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59 道试题
1 . 【历史上的革命】

材料   小明同学参加了以“历史上的革命”为主题的班级探究学习活动,他们搜集的材料目录如下:

名称时代影响
农业革命新石器时代(约10000年前)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的生产者,农业、畜牧业开始产生
商业革命15世纪以后欧洲的贸易格局发生变化,世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科学革命16至17世纪形成了理性化的思维方式,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光荣革命17世纪英国成为第一个君主立宪制国家
工业革命18世纪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文学革命20世纪开始使用白话文,促进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成为民族文化转型契机
革命是推动历史发展进步的重要动力。围绕“历史上的革命”,任选一个或多个角度,自拟论题,展开论述。(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旧史学VS新史学

“旧史学”之精英生存论史学“新史学”之国民生存论史学
耗民智:皆为朝廷上之君若臣而作:备君王之浏览或供特殊阶级诵读。益民智:为国民而作或国民自作,供给国人以历史的全部知识;能使读者领会团体生活之意义,以助成其为一国民为一世界人之资格。
帝王家谱或王公年代记:帝王教科书,亦士大夫之怀才竭忠以事其上者所宜读者也。国民的历史或国民发达史:国民之明镜,爱国心之源泉;“国民资治通鉴”或“人类资治通鉴”。
知有个人,所重者在一人:合无数之墓志铭而成;为若干之死人作纪念碑。知有群体,所重者在一群人;叙一群人相交涉、相竞争、相团结之道;叙一群人所以休养生息、同体进化之状。
以帝室为史的中枢;舍朝廷外无可记载;专纪君主与其臣妾相交涉之事;不过记述人间一二有权力者兴亡隆替之事。以社会(国民)全体为史的中枢;民间之事,可纪者多多;必探察人间全体之运动进步,即国民全体之经历,及其相互之关系。
知有陈迹:为若干之过去事或邻猫生子之事作歌舞剧。知有今务: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得其公理公例。

注:本表主要据梁启超《新史学》一文,并适当参考《中国史叙论》和《中国历史研究法》相关内容而制作。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提取一个观点,并对其进行评价。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学者提出,从执政党的建国方略、发展模式和基本政策三个角度考察,中国社会主义的实践路径经历了实行新民主主义、效仿苏联模式、追寻赶超之路、发动继续革命和转向改革开放这五次转向。在历次转向当中,外部因素和国际环境都发挥了比较重要的作用。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中,中国或面临外部战争的压力,或面临地缘政治的抉择,对世界形势的估计、对时代前景的看法、对区域变局的反应,影响了中国发展道路的选择。

   ——摘编自萧冬连《筚路维艰:中国社会主义路径的五次选择》


提取材料中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述充分,表达清晰。)
2022-12-04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南开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文化是中国各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中创造的,对世界产生过重大影响,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一同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突出贡献。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十分悠久,无论是从明代“东学西渐”到“西学东渐”与“中学西传“的并行,还是到近代中西文化的交流,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始终是中西文化冲突与融合,输入与输出相随相伴的历史。

——摘自刘燕凌《冲突与融合: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回顾》

结合所学知识,在解读材料的基础上,围绕”中西文化”独立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运用相关史实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辽、金、元、明清的北京城址图


古代北京发展概况(部分)

时期名称概况
辽代南京936年,辽获得幽云十六州后,升幽州为南京,定为陪都。《契丹国志》记载南京析津府“户口三十万。……陆海百货,聚于其中;僧居佛寺,冠于北方。……人多技艺,秀者学读书,次则习骑射。”
金代中都1153年,海陵王完颜亮迁都燕京,定名中都大兴府,这是北京历史上第一次正式成为王朝首都。时人记载中都“宫阙壮丽” “工巧无遗力”。中都仿照北宋汴京,采用回字形相套,宫城位置居中,城内建有礼制建筑,如郊天坛、雨师坛等。
元代大都1271年,元朝建立,定都于大都。大都采取传统以宫城为中心的形式,规整方正、均齐对称,街道系依《周礼》,按经、纬设置。大都人口近百万,大街两旁,“皆有种种商店屋舍”,为“商业繁盛之城”。
明清北京1403年,明成祖下诏改北平为北京。1421年,明朝正式迁都北京。南京成为陪都,明成祖诏告天下:“继承大宝,统驭万方。”此后一直到清代,北京一直是正式都城。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中国古代史其他史实进行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有学者将中华文明史放到全球视野下考察,对中国古代史进行如下的阶段划分。


中华文明的奠基期
第一阶段邦国并立时期文明晤光初现
第二阶段夏商西周文明中心产生和发展
第三阶段春秋战国文明突破

——摘编自周国林《全球视野下中华文明演进的阶段划分与道路选择》

选取材料中的一个阶段,并结合所学先秦史知识进行说明。

7 . 制度塑造了社会架构,学者们对于政治制度的不同见解形成了多样化的“制度史观”。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所谓“制度史观”,就是从政治体制、政治形态来观察、阐述社会历史变迁。这里所理解的“政治体制”,包括政治制度和政治势力两方面。所谓政治制度,主要是政权的组织制度、人事制度和法律制度;所谓政治势力,指不同群体、集团、阶层、阶级的相互关系。前一个可以说是“制”的方面,后一点可以说是“人”的方面,“制”与“人”二者的结合,共同构成了“政治体制”。

——阎步克《波峰与波谷》

材料二   从人的角度分析人与制度的关系,人(皇帝、官吏与百姓)如何与制度周旋,所谓“周旋”包含的内容不止是如何在制度支配下活动,也包括无视与超越制度、改造制度,以及围绕制度的表述与争夺。或许可以说,是用“人(复数的)与制度的关系”(不是“制度与人的关系”)研究,补充与丰富“制度”研究。

——侯旭东《读汪桂海著<汉代官文书制度〉》

围绕材料中的观点(任选一种观点或整体),结合相关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认识(赞同反对或另有其他观点均可)。(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逻辑严密)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唐朝是少数没有大规模修筑过长城的王朝之一,有大臣曾建议唐太宗修复长城,太宗曰:“安用劳民”,一笑置之。

材料三:明朝修了十多次长城,而清朝却不修长城。康熙曾说,“昔秦兴土石之工修筑长城,我朝施恩于喀尔喀,使之防备朔方(指沙俄),较长城更为坚固。”“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是也。”

材料四:长城绵延万里,时间跨过两千年。位于密云县最北部的古北口,历史上是狼烟不绝的长城要塞。而翻开中国近代史,发生在1933年的古北口战役却气壮山河。这一年,从南方赶来的国民革命军第十七军防守北平城的东北大门古北口,与日本关东军展开了一场殊死搏杀,上演了七七事变前长城抗战中最惨烈的一场战役——古北口战役。

17军将士严阵以待官兵身负大砍刀七勇士杀敌过百,全体殉国



上述材料包含了多方面的历史信息。请你选择一个角度,自拟观点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200字左右)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郭嵩焘是清政府派往西欧的首任公便(1876-1879年),他将从上海到伦敦途中见闻记入日记《使西纪程》。日记刊行后,遭到顽固派的攻击、谩骂,书版最终被清廷中斥禁毁。1879年,郭嵩焘黯然回国,在孤独责骂中度过余生。死前他写下这样的诗句:“流传百代千龄后,定有人间识此人。”

——《使西纪程》内容节选

英国大政一总丞相迪斯雷利,其权视汉之丞相。而上下议政院亦分党相攻;居丞相之位,必议政院附和者多,乃能安其位云。

酉初登火轮车,历幸思多喀、窝多两处市镇,所至灯烛辉煌,光耀如昼,近伦敦处尤盛。街市灯如明星万点,车马滔滔,气成烟雾。

近年英、法、俄、美、德诸大国角力,创为万国公法,以信义相先,尤重邦交之谊。英吉利起极西,通地中海以收印度诸部,尽有南洋之利,而建蕃部香港,设重兵驻....以.日廓其富强之基,而绝不--逞兵纵暴,以掠夺为心。

吾谓西洋赋敛繁重,十倍中国,惟务通商贾之利,营立埔头,使其人民有居积之资,交易数万里,损益盈虚,皆与国家同其利病,是以其气常固。

马格里言:西洋诸大国皆设测绘局以觇风力。凡风起处,一点钟疾者行八十英里,而电报顷刻千里。如英国风起,即由电报通知德。法各国,俄国风起亦然。

综合上述材料提供的信息,自拟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2-11-05更新 | 137次组卷 | 3卷引用:重庆市2023届高三11月调研测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81年,天府可乐的配方诞生在重庆。为了快速扩大市场,总经理李培全探索出联合生产模式,与米易、南充等地合作,一年之内,产品遍布四川。面对广交会上的失利,李培全又耗资32万美元,从联邦德国引进年产2100万罐的罐装生产线,解决包装落后问题,生产出口的天府可乐。1988年天府可乐在中国可乐市场占有率达75%。1990年,重庆的天府可乐一举打入可乐型饮料的鼻祖美国市场。1994年,天府可乐与百事可乐合资,由于百事公司的欺诈和“雪藏”,天府可乐连年亏损,品牌在市场上几近绝迹。李培全四处呼吁对中国民族企业的保护,百事公司也利用跨国公司外交,向地方施压,违法挤占中国市场。2008年,天府可乐踏上了追讨品牌之路。2010年重庆市第五中级人民法院宣判,天府可乐配方及生产工艺等属中国天府可乐集团公司所有,百事可乐公司应停止使用并返还配方及生产工艺等资料。直到2013年天府可乐集团才拿回商标。2016年天府可乐重新上市,重庆各大媒体争相报道,许多重庆人都说:“重庆人的青春又回来了!想喝一喝是不是以前熟悉的味道。”

——摘编自胡厚均等编《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与实践》


材料提供了天府可乐公司发展的历史,请从材料中提炼一个有关企业发展的认识,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2022-10-30更新 | 176次组卷 | 3卷引用:重庆市云阳县南溪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