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间

规划机关(者)

规划方案或要点

城市定位

1949年

上海市政府收缩改造

消费城市

1950年

上海市政府、苏联专家《关于上海市改建及发展前途问题意见书》

生产城市

1953年

上海市政府、苏联专家《上海市总图规划示意图》

全国轻工业中心

1956年

上海市委、市政府《上海市1956—1967年近期规划草图》

工业城市

1986年

上海市报国务院批复《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方案(修改稿)》太平洋西岸最大的经济贸易中心之一

1992年11月

上海市委、市政府《浦东新区总体规划方案》

国际大城市

1999年

上海市委、市政府《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最大的经济中心和航运中心,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

——据黄文忠主编《上海卫星城与中国城市化道路》编制

表2呈现了建国以来上海城市发展规划情况。提取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成文。)
2024-05-31更新 | 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连云港市三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大运河(宁波段)/三江口
“海外杂国,贾舶交至”

——(南宋)《四明志》

2:萧甬铁路慈溪(今慈城)火车站
1910年,浙江绅商倡募股款,抵制清廷与英国签订的借款合约,清廷迫于压力,由商办浙江省铁路有限公司兴筑萧甬铁路。
1913年,宁波至曹娥段完工。
1937年,萧山至曹娥段铺通。
1938年,为防日军进犯,拆除萧甬线轨道。
1953年,萧甬铁路重建,1959年全线通车。

——摘编自钱起远主编《宁波市交通志》

32023年宁波公交网络示意图
宁波建设“八横八纵”的公交专用道网络,并以绿道串联起沿线自然、历史和人文资源,号召居民绿色出行,缓解核心区域拥堵压力。

——摘自“浙江政务服务网”

根据材料提取关联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交通与社会变迁”为主题,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3 . 城市与社会保障

材料一古罗马城与西汉长安城平面图



(1)观察材料一中的城市平面示意图,结合所学,概括古罗马城和长安城布局的不同点。

材料二部分国家城市化进程简表

国别时间城镇化建设社会保障

美国
快速发展1880-1970年大量移民来到美国,工业革命吸引了大量人口流向城市20世纪30年代成立联邦救济署,颁布《社会保障法》《就业法》《经济危机法》
1970年以后放缓逆城市化现象,人口由大城市迁向郊区的现象日益增多福利保障过高,给政府带来了严重财政危机

英国
18世纪60年代——19世纪末非常迅速城镇人口从不到20%到发展约为75%严重滞后,沿用传统的“济贫法” ,城市人口膨胀、贫富分化、住房拥挤、各种犯罪问题凸显
20世纪以后基本实现城镇化发展速度有所放缓建立现代社会保险制度,进入到福利国家的行列出现过度发展社会保障问题

德国
1840-1914年农村劳动人口向众多的小城镇流动,城镇化发展加快现代社会保险制度逐渐产生,颁布(帝国保险法》《职员保险法》
二战后发展速度放缓社会保障完善,建成福利国家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从城镇化与社会保障关系的角度对城市化进程加以解读。要求:观点正确,逻辑清晰,多角度论述
2023-01-06更新 | 133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朝阳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三幅不同时期的世界地图

                    维也纳会议后的欧洲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和中东领土变迁示意图



                  北约和华约对峙示意图

材料二 在国际竞争中权力最大限度地集中于一个或两个国家,国家就拥有了支配国际体系的垄断权力,那么这种霸权体系就形成了。竞争机制使市场上经济力量分布和格局不断发生深刻的变化,竞争优势是流动的,是不断从一国转向另一国的。

——据[]罗伯特·吉尔平《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


结合材料一地图承载的历史信息﹐分析说明材料二的观点。
2022-11-27更新 | 306次组卷 | 2卷引用:山东省德州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如图为全球粮食安全治理的制度复合体示意图。圆圈表示主要问题区域(构成性制度),实线框表示主要影响粮食安全制度复合体的国际组织,虚线框表示方案、计划和法律协定。
2023-06-28更新 | 47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北省石家庄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如图为《1500-1775年大西洋沿岸地区人口迁移情况示意图》

   

——(英)杰弗里•巴勒克拉夫主编《泰晤士世界历史地图集》

材料二   在欧洲殖民活动的区域内,传统的印第安文化逐渐消失,被新形成的多元文化所取代。来自欧洲不同国家和民族的移民,生活在美洲各地、各部落的印第安人,以及来自非洲不同地区和部族的黑人奴隶,共同成为这种多元文化的创造者。墨西哥已经在相当大程度上成为“混血社会"。在巴西,不同种族通婚的情况更普遍。在这个混血社会中,人们因为血统而分成等级。最高等级是出生于伊比利亚半岛的白人移民“半岛人”,处在最底层的是印第安人与黑人的混血儿“桑布人”。

——摘编自齐世荣主编,刘新成、刘北成著《世界史•近代卷》

从以上材料中提取信息,结合所学知识,拟定论题,并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2023-06-27更新 | 58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苏省盐城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独具特色,其突出特点是“五千年”而“不断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石器时代古人类遗址和文化遗存分布示意图

各个氏族文化区既相互交流,又逐渐交融,为以后渐渐形成的古代中国文化共同奠定基础。

——丁季华《中国文化起源单一中心说质疑》

材料二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的兴衰变革,是因阶级斗争和统治集团的内部斗争,以及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而发生的……既有适应社会需要的调适性变迁,又有满足行政体制规范化需要的结构性变迁。

——摘编自甘泉、张海鹏、任式楠主编《从文明起源到现代化:中国历史25讲》

根据考古发现,中国畜牧业始终在中国农耕区的周边地区,许多游牧民族逐渐被农耕文化所同化。随着农耕文化的扩张,农耕文化作为中国传统农业文化的主体的格局得到进一步强化。

——摘编自付少平《中国古代农业生物资源的结构性特点》

多民族国家疆域形成的历史进程还依然延续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实现局部统一或“大一统”的各王朝都以“中国”正统王朝自居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林文勋《从“天下”到“中国”:多民族国家疆域理论解构》

材料三

   

汉字及少数民族文字“国”
结合材料和所学,以“五千年·不断裂”为题写一则短文,阐释中华文明“不断裂”的文化基因。(要求:条理清晰,史论结合,言简意赅)
2023-08-15更新 | 374次组卷 | 4卷引用:山东省东营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1 古代主要文明示意图

                                             图2 16-18世纪日益扩大的世界市场

材料二   全球史学者通过宏观综合分析指出,所谓"欧洲兴起",只是人类历史上特定时期的特定产物,从中挖掘“普世性”的文化特质只能是制造神话。他们还强调各社会之间发展具有相关性和互动性,突出影响各个社会的共同因素,认为每个社会的发展都是更为宏大的自然与社会结构运动的一部分,要淡化单一地区或国家的个性和特殊性,这样也就淡化了欧洲国家的榜样作用。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材料二关于欧洲兴起的观点。
2023-05-10更新 | 88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德州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有人把蒙古西征称之为“成吉思汗大交换”,认为蒙古西征可以与哥伦布大交换类比。阅读下面的示意图,回答问题。

图1蒙古军队西征示意图

图2新航路开辟后的物种传播
提取上述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对两个“大交换”加以解读。
2023-01-13更新 | 118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大宛在匈奴西南,在汉正西。其俗土著,耕田,田稻麦。有蒲陶酒。多善马,马汗血,其先天马子也。乌孙在大宛东北可二千里,行国,随畜,与匈奴同俗。控弦者数万,敢战。康居在大宛西北可二千里,行国,与月氏大同俗。奄蔡在康居西北可二千里,行国,临大泽,无崖,盖乃北海云。大月氏在大宛西可二三千里,居妫水北。其南则大夏,西则安息,北则康居。行国也,随畜移徙,与匈奴同俗。大夏在大宛西南二千余里妫水南。其俗土著,有城屋,与大宛同俗。善贾市。大夏民多,可百余万。其东南有身毒国。

——《史记·大宛列传》

古西域国家分布示意图


材料二   大夏即吐火罗非巴克特里亚考

论据论据出处
张骞到达大夏的时间是公元前128年,而希腊巴克特里亚政权大约在公元前139—前130年之间已被推翻。杨共乐《大月氏西迁时间考》《牛津古典辞书》
推翻希腊巴克特里亚政权的主力有:Asi、Pasiani、Tochara和Sacaruli四个部落。罗马地理学家strabo(前64—前21年)geography
“大夏”(Dat—hea)与吐火罗(Tochara)的希腊罗马读音完全一致。岑仲勉《汉书西域传地里校释》余太山《塞种史研究》
吐火罗,或曰土豁罗,曰睹货逻,元魏谓吐呼罗者。居葱岭西,乌浒河之南,古大夏地。《新唐书·西域传(下)》


(1)根据材料一,在故西域国家分布示意图中写出①②③④对应的古西域国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进行中国古代史研究时史料的不同类型。
2022-10-06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岳阳地区2023届高三10月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