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秦汉至晚清二千多年间,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各有大致不变的方面,但就总的趋势而言,这些方面又并非没有变化。例如,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维持不变,但土地私有日益发展,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这些变化是平和的、渐进的和累积的,从变化迅速的现时代或短时段的眼光看,社会不免呈“停滞”或“缓进”之象,但它的内部实在又酝酿并产生了相当的变化。

——改编自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

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古代历史某一方面的“变与不变”加以阐述。(要求:自拟标题,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严密,阐述时不能抄写材料所举事例。)
2021-06-08更新 | 7074次组卷 | 66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尚品书院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唐朝时期武状元主要分布于陕西、山西、河北、山东、河南等5个省份,总体呈现出以关中平原为核心向四周扩散分布的趋势,这反映了武举制度创立之初,并未像科举制度大规模推进,加之政令传递、交通通达等局限,武状元主要集中在都城长安附近的关中平原等地。

宋代时期我国武状元仅分布在江苏、安徽、江西、浙江、福建5个省份,空间上呈现出以浙江、福建沿海交接的区域为核心向外层层递减的圈层空间格局,核心为浙江温州和福建宁德之间。主要原因一是北宋对武举重视程度不够,二是南宋定都临安(今杭州),政治、经济中心南移,中原人口大量南迁,加上高度重视武举制度,在临安以南的地区产生了武状元集聚区,如温州的平阳在这一时期就产生了15个武状元,成为名副其实的武术之乡。

明朝武状元空间分布密集区主要在苏浙皖地区,河北、陕西、青海、湖北、云南、广州、福建等省份的武状元分布较为零散。这主要是囚为明朝前期建都南京应天府,该地区成为当时明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京及其周边地区武状元的产生几率相对较高;中后期虽然定都北京,但经济中心已经南移至江浙地区,同时东南沿海存在倭患,当地习武自卫,浙江等出现了武状元之乡。

清代时期我国武状元空间分布的密集区主要分布在以北京为核心的环渤海地区,次密集区主要分布在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地区,内蒙古、宁夏、陕西、江西、福建、广东、四川、贵州等省份的武状元分布较为零散。

——摘自吴黎、马丽娜《中国历代武状元时空分布特征及成因分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武状元时空分布的时代性”为题写一篇小论文。(要求: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3-12-13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教学测评月考(二)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纵观世界历史,我们看见两条线,一条是横线,一条是纵线。横线是从分散到整体的运动趋势,终结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纵线是从低级到高级的社会发展,文明在发展中持续升华。历史运动的真实却是横向和纵向交互发展,横向发展和纵向发展相互影响,相互推动,单纯的横向和单纯的纵向都不完整。

——摘编自钱乘旦主编《新世界史纲要》

参照材料中的观点,结合世界历史的相关内容,阐述历史发展中不同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要求:围绕具体史实阐述,突出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史实准确,观点正确,表述清晰。)
2024-03-15更新 | 322次组卷 | 6卷引用:2024届云南省高三下学期一模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马克思关于现代社会发展的两个模式,即“阶级斗争模式”和“技术进步模式”。

模式阶级斗争模式技术进步模式
内容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现代社会的发展是通过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而实现的。资本的趋势是赋予生产以科学性质,而直接劳动则被贬低为只是生产过程的一个要素。随着大工业的发展,现实财富创造较少取决于劳动的时间和所耗费的劳动量,相反地取决于一般科学水平和技术进步,或者说取决于科学在生产中的应用。
依据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法国大革命
两次工业革命

——摘编自安维复《马克思关于现代社会发展的两个模式》


上述材料是马克思对现代社会发展的两种模式的定义和阐释。据此,结合世界近代史相关知识,提炼出世界近代史发展的其它模式,并进行简要阐释。(要求:提炼出一种模式,且不与材料中的两种模式重复,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2022-11-03更新 | 780次组卷 | 10卷引用:云南省德宏州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史学突破传统,历史的解释也呈现多元的趋势,如表所示是学者根据不同史观对西方早期殖民扩张和掠夺的影响作出的解释。   

史观解释
1)革命史观新航路的开辟拉开了西欧殖民扩张的序幕,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和法国相继登上了殖民舞台,在这一殖民扩张过程中,美洲的传统社会遭到灭顶之灾,大量印第安人遭到屠杀。为弥补美洲劳动力的不足,大量非洲黑人被掳掠到美洲为奴,这就是臭名昭著的黑奴贸易。黑奴贸易使非洲丧失了大批精壮劳动力,导致黑人的家园遭到破坏,非洲社会经济倒退
2)现代化史观
3)文明史观
4)全球史观
5)生态史观

——摘编自葛会伟《多元史观解读“早期殖民扩张与掠夺”》

选取表格(2)(3)(4)(5)中的任意两种史观,借鉴革命史观的解释对早期殖民扩张和掠夺的影响进行阐述。(要求:写清序号,条理清楚,史论结合)
2023-05-01更新 | 66次组卷 | 2卷引用:云南省楚雄州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美国、中国历年GDP(国内生产总值)一览表(单位:亿美元)

195119581962196619691976199220012018
美国380446725856787898461825363377101280204940
中国3285294657567841516488013248134073

——摘编自世界经济信息网


根据上表提供的信息,任选一个时期(由表中任何两个相邻或者不相邻的时间点作为起止),概括比较这一时期美国和中国经济的发展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释。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观点一:美国学者解释中国近代史,常常采用费正清的“冲击一反应”模式,即传统中国向近代中国转变,系由于西方潮流的冲击。

观点二:中国学者大都主张鸦片战争为中国近代的开始。

观点三:美国学者孔飞力却极为重视晚清的地方军事化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他认为,自太平天国运动以后,中央政府权力的缩小和名流势力的扩张,这种趋势成为咸丰朝及以后中国政治、经济的主要特征。这标志着传统国家的崩溃,中国不能再按老的模式重建,因而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摘编自(美)孔飞力《中华帝国晚期的叛乱及其敌人》


根据材料及所学中国近代史知识,就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从材料中任选出一种观点或者自拟观点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关键史实叙述准确,段落间的逻辑层次明晰。)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世界近代早期(1450年至1750年)是全球历史发展的新时代,世界历史的许多重大主题都在这个时期内出现并得到了发展。第一、许多文明之间的联系加强了;第二、世界各大文明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西欧变成了世界上最有活力的力量;第三、全球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

——据彼得·斯蒂恩等主编《世界文明史》

上述材料是学者对世界近代早期(1450年至1750年)历史重大主题的概括。据此,结合所学知识,提出世界近代早期的一个重大主题,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主题可以用材料中的观点,也可以提出新的主题,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2024-05-01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教学测评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从上古时代起,就是由水稻、小米、牛羊多种生产与生活方式,由辽河红山文化、南方良渚文化等不同类型文化共同构成。到了春秋战国,更把这一文化拓展到黄淮江汉,形成一个共同体坚实的核心。到了秦汉时代,则以“天下格局”不断吸收和消化外来文化,终于奠定“中国共同体”。到了隋唐时代,新的大一统王朝吸收了南北两方面的新成分,又一次开启了具有“天下”格局的“中国共同体”。疆域更广阔、族群更复杂的蒙元时代,过去的宋、辽、金、西夏都已融汇在这个庞大的帝国之中,因此蒙元时代可以把《宋史》《辽史》《金史》都算入“中国史”,不分彼此,一起修撰。明王朝使得南北经济重心彻底逆转,带动了西南边远地区的开发,强化了中国核心区域的文化同一性。到了清代,台湾并入州县,西南改土归流,回部、西藏、蒙古等族群和区域重新纳入版图,使得“华夏/中国”真正成为一个疆域辽阔、族群众多、文化复杂的大帝国。

——摘编自许倬云《说中国——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共同体》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个材料中提及的重要历史时期,概括其在“中国共同体”形成中的作用,并加以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连贯成文)
2024-01-15更新 | 57次组卷 | 2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照汤因比的说法,自有人类历史以来有20多种文明已经消逝了,今天存在于世界上的几种古老文明;都是在长期历史中经过筛选淘汰而传衍下来的。那些已经“消逝”或衰落下去的文明,现在都不能独立存在,有的已经成为“化石”了。然而对于人类文明的繁衍和发展,都曾是有功之臣。文明,总是不停地运动着的,各个民族之间自有了接触以来,从来没有停止过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相互交流和融合。文明在接触中,有的渐渐隐遁了,留下了生命力比较强壮的文明;文明在融合中有些东西被淘汰了,有些东西被吸收进其他文明中去,原来的文明可能会因而增加了新的因素,甚至悄悄地起了变化。文明不是死物件,是人为了生活得更好而创造的,有人的能动性寓在其中。

——摘编自陈乐民、周弘《欧洲文明的进程》

根据材料,以“文明发展”为主题,任选角度,自拟标题,运用所学世界史的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