意扣减、拖欠公务员工资。

——摘编自时聪《西方文官制度中的廉政机制及其借鉴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唐代廉政机制的基本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方文官廉政机制的主要内容。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说明中西廉政机制建设的历史启示。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