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69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93年,美国学者塞缪尔·亨廷颁发表《文明的冲突》一文,称冷战结束后,文明之间的斗争将取代意识形态斗争,成为国际舞台上的主要冲突。1996年,他直言“世界上最重要的国家绝大多数来自不同的文明,最可能逐步升级为更大规模战争的地区冲突”。亨廷顿强调,西方文明将受到所有其他文明的挑战。“文明冲突论”一经提出,就伴随着争议和批评。总的来说,学界对他的批评主要是认为他夸大了文明间对立,过分强调文明间冲突的一面。

——摘编自张旭鹏《“文明冲突论”逃蔽了冲突的本质》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评析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要求:观点明确,逻辑清晰;表述成文,史论结合)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普遍出现高涨的形势。在亚洲,继资产阶级革命后又出现五四运动、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等;在非洲,埃及爆发了反英独立运动;在拉丁美洲,虽没有广泛的暴力武装革命,但也出现了较大规模的工人罢工和农民运动。……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极大改变了世界范围内的力量对比,出现了新的政治格局。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解放事业开辟了更加广阔的道路。以民主民族革命为主要内容的革命烽火燃遍了整个亚非拉地区。二战前殖民地、附属国人口为14.5亿,总面积为7800万平方公里。到1959年,殖民地人口减少为1.6亿,面积仅剩2550万平方公里。

——摘编自王春良《新编世界现代史(1900-1988)》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7日内更新 | 51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西省上饶市横峰县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5月测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冷战后国际体系的重大演进

国际政治结构国际政治结构中两极格局的瓦解和霸权争夺的消失,整个国际形势趋于缓和。在国际市场获得统一、资本技术可以更加自由流动的情况下,发展中国家得以充分开展国际经济合作,提升经济资源配置效率。
国际经济结构国际经济结构的多元化与全球经济发展的均衡性,使得世界经济增长环境更加稳定,这为很多中小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更多的经济合作选择,提高了它们从国际经济合作中获得合理收益的机会。
国际技术结构国际技术结构的多样化与全球生产的扩展性,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通讯技术飞速发展,使得全球各地的沟通和协调非常便捷,为新兴国家参与全球生产并进而实现工业化提供了历史机遇和便捷途径。

——摘编自查晓刚《冷战后国际体系的演进与新兴国家群体性崛起》

从材料中提取信息,拟定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成文)
7日内更新 | 101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西省上饶市私立世龙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6月测历史试题

4 . 材料   即使是相隔数代的人,文字材料仍能使文明得以延续。各时代的统一性是如此紧密,古今之间的关系是双向的,由古可知今,由今可知古。“谁把思想局限于现在,谁就不能了解当今的现实”。密芝勒在《人民》一书的开篇如是说。在密芝勒之前,莱布尼茨就已着手研究历史,他说:“必须在事物过去中找到它的根源,唯有了解事物的原因,才能更好地了解其实际状况。”

对现实的曲解必定源于对历史的无知;而对现实一无所知的人,要了解历史也必定是徒劳无功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有关当今的知识往往能以一定的方式更为直接地帮助我们了解过去。古代文献所记载的情景,要依靠想象力才能拼接成形。我多次读过或叙述、描绘过战争,可在我亲身经历可怕而令人厌恶的战争之前,我又是否真正懂得“战争”一词的全部含义呢?军队被包国,国家遭惨败,究竟意味着什么呢?在我亲身感受到1918年夏秋胜利的喜悦之前,我是否真正理解“胜利”这美丽的词汇所包含的全部意义呢?最终,人们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借用日常生活经验,并加以必要的取舍,赋予新的色彩来再现历史。

——摘编自[]马克·布洛赫(历史学家的技艺》

围绕“古与今”这一主题,从表中提取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中国史知识进行阐述。
(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全球化作为历史事实,可以特指符合文化发展本性的全球化,指全球范围内各种不同的文化,通过各种形式、各种范围、各种程度、各种途径的交往与碰撞,互相影响、互相渗透、互相融通,达成某种价值共识和价值共享,促成全球性的人类文化繁荣。

——摘编自董海琳《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碰撞与交流》

材料反映了一位学者对全球化时代的文化交流与融合的认识,对此认识提出你自己的见解(赞成、质疑、修改皆可),并说明理由。(要求:见解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学卷》中指出:“地理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或自然地理环境)、经济环境(或经济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

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点看,地理环境就是存在,是物质,是人类本身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当然也是人类的意识或精神的基础。因此,从本质上和总体上说,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所起的作用是决定性的。

我(葛剑雄)认为地理环境的影响不能简单地划分为决定或不决定两种。同样的地理环境,在不同的生产方式或生产力的条件下,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同的。所以在人类的早期,也即人类基本上还只能被动地适应现成的地理环境的时候,地理环境对人类各方面的活动几乎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随着人们生产力的提高和生产方式的多样化,开始能动地利用地理环境,因而地理环境对人类具体活动的决定作用逐渐减弱。

——摘编自葛剑雄《全面正确地认识地理环境对历史和文化的影响》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世界史知识,围绕“地理环境的影响”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合理。)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发展演变历程,如表所述。

170万年前至公元前2000中华文明起源多元化、文化呈现多元化。中原华夏族率先成为文明核心,并向周边辐射
夏商周时期中华文化初创期和奠基时期。文化认同初步形成,百家争鸣局面出现
秦汉时期文化大一统趋势明显。各民族文化交流增多
隋唐时期中华文化以宏博和辉煌著称。文化的创新性、开放性、融合性突出
宋辽西夏金至元明清时期中华文化得到进一步发展。新的文化不断出现,先是中学西传,后出现西学东渐

——摘编自杨共乐《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脉络》等

根据材料,结合中国古代史,围绕“中华文化的演变”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要有原因分析、有史实依据,表达清晰)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何谓“文化自觉”?1997年费孝通在《反思·对话·文化自觉》中提出这一问题,并将其发展历程总结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文化自觉思想产生了文化差异共生共美的语境,在此语境涵盖下,其所表达的内在逻辑与时代精神的实质表现为适应不同时代需求而必须进行文化转型与文化创新。文化自觉思想的核心是民族文化的优良继承、创造生成以及在世界文化交流体系中的近代文化自觉,涉及内容广泛。简言之,不外乎处理文化的中国性与世界性、传统性与现代性的关系问题。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既互动统一,又相对独立。从源头上讲,虽然西学传入中国始于明末,但大量的东渐则在鸦片战争之后。

——摘编自孙墨等《论中国近代思想的文化自觉理路》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史的相关知识,围绕“中国近代思想文化自觉”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据充分,表达清晰。)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49年,美、英、法等12国外长在美国举行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签字仪式。之后,美国国会又通过了《共同防御援助法》,该法案确定了美国对北约的军事援助和销售政策,与马歇尔计划共同组成了美对欧政策的两个轮子,为欧洲提供安全保障。1949年1月29日,苏联发布了关于对北大西洋公约的声明,谴责北约实质是为了准备发动新的战争,镇压资本主义国家的民族解放革命和工人运动而成立起来的。沃伊泰克·马斯特尼认为,1955年西德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之后,苏联用尽外交和其他手段也没有转变西德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事实。1955年5月14日,苏联与波兰、匈牙利等八国在华沙签订了军事同盟条约,华沙条约组织成立,同北约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均势。美国军事力量不断扩大,世界范围内的不安全环境反而推动了美国资本的全球化,在原子弹的约束下,最终形成了“较为稳定的”两极对立格局。

——摘编自胡亚航《论美国资本全球化对两极格局形成的影响》

根据材料并结合世界现代史知识,任意选取一个角度,自拟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准确。)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15世纪到20世纪40年代,国际贸易不断发展演变,其阶段特征如表所示。

1518世纪中叶真正意义上的“世界贸易”开始。西班牙、葡萄牙和荷兰在国际贸易中先后居于优势地位
18世纪后期至19世纪中叶机织品成为这一时期国际贸易中最主要的工业制造品;大宗工业原料成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的主要出口产品。英国在国际贸易中居于优势地位
19世纪末至一战前国际贸易仍呈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垄断组织开始对国际贸易产生重要影响。世界日益成为一个经济整体,并形成了一个以西欧、北美国家、日本生产和出口制成品,其余国家生产和出口初级产品并进口制成品的国际分工和世界贸易格局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世界贸易额锐减并停滞不前。在制成品贸易中,机械产品和武器产品贸易所占比重迅速增加,在初级产品贸易中,矿产品和石油所占比重迅速提高。世界贸易中,欧洲的重要性降低,美国的地位上升很快

——摘编自海闻《国际贸易》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任一阶段拟定一个论题,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表达清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