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4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19年北京学生在天安门前游行示威

材料二 五四运动前后,我国一批先进知识分子和革命青年, 在追求真理中传播新思想新文化,勇于打破封建思想的桎梏,猛烈冲击了几千年来的封建旧礼教、旧道德、旧思想、旧文化。五四运动改变了以往只有觉悟的革命者而缺少觉醒的人民大众的斗争状况,实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自鸦片战争以来第一次全面觉醒。经过五四运动洗礼,越来越多中国先进分子集合在马克思主义旗帜下,1921 年中国共产党宣告正式成立,中国历史掀开了崭新一页。

——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导致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概括五四运动中各社会阶层的不同斗争形式。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越来越多中国先进分子集合在马克思主义旗帜下”的因素。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五四运动的积极影响。说明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对当代学子的现实教育意义。
2 . 官员的选拔体现一个国家的治理水平。中国古代官员选拔范围在不断地走向扩大和开放,逐渐由统治阶级内部选拔发展到向全社会开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武帝即位后,改革选官制度。汉武帝创建太学,以儒家经典教授诸生,成为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武帝还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建立起地方教育系统。元光元年,建立察举制度,实行考试选拔人才。汉武帝打破商人不得为吏的旧传统,重用了一批精通本业的商人。同时,选官用人不论民族、出身,唯德、才是举。完成了由汉初的“功臣政治”向“贤臣政治”的转变,为武帝开创盛世奠定了人才基础,在中国古代选官史上具有开拓意义。

——摘编自王国民《汉武帝选官用人的改革》

材料二:隋唐开始的科举选官制度,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其中包括着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这样以来,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也就必然会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这种流动性同时为那些原来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

——摘编自胡平《试论科举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

材料三:宋代对科举制进行了整顿与改革,使之更加完善。且宋朝皇帝十分重视选拔文士治国,所以科举取士至宋朝时达到了极盛。两宋时期,进士科共开118科,录取进士42000余人。开宝六年,宋太祖在讲武殿亲自主持进士科考的复试,从此确立了殿试制度,此后又形成了乡、省、殿三级考试……为杜绝请托舞弊之风,淳化以后相继制定了锁院、糊名、誊录、磨勘等制度,从而把科举考试基本上建立在了公平竞争的基础上。

——摘编自马茜华《中国古代选官主导方式演变述论》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武帝选官制度改革的具体措施,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对隋唐政治产生的积极影响。
(3)结合材料三与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科举制达到极盛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3 . 历史上的中央与地方关系就像钟摆一样,一时摆向这边,一时摆向那边。如何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历代统治者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朝彻底废除了周朝的分封制度,全国共设36郡,后来陆续增设至40郡,郡下设县。郡、县主要官员均由朝廷任免,他们通过自战国沿用下来的“上计”制度接受中央考核。县以下又有乡、里两级基层管理组织。这样,秦王朝的统治由朝廷下至郡、县、乡、里,层层控制,国家权力自上而下延伸到社会最底层,又自下而上逐级集中到最高统治者皇帝手中。这也是秦以下中国历代王朝的基本统治模式。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为了削弱地方势力,赵匡胤便把所有的地方军队编为中央军队—禁军。派人做一些木人发给各地方作标准,凡是体格符合标准的壮丁,都编入禁军。地方剩下的都是些老弱残疾,编为厢军,他们只能修桥补路,要造反也造不起来。此外,地方自唐以来,一个大州管几个小州,叫支郡。宋代取消支郡,一个州就只能管一个州。把州郡的财政也收归中央,又规定以文人知州郡,这样,即使一个大州也不能和中央抗衡,地方就不可能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

——邓广铭等《中国古代史讲座(下)》

材料三   元朝在完成全国大统一以后,在全国范围内逐渐固定为辽阳、陕西等十个行省,成为地方的最高统治机关。行省于地方事务,无所不统,与宋地方长官行政、军事、财政三权分掌的体制相比,元的行省拥有的权力要大得多,但仍是“遵成宪以治所属,决大狱,质疑事,皆中书报可而后行。”行省制度的设置,是由当时境土辽阔、交通不便,以及蒙古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内地原来深刻的矛盾没有缓和,而民族矛盾又尖锐的形势需要所决定的。行省制度一直为后世所沿行,其区划也基本上从元代开始确立。

——整编自周良霄等《中国断代史系列·元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朝管理地方的举措。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初为削弱地方势力而采取的措施。结合所学,分析这些措施产生的积极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元代行省的主要特征。结合所学,指出行省制度创立的意义。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秦汉两朝均定鼎西北长安,漕粮多半取之于关中和山东这两个地区,漕运方向大致为东西向。这一时期,漕运属临时性的粮食运输,主要用于军事。唐代关中“所出不足养给京师,备水旱”。故唐代渐以转漕东南之粟为主,漕运基本形成了一套制度,其体系已渐趋形成。

北宋漕粮基本上都用于军事和朝官俸禄。北宋以汴河所运漕粮最多,漕运的方向完全转变为东南西北向。元代以后,政治中心主要在北方,漕运转为南北方向。明清两代,漕运制度进一步完善,朝廷已经十分重视对于漕粮的利用,将漕粮用于地方军饷和仓储、平抑粮价、赈灾备荒等方面。

材料二在中国古代,水道的最大优势在于其往来便捷、承载量大以及便于长距离运输。这便决定了在经济重心与政治中心在远距离分立南北的格局下,借用水道运输漕粮成了朝廷不二的选择。……明清两代,自明代永乐迁都北京以后,南粮北运皆通过走运河水道完成。巨量的漕粮通过运河运输,本身就意味着运河具备的运输条件、能力和优势。应该说,明清时期的运河已经具有了不可替代的性能。也正是这种性能,促成了运河经济带的形成。运河经济带不仅在于沟通南北,更重要的是这个经济带成为元明清时期最具活力、最有生机并最有辐射影响力的区域。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昊琦《南漕北运:中国古代漕运转向及其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到明清漕运发展的变化。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推动中国古代漕运不断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漕运的积极影响。
5 . 农业是人类的食品之源、生存之本,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国秦汉时期我国北方农作物栽培出现了一些新气象。根据《史记》、《汉书》等文献记载,从西域诸地传入的作物主要有首蓿、葡萄、石榴、胡麻(芝麻和亚麻)大蒜、葱、胡桃(核桃)胡豆(蚕豆)豌豆等。另外一种重要的作物高粱(非洲高粱)也是大约四世纪前后从非洲经印度传入我国的。

——整编自吴存浩《中国农业史》

材料二   嘉庆年间,“浙江各山邑,旧有外省游民,搭棚开垦,种植包芦玉米……棚厂满山相望”。道光十三年,“各处山场只开十之二三、至道光三十年时已十开六七”。从嘉庆至光绪年间,在浙江多地的方志中,均有江苏、安徽、福建诸省农民“入境租山”种植玉米的记载。玉米“但得薄土,即可播种”,“足以济荒,而人畜兼资”。

——摘编自郑楠《美洲原产作物的传入及其对中国社会影响问题的研究》

材料三   粮食安全并不是一个新话题,党和政府始终把粮食安全当成首要任务来抓,用不足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将粮食安全上升到国家安全的战略地位,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粮食安全治理体系……2014年,“中国超级杂交水稻”百亩试验田平均亩产突破1000千克,这一技术的应用为人类消除饥饿作出了突出贡献。自2016年起,中国连续向亚非拉50余国提供紧急粮食援助,惠及上千万受灾群众。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海外示范种植面积超过25万亩,技术成果示范带动超过450万亩,在温室技术、花卉种植等领域赢得国际社会的高度好评。

——摘编自赵磊《全球粮食安全与中国特色粮食安全治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战国秦汉时期我国北方食物栽培的“新气象”。结合所学,从保障北方交通畅通的角度列举西汉政府为上述“新气象”出现所采取的举措。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概括明清时期玉米引入对饮食生活带来的积极影响。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中国特色粮食安全治理”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意义。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11世纪下半叶,周公东征胜利后,在广阔的征服地域内分封其亲属子弟,拓殖建“城”,“国人”居于城内,“野人”居于城外,他们都享有一定的政治权利,国人政治身份高于野人,西周时期的“国”指天子诸侯之都城,其建设有一套理想化的标准模式。都城必置宗庙,立社稷,建高墙,是国家的象征,秦以后两千多年都城的修建往往继承了这种规划传统。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   除了军事与经济资源的互为挹注,这些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依仗宗族纽带,用祖先荣拜的繁缛礼仪,以朝贡、觐见、馈赠、通婚、封赏···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亲缘网络的伦理要求,是敦睦亲戚的孝道。于是,周人统治的机制,取得了道德的意义。

——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材料三   后世对秦始皇的这一做法,大多盛赞不已,虽然秦代仅仅持续了二世,但秦代所形成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及其所确定的以郡县制为表现形式的行政区划,却为后世历代所遵奉……(西汉初年)刘邦采用的是混合体。

——李晓杰《体国经野:历史行政区划》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西周时期都城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周代“统治机制”的内容及其基本特征。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说明秦代地方行政制度的积极影响,并指出刘邦采用的“混合体”的名称。
2023-10-10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安康市安康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除了军事与经济资源的互为挹注,这些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依仗宗族纽带,用祖先崇拜的繁缛礼仪,以朝贡、觐见、馈赠、通婚、封赏……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亲缘网络的伦理要求,是敦睦亲戚的孝道。于是,周人统治的机制,取得了道德的意义。

——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材料二   嬴政建立统一国家后,把战国时期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加以系统化、完善化,并推行于全国。这一制度主要有三个环节构成。一是建立国家元首制度,称“皇帝”;二是成立中央政府机构……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军政事务;三是建立地方行政制度。此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两千多年历代王朝统治的基本模式。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三   唐朝中央中枢机构示意图


“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最高议事机关称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画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周人统治的机制”是哪些。概括这些机制对当时的作用。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三个主要环节。秦朝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有何积极影响?
(3)写出材料三中①、②、③所对应机构的名称。依据材料三并联系所学,指出唐代宰相与汉朝比较所发生的变化并简析其作用。
2023-11-08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合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中国诞生不久,由于中国承认越南民主共和国和支持越南人民的抗法斗争,法国当时拒绝承认中国。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上,法国总理孟戴斯·弗朗斯与周恩来总理举行会谈。这次会晤,不仅对日内瓦会议的成功召开起了重要作用,而且对改善中法关系产生了积极影响,但法国仍然未承认新中国。随着欧洲一体化的发展、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中法双方都期盼改善两国关系。在戴高乐总统的推动下,19641月法方代表博马歇应约来到中国使馆与中国大使进行磋商,双方同意于1964127日同时发表建交联合公报。

——摘编自李敏《中法建交始末》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50年代法国未能承认新中国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60年代法国对华政策的变化,并说明其对法国社会进步的意义。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在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对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在较短的时间里,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加之毛泽东的理论探索是在“左“倾思想盛行的大环境下进行的,中国在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之中也经历了一些曲折。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视域下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及其当代价值》

材料二:邓小平指出:“改革首先是从农村做起的。”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之所以首先从农村开始,一方面是因为农村是受传统计划经济制度压抑较严重的社区,从相对意义上说,很多农民连温饱问题都没有得到解决,因此,在传统计划经济制度下,农村与城市是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且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农村占很大比重,使得农村的经济制度变迁可以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内进行,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也说明中国经济制度变迁的市场化方向是生产力发展所要求的方向。

——摘编自许经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制度变迁回顾与思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我国在社会主义探索过程中的“伟大成就”和“曲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推进的原因并分析其积极影响。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认识。
2023-10-09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上饶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3月月考历史试题
10 . 近代欧洲思想解放推动了欧洲社会转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复古与创新的大潮中,艺术与科学在以各自的方式表达着对自然界的热爱。近代科学一定程度上正是在这种复兴古代和热爱自然的双重作用下发现了世界与人。

——王荣江《西方科学与人文精神发展的历史关系及其启示》

材料二   启蒙运动的中心是法国。在这里,杰出的思想家被统称为哲学家,他们高举起理性的旗帜。……这些哲学家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哲学家,他们更多地致力于启迪民众而不是与学者对话;他们写作的大多是历史、小说、戏剧、讽刺文学和有关宗教、道德和政治问题的小册子,而不是正规的哲学论文。

——摘编自【关】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材料三   三权分立与美国本土政治结合,适应了资产阶级统治的需要,国家职权分为立法、司法和行政三个部门,分别由国会、最高法院和总统执掌,总统和议员由人民选举产生。……本宪法及本宪法所制定之合众国法律……皆为全国之最高法律;每个州的法官都应受其约束,而三种权力的制衡是通过模糊权力的界限,重叠权力的行使领域而实现的……众议员人数及直接税税额,应按联邦所辖各州的人口数目比例分配,此项人口数目的计算法,应在全体自由人民——包括订有契约的短期仆役,但不包括未被课税的印第安人,数目之外,再加上所有其他人口之五分之三。

——摘编自《1787年美国宪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所涉及思想解放运动的名称,并分析其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法国启蒙运动的两个代表人物并简述启蒙思想家对未来社会提出的基本政治思想。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美国1787年宪法体现的主要原则有哪些?概括美国宪法的局限性。
2023-06-29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安庆市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5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