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35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长城的历史看,它首先是用于军事斗争的产物,从公元前7世纪前后开始大规模修筑长城起,直至公元17世纪停止修筑为止,长城始终是作为军事防御工程而存在的。它的出现,标志着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程度的提高。

——摘编自李文龙《中国古代长城的四个历史发展阶段》

材料二   1933年长城抗战爆发,在器械精良、炮火凶猛的日军进攻下,中国军人只能以肉体血战长城。强敌叩关的历史记忆、血肉相搏的御敌现实等新旧因素的碰撞促生了“血肉长城”的新概念。

——摘编自郭丽萍《筑成我们新的长城——关于长城民族符号形成史的研究》

材料三   长城的修筑与运用,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长城文化和长城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长城精神内涵丰富,价值巨大,对于增强民族自信有着重要意义。

——摘编自姜红明、杨娟《长城精神的历史渊源与文化价值》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长城的历史演进中感悟历史,自拟论题,阐述你的历史认识。(要求:主题贯通,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成文)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886年,从日本舶来的“东洋车”开始出现在北京街头,由于不需要什么技术,大量农民进城拉洋车。调查显示,到1924年时,北京有20%的人的生活离不开人力车。北京本有深厚的行会传统和基础,但人力车夫却长期没有行会。车夫与老板的矛盾都局限在个人层面,没有上升到阶层的层面。当有轨电车开进上海、天津,并开始向北京进发时,遭到“人力车”从业人员的激烈反对。1929年,以人力车夫为主的“旧行业”与电车工会甚至发生暴力冲突。此前人力车夫常被社会视为流痞一类,而这次公开的集体行动、集体反抗,使社会开始正视他们。中国共产党也重新重视起在北京人力车夫中的组织动员工作,不久就大见成效。

——摘编自雷颐《北京人力车夫与中国现代性转型》

阅读材料,围绕“交通工具与现代性转型”,任选角度,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20世纪初,作为“小说界革命”倡导者,梁启超认为小说是一个万能之物,可以革新政治、道德、风俗,乃至可以决定国家与民族的命运。“小说界革命”口号的提出,一时间如晴空霹雳,给小说带来新的发展契机。

清末“小说界革命”部分代表作品对国家未来的畅想

小说

相关内容

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1902年)中国实施维新变法成功后成为世界强国,在五十周年庆祝大典上,西方各国诸友邦皆特派兵舰来庆贺,英国国王、皇后,日本皇帝、皇后,俄国大统领及夫人皆亲临致贺;其余列强,皆有头等钦差代一国表贺意。外宾齐集南京,好不匆忙,好不热闹
碧荷馆主人《新纪元》(1908年)故事时间设定在1999年,中国已改用立宪政体多年,有中央议院,有地方议会,政党及人民私立会社甚多。所有从前被各国租借去的地方,已一概收回,就连各国在中国的领事“早已于前六十年收回(撤回)的了”……国家每年的入息,有两千三四百兆左右。养兵费占到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各国深深忌惮中国,彼此商议、共同筹划抵制中国的发展。而中国人异常团结,各种科学也异常发达,他国难以得逞
陆士愕的《新中国》(1910年)借梦境展示立宪四十年后,街道上,马路修筑得异常宽广,两旁店铺鳞次栉比,柜台里的伙友都满脸和气,不似从前划一不二价的面孔。寻常马路中站岗的英捕、印捕(列强在租界中自辟的巡警)一个都不见,只有华捕,也都换了服式,都穿着中国警察号衣

——据王敏《“小说界革命”与民族国家意识的觉醒》等整理

阅读材料,围绕“小说‘革命’与国家命运”提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阐释。(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总书记运用历史思维,以大历史观视野,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演变机理、探究历史规律,作出的原创性贡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的创造性运用,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是对新中国外交实践的创造性升华,具有深厚历史底蕴,构成了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实践逻辑的高度统一、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自觉、历史自信和历史担当。只有坚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才能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才能推动历史车轮向着文明进步的方向前进。

——焦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实践逻辑》

根据材料,结合世界史相关知识,评析材料中的观点。(说明:可以任选一角度,也可以从材料的整体出发展开评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4-05-11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自传的演变 (部分)

两汉仅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班固《汉书·叙传》、王充《论衡·自纪》数篇。附属于史著或学术著作,旨在叙述著书原委, 附带讲述作者家世、个人经历和思想等。
魏晋南北朝三教并行,思想多元, 自传开始以独立的文体形式出现。江淹《自序》自叙生平、仕宦经历, 认为自己是“天竺缘果”“老氏清净”之人。庾信的《哀江南赋》采用骈体文,概述了自己由南至北的经历。
宰相“监修国史”制度确立,国家严禁私撰史传, 但作自传不在禁内。陆羽《陆文学自传》第一次自觉以自传命名, 自传作者主要是文人。
明中后期随着阳明心学激发的个性解放思潮的兴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自传大量涌现。剧作家还把自传写作延伸到了戏曲剧本。张瑀《还金记》中, 作者作为主角登场,全剧主要写其亲身经历。
清末民初社会新陈代谢加快, 自传传主身份显著扩大。既有文人墨客的自传创作, 如康有为在戊戌变法失败后写作的《我史》, 也有军人、医家、画家、商人参与其中,如徽商詹鸣铎叙述本人及父兄商业经营情况的《我之小史》。
20世纪三四十年代白话文成为自传写作的主流。为扩充销路, 杂志、出版社热衷于刊登、出版自传。男性自传侧重以亲历者身份描写抗战的宏大历史, 表现出强烈的民族意识。女性自传大多仍以争取男女平等、个性独立、婚姻自由为旨归。

——摘编自骆兵、徐彩云《略论古代自传写作的历史进程与特点》等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结合所学知识,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4-05-07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西南大学附属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祖国—母亲”通过“拟血缘关系”映射了个体与国家间的关系,是民族国家建构和爱国主义教育中最为常见的话语象征。下表为中外各国关于“祖国—母亲”的经典表达。

古希腊著名演说家伊苏克拉底
(前436—前338
我们在这片乐土出生,能够让至亲具名写信给我们的城市。只有我们雅典人有权利称我们的城市为奶妈、祖国和母亲。
1793年出版的
《法兰西共和教义问答》
儿子的灵魂安慰道:“母亲,不要哭泣,你的儿子为祖国而死。”祖国化身为母亲高呼:“我是共和国母亲,你的热血将为我赢来自由,也将抚慰我的伤痛。”
1941年苏联画家托依泽创作
《祖国母亲在召唤》
宣传画上的“母亲”神情严峻,目光坚定,充满激情,她正在号召她的儿女拿起武器,打败侵略者。
1925年闻一多
《七子之歌》
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
……叫我一声“澳门”!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1935年方志敏
《可爱的中国》
中国是生育我们的母亲……我们的母亲太可怜了,一个天生的丽人,现在却变成叫化的婆子!
1959年巴金
《我们伟大的祖国》
国家变了!社会变了!人也变了!这十年来我们创造了多少移山倒海的奇迹!……做儿女的并没有辜负这位返老还童的母亲,我们伟大的祖国也为了儿女们的幸福一直不停地向前飞奔。
1984年歌曲
《我和我的祖国》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我最亲爱的祖国,我永远紧依着你的心窝,你用你那母亲的脉搏,和我诉说。

——据潘祥辉《“祖国母亲”:一种政治隐喻的传播及溯源》等整理

阅读材料,从中提取相关信息,拟定一个观点并加以阐释。(要求:观点正确,持论有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4-04-12更新 | 114次组卷 | 5卷引用:重庆市渝西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4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华文明具有五个突出特性: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和平性。这其中的前三个突出性,是就中华文明的自身发展而言;后两个突出性,是就中华文明对世界发展的贡献而言。而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演进过程及其深远影响,正全面贯穿了这五个突出性。“多元一体”演进过程中形成的“家国观”“中国观”保证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多元一体”演进过程中形成的“天下观”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与和平性。

——摘编自江林昌《中华文明史上的“多元一体”格局及其深远影响》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华文明的特性”提炼观点,并加以阐释。(要求:可以就中华文明的一个或多个特性进行阐释,观点正确,论证充分,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学者考察了1718世纪欧洲和亚洲的经济状况,并对欧洲的英格兰和中国的江南地区进行了具体比较,最后得出了一个标新立异的结论:18世纪前,东西方走在一条大致相同的发展道路上,西方并没有任何明显的、完全为西方所独有的内生优势;18世纪末19世纪初,历史才来到了岔路口,东西方之间开始逐渐背离,分道扬镳。造成这种背离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美洲新大陆的开发,一是英国煤矿优越的地理位置。在这两个原因中,新大陆的作用又重于煤矿。

——据【美】彭慕兰《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提出你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2024-03-23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育才中学校、西南大学附属中学校拔尖强基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政治制度不是用你喜欢不喜欢,或是一种意识形态的标准来衡量,其实制度之“好”或“不好”,完全是由那个时代的需要决定的,是那个时代民众最迫切的要求的体现。现在有不少意识形态专家,尤其是西方理论家,把政治制度的“好”“坏”绝对化,按照他们自己的标准贴上“进步”或“落后”的标签,其实质是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宣扬自己的意识形态。但西方自己的历史也不为这种理论提供依据,罗马从共和国转变成帝国,恰恰证明政治制度的变化完全依据当时的时代需要,不存在“进步”或“退步”的问题。

——摘自钱乘旦《西方那一块土》


从材料中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的知识予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2024-02-21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主城区七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10 . 海洋观的形成与演变同海洋在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息息相关,涉及人类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西海洋观的演变

中国西方
14世纪之前春秋时期,齐国“兴渔盐之利、行舟楫之便”。古希腊狄米斯托克主张“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一切”。
汉代开辟海上丝绸之路,此后的历代统治者大多推行开放合作的海洋政策。罗马帝国提出“海洋应归罗马所有”的观点。
14世纪—19世纪中期明太祖明确下达“片板不许下海,寸货不许入番”的禁海令。清朝两次颁布禁海令。1608年,荷兰人格劳秀斯提出“海洋在本质上是不受任何国家主权的控制的,所有国家都可以自由地加以利用”。
19世纪中期—20世纪中期1874年,李鸿章提出“今则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来往自如……一国生事,诸国构煽,实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居今日而欲整顿海防,舍变法与用人,别无下手之方”。19世纪末,美国人马汉提出“海权论”,通过强大的海军力量来控制海洋通道。
20世纪中期至今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近海防御”的战略思想,维护中国海洋权益和世界和平。冷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提出由海制陆的观念,即依靠先进的海上作战平台和智能化武器,从海上对敌岸目标发动打击。

—根据王世汉《中西海洋观的变迁与反思》等整理


根据材料,自拟一个论题,至少引用材料中两条或两条以上的信息,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论据充分,表达清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