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94 道试题
1 . 100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总起来说是党团结带领人民不断把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推向前进的历史,其所取得的成就与进步伟大辉煌,其所经历的困难与风险也世所罕见。”这一重要论述,启发我们思考“我们党为什么总能战胜风险、力挽狂澜”这样一个重要而又严肃的问题。

——摘自欧阳淞《我们党为什么总能战胜风险力挽狂澜》


(1)根据材料一图文资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共一大与中共二大在革命目标上的不同,并分析其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事业”方面的巨大成就。结合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说明中国共产党“力挽狂澜”的重大事件?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德意志君主已夺取罗马帝国的权力,但缺乏维持官僚机构、法院和军队所需资金。当时唯一可以供选择的办法就是将地产作为服务的报酬。但是,接受者们即封臣们倾向于地产当做私人领地来管理。(后来)政权转到了封臣们手中;封臣们的地产即采邑实际上已变为私有财产。这些强有力的封建主再把他们的土地分成更小的封地,分给那些依靠他们而不是依靠国王的追随者。封建领主和封建契约,规定了彼此间的某些义务。其中最重要的是,封建领主提供封地以外,还应提供保护;而封臣则应根据当地习惯,每年服一次兵役,通常约40天。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要把西欧与同时期那些刚刚部分步入文明阶段并且变革也同样迅速的社会相比。欧洲的统治局面与非洲的局势相近,尤其是与日本的局势更为相似。日本可以说是与欧洲同期的唯一一个封建社会。而在对外扩张的兴趣上,西欧要比日本大的多,十字军东征就是一个明证。

——皮特·N·斯特恩斯《全球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封君封臣制度产生的背景,并分别说明封君和封臣的权力和义务。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一例日本政府在封建社会时期对外扩张的史实。试以10-12世纪日本的相关史实,从经济组织形式及其秩序维护、制度保障方面说明欧洲的统治局面“与日本的局势更为相似”。
2023-09-15更新 | 57次组卷 | 4卷引用:浙江省南太湖联盟高中2021-2022年高二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调研检测历史试题(二)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工业革命早期的技术进步也较少依赖纯粹的科学,而是更多地依赖技术导向的业余发明家的实践和试验。然而,工业技术的进步又催生了对于基础科学研究的兴趣,这在19世纪30年代及之后又反过来产生了基础科学发现的爆发,这些新发现很快就转化为技术进步,深刻影响了欧洲人。

                                      ——(美)杰克逊.J.斯皮瓦格尔《西方文明简史》

材料二:1870年后,工业化的德国从欧洲崛起成为欧洲经济与政治生活的一件大事。到1914年,全世界与电力有关的产业有一半来自德国,德国钢产量几乎是英国钢产量的两倍。德国超过英国,成为欧洲工业的核心地区......一些国家衰落和一些国家强大,这些因素都成为世界不稳定的根源。

                                ——摘编自(英)理查德.奥弗里《泰晤士世界历史》等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在科学与技术的关系方面,英国工业革命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不同特点?
(2)写出促使1870年后德国崛起的制度因素?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德国迅速崛起对欧洲局势的影响?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是世界现代政治制度的滥觞,不仅其“四大发明”(代议制、君主立宪制、责任内阁制、两党制)为世界政治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其渐进式政治改革模式更是确保了英国三百多年的和谐发展……美国制宪会议的代表们既希望联邦政府的权威得到有效的施展,又想防止不同利益集团对政府权力的垄断;他们既反对贵族或寡头政治,又害怕简单无序的“暴民政治”。正因为有这些忧虑,1787年宪法格外注重权力的分割与制约……在18701914年期间,法国国民收入总值几乎翻了一番,工业生产产值增产了2倍,外国投资额增加了6倍。法国的小麦出口仅次于美国和俄国,位居世界第三。经济的现代化,使工人得到实惠,小农走向稳定,都开始从思想深处拥护共和制。

——据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万绍红《共和主义与美国宪法的主要原则》、沈炼之、楼均信《法国通史简编》等改编

材料二   19世纪中期以后,英、美等国社会事务日益复杂,政府的管理职能急剧扩展,需要增设一些新的社会管理机制和一大批有较高知识水平和技能的管理人员参与管理,以提高工作效率……随着教育文化程度的提高,人们要求平等参与政府工作的愿望日益强烈,改革官员录用制度的呼声不断高涨……鉴于政党分赃制带来的行政动荡、效率低下、腐败盛行,美国国会在舆论压力下,经过多次辩论,于1883年初通过了由参议员彭德尔顿提出的文官法案。

——据潘兴明《英国文官制度及其改革》、丁则民、黄仁伟、王旭等《美国内战与镀金时代》等改编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有何重大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近代西方文官制度出现的背景和影响。
2022-12-01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台金六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5 . 制度创新是实现边疆治理的重要方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忽必烈在建立元朝统一全国的过程中,自北而南,陆续设立了岭北、辽阳……陕西、四川、甘肃、云南……江浙……征东等行政区域。起初是十一大军区,主要服务于军事控制与镇压,又兼为中央与地方间的财赋中转站和行政节制枢纽……它具有两重性质,长期代表中央分驭各地,主要为中央收权兼替地方分留部分权力,所握权力大而不专。权力分寄为朝廷集权服务,朝廷集权始终为主宰……元廷因俗设立“土官”,通过宣慰司、宣抚司、安抚司等机构,实行强制性的检括户籍、设立驿站、缴纳赋税、征调军队等。由于统治民族是来自边疆的蒙古族,他们将汉地和其他少数民族居住地都当作被征服地区,与中原王朝将边疆视为蛮夷之地的传统观念迥然不同。吐蕃地区比较特殊,基于忽必烈和帝师八思巴的特殊关系,元朝首次在吐蕃实行“政教合一”和宣政院统辖的制度,但阅户、缴税和驿站等依然如故,而且比后世对吐蕃的控制似乎更直接。

——摘编自李治安《蒙元帝国与1314世纪的中国社会秩序》

材料二   实践证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尊重历史、合乎国情、顺应民意的正确选择,是我们党经过长期探索、反复比较而做出的伟大创举。在维护国家统一、领土完整,在加强民族平等团结、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习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4928日)


(1)根据材料一,概括元朝边疆治理的主要特点。指出元朝边疆治理最重要的制度创新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这一制度创新的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述新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何历史意义?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德治思想作为“周孔之教”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远古确立后,历经几千年的演进,为社会治理提供了指导思想,其结果是社会教化程度不断提升。中国几千年历史从未间断,并且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与此大有关系……中国古代法律思想多元、丰富、领域宽广,在中国历史上,任何重大的法制变革和法律的制定,都以法律思想为指导。法律制度不断完善,法律思想也在不断丰富,在此基础上,中国古代法律体系也经历了从萌芽、形成到不断完善的发展过程。

——据周国林《中国的“德治”传统》、杨一凡《重新认识中国古代法制和法文化》改编

材料二   西方法律传统最突出的特征可能是在同一社会内部各种司法管辖权和各种法律体系的共存和竞争。这种法律层面的多元论,已经反映和强化了西方的政治和经济生活中的多元论……在西方法律传统中,法律的施行被委托给一伙特别的人们,他们或多或少在专职的职业基础上从事法律活动。

——摘编自[美]伯尔曼《法律与革命》

在法官判决之前,一个人是不能被称为罪犯的。只要还不能断定他已经侵犯了给予他公共保护的契约,社会就不能取消对他的公共保护。

——[意]贝卡里亚《论犯罪与刑罚》


(1)阅读材料一,关于中国古代的治国理念和社会治理,有三种认识可供选择讨论:①中国古代很早就产生了德治思想,并形成德治传统,始终以“以德治国”为主导,对中国制度的完善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②中国古代很早就把法作为治国的重要手段,以获取国家与社会的某种稳定性。因此,顾炎武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强调说:“法者,公天下而为之者也……”。③中国古代很早就形成了“礼法并用、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国家统治和社会治理模式。请您结合所学知识,选择其中一种观点进行阐述。(只列观点,加阐述)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基本特征。
7 . 康熙帝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封建帝王,他与他的子孙共同创造了中国历史上长达一百五十年的“康乾盛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康熙生平大事年表

时间年龄主要事迹
16541生于紫禁城,姓爱新觉罗,名玄烨
16618玄烨即位,改年号为康熙
166714亲政
167320吴三桂反于云南,“三藩之乱”爆发   
168128清军进军云南,“三藩之乱”最后平定
168330任用施琅攻占澎湖,迫使郑克塽降清
168431
168532第一次雅可萨之战
签订《尼布楚条约》
169037清军打败噶尔丹于乌兰木通
169643 亲征噶尔丹,昭莫多之战
171360册封五世班禅班禅额尔德尼
172269病逝于畅春园寝宫

材料二   康熙大帝是一个运筹帷幄、力挽狂澜的中国皇帝,具备非凡过人的雄才大略。然而,他最终却没能跨越封建体制雷池半步,他所开创的盛世王朝,与工业革命失之交臂,盛极而衰,很快滑向萧条冷落的帝国黄昏。

——摘编自王龙《天朝向左,世界向右:近代中西交锋的十字路口》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康乾盛世”的主要表现。
(2)指出材料一表格中的①处的主要事迹和②处的时间,根据材料一,概括康熙帝在维护国家统一方面所采取的举措。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康熙帝所开创的“盛世王朝……很快滑向萧条冷落的帝国黄昏”的原因。
2022-11-09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嘉兴市八校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8 . 翻开中国近代历史,可以说是在落后状态下追求民主,法制的奋斗史和在西方枪炮下追求民族独立的斗争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生不逢时,从它诞生至今已过100多年,但它仍然是人们议论的焦点,有说它如何如何的不是,并指责孙中山后来维护《临时约法》的斗争也被指斥为违法行为。这些尽管只是少数人的看法,多数人的看法还是肯定《临时约法》的积极意义。

——摘自《近代中国》第二十二辑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积极意义?

材料二   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努力国民革命,努力国民革命,齐奋斗!齐奋斗。工农学兵,工农学兵,大联合!大联合!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帝国主义,齐奋斗!齐奋斗。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国民革命成功,国民革命成功,齐欢唱!齐欢唱。

——国民革命军军歌


(2)根据材料二概括国民大革命的特点,并指出国民大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的名称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民大革命的历史意义。

材料三   日本帝国主义决定要变全中国为它的殖民地,和中国革命的现时力量还有严重的弱点,这两个基本事实就是党的新策略即广泛的统一战线的出发点。

——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1935年)


(3)材料三中的“新策略”是指中国共产党的什么方针?这一方针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哪一会议上确定的?该统一战线建立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材料四   说起1936年的中国,也发生了很多重大的事情。在中国革命和中华民族处于生死攸关的历史时刻,中国的大西北就先后发生了两件几乎堪称“扭转时局”的政治事件。

——摘自《中国的1936年:两种命运的决战》


(4)材料四中1936年中国大西北发生的两个“扭转时局”的政治事件分别指什么?根据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其各自的影响。
2022-07-01更新 | 114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台州市玉环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9 . 一战激发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民主意识,二战是对殖民主义的致命打击,战后世界殖民体系土崩瓦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尊重各民族自由选择其所赖以生存的政府形式的权利。各民族中的主权和自治权有横遭剥夺者,两国俱欲设法予以恢复。

――19418月英、美两国首脑签订的《大西洋宪章》

材料二   19401941年,印度发起“个人公民不服从运动”;1942-1944年,印度发起“退出印度”全印反英运动;1945年,印度爆发848次工人罢工;1946年增至1600次;1946年初,农民运动掀起高潮。

(印度各地爆发反英起义时)英驻印总督和皇家印度军队总司令致函英国内阁请求军事力量援助。新任首相艾德礼直截了当地拒绝说:“以现行的军事力量和经济力量无力实现。”

――整理自刘震宇《试论1939―1947年英国对英属印度的政策兼谈印巴分治》

材料三   (针对1851122日路易·波拿巴发动的政变)维克多·雨果只是对政变的负责发动人作了一些尖刻的和机智的痛骂。事变本身在他笔下被描绘成了晴天的霹雳。他认为这个事变只是一个人的暴力行为……蒲鲁东呢,他想把政变描述成以往历史发展的结果。但是,在他那里关于政变的历史构想不知不觉地变成了对政变主人公所作的历史的辩护。

――[德]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英、美的主张,并分析英、美发表此种主张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概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殖民体系瓦解的原因。
(3)材料三中,马克思认为雨果和蒲鲁东在探究历史事件的原因时分别犯了怎样的错误?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探究历史事件时应坚持什么原则?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虽然“西医”和“中医”在清末已经成为习用语,不过也有人对此抱有异议。……例如1909年在由一批华人西医创办的《医学卫生报》上有文章说:“西医之入中国,几近百年,至今犹有西医之名,可耻也。日本初亦有所谓汉医,自荷兰医之输入,则有所谓兰医。维新以来,其国人之从事于医学者,类能发为新理,流声于时……日本在今日已久无汉医、兰医、洋医之名,统言之不过医学而已。未有如中国之尚有所谓中医、西医者也。呜呼,中国何日始泯西医之名词哉。”

――郑洪《名分攸关近代政制中的中西医称谓之争》

材料二   在近代中西医论战中,人们总是有意识无意识地将中医振兴与民族振兴挂上钩,这是因为中医蕴含深厚的文化传统,而文化传统中存在的一种永恒的文化精神构筑了一个民族文化的主体性……从西医东渐到今天的中医现代化,从汇通学派到今天的中西医结合,中医始终没有在吸收消化外来医学的过程中丧失自身文化特色,并在冲击中表现出鲜明的特色性、民族性、主体性,也即文化的自觉性。

——王小丁,张宗明《近代中西医论战的文化反思》


(1)指出材料一中“一批华人西医”的核心观点。结合所学分析“西医入中国,几近百年”对中国产生了怎样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中西医论战”的实质。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中医现代化”的特点。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