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7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10年社会新闻节选

1月

位于黄浦滩3号的上海总会大楼落成,该大楼由怡和洋行、汇丰银行、英商电车公司等联合投资

2月

广州新军起义失败;立宪派喉舌《国风报》在上海创刊

3月

武术家霍元甲的学生陈公哲等在精武体操学校的基础上组成精武体育会

4月

滇越铁路全线通车运营,该铁路由法国将越南铁路延伸修入中国境内而成;长沙因米价上涨,四处发生抢米事件

5月

湖北武穴饥民连日抢劫米店;沪杭甬铁路宁波至曹娥段开工,该铁路由“商办浙江省铁路有限公司”兴建

6月

霍元甲创办“中国精武体操会”

7月

山东莱阳县爆发抗捐抗税斗争,数万农民暴动;日、俄两国签订了第二次《日俄协定》,联手侵夺“满洲”利益

8月

江浙安徽大雨成灾

9月

安徽北数府,连年灾性,民情困苦,饥民聚众起事

10月

清政府资政院正式成立;江浙资产阶级捐资在上海公共租界创办大型报纸《民立报》;中国第1届全运会在南京南洋劝业会会场举行

11月

孙中山在槟榔屿密议大计;美、英、德、法组成银行团,两次向清廷贷款1600万英镑;鼠疫由中东铁路经满洲里传入哈尔滨,随后一场大瘟疫席卷整个东北

12月

立宪派人士发起的,要求速开国会的请愿运动继续不息,群情激烈
请从表中提取相关历史信息,围绕1910年的相关史实,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根据)
2023-11-14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鹰潭市贵溪市实验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为了防止袁世凯独裁,孙中山依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改总统制为内阁制,从而削减总统的权力。为了给袁世凯做一个民主示范,191241日,孙中山亲自去临时参议院,宣布正式解除临时大总统一职。此后,为了实现来之不易的民主和共和,孙中山苦心孤诣,协助袁世凯依民主程序选任、就职、组织内阁,尤其重视向国民宣誓一事。辛亥革命是中国从君主制转向民主制的开始,也是蹒跚起步的阶段,我们不能求全贵备,毕竟这是中华民族的新的开篇。

——摘编自唐文立《风雨晚清:一个民族的百年涅粲》

材料二 有学者认为毛泽东的民主思想是指毛泽东在领导中国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所生发的有关政治社会领域平等、自由、权利、正义、公平等的认识理念、思考和诠释的总和。毛泽东民主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对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和今天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起着重要的影响和推动作用。毛泽东大民主的政治实践,不仅意味着极端民主主义的历史局限性,而且隐含着在中国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艰巨性和长久性。

——摘编自刘建武《毛泽东研究报告(2011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原则,并说出“辛亥革命是中国从君主制转向民主制的开始”的理由。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毛泽东的民主思想”指导下的民主政治建设成就。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战国中期,秦国虽拥有广大的土地,但要发展农业生产却缺乏足够的农业劳动力。商鞅从秦国实际情况出发,采取了使三晋之民的“徕民”政策。为实现这一政策,商鞅对迁入秦国的农民不仅赐予田地和住宅,并免去他们三代的徭役,不需要他们当兵打仗,只要他们专心致志地从事农业生产。当时的秦国家庭还保持着几代同居的习俗,商鞅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这就适应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的状况和要求,以及以个体劳动者为基础的小农经济发展的需要。这一措施通过加强劳动者在各自生产领域中的主动性,提高了劳动力的利用率。

——摘编自叶行昆《论商鞅变法与制度创新》

材料二   阡陌原本是以井为单位的封给贵族领主们的封疆。这些贵族领主们把封地死守起来,使之成为谁也无权过问的独立王国。他们的封地是世袭领地,既不出卖也无人敢购买。“开阡陌”就是打开了领主们的封疆,使得一些新兴地主阶级可购买到土地或通过军功爵得到土地,这就发展了地主阶级经济。“平赋税”剥夺了贵族领主们不课不纳的特权,让他们也担负国家的赋税。而国家把从贵族领主那里收到的土地,赏赐给有功将士,使有功将士奋勇作战,努力生产,从而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摘编自宋青林等《商鞅变法的前提条件及深远影响》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商鞅变法采取的措施。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商鞅变法的影响。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的第一盏电灯(1879年)和第一家电厂(1882年)都是在英国人的帮助下引进和修建的。因为当时的技术问题以及供电设施的不完善,电灯的照明并不稳定,出现了时亮时灭的情况,而且当时高昂的电费让人难以承受,最终发电厂走向了倒闭。民国初期,全国各地修建了多座电厂,然而,这些电厂仅仅是为一些重要的大城市进行供电,那些普通中小型城市以及一些山村依然要靠传统的煤油灯来照亮生活。

——摘编自李长莉《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史》

材料二   截至2020年,我国电力工业投资达到10189亿元。通过改革,电力装机容量和发电量从改革开放之初(1978年)的5712万千瓦、1.1万亿千瓦时,增加到22亿千瓦、7.6万亿千瓦时,分别增长了3854倍和653倍。如今中国拥有全球第一的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全球最大火力发电厂、全球第一的电源装机总规模等等。随着中国的电力工业体系成为国际标准,国家电网已在葡萄牙、澳大利亚、意大利、比利时、希腊等国家和地区,成功投资运营骨干能源网资产,并全部实现盈利。

——摘编自《中国电力奇迹:从筚路蓝缕到世界第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末民初中国电力事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时代我国电力工业迅速发展的意义。
2023-11-11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鹰潭市贵溪市实验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末五代频繁的战争及其对城市正常生活秩序的破坏,对强有力的治安管理机构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厢制便顺应这种形势出现了。自宋至元,城市行政建制在初立之时,出于治安管理的需要,主要表现为军事治安功能,如厢制。但在制度的逐渐完善过程中,兼具了民事职能,直到最后演变为以民事功能为主的城市管理机构,比如警巡院、录事司、司候司,这些机构起初的军事治安功能逐渐弱化,后由新的机构来承担。在建制城市周边地区形成了由京县、畿县,或由附郭县和县组成的区域行政体系。

——摘编自韩光辉《论中国古代城市管理制度的演变和建制城市的形成》

材料二   随着辛亥革命的爆发,上海于1911113日光复,沪军都督府成立后发布命令将晚清成立的城自治公所“改定名称为上海市政厅”,并推举产生了“市长”“副市长”,“市”在上海已经成为一种行政建制,而且城市管理机关也不同于以往。在广州“市”的观念也在不断推广。1921215日由孙科主稿的《广州市暂行条例》公布实施,明确规定“广州市为地方行政区域,直接隶属省政府,不入县行政范围”,市行政范围包括管理城市财政、交通、市政、治安、卫生、教育、资产、人口等。孙科被委任为广州市市长,1921217日,孙科率属员就职,广州市第一届政府开始运行。自此,中国城市建制进入一个新的阶段。1926年,国民革命军开始北伐,在沿途克复的各大城市中建立了市政管理机构,大体以广州市的模式为参照。

——摘编自崔庆仙《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地方制度改革与创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元时期城市行政管理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初年中国城市行政管理发生的新变化。
2023-11-11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鹰潭市贵溪市实验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88年,英国发生“光荣革命”。英国议会邀请玛丽和她的丈夫荷兰执政威廉来英国,共同登上王位。在此之前,议会发布《权利法案》规定立法、征税等权力归议会所有,同时还规定国王维持常备军的时间不可超过半年,否则无法得到议会拨款。进入18世纪后,国王甚至连内阁事务也不再干预。随着选举制的发展,政党取代个人成为政治生活的主角,两党相互竞争,获胜者可以获得组阁的权力。由多数党组成的内阁,虽然形式上仍由国王任命,实际上听命于议会。

——摘编自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

材料二   18世纪后期,英国工业发达的西北地区出现了曼彻斯特、伯明翰等新兴城市。然而这些人口众多的城市却没有议员名额,土地贵族集中的东南部各郡的农村地区和旧市镇虽然人口凋零,却仍有选派议员的权利。新兴的工业贵产阶级要求扩大议会选举权,激进者主张实行普选、秘密投票。英国工人阶级也不断斗争,要求本阶级代表进入议会。本来不支持改革的首相墨尔本也认为“(改革)不可避免”。1832年英国议会通过改革法案,将选举财产资格限制降为年收入10镑,租房者年租降为10镑,租地者降为50镑。总计有56个“衰败选区”的选民人数已不足2000,其代表名额被取消,重新分配给曼彻斯特、伯明翰等大城市。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光荣革命”后政治制度发生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不可避免”的原因,并分析英国议会改革的积极作用。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江苏跨江临海,港口众多,地处中国东部沿海核心位置,自古就有先民流寓海外。自六朝以来,江南人口迅速增长,对外交往非常频繁,吴地成为重要的造船和出海基地。古代江苏移民为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的构建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日本福冈地区发现的绳纹文化晚期的水田遗址,成为吴越稻文化传播日本的最早例证。魏晋南北朝时期,吴地就有从事纺织、制镜等技艺的工匠流寓日本、朝鲜等国传艺营生。吴人知聪携内外典、药书移居日本,还携带了佛经、佛像等物,对日本早期的佛教产生了一定影响。

——摘编自邵政达《文明交流互鉴视域下古代江苏海外移民探析》

材料二   自鸦片战争以来,江苏就成为中国东南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江苏人通过各种途径移民出国者日益增多。1860年清廷和英、法两国先后签订了《北京条约》,正式确立华工出国的合法化。江苏逐渐成为广东、福建以外移民海外人数最多的地区之一。自1872年晚清政府选派留学生起,江苏籍人数在近代海外留学移民中始终居于前列。一些工商业者为谋求企业发展,或为摆脱洋行控制,到海外开拓销售市场或分支机构。据有学者估算,一战华工大多来自华北地区的山东、河北与河南等地,江苏人次之。

——摘编自丁美丽《跨国主义视域下近代江苏海外移民探析》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六朝以来江苏先民“流寓海外”的背景。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江苏海外移民居多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文明交流的视角,比较古代与近代江苏海外移民现象的显著不同。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中期以前,我国古代的经济重心一直在北方,但由于安史之乱后,南方经济迅速发展。我国古代的经济以农业生产为主,农业的发展是经济繁荣的根本。唐朝后期,南方大力兴修水利,围水造田,水稻种植面积大大增加。晚唐五代时期,江南一代已经出现了圩田。南方粮食作物本以水稻为主,从唐代中叶起,由于北人南迁、水稻品种多样化以及耕作技术的进步等,水稻在全国粮食生产中开始占据首位。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粮食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一部分农业劳动力分离出来,专门从事经济作物的生产。

——摘编自赵黎君《唐朝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及表现》

材料二

北宋靖康年间,大量人口涌入南方,土地亩产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宋王朝积极推广多种粮食作物及经济作物实现了稻麦两熟制。北宋真宗一朝,积极改良稻种,特派使臣从福建地区征调占城稻种,分配在全国各地推广种植。宋王朝还首开“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先河,承认土地的私有化形式,允许农户对土地进行公开买卖与兼并。大量的私田被开垦,还出现了许多新的田种;圩田、沙田、架田等等。为了国家长治久安,两宋在兴修水利上也没有放松。北方以疏浚河道和淤田为主,南方则主要是圩田和海塘工程等;在方式上既有修复整治旧有河流渠道,又有修筑新堤堰塘扩大灌溉面积。两宋年间的徭役主要就是政府相关部门组织的农田水利建设。

——摘编自王旎《宋朝的农业经营管理思想研究》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朝南方地区农业发展的表现。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唐宋时期农业发展的因素。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铁制生产工具的广泛运用和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进一步推动了社会发展。舂秋时期,“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一统政治格局由“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政治格局所代替,新贵族不满足于经济力量的增加,谋求更多的政治权力。私学的兴起以及文化典籍流落民间,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士作为一种新阶层的出现加速了这一进程。新兴地主阶级利用诸子之学为其政治目标服务,谋求特定利益。这一时期,中原华夏民族与四周夷、戎、狄、蛮不断争战,相互融合,形成了一种和而不同的文化趋同,这就为文化的多样性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胡林涵《浅谈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繁荣的机制》

材料二

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城,可以说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进行对外开放。随着国门的打开,丝绸之路的发展,中国的文化、物产、科技、工艺等沿着这条大道不断地传到了中亚、西亚乃至更远的欧洲。正如史籍所载:“伊吾之右,波斯以东,商旅相继,职贡不绝”。到了唐代,更进入到“丝绸之路的黄金时代”。在长安,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商人。通过海陆两途,中国的丝绸、瓷器、金银器、火药等物品及造纸、炼铜等技术,都相继传播到东亚、中亚、西亚及欧洲。其中“遣唐使”是将中国唐朝文化向外传播中的一支独特的队伍,他们除了完成官方的外交使命外,随团成员还有许多留学生、学问僧以及医生、工匠等,他们都带着任务来学习盛唐文化。日本大化改新,以唐朝的政治制度和律令制度为样板,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出现了“衣冠唐制度,礼乐汉君臣”的新气象。

——摘编自武斌《汉唐:中华文化的魔力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中华文化繁荣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唐时期中华文化的特点及对世界的影响。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代以前,基本是按照血统、世袭爵位、职位,寒门之子基本没有可能进入国家政权管理体制。到了汉初,汉高祖认识到人才的紧缺和重要,开始选贤任职。官员的选举标准是乡举里选,由地方治理官员对辖区内有才能、德行的贤人义士向皇帝和上级进行推选的官员推荐制度。汉代察举制主要有三种名目: 一是贤良方正,二是孝廉,三是秀才。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察举制本身的弊端也逐渐显现出来,察举制遭到全面破坏,人才选拔也已名不副实,察举制逐步走向了没落。

——摘编自许为《以名入仕以文取士人才选拔制度比较——以察举制和科举制为中心》

材料二

科举制创始于隋朝,经过分科考试,根据文采优劣进行人才选拔的一种制度。唐朝沿袭 了隋朝的官员选找制度,自由报考,以诗赋策问取士,但店代科举有秀才、明经、进士、俊±、明法、明字、明算、童子、道举等诸科,并且在每一科里面又进一步细分。其中,明经科重帖经、墨义,主要考察考生对儒学经典的记忆。进士科的考试内容主要是面向一般士人的对时务策,突破了山士族门阀是断的传统经学的限制。虽然诸料并存,但主要是以明经和进士两科为官员选拔的主要方式。

——摘编自李默海《布衣入仕与中图君主专制政体变迁》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察举制相比,科举制有哪些变化。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代察举制和隋唐科举制产生的共同作用,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