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27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白居易(772846),太原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二十八岁考中进士,主张“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但因政治抱负不得实现,毕生精力倾注在诗文方面。胡适说:“白居易与元稹都是有意作文学革新运动的人。他们的根本主张,翻成现代的术语,可说是为人生而作文学!文学是救济社会,改善人生的利器;最上要能‘补察时政’,至少也须能‘泄导人情’;凡不能这样的,都‘不过嘲风雪,弄花草而已’”。陈寅恪说:“唐诗有很多材料,可补充唐史料的缺乏。唐诗有种特性:与作者的社会阶级及政治生活有密切的关系”“元(稹)白(居易)诗证史即是利用中国诗之特点来研究历史的方法”。

——据钱穆《中国文学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白居易诗歌创作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胡适与陈寅恪研究唐诗的意义。
2024-05-22更新 | 62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乐山市高三下学期三模考试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铨选制度是我国古代的官僚选任制度。宋代一方面通过科举等方式广求人材,吸收“新鲜血液”;一方面通过铨选使这支队伍分门别类、上下有序。照宁年间,作为王安石吏治思想的实践,铨试受到了充分的重视。四年十月,重定铨试之制。据马端临说:“旧制荫补初赴选,皆试律暨诗;已仕而无劳绩、举荐及无免试恩,皆试判;(熙宁)更制以后,概试律义、断案、议,后又增试经义。中选者皆得随铨拟注,其入优等者,往往特旨擢,赐进士出身。”于是,荫补人及天下官吏争相诵习法令。

—摘编自邓小南《宋代文官选任制度诸层面》

材料二   虽然北洋政府制定颁布了大量有关考试的法规法令和施行细则,也口口声声说“无论何项文职,均以考试或甄用合格者为进身之正轨”,并下令要求对考试各法规应“切实遵行,不得臆为出入,致滋徇滥”。然终其灭亡,北洋政府也没有制定公布出一个完全以考试为文官任用标准的正式文官任用法。事实上,通过文官考试获得为官资格的人微乎其微,充斥于政府的仍是大量的旧式官吏。现任的前清官僚得以留任或升任自然不在话下,甚至那些早已不在任的前清遗老们竟也被重新任用,“都中各部犹存清代之风光”。因此,民国的官吏是“旧官僚奴根未去,新官僚又大种奴根”,在民主共和制华美的外表下包含着的是封建主义的内核。

—摘编自秦昊扬《民国文官考试制度研究:1912~1949》

材料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我国的人事管理工作进入到一个恢复、发展和改革的新阶段。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作出决议,明确提出“废除干部领导职务实际上存在的终身制”。1982年开始,国家机关进行了机构改革,在实行干部退休制度的同时,大批地选拔中青年干部进入各级领导班子。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的另一重要措施是实行领导干部任期制,对领导职务规定一定的任期和届数,任期满时,根据考核的结果决定升降或连任。针对长期以来干部管理权限过分集中,国家适当下放干部管理权限,把过去管理下两级改为原则上只管下一级,企业和一些文教科卫等事业单位管理权限的下放也逐步跟进。

—摘编自陈振明《国家公务员制度—中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新模式》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铨试相较于科举考试的不同。
(2)根据材料二,概括北洋时期文官选任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归纳我国新时期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意义。
2024-04-15更新 | 75次组卷 | 2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适应性月考(八)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学习小组为探究茶叶和饮茶对英国社会生活的影响,搜集到以下材料。

材料一   1833年,曼彻斯特一位技术工人的妻子列出了这样一份她每周的消费清单:12个先令用于购买黄油、茶叶、面粉、食盐、燕麦片、咸肉、马铃薯、牛奶、糖、辣椒、芥末……早餐她们家吃的是粥、面包和牛奶;喝午茶的时候还会吃一些面包和黄油;晚餐时,他们吃燕麦粥、马铃薯、咸肉和她自己烘烤的白面包。

——摘编自贾雯《英国茶文化及其影响》

材料二   新娘米勒曼特对新郎米拉贝尔说:没有经过我的允许,你决不能自作主张靠近(我的茶桌)。对此米拉贝尔只能作答说:我服从茶桌的统治权。

——[]威廉·康格里夫《如此世道》(喜剧)(1700年)

材料三   茶传入欧洲后,英国、荷兰等国成立了茶会、饮茶俱乐部,在文艺舞台上出现了茶舞,在文学创作方面出现了茶诗。诗人们写下了不少著名的咏茶诗篇,其中有《饮茶王后》《绿茶女神》《赞茶诗》《课业》《茶诗三章》《给我一杯茶》《可爱的茶》及《中国茶》等。英国还产生了喜剧歌曲《序中之茶》、小曲《一滴茶》等。

——摘编自孙云、张稚秀《西方茶文化溯源》

材料四   置身于这地地道道的家庭的舒适氛围中是多么令人愉快呀!那琥珀色的灯光和朱红的火光是多么温暖呀!为了使这幅画面显得更完美,桌子上连茶点都摆好了——英国的茶点,那一套闪闪发亮的茶具,从古色古香的银制茶壶和用同样金属制作的大水壶,到由于紫色和镀金显得色彩暗淡的小瓷杯,都或曾相识地向我眨着眼睛。

——摘自[]夏洛蒂·勃朗特《维莱特》(半自传体小说,首版于1853年)

(1)提取材料信息,说明茶叶和饮茶对英国社会生活的影响。
(2)小组成员中有人对以上一部分材料的史料价值提出质疑,你认为可能是哪些材料?说明理由。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班固)父彪,当两汉之际,“家有赐书,内足于财”,在上层社会中颇有声誉,“好古之士自远方至,父党扬子云以下莫不造门”。他续《史记》,但反对司马迁的异端观点,坚持“唯圣人之道然后尽心”的正宗之学。建武三十年(公元54年),班彪病死,留下了遗作《后传》。班固为父守丧期间拜阅了父亲《后传》的手稿,感到父亲“所续前史未详”,经过反复思考,决心要继承和发展父亲的史学事业。班固历时二十年写《汉书》,记刘邦起义以至王莽的失败,共分纪、表、志、传等四个部分。《汉书》中有4篇纪、6篇表、3篇志、40篇传是在《史记》的基础上写的,其中有的是增补了多少不等的材料,有的是基本上依原文照录。

——《史记》的传承与增补

材料二   班固利用了《史记》在体例、史料、写作艺术以及某些观点上的成就,并且也利用了《史记》的学术威信和社会威望,但用正宗的观点挤掉了《史记》的进步精髓而加以改写。这主要体现在:第一,《汉书》不像《史记》那样把汉的建国放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去考虑,它指责《史记》把汉史“编于百王之末,厕于秦项之列”,是把汉的历史地位压低了。他在《叙传》里证明汉以火德代周末之木德,正如帝尧之以火德代替帝喾的木德一样,是按着必然的程序出现的。第二,《汉书》抛弃了《史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进步内容,而把天人感应的神学说,特别是五行灾异学说当做社会现象的永恒规律来宣扬。第三,《汉书》以强调封建性代替《史记》的进步性。《史记》尊信《诗》《书》但决不同意独尊儒术、罢黜百家,并且还自命为“一家之言”,《汉书》与此相反;《史记・货殖列传》中申述财富的不齐决定了人民社会身份的贵贱,并肯定农工商虞治生谋利的活动是人类生活资料的来源,从而反对官方的经济垄断,而《汉书》则以封建等级不可逾越为永恒秩序,要求百姓“有耻而且敬,贵谊而贱利”。

——《白寿彝史学二十讲一一大一统中古时代》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班彪、班固父子续写《史记》的不同原因。
(2)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史记》、《汉书》产生的历史背景。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述班固挤掉《史记》进步性的表现和原因。
5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夏商西周时期,史官以先代业绩教育贵族子弟。春秋时期,孔子首创私学,他整理修订了《诗》《书》《易》《礼》《乐》《春秋》等古代典籍作为教科书,他修订《春秋》的宗旨乃为“正名分,使乱臣贼子惧”。《易》中有“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蓄其德”。汉武帝在长安设立太学,置“五经”博士讲学,成绩优异者可以做官。唐太宗下令编纂《五经正义》作为统一教材命天下传习。唐朝科举考试科目中有一史、三史等。元初,程端礼在《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中提出,学童八岁入学,先读经,继读史,再读文。康熙皇帝下令将自己钦定的《通鉴纲目》和《古文渊鉴》作为生员必读书目,颁行各省。

——摘编自谢增寿《我国古代的历史教育述论》

材料二   晚清时期癸卯学制(1904年)历史教育目标:“专举历代帝王之大事,陈述本朝列圣之善政,暨中国百年以内大事。讲古今贤良之事迹,以及学术、技艺之隆替,武备之驰张,政治之改革,农、工、商业之进境,风俗之变迁等事。详于大国而略于小国,详于近代而略于远年,并示以今日西方东侵东方诸国之危局。凡教历史者,注意发明实事之关系,辨文化之由来,使得省悟强弱兴亡之故,以振发国民之志气”。

——摘编自《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历史卷)

材料三

1史前历史必须展示出早期的德国人的高度文明
2在原始种族研究方面必须体现出德国人民和英雄个人的伟大历史作用
3历史要充当为政治服务的历史角色
4英雄人物角色必须是德国人所特有的,因为他们总是被敌人包围着
5迁徙到亚洲和非洲的德国移民是埃及和巴比伦优秀文明产生的最主要因素
6强调对易北河东部领土征服的意义
7强调过去二十年中,因遭到自由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侵蚀而几近毁灭的德国,在民族社会主义的武装下又重新英勇的站立了起来

——摘编自《德国历史教学十五点规则》(1933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历史教育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晚清癸卯学制的历史教育目标进行评价。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1933年德国制定历史教学规则的原因。
(4)综上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历史教育的认识。
2024-02-26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拔尖强基联盟2024届高三2月联合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贞观、永徽年间,朝廷考订《五经》,编纂《五经正义》;修改法律,制定《唐律疏议》。前者为统一理论,确立国家主流思想;后者为编纂法典,确立全国统一实施的法律制度。《五经正义》的编纂与颁行,既标志着儒家学说的内部统一、也标志着儒家理论重回正统官学、主流思想的地位。《唐律疏议》的制定与实施,完成了以《诗》《书》《易》《礼》《春秋》为代表的儒家经典思想对于法律规范的改造。作为成熟形态的唐代法律,对东亚、东南亚各国立法产生重要影响。

——摘编自朱勇《中华法系的形成与特征》

材料二   民国初年,由宋教仁、徐血儿、邵力子等革命党人主持的《民立报》,是宣传以法治国思想的重要阵地,其刊载的主张以法治国、建立民主共和的法治国家,以及讨论宪法问题的各种文章连篇累牍。对于有关法政(法律)学校的情况及临时参议院和国会立法活动的报道尤为详尽。革命党人之外的社会各界人士,当时也普遍怀有以法治国的愿望,积极鼓吹以法治国者亦不乏其人。各界人士呼吁建立法治国家及研究讨论宪法及法律问题的文章,见诸多种报刊。

——改编自李学智《民国初年的法治思潮》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代法律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特点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民国初年革命党人、社会各界人士对法律所持的态度。
2024-02-24更新 | 93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2024届第一中学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考前演练(二)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史料一   汪遵的《汴河》诗:“隋皇意欲泛龙舟,千里昆仑水别流。还待春风锦帆暖,柳阴相送到迷楼。”

史料二   李敬方的《汴河直进船》诗:“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脂膏是此河。”

史料三   唐代诗人皮日休《汴河怀古》诗:“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材料二   

贯通东西的隋唐大运河通济渠段自西北方向的河南永城进入淮北市往东南经过铁佛、百善、四铺三个乡镇流入宿州,全长41.5公里,沿线发现各类文化遗产点20多处。其中柳孜运河遗址、百善运河遗址河堤剖面、五铺大寺庙遗址、唐宋时期村庄聚落、宗教场所遗址、古战场遗址及古墓葬等,这些珍贵的运河文化遗产如珍珠般镶嵌在运河岸边的村镇田野中,丰富了淮北市境内隋唐大运河的内涵和申遗的价值比重。

——摘自郭云修《情系大运河——大运河保护与申遗的前前后后》

(1)简析材料一中的三则史料对修筑大运河的评价。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概括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理由。
2024-02-21更新 | 125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西省九江市十校2024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郑思肖(12411318),号所南,福建人,南宋学者、画家。少时勤奋,侍父读书,明忠孝廉义,14岁中秀才,后又考取太学生。宋亡后,不肯仕元,改名“思肖”,暗寓思赵宋。他画兰不画土,人问其故,则曰:“一片中国地,为夷狄所得,吾忍画耶?”一生写爱国诗歌400余首。晚年隐居苏州,邑宰“胁以赋役”索一幅墨兰,他答曰:“头可断,兰不可得!”逝世前,将田产交托寺庙,用作祭祀家人和接济乡邻。元末直至清,多人为他作传,成为“遗民”的典范。抗日战争时期,郭沫若在《国画中的民族意识》里,称赞郑思肖是“民族意识浓烈的人”。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人大记者招待会回答台湾问题时,引用其诗作“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

——摘编自《苏州府志·郑所南小传》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郑思肖的人格内涵。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析后世研究郑思肖的价值。
2024-04-28更新 | 29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宜宾市高三下学期三模考试文科综合试卷-高中历史
9 . 【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材料   敦煌莫高窟,坐落于河西走廊的西部尽头。它的开凿从十六国时期至元代,今存洞穴492个,壁画4.5万平方米,彩色雕像2400多尊,是我国现存石窟艺术宝库中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一座。下面是与敦煌莫高窟相关的两个人物。

王圆箓(1850—1931年)1850年出生在湖北,家境贫寒,信奉道教。1897年云游到了莫高窟,四处化缘,将得来的钱财全部用来修缮莫高窟。1900年6月22日王圆箓发现了后来享誉世界的莫高窟第十七窟一一藏经洞。他步行50里赶往敦煌县城,找到了当时的敦煌县令严泽,但严泽随意打发了他。1904年,他又上书清宫,但也同泥牛入海。藏经洞的保护,就这样错过了上佳机。1907年,英国人斯坦因以捐功德钱的形式骗取了大量文物,接着世界各地的考古学家纷至沓来,一时间偷窃成风,敦煌经卷流失严重。王道士,他幻想靠自己的微薄之力保护千佛洞,靠着这些“君子”们的资助,做着卑微而伟大的事。诚然,在他手里,这个古窟添上了许多伤痕,但过错绝非一人应该承担。樊锦诗(1938——)1938年出生于北平,1958年考入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考古专业。1963年大学毕业后来到大漠戈壁中的敦煌文物研究所工作,197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樊锦诗用爱和生命践行着守护敦煌的神圣誓言,为敦煌石窟的保护和研究工作奋斗了近60个春秋。她潜心石窟考古研究,先后完成了敦煌莫高窟北朝、隋、唐代前期和中期洞窟的分期断代工作;构建“数字敦煌”,开创敦煌莫高窟开放管理新模式;在全国率先开展文物保护专项法规和保护规划建设,为敦煌莫高窟的文物和大遗址保护传承与利用作出突出贡献。获评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最美奋斗者”等荣誉称号,当选感动中国2019年度人物,被誉为“敦煌女儿”。

—摘编自刘伟《敦煌莫高窟重见天日始末》、任风《樊锦诗:“敦煌的女儿”》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敦煌莫高窟的史料价值。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造成近、现代敦煌莫高窟不同命运的原因,并谈谈你对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方面的认识。
2024-01-24更新 | 108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112世纪,中国发生了波澜壮阔的文化转型,在广阔的领域引发转变。

概述举例
文学文学上“诗家虽率意,而造语亦难。若意新语工,得前人所未道者,斯为善也”“文以载道”被提出,渗透着强烈的淑世精神如“羌管弄睛,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等宋词兴起如“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经学士风新变,疑经、新解,层出不穷,从章句训诂转向发明义理,返回到先秦的经典著作里探寻儒学思想的源头,所关注多为蒙养教育、族规家范、为官之道、佐天子而理国政等范仲淹据《易经》作《上执政书》:“‘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非知变者,其能久乎?”
史学史学评论高潮形成,道德原则成为史家品评的终极标准。官修到私撰转变,着力研究区域专门史,并更多强调“正统论”司马迁《资治通鉴》客观选择史料,考辨真伪,秉持“顺之则昌,叛之则亡”的道德之上原则

——摘编自【美】刘子健《中国转向内在:两宋之际的文化转向》

材料二   宋代形成了“内省”“精致”的“宋型文化”,新的文化模式经过沉淀和自我充实后,转而趋向稳定、内向,不仅没有导出“近代化”,而且新的意识形态凝结为一种顽固的文化类型,并从实际渗透到整个国家,宋代以后的中国文化知识在旧的基础上发生了新变化,这本身又称为传统的一部分,且其影响一直持续到20世纪初期。

——摘编自张晓淮《两宋文化转型的新诠释—读刘子健〈中国转向内在:两宋之际的文化转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文化转型的主要表现,并简析其原因。
(2)结合材料一及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二观点的理解。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