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1 道试题
1 . 信息革命
时代近似日期信息交流方式
旧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晚期洞穴画
旧石器时代晚期以来用鼓、灯塔、烟等信号进行远距离交流
农耕时代大约公元前3000年作为固定信息的文字
大约公元前2000年字母文字
农耕文明时代政府资助的或军事的通信系统
大约公元8世纪以来木版印刷
近代以来大约公元16世纪全球世界体系;世界交通和运输体系
大约公元18和19世纪印刷用于大众交流:报纸、邮政服务
19世纪30年代电报
19世纪80年代后期电话
20世纪电子化大众媒体:无线电、电影、电视
20世纪晚期因特网、即时全球信息交流

——摘编自(美)大卫克里斯蒂安《时间地图:大历史,130亿年前至今》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围绕“信息革命与社会变迁”拟定一个论题并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结构完整)
2023-05-14更新 | 344次组卷 | 5卷引用:北京市门头沟区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2 . 历史事件之间往往充满着联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819世纪部分中外历史事件简表

序号时间(年)历史事件
1785瓦特制成改良蒸汽机
1841三元里人民抗英
1848马克思、恩格斯发表《共产党宣言》
1854美国佩里与幕府签订《日美亲善条约》
1861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签署“二一九法令”
1861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成立
1867天津机器制造局创办
1871《德意志帝国宪法》颁布
1871巴黎公社政权成立
1879易卜生发表剧本《玩偶之家》

选取表中相关联的三个信息(写出序号即可)凝练一个主题,并对其加以阐述。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位学者对公元1500年至1800年的世界历史演变历程,作出了如下总结:

在大约公元1500年至1800年间,世界各地区之间建立了广泛的联系,从而把人们带入了世界近代历史的早期阶段。近代早期阶段与公元1000年至1500年的那段历史不同,那时,东半球、西半球和大洋洲之间只有零星的交往:近代早期阶段也与公元1800年至今的现代历史不同,因为在现代历史中,民族国家、重工业、威力巨大的武器以及高效的交通和通信技术使得欧裔人口在世界的政治和经济中取得了优势地位。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根据材料,结合公元1500年至1800年的世界历史演变历程,自拟论题,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奋斗史,更是自我革命,自我超越的历史。
时间中国共产党历史上重要会议或文件内容节选(节选)
1927

中共中央紧急会议(八七会议)议程有三:

1.国际代表报告——指出党的过去错误及新的路线。

2.常委代表报告-—将来工作方针,过去我们与国际代表对于各种问题讨论得很多,并已提出草案。常委报告人已推选

3.改组中央政治局。

——根据《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整理

1941

毛泽东同志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说:……不注重研究现状,不注重研究历史,不注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应用,这些都是极坏的作风……总之,大敌当前,只有打倒了主观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才会抬头,党性才会巩固,革命才会胜利。我们应当说,没有科学的态度,即没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统一的态度,就叫做没有党性,或叫做党性不完全……。

——根据《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整理

1978

510日,中央党校内部刊物《理论动态》第60期首先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

511日,《光明日报》刊登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特约评论员文章,当日,新华社转发了这篇文章。

512日,《人民日报》和《解放军报》同时转载。


结合所学,围绕“自我革命”主题,解读上述材料。(要求:史实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始于隋唐的科举取士制度,千余年来一直是传统文化士人的进身之途……。

晚清士人对科举制时有非议,但科举制的废除被提上改革的日程则是在戊戌维新运动之中。虽然维新派明确提出“废除八股,改试策论”的主张,但不久即因戊戌政变而事实上未付诸实施。庚子事变后,科举改革的讨论又热闹起来。1901年,朝廷发布废八股时文,改试策论及永久停止武科的上谕,但并未对文科的废止问题表示意见。1904年,张之洞上奏认为,举办“新政”两年来,学堂未兴,是由于科举未停,主张分科递减科举,给一段过渡时期,使科举学堂归于一途。上奏得到批准。

1905年8月,由于日本在日俄战争中的胜利已成定局,引起中国舆论的极大关注。袁世凯、张之洞等地方督抚认为,科举已成新学的障碍,十年三科递减科举中额的方法已是缓不济急,奏请立停科举,推广学校,将育人、取才合于学校一途。这个奏折得到谕旨的批准:“著即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试,亦即停止。”至此,在中国存在了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终于宣告结束。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评析科举制度的兴衰。
2021-04-07更新 | 256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门头沟区2021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历代帝王庙帝王庙是祭祀传说时代帝王、前朝帝王及有文治武功之名臣的建筑。对传说时代“帝王”的祭祀,先秦时代已经有了,在其传说的中心活动地区或陵墓所在地举行。北魏皇帝不但对黄帝、帝尧、帝舜等进行祭祀,还对周王朝的政治人物进行祭祀。唐玄宗在都城内修建了祭祀传说时代圣君的庙,但祭祀多在那些帝王的都城所在地。宋代的帝王祭祀主要在其陵墓进行。元代时祭祀地点多在被祭祀者生前重要活动地区。明代是中国古代都城帝王庙的真正出现时期。明南京城历代帝王庙中祭祀18位历史人物,包括传说时代圣君,还有夏、商、周、汉、唐、宋、元王朝的开国君主。洪武二十一年,又增加37位名臣从祠于历代帝王庙,这些名臣有汉族,也有少数民族。徙都北京后,明世宗所建历代帝王庙祭祀的帝王与南京城历代帝王庙基本相同。清代沿袭了明代北京城历代帝王庙。顺治二年,历代帝王庙中增加了辽、金、元三代帝王及名臣,还有明代的国君与功臣。乾隆四十九年,依据国家观念、正统理念,乾隆提出中国历史上的历代王朝的历代帝王均应具有“庙享”地位,最后历代帝王庙享祀帝王达到188位,包括了中国古代历史上几乎所有王朝与绝大多数帝王,其祭祀内容发展为全面、系统、完整的国家祭祀,历代帝王庙真正成为国家的庙。

——摘编自刘庆柱《不断裂的文明史:对中国国家认同的五千年考古学解读》

从“国家认同”的角度对上述材料进行解读。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7 . 女性与社会

回首一百多年以前的中国,我们想象中的中国女性裹着小脚,受“女子无才便是德”的道德规范羁绊而闭守家中。

梁启超认为,女性强弱和国家强弱成正比。女性不是天生衰弱,其衰弱是由于缠足和不受教育这两点。他批判女性缠足,极力主张女子受教育的必要性。1900年《清议报》登载了日本的《男女交际论》,“女权”一词在中国首次出现。从清末到民初,“女权”到处传播。女性论者认为她们也拥有“人权”,重点是女性如何贡献国家,主张“尽与男子一样的义务”,“摸索新角色”,“拒绝做女国民”。

1911年辛亥革命后,“女权”的讨论汇聚到是否应该拥有参政权。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男女平等原则被写进宪法。现代中国女性因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就业率高而受世界瞩目。按2000年的人口普查,中国女性占全国就业者的45.3%。

——摘编自(日)须藤瑞代《中国“女权”概念的变迁》


依据材料和所学,解读中国历史上女性地位的变迁。(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8 . 共和国人物

习近平说: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是对人类文明进步规律的重要诠释。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前,多数中外地质专家都认为中国是贫油国。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缺少石油,只好用天然气代替石油作为汽车的燃料。毛泽东曾十分担忧地对李四光说:要进行建设石油是不可缺少的。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没有石油都转不动。李四光不相信中国没有石油,他运用自己的理论研究成果,亲自指导全国的石油普查工作,经过几年努力,找到了几百个可能的储油构造,后来在那里发现了油田。2000年,李四光作为中华40位文化名人之一,落户在“中华世纪坛”,在这个“国家先贤祠”里供全国人民瞻仰纪念;他的一帧帧画像也走进了我国的中小学校,成为千百万青少年的前进路标。

材料二   1992年,邓小平视察南方时说:判断改革开放姓“社”姓“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管理方式。


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任选一人,围绕“劳动光荣,创造伟大”,写一个人物简介,题目自拟。(要求:主题明确,史实清晰,分析全面,评价准确;字数150字左右。)
2020-04-11更新 | 253次组卷 | 4卷引用:2020届北京市门头沟区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9 . 城市与城市精神武汉、巴黎大事记(节选)

时间武汉巴黎
18—19世纪1890年,张之洞在汉阳创办湖北枪炮厂1893年,张之洞在武昌创建自强学堂1789年7月14日,法国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法国大革命开始。
1871年3月18日,巴黎爆发工人武装起义,建立了巴黎公社。
20世纪上半期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首义于武昌,成立中华民国湖北军政府。
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确定了土地革命与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1938年6—10月,武汉保卫战,毙伤日军四万余人,迫使日军停止战略进攻。此后,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1945年9月,武汉光复。
1928年8月27日,德美法英等15国在巴黎签订了《非战条约》,第一次正式宣布在国家关系中放弃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从而在国际法上奠定了互不侵犯原则的法律基础。
1940年6月14日,巴黎被德军占领。
二战期间,巴黎是法国抵抗运动的重要中心之一。
1944年8月25日,法国人民在戴高乐指挥的装甲部队协同下,解放了首都巴黎。

——根据陈会颖编著《中外历史对比年表》等整理


(1)简要概括上表两座城市“城市精神”的相同之处。
(2)有人说,精英人物铸就城市精神。也有人说,地理方位成就城市荣光。对此,你有何看法?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论述题 | 较难(0.4) |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林伯渠铜像
林伯渠(1886—1960)生于湖南临澧,1905年加入同盟会,参加过辛亥革命、二次革命等。1921年1月加入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1922年负责国民党改组工作。他参加过南昌起义、长征等。1937年任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1949年9月任新政协筹备会代理秘书长。10月1日主持开国大典。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秘书长,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林伯渠铜像矗立在三级台阶上,代表他经历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三个历史阶段。

——整理自林伯渠故居相关文字介绍等

材料二   早在大革命时期,林伯渠已经是国民党中常委,很有声望了,但作为一名普通共产党员,他严格参加所在支部的组织生活,对党组织所布置的任务,他总是不折不扣地努力去完成。当时他每月工资300余元,很大部分都交了党费。主政陕甘宁边区政府期间,他积极培育延安作风,在日记中写道“一、遵守党纪。二、戒骄傲自满。三、必须有系统的进行监督。四、坚持马列主义教育”。1949年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召开后,林伯渠又为自己拟定继续保持艰苦奋斗作风的《入城守则》:不做旧诗;不持手杖;不吸纸烟;每天挤时间读书报;每天挤时间散步;尽可能地接近实践与实践。六条“守则”充分体现了一名老共产党员的初心和执着的精神追求。

——摘编自王相坤《从国民党中常委到新中国开国大典主持人》等


(1)毛泽东曾评价林伯渠:“在历史进程中,你总站在革命的最前线”。结合材料及所学,对此进行解读。(要求: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完整。)
(2)概括林伯渠身上体现出的共产党员的优秀品格。
2021-04-12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门头沟区2021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