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449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20年代,美国的农业逐渐走下坡路,危机不断凸显。1900年,美国1/3的耕地是为数以百万计的马匹和骡子生产饲料的,但随着汽车取代这些牲畜,越来越多的耕地用于生产粮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粮食的巨大需求造成了一种假象,但到20世纪20年代,粮食供应激增,而农村的收入却因农产品供过于求而大幅下降。1921-1929年农产品价格指数较1920年下降了35%,农业赋税却占农民纯收入的30%以上。美国垄断资本通过银行金融机构,利用贷款剥削农民和农场,1930年负债农场从1920年的37%扩大至42%。1929年,美国农业生产率较1913年提高了26%,机械设备减少了对体力劳动者的需求,但食品价格随着利润的减少而下降,小农无法支付新设备的成本。更加不幸的是,大萧条期间,美国一些地区气候异常,干旱持续了很多年,沙尘暴增多。一位露宿街头的农民说道:“1927年我种植棉花赚了7000美元,1931年失去了所有,1932年开始流浪。”

——摘编自孙树强《伯南克的“圣杯”:1930年代美国大萧条的背景及诱因》

材料二   民国成立以来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在下降,大大低于清代平均水平。1926-1937年总平均,农业收成只相当于丰年的64.4%。1931—1935年,我国农村出现了一场深刻的农业危机,农业生产萎缩,耕地大量荒芜。这一时期,中国农产品输出贸易总指数逐年下降,1935年比1929年下降一半。而1934年农产品价格总指数比1930年下降28%。随着西方剩余农产品和工业品源源流入,现银不断从农村流向城市、海外,到1933年,全国农户大半处于负债之中,农民大批死亡。由于大众购买力萎缩,国内市场缩小,使完全依赖国内市场的民族工业如棉纺织业破产。……面对严重的危机,许多省份征收田赋不得而归,为此一些省份还征收各种杂税和提高税率。财政当局还实行新进口税则,降低税率,推动进口品汇价倾销。而此时中国共产党直面农村突出问题并开展土地革命,通过农民运动和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对中国农村展开了全面改造。

——摘编自符长泉《三十年代中国农业危机及其影响》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农业危机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农业危机与中国农业危机表现的异同。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国共两党处理农业危机的不同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之前,文艺复兴不仅推动了欧洲思想文化领域的繁荣,还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新航路的开辟使欧洲主要商道和贸易中心由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英国利用有利的地理位置逐渐成为大西洋的航运中心。新兴资产阶级借此有利条件积极推进海外贸易。一部分封建贵族受巨额利润吸引开始转用资本主义方式经营农场、牧场或投资手工工场,这些人被称为资产阶级化的新贵族,他们都要求发展自由资本主义。而此时,英国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导致社会矛盾加剧,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最终爆发。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结成联盟,并取得革命的领导权,向封建统治者发起挑战。

——摘编自段寒冰《浅谈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原因和条件-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例》

材料二   “光荣革命”从本质上来说是尊重传统、尊重历史经验的。虽然它的确推翻了一个不得人心的老国王;但更重要的是它拥立了一个愿意服从议会的新国王。“君主立宪制”的历史形式是“混合君主制”,即国王、贵族、人民共同管理英国,贵族在法律上的人格化是上议院,而人民在法律上的人格化则是下议院。这样就完成了从“国王的议会”逐渐演绎为“议会的国王”的转换。

——摘编自蒋娅芳《英国“光荣革命”的渐进性与法国大革命的激进性比较刍议》

(1)根据材料一、概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发生的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英国“光荣革命”的历史提炼一个论题,加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石器时代,中国已经出现了专门用于医疗的磨制石针。《黄帝内经》融合阴阳五行、经络腧穴、人体与自然相应等学说,构建了针灸学的理论基础。魏晋时期,社会动荡,因针灸便于操作,医者多加以提儡,百姓亦略知负疗;皇甫谥所撰《针灸甲乙经》是最早的体系较为完整的针灸专书。唐朝出现专门的“针师”和“灸师”,针灸成为太医署的专业之一。北宋针灸家王惟一设计制成铜人模型,作为教学和考试之用。明代,针灸学文献丰富、名家辈出。

——摘编自程莘农《中国针灸学》

材料二   民国时期,中医学处境艰难,险遭扼杀,针灸也遭到歧视和排斥。在中医科学化的背景下,重新厘定针灸知识成为时人证明中医有效性的一项重要举措。诸多医家都对针灸知识革新进行探索,如征集整理并公开民间针负秘术、改编传统针灸入门医书以便普通读者接受、运用生理解剖学论证解释经络学说等。

——摘编自陈思言《注重疗效与回归经典:民国时期针灸知识革新的路径研究》等

材料三   针灸6世纪开始传到朝鲜、日本、印度,16世纪传到欧洲。新中国成立以来,针灸学的国际影响逐渐扩大。1975年以后,应世界卫生组织的请求,北京、上海、南京等地创办针负培训班,为许多国家培养了针灸人才。201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中医针灸”入选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截至2019年.全世界已有183个国家和地区使用针灸。

——摘编自程莘农《中国针灸学》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针灸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民国时期针灸学的发展状况并分析其原因。
(3)综合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针灸学在新时代的文化价值。
2024-05-10更新 | 82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厦门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第四次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75年,早期维新派薛福成指出:“西人风气,最重条约,至于事关军国,尤当以《万国公法》一书为凭。如有阻挠公事,违例干请者,地方官不妨据约驳斥。”针对地方官员因不谙外交、不明条约,与洋人交涉则“茫然不知所措,刚柔两失其宜”,他建议将《万国公法》《通商条约》刊布各地方州县,“将来流传渐广,庶有志之士与办事之官幕书吏,咸得随时披览,一临事变,可以触类旁通,援引不穷矣”。

——摘编自张海鹏总主编《中国近代通史:早期现代化的尝试(1865—1895)》

材料二   1902年,梁启超撰述《新民说》指出:“民族主义者何?各地同种族同语言同宗教同习俗之人,相视如同胞,务独立自治,组织完备之政府,以谋公益而御他族是也。”除梁启超外,晚清知识分子受到欧洲各国民族建国先例的鼓舞,也纷纷提出类似主张。1903年,蒋方震在《浙江潮》上刊出《民族主义论》一文,写道:“合同种异种,以建一民族的国家,是曰民族主义。”他指出,唯有民族的国家,才能发挥其本族的特性,才能“合其权以为权,合其志以为志,合其力以为力”,从而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力战群族而胜之,其本族日滋长发达而未有已”。

——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

材料三   在整个抗战期间,全国各族人民,不分阶级阶层,不分党派团体,不论男女老幼,都被迅速动员和组织起来,以各种不同方式投身抗战。此外,分布世界各国的华侨,始终与祖国的抗战同呼吸共命运,或捐款捐物,或返回祖国直接参战,为祖国的抗战尽心尽力。其间,国内政局比较稳定,民族团结抗战气氛始终高涨。

——摘编自章开沅、朱英主编《中国近现代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早期维新派、20世纪初晚清知识分子民族意识萌发的表现及其背景。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战期间民族团结抗战气氛始终高涨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国民族意识不断觉醒的意义。
2024-05-30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河南省部分重点高中高三下学期5月考前模拟考试文科综合试题-高中历史
5 . 【中外城市化对比】

材料一:中国现代的城市化大致经历了计划经济和改革开放两个时期。计划经济时期受国家各方面政策的影响,城市化发展波动较大。改革开放后,中国国情的独特性直接决定了我国的城市化道路必须以“非典型的小城镇”和“典型的大规模城市”“两条腿”式走路,城市化的发展更多从城镇化开始,推动中国城市化不断发展。改革开放的背景下,城乡二元化体制以及户籍体制的逐步放松,农村过剩的人力资本逐渐向二三线城市迁移,但农民并不是“一次性全部进城”,他们会合理安排家庭的发展策略,既要实现家庭经济社会地位的向上流动,也要规避风险。农民进城的策略愈发具有弹性,它表现为农民在城乡之间的往返流动:一是季节性往返。农忙返乡,农闲进城或春节返乡,节后进城;二是周期性往返。年轻进城,年老返乡。三是突发性往返。在城市遭遇个人、家庭或宏观经济形势的重大变故,就业无门时可随时返回农村。形成了能进能退、可攻可守的城乡流动模式。

-王德福《走好“接力式进城”城市化道路》

材料二:二战后,伴随着实施“进口替代工业化”战略,拉美各国的发展成就辉煌。作为一种半封闭的内向经济和发展模式,初期带来的较快经济增长与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使得拉丁美洲大量农村人口在短时间内以爆炸性速度流入城市,推动其城市化进程发展。由于放任自流的人口政策,市政缺乏规划,且城市工业的发展无法吸收所有劳动力就业,无法为迁移人口提供必要的就业机会和基本的生活条件,随即出现了大批了贫民窟,造成城市化过程的混乱。1953年,学者将其归纳为“过度城市化”,其形成有多方面原因,但最直接、最根本的还在于其历史遗留的土地制度、人口政策、产业发展...从而引发大量社会问题,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摘编自王瑞民《过度与不足:拉美与中国城市化的比较与反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现代中国城市化发展特征。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时期中国和拉美不同城市化模式的成因以及对我国后续城市化发展的启示。
2024-05-23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云学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联考历史试卷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世纪末,英国经济和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英国需要扩大帝国版图,以满足工业发展对原料和市场的需求,输出资本和转移社会矛盾。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工商业资产阶级的兴起,使英国能以新的“自由贸易”的方式进行扩张。亚当·斯密在著名的《国富论》一书中便提出了自由贸易理论。这一 理论后来为大卫·李嘉图继承和发展。许多社会学家大力推崇这种新的帝国观念,主张抛弃重商主     义、推广自由贸易,但认为殖民地是缓和社会矛盾的必然选择。1820年伦敦商业资产阶级向国会递交一份由著名经济学家图克起草的请愿书,呼吁实行自由贸易。此后,格拉斯哥、曼彻斯特、爱丁堡等城市也提出了类似请愿书。19世纪上半期,随着自由贸易改革运动的胜利,“自由贸易帝国主义”理     论被英国政治家进一步发展和推广应用,自由贸易与殖民占领一起成为了英帝国扩张和管理的基本原则。19世纪中后期以来,纺织业虽然仍为英国的支柱工业,但其发展滞缓;而重工业产品的出口以猛烈的势头发展。二战后,英国、法国特别是美国在新自由主义和自由平等的旗号下,推行新殖民主义,在发展中国家大肆进行经济与文化扩张。这在很大程度上汲取了近代英国“自由贸易帝国主义”的经验。

——摘编自卢玲玲《近代英国“自由贸易帝国主义”的形成及影响》

材料二   2013年9月29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设立,此后,截至2022年底,全国先后共设立了 21个自由贸易试验区(港),形成了东西南北中协调、陆海统筹的开放新态势。21个自贸试验区累计共有28个建设方案,总计推出了3400多项改革试点任务。在总体任务和目标基本一致的前提下, 各自贸区根据自身的情况和特点,在改革试验中突出自己的特色。在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涉及国家   安全和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等问题时,我国一直坚决守住安全底线,确保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据统   计,占全国国土面积不到千分之四的自贸区(港),2021年实现进出口额6.8万亿元,同比增长 29.5%,比全国高8.1个百分点,贡献了全国进出口额的17.3%。中国海关总署根据自由贸易试验   区的改革经验,从2017年开始就在全国海关普遍推行自贸区创造的“单一贸易窗口”的做法,并提出   全国各地海关都要压缩货物通关时间的1/3,而各自贸试验区通关效率平均提高约40%。我国对外 签署的自贸协定数量在过去十年由10个增长到19个,增长了近1倍。2014年,在北京召开的亚太经   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推动了21个成员国达成《亚太经合组织推动实现亚太自贸区北京路线 图》。2016年,G20 杭州峰会推动达成《G20 全球投资指导原则》,为2017年世贸组织发起投资便利   化倡议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裴长洪《我国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十周年:基本经验和提升战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英国“自由贸易帝国主义”形成的原因,并说明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设立自由贸易区的背景,并谈谈我国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基本经验。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我国自由贸易区的发展提出一些合理建议。
2024-05-03更新 | 85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文公中学2024届高三4月检测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华盛顿会议之后,结束了日本借一战之机短期独霸中国的状况,又回到列强共同控制中国的局面,欧美列强可以不管中国的利益,但显然不能容忍日本向他们挑战。但第一次世界大战重绘了世界政治版图,列强间的实力对比发生了新的变化。一个新的国际政治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形成了,这一期间的中法关系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的。面对这样的形势,法国在口头上承认中国作为一个主权国家要求废除列强在华特权的愿望是正当的,在行动上也迫于压力做一些小小的让步,但在更多的方面,对于中国要求收回的在华利益,想尽办法拖延,如广州湾租借地。同时,又千方百计利用不平等条约,费尽心计寻求扩大自己的利益。有时甚至不顾自己大国形象,不惜采取威胁、恫吓等无赖手段。而在更多的时候,法国的让步和攫取新的利益是交错在一起进行的。

——摘编自张雪永《大革命时期的中法关系研究》

材料二   早在1949年初,法国准备承认即将诞生的新中国,希望通过和中国共产党建立关系阻止中国支持越南抗法民族解放斗争。而中共将支持民族解放运动作为自己责无旁贷的国际主义义务,在援助越南革命的问题上态度坚定,中法建交的构想也就无疾而终。朝鲜战争爆发以后,法国追随美国谴责中国“侵略”朝鲜。60年代中期,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与中国改善关系,是戴高乐奉行独立外交的一个重要表现,与中国合作使戴高乐在和两个超级大国打交道时,手中多了一些筹码。1964年,中国和法国发表建交联合公报,西方媒体将之称为“外交爆”。周恩来指出:“中法建交是国际事务中的一件大事,是在西方打断一个链条,其影响会越来越深远。”

——摘编自翟强《从隔阂到建交:一九四九年至一九六四年的中法关系》

材料三   习近平总书记在同法国总统马克龙通话时指出:“2024年,我们将迎来两国建交60周年。双方要传好历史的接力棒,坚守建交初心、赓续传统友谊,推动中法关系迈上新台阶。”中法建交为不同历史背景、文化传统、政治制度的国家间交流合作树立了典范,60年来中法关系的探索与实践塑造了“中法精神”

——摘编自卢沙野《忆六十载辉煌启新时代征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一战后法国对华政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析1949~1964年法国对华政策变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分析中法两国建交的影响,并简要谈谈你对“中法精神”内涵的理解。
2024-04-30更新 | 158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适应性月考(九)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印第安人的烟草种植一直以自己吸食、仪式用品和简单交换为主,并未形成规模种植。成规模的商业化种植是在欧洲殖民者到来之后开始的。欧洲人学会了印第安人的吸烟方式,他们认为吸烟具有治疗的功效,由此吸食美洲烟草的热潮席卷了欧洲。……17世纪上半叶弗吉尼亚的烟草种植颇为繁荣,甚至影响了粮食供给。烟草种植要进行一系列程序繁复和艰苦的劳动,这需要投入大量劳力和时间。……在巨大利润吸引下,北美南卡罗莱纳的烟草种植于1799年达到高峰,之后却急剧衰落。在市场推动和利润刺激下,短绒棉种植以惊人的速度扩展。在很短的时间里,南卡罗莱纳连绵起伏的丘陵和肥沃的山谷变成了白色的海洋。1800年左右,很多地区的烟草种植被棉花所取代。

——摘编自滕海键《环境史视野下美国南部烟草与棉花种植的兴衰演变及其原因》

材料二   托马斯·杰斐逊在起草的一份文件里说(法令)“禁止我们在我们自己的土地上用我们自己的劳动制造供我们自己使用的商品.这是英国历史上最专制的时代都无法与之相匹敌的暴政的例子”。并据此宣布,“这些法令无效时所依靠的真实根据是,英国议会没有对我们行使权力的权力。”1749年,英国经济学家乔赛亚·塔克预言,如果英属美洲殖民地在经济上感到自给自足时,它们将会起而反抗。到了18世纪70年代时,英国政府不仅对殖民地维护自身利益的呼吁置若罔闻,而且变本加厉地推行损害殖民地利益的政策,这一下子“激活”了早就存在于殖民地许多居民脑海中的独立意识,一场影响世界历史进程和改变北美13个殖民地的独立运动就这样轰轰烈烈地爆发了。

——摘编自王晓德《英国对北美殖民地的重商主义政策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17—18世纪北美地区农作物种植结构变化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美13个殖民地的独立运动”爆发的背景。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商人会馆首建于明,至清而盛。明中叶以后这种由商人所建的会馆之所以出现,是经济因素发展所带来的一系列变化进行社会整合的产物。明清时期随着社会分工的进一步扩大,全国出现了几个比较稳定而富有特色的经济生产区域,突破传统社会千百年来形成的“千里不贩樵,百里不贩米”的经济格局。宋元以后,特别是明清时期,中国社会贱商的传统有所改变,士大夫阶层对商人及其职业的鄙视、敌对转而采取认同的态度,清康熙帝曾说过“通财贸之血脉者,惟有商贸。”这一转变是各地商人会馆兴起的政治舆论基础。明清以来纵横捭阖的十大商帮,以全国为战场进行商业战争,本地商帮与客帮之间矛盾频出。一些侨居商人阶层与当地社会的隔阂还不时造成纠纷和冲突,本地商人依仗其地域和人际、文化优势,常常欺侮、排挤外来客商。而这种社会的边缘化地位又反而促进了他们的相互认知和认同。于是乡土观念浓厚的中国明清商人同籍人士各出其力,通过在客地修建富有故乡文化特色的恢宏壮丽的会馆,向人们展示本土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达到以群体力量共谋发展的目的。

——摘编自李晓琴、石涛《对明清商人会馆产生的动因探析》

材料二   近代上海的同乡会诞生于1905年反美华工禁约运动,民国时期,同乡会获得了较大发展,数量远远超过了会馆的规模。清末民初,随着新政的展开以及“社团主义”等新式社会概念的引入,很多社会中间组织都经受了早期现代化的更新与再造。较之会馆而言,同乡会内部管理民主化特征明显。同乡会一般都设有会员大会,选举理事会和监察理事会。另一方面,组织结构的科层化也是一个重大变化。比如,宁波同乡会按照会务的多寡设立了各种分工明确的专职机构。除此之外,同乡会更加注重外来人口的现实生活,还将其业务范围扩展到推行教育、提倡实业、介绍职业、调处争执、慈善救济、公共卫生等“救生”事项。

——摘编自邱国盛《同乡组织与近代上海外来人口的管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商人会馆得以发展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与会馆相比,近代同乡会的变化,并分析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说明会馆和近代同乡会设立的共同作用。
10 . 近代以来法国在国际关系中居于重要地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法国启蒙运动兴起于内忧外患的社会背景之下。在英国已经开始进行工业革命之时,法国的封建专制 主义则在路易十四的统治下达到了顶峰。在太阳王执政时期,对内大权独揽,对外扩张以争夺欧洲霸权。对外战争的巨大消耗也使得法国封建经济濒临崩溃,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资产阶级空有经济实力,却无法得到相应的政治权利,第三等级与特权阶级的矛盾日趋尖锐。而文艺复兴以来自然科学的发展使得教会的说教不攻自破,英国光荣革命的胜利更加鼓舞了法国资产阶级的信心。于是,声势浩大的思想启蒙运动在封建势力根深蒂固的法国发展开来。面对内忧外患的国情,启蒙思想家们积极宣传“理性”与“科学”作为衡量一切、判断一切的尺度,希望能够推翻旧制度,建立新体制,并提出了众多设想。而且大多数思想家都将研究的目光投向了东方,希望借鉴东方文化为自己的民族精神注入活力。

——摘编自崔婕《论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两种中国观》

材料二   一战后的英国沉迷于19世纪欧洲均势政策的成功之中,无视自己力量的衰弱和整个体系已经发生的变化,推行了扶德抑法的政策。它简单机械地以为,欧洲力量的天平向战胜国法国倾斜,那么威胁就主要 来自法国。这说明,英国在一战后确定国家间的战略利益关系时,仅仅考察了实力关系,而没有认真考虑 纳粹德国对于国际秩序的挑战。一战后英国领导人的外交政策一直停留在维持一种“虚幻”的欧洲大陆势力均衡,无视国际体系中已经发生的巨大变化。扶德抑法这样一种错误的政策,不仅没有维护和平,而且带来了它后面持续的对德绥靖政策,把法国和欧洲大陆的许多国家拖入了一场新的世界大战之中。

——摘编自宋伟《位置现实主义:一种外交政策理论》

材料三   在战后初期,法国政府为了恢复与发展经济,大力鼓励外国资本流入。在60年代初期,法国为了实现经济现代化,继续采取鼓励外资的方针,尤其是美国资本。但是从1963年开始,法国政府对于外资,尤其是美国资本开始转变态度,采取限制措施。这一政策是法国摆脱美国控制,维护法国独立这个大政策的有机组成部分。法国在抵制美国经济渗透上,主要采取了两手政策。一手是限制美国资本的投资部门与 额度,规定外国资本不得在法国任何部门与地区,获得统治控股地位。法国还在欧共体内,呼吁其他国家共同限制美国的资本。另一手是积极鼓励发展法国的科学技术,尤其是尖端技术与工业,这一政策,不仅有助于法国减少对美国的技术依赖,摆脱美国的经济控制,另一方面也极大的提高了法国自身的科技水平,加强了法国企业在世界的竞争力,扩大了法国产品的市场。

——摘编自张媛媛《论戴高乐时期法美关系的两面性》

(1)根据材料一,概括思想启蒙运动在法国发展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例举16-18世纪“东方文化”在法国传播的史实。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一战后欧洲国际关系的主要矛盾,从“扶德抑法”政策的影响角度,简析该政策为什么是“一种错误的政策”。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概括法国对美国政策的变化,并分析法国对美政策转变的原因和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