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42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众多海神信仰中,龙王信仰占据重要地位。自东汉至隋,文献中关于龙王的记载都与佛教有关。唐以前的龙王还没有成为真正的海神,更多是作为事关农耕大计的神明,活动范围主要在西域一带,而非东部沿海地区。唐以降,文献中记载各地修建龙王庙的事情很多。龙王不仅司职降雨,而且融入民众生活,成为人们面临困难时可以祈祷的神。两宋时期,龙王作为“四渎之神”,更有“奠安海国”的作用。

——摘编自乔英斐《中国龙王信仰的发生与定型》

材料二:妈祖原型是宋建隆年间出生于莆田的林氏女林默,经修道最终飞升成仙,普渡众生于苦厄之中,自飞升以来多次受到统治者的褒封和赐谕,深受民众喜爱,其保护范围不仅限于渔业和商业,甚至也涉及到政治。其神力所达范围甚广,可以从泉州地区到直隶地区,甚至于“宾丹、爪哇等国”。今日学者统计全世界妈祖庙多达2500座,分布在中国、马来西亚、日本、美国、巴西等26个国家。在许多地方,妈祖信仰早已超越了海神信仰的概念,信众甚至将其视为万能的神,类似于观音。

——摘编自应南凤《从龙王到妈祖——中国海洋社会的信仰观察》

材料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间信仰逐渐恢复,对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199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宗教工作若干问题的通知》中,正式提出“使宗教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2016年底召开的全国民间信仰工作座谈会提出,要积极引导民间信仰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进入21世纪,民间信仰所蕴含的特色文化元素逐渐得到挖掘,成为各地的特色文化产业。

——摘编自游红霞《“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视野下妈祖信仰谱系的建构》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龙王信仰形成中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妈祖信仰广泛传播的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间信仰的现实意义。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朝正式对西域展开军事行动是贞观十四年,《唐会要》记载:“交河道行军大总管侯君集平高昌国,下其郡三,县五,城二十二,户八千四十六,口三万七千七百三十八,马四千三百匹。……太宗欲以其地为州县,魏征谏曰……上不从,以其地为西州。以交河城为交河县,始昌城为天山县,田山城为柳中县,东镇城为蒲昌县,高昌城为高昌县,并为都护府,留军以镇之。”贞观十四年九月,西州宣布建立的同一个月,在吐鲁番出土文书中就见到了当月的《西州高昌县李石柱等牒上当户手实》,最后一行文字是“贞观十四年九月日户主李石住牒”。《新唐书》卷二《太宗本纪》记载“贞观十六年正月乙丑,遣使安抚西州,高昌旧官人并首望等,有景行淳直,及为乡闾所服者,使人宜共守安西都护,量拟骑都尉以下官奏闻。……戊辰,募戍西州者,前犯流死亡匿,听其自首以应募,辛未,徙天下死罪囚实西州”。

——摘编自孟宪实《北庭与唐朝的丝绸之路管理》

材料二   马其顿亚历山大帝国基本继承了波斯的传统,实行行省管理体制。但对不同地区的风俗和文化大体上采取实用的尊重态度。在小亚细亚,亚历山大宣布给予希腊人自由,到埃及后,他成了阿蒙神的儿子,到波斯后,他采用波斯礼仪,变成了波斯国王大流士三世的继承人。到他去世时,尽管努力采取措施巩固统治,试图建立一个有效的行政管理框架,但亚历山大帝国作为一个拼盘的基本局面并未得到根本改观。因此亚历山大死后,他的帝国随着共主的失去,也立刻瓦解。

——晏绍祥、赵轶欧《如何理解古代世界文明的多元与交流》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统治和管理西域地区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概括亚历山大帝国统治的特点。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上述措施的共同作用
2024-06-06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宁夏回族自治区青铜峡市宁朔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司马迁将项羽载入《史记·卷七·项羽本纪第七》,班固将项羽载入《汉书·卷三十一·陈胜项籍传第一》。在《史记》中,司马迁除了介绍项羽生平(“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以及转述项羽的言论之外,均对项羽以“字”相称,或者称其为“项王”。在《汉书》中,班固对项羽以“名”相称,很少称其为“项王”。在《史记》中,项羽的封号是“西楚霸王”,而在《汉书》中,项羽的封号是“西楚伯王”。关于项羽身死之后的记载,司马迁在《史记》中这样写道:“项王已死,楚地皆降汉,独鲁不下。汉乃引天下兵欲屠之,为其守礼义,为主死节,乃持项王头视鲁,鲁父兄乃降。始,楚怀王初封项籍为鲁公,及其死,鲁最后下,故以鲁公礼葬项王谷城。汉王为发哀,泣之而去。”在《汉书》中,班固没有如司马迁那样详细介绍汉军占领鲁地的过程,在写完项羽乌江自刎一段之后,班固仅用一句话交代了项羽的后事——“汉王乃以鲁公号葬羽于谷城”。

——摘编自张春巍《项羽生平记述差异分析—基于〈史记〉和〈汉书〉的考察》

(1)根据材料,概括《史记》和《汉书》记述项羽的差异。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史记》和《汉书》对项羽记述的因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位于胶东半岛的招远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国著名的黄金产地,有“金都天府”之称。19392月,日军侵入招远城,攻占了华北第一大金矿——玲珑金矿,直到抗战胜利后才撤出,在这期间,日军共从招远掠夺黄金16.5万吨。194011月,国民政府停发边区政府的经费,毛泽东说:“国民党用停发经费和经济封锁来对付我们,企图把我们困死,我们的困难真是大极了。”同时他认为,“把票子搞到延安来,什么东西都买不到,多搞‘通货'来比较好”。

19408月,胶东党组织正式成立“玲珑采金局”,统一领导群众采金,建立了许多金矿。与此同时,多种所有制形式的黄金生产组织建立起来,大大推动了黄金生产的迅速发展。1943年,中共北海军区组织成立了北海武工队,开展对敌军事斗争,策动玲珑金矿上伪军反正,拔掉矿上敌军据点……运送黄金的方式,都是派一个精干的营或连的兵力,战士穿着特制的衣服,将黄金放在衣袋里,每个人带上十几两,先中转运到山东分局,然后经过长途跋涉,运送到延安。据谷牧在回忆录中说:“据初步估计,山东根据地在抗日战争期间上缴黄金约有10万两之多”,而在一些地方志资料中,记载的是“13万两黄金”。

——摘编自孙健伟《“黄金抗战”——胶东抗日根据地的黄金斗争与运金延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黄金抗战”的背景及其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黄金抗战”的意义。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洪武年间,儒家经典及有关书籍成为当时出版物中的大宗。此外,政府的法令和记载典章制度的书籍也是当时最重要的出版物之一。明中叶之后书籍的印刷范围日益广泛,医书、日用便览、童蒙读本等日用参考书也都大量刻印出来,文学书籍的出版数量之大,品种之多,超越前代。明代刻书地点分布很广,最为著名的有福建建阳、南京、苏州。明代的图书出版主要仍是雕版印刷,刻书事业的经营者仍像唐末五代以来一样,包括政府官刻和私人两种,私人又分私家刻书和书坊刻书。书籍附图,到了明代更为盛行和精妙,书坊把精美的绘画当成吸引读者购买书籍的重要手段之一。

——摘编自南炳文《明史》

材料二:大革命以前的法国,狄德罗(1713-1784)和达郎贝尔(1717-1783)的《百科全书》以其新颖观念和广泛传播冲破王政时期书业管理制度的藩篱,催生了近代出版业。在18世纪80年代初期,英国伦敦成了世界书籍之都;一年一度的盛大书市吸引全欧书商汇集在德国菜比锡。出版业不断推出新产品,赢得市场;出版业借助欧洲大陆日益发展的工业化和扫盲教育的成果,将自己的影响扩展到几乎全体居民,大众文化于1860年至1880年之间在英国、法国和美国出现。到了1905年,巴黎的一本书印数可达十万,而在1912年的德国火车站候车室就有书籍由售了。

——摘编自莫里耶《突飞猛进的一百年——从欧洲近代出版业的诞生到大众文化的勃兴》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代出版业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世纪末到20世纪初欧洲出版业发展的时代背景。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出版业对人类文明发展的作用。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摩邻国在秋萨罗国(今耶路撒冷)西南,渡太(通‘大’)碛,行二千里至其国。其人黑,其俗犷。少米麦,无草木,马食干鱼,人餐鹘莽。鹘莽即波斯枣也。瘴(毒)痈(皮肤或皮下组织化脓性炎症)特甚诸国。

——摘编自【唐】杜环《经行记》

材料二   东非宋朝钱币出土统计表(单位:枚)

国家名称出土地点钱币总数量宋朝钱币数量
索马里摩加迪沙4414
布腊瓦21
梅尔卡10
肯尼亚给地32
安哥瓦那65
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10
桑给巴尔岛236156
马菲亚岛93
基尔瓦岛2825
总计330206

——根据马文宽《非洲出土的中国钱币及其意义》编制

材料三   1413年,郑和访问了“去中国绝远”的“麻林国”(今肯尼亚马林迪),1415年,“麻林遣使附船来中国贡献麒麟(长颈鹿)”,引起轰动。永乐帝(明成祖朱棣)极为喜悦亲往奉天门主持欢迎仪式,接受“麻林国及诸番国进麒麟、天马、神鹿等物”,并允许其在明朝境内交易。

——摘编自《明史·成祖本纪》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经行记》中的记载和东非出土的宋朝钱币的史料价值。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明朝与“麻林国”的交往内容及其实质。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伴随着汉朝对匈奴的战争,中原水利技术首先在汉军的军事要塞以及随后的屯田点被引入。《水经注》记述了敦煌人索劢率领酒泉、敦煌兵士千人到楼兰屯田,兴修水利的事迹:“敦煌索劢,字彦义,有才略……将酒泉、敦煌兵千人,至楼兰屯田。……横断注滨河(注:筑坝断河)。河断之日,水奋势激,波陵冒堤。……劢躬祷祀,水犹未减,乃列阵被杖,鼓噪讙叫,且刺且射,大战三日,水乃回减,灌浸沃衍,胡人称神。大田三年,积粟百万,威服外国。”

材料二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二师于1964年对米兰绿洲行进勘查规划中发现了米兰(西域楼兰古国)汉代水利工程遗址。自米兰河故道发现了古城堡干渠,进而追踪发现7条大型支渠,均匀地分布和控制着整个古城地区。干渠全长8.5公里,渠身一般宽10~20米,渠高3~10米。支渠总长28.4公里,渠身一般口宽3~5米,渠高2~4米。渠槽微成洼曲,小的斗、农、毛渠面积,阡陌纵横,密布于各支渠间的灌溉面积上。估计古城灌区控制面积达4.5万亩,其中曾经从事于农耕的土地约1.7万亩。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郑晓云《汉代中原水利的西传与民族融合》

(1)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代中原水利技术传入西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水经注》的记载、米兰汉代水利工程遗址的史料价值。
(3)如果想证明汉代向西域传播的水利技术来自中原,而非当地的原创或传统,可以从哪些方向研究?请简要写出研究思路。(要求:研究思路紧扣研究问题进行说明,写出相应的研究措施,表达清晰)
8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唐代在中央和地方都设有医学博士,平时在地方巡医治病救人的同时进行医学教育,唐玄宗时期制定《广济方》,要求地方官员将其中常用的药方抄写下来,张榜天下,便于在疫情暴发时照方抓药,及时治疗。唐代政府设坊隔离,各州县设立“病人坊”,对病人收容、隔离、治疗,有效切断传染源,集中力量救治病人。唐代各级政府要求及时掩埋因疫致死尸体,禁止病人家属乱抛尸体,督促和鼓励家人将死者掩埋,有效防止通过尸体的疾病传播。

唐代中央政府会在暴发疫情之后调拨粮食发给地方或开放义仓赈济灾民,同时酌情针对灾情大小减免当地百姓的赋税,用以安抚民心维持社会稳定⋯⋯《册府元龟》中记载:“其有一家长大者皆死,所余孩稚十二至襁褓者,不能自活,必至夭伤,长吏勒其近亲收养,仍官中给两月粮,也具都数闻奏。”官府规定了对遗孤的近亲收养制度,而且会予以补助两个月的口粮,用以保障这些遗孤。

——摘编自代有利《唐代防疫体制及启示》

(1)概括唐代疫情防护的主要措施。
(2)分析古代防疫对现代防疫有何启发。
2024-06-05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区泰雅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元代本着“损中国无用之费,易远方难制之物”的精神,鼓励商人从事海外贸易,其进出口货物数量和品种都倍于前代,且不断增长,呈现出繁荣发展的局面。据《大南海志》记载,元代前期经广州港进口的商品计有七类七十多种。元代后期,仅由四明(又名庆元,即今浙江宁波)进口的商品就高达二百二十四种,比元前期翻了三番。值得注意的是,在品种繁多的进口商品中,奢侈品的数量较前代有明显减少,而用于生产、生活的日用品比例大大增加。海外商品输入中国沿海港口以后,通过商贩们的转运,销往全国各地。

材料二   泉州作为元代最大的进出口港口,那里的各种货物堆积如山。江南最繁华的都市杭州,是元代最大的商品聚散地,政府在此设有市舶仓库,专门贮存从各地转运来的货物。杭州本身也是最多的消费城市,仅胡椒一项,每日销量竞达四十三担,每担重九十公斤。元大都(今北京)虽远离东南沿海贸易港口,但由于它是元朝统治中心,达官贵人、富商大贾云集于此。不论是政府,还是民间商贩,都将各国商品转运来此经销。当时的大都,凡是世界上珍稀的东西,几乎都能在这里找到,特别是来自印度的商品,如宝石、珍珠、药材和香料。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喻常森《元代海外贸易发展的积极作用与局限性》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元代海外贸易繁荣发展的表现。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代海外贸易繁荣发展的原因及其影响。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旧唐书》《新唐书》等史料均记载:唐强盛时,丝绸之路畅通无阻,包括波斯商人在内的胡商纷至沓来。他们将珍禽异兽、珠宝香料、玻璃器皿、金银货币、宗教信仰、音乐舞蹈、饮食服饰等带入中原,呈现出一派繁华景象。然而,萨珊波斯帝国却江河日下,风雨飘摇,危在旦夕。面对阿拉伯人势不可挡的政治威胁与军事进攻,萨珊国王耶兹底格德三世曾三度“遣使朝贡”,向唐朝求援。终因路途遥远,唐太宗爱莫能助。642年,阿拉伯大军在奈哈万德彻底摧毁萨珊军,攻克泰西封。耶兹底格德三世逃往中亚,651年卒于木鹿,萨珊王朝遂亡。耶兹底格德三世之子卑路斯逃至吐火罗(今阿富汗北部),求救于唐朝。为了安抚流亡的波斯王子,同时也出于对西部疆域安全的考虑,661年,唐朝在锡斯坦的首府疾陵城(今阿富汗西南部的扎兰季)设波斯都督府,拜卑路斯为都督。按照《中西交通史料汇编》第四册的记述,“唐代波斯都督府所辖境域,仅波斯东部边地而已”。翌年,卑路斯被唐高宗封为波斯王。据《册府元龟》记载,卑路斯两度“遣使访朝”,向唐高宗“献方物”,并于673年亲自来华。由于不断遭到阿拉伯人的进攻,674年卑路斯等波斯贵族入唐避难,定居长安。萨珊波斯亡国后的百余年间,唐朝对流亡、寓居、滞留于大唐境内的波斯王室后裔礼遇有加、诚信亲善。有学者认为,在新疆的一些少数民族可能就是已经融入中华文明的古波斯后裔。

——摘编自雷钰《丝绸之路见证下中国与波斯的友好关系》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与波斯友好交流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要进一步研究唐朝与波斯关系还需哪些方面的史料。
2024-05-22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三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模拟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