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42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世界层面上的现代化和工业化是以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为开始。与此同时,中国却在清政府“天朝上国”的美梦中固步自封,与世界现代化浪潮失之交臂。直至鸦片战争爆发,中国国门被迫打开,西方资本主义思想传入中国,在传统思想与先进技术的激烈碰撞之下,中国有识之士为了救亡图存才开始致力于中国的工业化发展。在此期间,封建地主阶级、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纷纷参与其中,并以西方工业化发展模式为依据,分别尝试了三条不同的工业化发展道路。但这些努力终究缺失相应的社会环境和政权保障,纷纷夭折,使得中华民族在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道路上还未萌芽,就已陷入迷茫。

——摘编自彭维珍《从迷茫到超越:史学视域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实现路径》

材料二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现代化道路中贯彻着西方中心主义的思维逻辑,对社会主义文明形态加以否定和渗透。与西方现代化道路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强行输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其本质上蕴含着“仁”“和”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表明中国在践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过程中,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摘编自刘纯明等《比较视野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功经验与世界意义》

(1)以具体史实分别说明各阶级在“不同的工业化发展道路”中的尝试。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中国工业化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因素。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世界意义。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二   战后,新兴民族独立国家为维护国家独立、发展民族经济,宣布奉行“和平中立”和不结盟政策。从20世纪50年代起,一些亚非民族独立国家领导人根据世界上存在着两大对立集团的现实,自称为“第三集团”或“第三种势力”。60年代,“第三世界”概念广为流行,也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所接受。70年代初,毛泽东发展了“第三世界”概念,指出“第三世界”还应包括除亚非拉地区以外的发展中国家和坚持反霸的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1974年,邓小平同志重申,“中国属于第三世界”。由于第三世界国家本身存在的弱点,以及殖民主义留下的种种祸根,加之超级大国设置的种种障碍,使其在发展过程中遇到许多困难和挑战,但任何人也阻挡不了第三世界崛起的步伐。

——摘编自黄若迟《第三世界的崛起及其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上)》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三世界崛起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二战后第三世界的崛起,并分析中国在第三世界崛起中所起的作用。
3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进入20世纪60年代,瑞典妇女就工资低、工作条件差、升迁机会少等开展了一系列的斗争,英国社会劳动党在党内通过了包括平等工资、抚育儿童、就业和教育平等等议案。早在50年代,英国妇女就抗议英国入侵埃及,日本妇女抗议美国侵略朝鲜。进入80年代,西方各国妇女参加了英国妇女格林汉康芒空军基地的反核武示威,这次活动坚持了700多个昼夜,轰动了世界。随着西方妇女解放运动及其组织的不断发展,妇女理论的研究也得到发展,如波伏娃所写的《第二性》,被称为西方妇女解放运动的圣经,佛里丹写的《女性的奥秘》一书,被公认为妇女解放运动的纲领宣言,这些对妇女解放运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摘编自孙晓梅《战后西方新妇女解放运动》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意选取一个角度,阐释二战后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要求:角度明确,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秦代一直到康乾盛世,中国统治阶级的思想一直是以农为本的大陆意识。中国的土地一直承载着世界上最大数量的人口,而未表现出经济方面严重的匮乏。因而中国不但不需要对外展开大规模的贸易,有对外开放与交流的意识,也重点是向西北方向的开拓与进取,所以经过西域开辟的丝绸之路是中国对外开放的主要路线,也是官方大陆意识的延伸。即使郑和大规模航海的明朝,指导思想也同样是以农为本。

材料二   中国的海洋意识主要来自沿海民间的海洋活动,相对于主流的“大陆”意识而言,带有地域性与非主流的特点。与平原沃野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一样,大海不仅为当地民众提供生存空间,而且是衣食之源。沿海民众很早就认识利用开发中国沿海,依海为生,向海洋索取在陆地上不可而得的生活资料。人们的主要经济活动包括渔业、养殖、制盐、采珠等,走向海洋,开展经济贸易,甚至移民到海外。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大陆意识持续存在的原因。
(2)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比较中国古代大陆意识与海洋意识的不同点。
(3)据材料一、二和学知识,从民族复兴角度理解大陆与海洋的关系。
2023-10-23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月考(五)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希腊语的“世界公民”一词包含了“宇宙”“城邦”“公民”之意,最早由古希腊哲人狄奥根尼提出,“当人们问他是哪里人时,他回答说我是世界公民”。除奴隶主和奴隶之外的自由民渴望休养生息,这种对古希腊世界及各城邦止战、和平、美德的思想在苏格拉底等哲人的论述中大量存在。斯多葛学派系统提出了世界主义的思想,他们认为地域划分不同的等级和国家,是违反自然法的,应废除国家的界限,组成一个共同的社会,即“世界国家”。

17世纪开始,社会契约理论的近代公民观念诞生,“世界公民”政治诉求也逐渐明晰化。资产阶级推行资本主义的自由、民主等理念及民主制得到普及,尊重公民诉求、和谐、共生等思想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伴随着《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订和“国家主权”原则的确立,“一种新的民族主义趋向取代全球主义”。在此影响下,“没有爱国主义的全球主义的冷酷的、无用的和荒诞的,没有全球主义的爱国主义是狭隘的和自私的”理念开始为部分学者所推崇。

材料二   两次世界大战使得人们意识到狭隘、极端的民族主义教育无法正确处理国与国以及各国公民之间的关系。195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国际理解教育”正式更名为“世界公民教育”,“世界公民”一词正式进入各国视野。“文明的冲突”理论与全球治理理论、多元文化主义理论有着共同滋养的思想土壤,在“后殖民”时期,自由主义、社群主义开始与共和主义、多元文化主义、世界公民教育一起,构成公民教育的主要思想流派,并不断地推动“世界公民”内涵的扩展和“世界公民教育”的发展。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宋强《文明交流互鉴的教育溯源:“世界公民教育”思想的发展脉络》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希腊“世界公民”内涵的特点,并指出推动17世纪开始“世界公民”理论发展的因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当代世界公民的看法。
2023-10-07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以政治制度来治理国家是国家治理理性化的重要体现,是政治文明的重要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972年,宋太祖“命参知政事薛居正、吕余庆兼淮、湖、岭、蜀水路转运计度使”,此举为宋朝转运使设置之发端。朝廷鉴于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历史教训,着意限制藩镇权力,而转运使易于得到信任。这就为它插足地方事务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至977年,尽除节度使所辖支郡,将地方管辖权委托于转运使,以至“转运使于一路之事无所不总”。

——李其旻《宋朝‘路’制浅析》

材料二   北洋政府时期的国会由民初参议院于19124月北迁演变而来。当时政党初立,各党政纲“雷同抄袭”,令人无从区分。同盟会领导人宋教仁试图将国民党建成一个政治的中心势力,依靠国会限制袁世凯。19133月宋教仁案后,国会的态度由强硬转向软化。5月初,袁咨文参众两院,请先选举正式大总统后定宪法。起初,以国民党议员为主的国会表示反对,但后来他们认为,将来可用宪法来约束袁世凯,所以,通过了先选总统案,袁如愿当选正式大总统。10月底,宪法三读通过,公布在即,114日,袁世凯下令解散国民党,国会不能开议,宪法不能公布。19141月,袁正式下令解散国会。

——整理自蒋旭等《北洋政局的特点探析》

材料三   新民主主义革命推动中国政治由传统向现代创造性的转化,其实践路径是中国共产党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农村革命根据地的社会政治变迁是中国政治文明走向现代化的肇始和雏形。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中国政治相继实现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社会到民族独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社会,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两个历史性转变。中国的人民民主主义制度,既不同于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制度,也区别于苏联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从而塑造中国特色新型政治文明。

——王树林《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政治文明转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述宋代“分路而治”局面形成的时代背景,指出其对宋代地方行政体制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袁世凯执政时期国会的命运,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围绕“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政治文明”这个话题,自拟论题,并简要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论述清晰)。
2023-10-06更新 | 68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浙南名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秦统一六国后,在全国范围内专设“御史府”,用于监察文武百官。中央设置掌管全国监察事务的御史大夫,地方设有郡监御史,军队设置了军监。当时的监察系统虽然较为粗糙,但对后世监察制度影响较大。

——摘编自王勇《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嬗变及其借鉴意义》

材料二:元朝的御史台长官御史中丞品秩由之前的正三品升至从一品,与中书省、枢密院并立为中央三大重要机构。以前的王朝在地方未建立过正规的监察机构,从元朝开始,地方建立起正规的监察机构,组成从中央到地方的独立监察系统。监察官通过朝廷制定的《风宪宏纲》和“诏作新风纪”,可建言直达皇帝,弹劾不避权贵,有效地行使了职权,保证了元朝整个官僚机构的正常运行。

——摘编自周继中《论元朝监察制度的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朝监察制度的特点及作用。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与秦朝相比,元朝监察体制的不同之处。
2023-10-05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吉安市宁冈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读史方舆纪要》所录先秦战例大多出自《春秋三传》《史记》《国语》《战国策》等书,因此其中的六百多条战例集中于春秋战国。而在春秋变革、战国纷争之中,除楚国及吴、越地域偏南外,其余各国皆在北方。若以南北划分,大致北方省份(山东、河南、陕西等)的战例占九成,南方数省则只有十分之一。

——摘选自施和金《中国古代战争的地理分布》

材料二   战国时代,在大规模的残酷战争中,全国人民都遭受了深重的苦难。如同苏秦所说,一场大战,所有战死者的安葬、医药费用和车马武器的损失,“(天下)十年之田,而不偿也”。在人民心理都趋向于政治统一且周天子不起作用的当时,人民的愿望和思想总要有一个寄托,于是不同学派的学者提出了不同主张。墨子就说:“然计天下之所以治者,何也?唯而以尚同一义为政故也。天下既已治,天子又总天下之义,以尚同于天。”孟子针对当时兼并战争中“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的情况,也说“定于一”,而且认为只有“不嗜杀人者能一之”。荀子认为“天下归之谓王”,就是说,做到天下归心,就能完成统一的“功业”。《吕氏春秋》不但提出了建立统一的集权国家的迫切要求,同时还明确指出了“民之所走(归向)”是在建立统一的集权国家过程中“不可不察”(《功名》)的问题。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上古时代(上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战例多分布于北方的地理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战国时期战争频繁发生的影响。
2023-10-05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忻州市静乐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文官制的核心就是权力运行的理性化,所有政事都有完备的制度与程序可遵循,从而最大限度地隔离私人因素的影响。几乎每一个王朝都有“内朝”预政,权力的运行出现严重的非理性化,唯独宋朝三百余年,没有形成破坏文官制的“内朝”,文官制的运行非常稳定。北宋吕公著对神宗说:“自古亡国乱家,不过亲小人、任宦官、通女谒、宠外戚等数事而已。”南宋洪咨夔对理宗说:“臣历考往古治乱之原,权归人主,政出中书,天下未有不治。”换言之宋朝文官集团清醒地认识到宦官、女谒、外戚这些非理性势力的破坏性,要求公权力在文官制框架下行使(政出中书)。

——摘编自吴钩《宋:现代的拂晓时辰》

材料二   根据宪法,大臣是负责制订政策,文官负责执行,但实际情形并非如此,他们之间的关系“既复杂又微妙,是随不同的人和情况而变化的。”文官职位的长久性与大臣职位的暂时性形成了对照,当两者发生意见不一致时,那不是暂时任职的两方势均力敌的斗争,而是一个暂时大臣和部门长期积累的经验与政策之间的不对等的较量。大臣频繁调动导致其专业知识的匮乏,如安东尼克·罗斯兰九年中先后担任过六个不同部门的大臣,从专业知识方面来说,几乎没有取得什么进步。“……因此对自己承担的责任有准备的……大臣是非常罕见的”。部门规模的扩大不可避免地使行政人员有权决定哪些问题要请示大臣,哪些问题不用大臣过问就能解决。

——摘编自李治国《传承与变革之间:当代英国文官制度发展路径前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文官制的核心内容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文官制度运行的特点及其目的。
2023-10-03更新 | 88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阜阳市界首市齐舜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刘邦的儿子和孙子继承了他作为最高统治者的俭朴和仁慈作风。汉武帝(公元前156—前87年)时,他开始加强政府管制力度,对贸易和商人实行强制性政府管理,确立新税制,对盐、铁及粮食供应推行新的国家管制办法。最后这项措施后来叫做“和籴法”,即由政府在丰收年或在粮食富裕地区以低限价收购粮食,以避免歉收年出现饥荒。

整顿好帝国内部秩序,增加了政府岁入并提高了国力后,汉武帝于公元前111年开始实行野心勃勃的新征服计划。矛头首先指向位于东南部的福建和广东地区。那个时代北方的主要游牧民族是匈奴,汉朝将领曾抱怨说,匈奴“骑快马飞驰,他们胸中跳动着野兽的心”。但汉武帝还是在一系列战役中打败了他们,至少在一段时期内将他们赶出内蒙古、甘肃和新疆的大部分地区,然后在那些地区及沿丝绸之路安置中国驻军。

——摘编自【美】罗兹·墨菲著《亚洲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时期国家主流意识发生的变化及加强经济“管制”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新征服”行动产生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