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50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我国古代乡村治理事实上承载统计户籍、组织生产、赋役催驱、维护治安、教化民众五大重要任务。政府管控不断深入基层、乡约政教化、乡官差役化是演变的重要趋势,呈现出政社互动的特征。总体上看,我国古代乡村治理演化是一个有继承有发展的过程,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模式与发展规律,形式上日益走向精细化,反映了政府管控的不断深入,国家政权与基层社会互动的持续加深。我国古代乡村治理和基层治理中政府与社会绝非“二元区分”,更多是“二元综合”或“二元合一”。

——摘编自王伟进陆杰华《政社互动:我国古代乡村治理的演进特征及其影响》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材料整体或者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展开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今日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阜阳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找到了革命生长的空间,通过加强地方党组织和新型革命军队建设有效嵌入基层社会动员群众,通过创建和领导苏维埃政权,重构了以基层政权为核心、群团组织和群众武装构成的新的组织体系,开创了以群众有组织的政治参与为主要特征的基层社会运行机制。……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在社会领域建设党组织,建设民主政权,改造城乡基层组织,建设各类群团组织,建设国营企业,合理设置机关事业单位,建设各种形式的群众组织、合作互助组织,把全体人民都组织到单位中来。

——摘编自刘一博《改造基层:中国共产党苏区执政的路径与成就》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史实,自拟论题,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昨日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安徽省皖江名校联盟高三下学期模拟预测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命题                                   解读
多因素的互动耦合引发成功改革若没有较强主体力量,难以确保政策的连贯性;较好的初始条件与较大的创新力度间有显著的替代关系;较复杂的外部环境并不会造成显著阻碍,反而能成为变革的驱动力;“创新力度”作为辅助条件,其大小并不必然导致改革的成败。要与其他条件协调才能生效。
强主体的改革容易成功在封建集权制国家,皇权至高无上,人治色彩浓厚,帝国权力的实际主宰者(不一定是皇帝)对于改革所持的态度就显得尤为重要。
改革措施、过程要求与创新力度相辅相成一方面,措施过少会导致失败,即未及时变革、配套措施不足,容易失败;另一方面,在弱主体的前提下,措施过多则会加速失败。这意味着成功的改革需要措施数量、主体力量和适度创新相匹配。
改革呈现历史周期率,王朝初期的改革容易成功一般来说,王朝初期的改革容易成功,所以改革要选择恰当的时机,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和贞观之治均处于王朝的前期,初期的改革更能发挥基础优势,或者及时逆转劣势。
核心条件的缺失致使改革失败失败改革的分析有四个核心条件(较差的初始条件、较弱主体力量、较少变革措施、较低执行要求)

——摘编自徐国冲潘玲珑《改革是怎样炼成的?基于中国历史上重大改革的定性比较分析》

上表是学者对中国历史上重大改革考察后提出的命题及解读,根据材料,提取一个关于变法和改革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表述成文;论述充分,史实准确)
昨日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安徽省合肥市高三下学期三模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命题解读
多因素的互动耦合引发成功改革若没有较强主体力量难以确保政策的连贯性;较好的初始条件与较大的创新力度间有显著的替代关系;较复杂的外部环境并不会造成显著阻碍,反而能成为变革的驱动力;“创新力度”作为辅助条件,其大小并不必然导致改革的成败,要与其他条件协调才能生效
强主体的改革容易成功在封建集权制国家,皇权至高无上,人治色彩浓厚,帝国权力的实际主宰者(不一定是皇帝)对于改革所持的态度就显得尤为重要
改革措施、过程要求与创新力度相辅相成一方面,措施过少会导致失败,即未及时变革、配套措施不足容易失败;另一方面,在弱主体的前提下,措施过多则会加速失败。这意味着成功的改革需要措施数量、主体力量和适度创新相匹配
改革呈现历史周期律,王朝初期的改革容易成功一般来说,王朝初期的改革容易成功,所以改革要选择恰当的时机,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和贞观之治均处于王朝的前期,初期的改革更能发挥基础优势,或者及时逆转劣势
核心条件的缺失致使改革失败失败改革的分析有四个核心条件(较差的初始条件、较弱主体力量、较少变革措施、较低执行要求)

——摘编自徐国冲、潘玲珑《改革是怎样炼成的?——基于中国历史上重大改革的定性比较分析》

上表是学者对中国历史上重大改革考察后提出的命题及解读,根据材料,提取一个关于变法和改革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表述成文;论述充分,史实准确)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空观念是指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任何一个历史事件,其构成要素都包括人、时间和空间,任何历史事件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发生的。

以下为世界近现代史上的若干关键词:

新航路开辟、光荣革命、启蒙运动、《独立宣言》、俄国农奴制改革、工业革命、美国内战、日本明治维新、资本主义制度、世界市场、《共产党宣言》、巴黎公社、第一次世界大战、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经济大萧条、罗斯福新政、两极格局、世界贸易组织
根据时空的联系,从材料中任选三个或三个以上相互关联的关键词,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内容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前后关联,史论结合)
昨日更新 | 10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阜阳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调研考试(期中)历史试题
6 . 中国古代服饰的发展是时代变迁的缩影。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古代文献中关于服饰的记载(部分)

出处内容
《礼记·深衣篇》(西汉)上衣用布四幅,表明一年有四季;下裳用布十二幅,代表一年有十二月;袖口圆弧,领子方正、意味着公正;背缝垂直,体现出诚直。
《太平广记》(唐)玄宗女寿阳公主嫁后宫诸王皆服胡服。
《宋史·舆服志》绍兴五年,高宗谓辅臣曰:“金翠为妇人服饰,不惟靡货害物,而侈靡之习,实关风化……宜申严禁。”

——摘编自张玲《中国古代服饰的文化符号内涵及制度规范》等

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一点提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要求:观点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昨日更新 | 4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A10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一个多世纪中,中国共产党领导实现了社会转折、制度转变、体制转轨、模式转换的现代化进程。中国现代化转折中体现了世界现代化的普遍规律、后发展国家现代化规律以及东方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规律,同时展现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独特的内在逻辑。中国现代化无论对现代化理论、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世界和平发展都有重大贡献。

——摘编自段治文、蔡晓卫《中国现代化的世纪转折及其规律和影响》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相关历程,围绕“中国式现代化”,自拟论题并加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7日内更新 | 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安徽省六安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一民族文化与历史之生命与精神,皆由其民族所处特殊之环境、所遭特殊之问题、所用特殊之努力、所得特殊之成绩,而成一种特殊之机构。一民族所自有之政治制度,亦包融于其民族之全部文化机构中而自有其历史性。所谓“历史性”者,正谓其依事实上问题之继续而演进。问题则依地域、人事种种实际情况而各异。

——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

结合中国古代史知识,对上述材料中的某一视角或整体予以论述。   (要求:视角鲜明,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国家相册》是新华社推出的一档微纪录片栏目。

《国家相册》部分剧集的题名和剧情简介

集数题名剧情简介
32中国寻油记60年前,因为国家缺油,北京街上曾一度出现了烧煤气和烧煤的汽车。面对国际禁运和“中国贫油论”,中国科学家和石油人发起了轰轰烈烈的石油大会战
72白菜的味道在物质匮乏的年代里,家家户户入冬都要存上几百斤的大白菜,主妇们各展绝艺把白菜做出花样来
74走,咱赶集去!起个大早,梳妆打扮,扶老携幼,赶驴拉车。赶集,是买卖,也是社交,是物质匮乏年代的狂欢,是时代变迁的缩影
82那年流行色苏式“布拉吉”,上海“假领子”。想美又不敢太美,想与众不同又不愿太不同,想“体面”又囊中羞涩。直到改革开放的春风,把街头吹得五彩斑斓
91我想对你说BP机、“大哥大”、磁卡电话,你用过吗?从“近处靠吼,远处靠走”到“一机在手,天下我有”,通讯工具日新月异
94少年大学生改革开放之初,一群被称为“神童”的少年被送入大学,这些“少年大学生”的身上既有“大科学家梦”,也背负着国家“早出人才、快出人才”的热望与压力
142(抗疫特别节目)武汉“不服周’“老子是武汉”“不服周”“不信那个邪”,武汉话里;有着武汉人的胆气
根据材料,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相关知识,选取材料整体或局部,拟定一个论题,并加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清晰)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巴黎公社革命和巴黎公社只存在了短短72天,它的活动即使在巴黎也没有真正、完全地展开,所以它只能是俄国十月革命和苏维埃俄国的预演。列宁指出:“既然存在着这种苏维埃,既然它们是政权,那在俄国也就存在着巴黎公社类型的国家。”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尔什维克)领导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实现了“全部政权归苏维埃”,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从而巩固了十月革命的成果。列宁认为,苏维埃是巴黎公社的继承者,是巴黎公社民主原则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

——摘编自林建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大视野下的巴黎公社革命和巴黎公社》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十月革命”自拟一个论题,并进行论述。(要求:论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成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