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32 道试题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探索文明兴衰的一个关键点,在于理解作为文明之灵魂的文明本体精神,即任何文明都具有的精神文化观念体系和行为体系。文明本体精神是在文明生长和上升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任何文明在发展过程中,都面临着三个方面的挑战(见表)。

挑战一:如何面对自身沉淀下来的观念和风习(1)必须承传的精华部分;
(2)必须改造才可继续发挥作用的部分;
(3)必须抛弃的有害的糟粕
挑战二:如何对待他者文明(1)吸纳和引进有益的积极性成果:
(2)拒斥有害的观念;
(3)不学习但尊重只适应他者文明自身的特殊产物
挑战三:如何面向新的时代要求(1)能适应性调整和更新;
(2)进行新的创造

——摘编自刘景华《世界历史上文明兴衰之思考》

根据材料,从整体或局部任一角度自拟论题,结合世界史相关内容进行阐释。(要求:以某一文明本体为例,主题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历史动力学理论认为,社会通常是在时间递进型与空间传动型动力作用下向前发展的。时间递进常指一个社会靠自身的动力机制向前发展,而空间传动则指社会的发展是在外力的冲击和压迫下实现嬗变。在时间递进型动力作用下所实现的社会转型是其内在矛盾展开、激化、质变的结果,它给价值系统带来的往往是传统与现实、新与旧的纷争;在空间传动型动力作用下,社会的转型是在外力刺激下发生的,价值系统内部呈现的通常是内与外、中与西、自生的与舶来的冲撞与涤荡。

——摘编自李培超《社会转型与道德冲突》

根据材料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中国史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内容

出处

“广州凡矶围堤岸皆种荔枝、龙眼,或有弃稻田以种者。”

清代笔记:屈大均《广东新语》

“(泉州)为稻利薄,蔗利厚,往往有改稻田种蔗者。”

明代笔记:陈懋仁《泉南杂志》

“(松江)肆中收布之所,曰花布纱庄。布成持以易花(棉花),或即以棉纱易,辗转相乘,储其余为一家御寒具,兼佐米盐。”

清代地方志:蔡自申《金泽小志》

“(盛泽镇)居民以绸绫为业。”

清代笔记:沈云《盛湖杂录》

“(石门镇)辄募旁邑民为佣”“一夕作,佣值二铢而赢”

清代地方志:张霖《石门县志》

有学者认为,明清时期中国出现了“早期市场经济”,请运用上表材料对此观点予以说明,并指出运用这些材料研究这一问题有何局限。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传世文献记载中,湖北随州是周朝时期随国的国都。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该地发现了13座曾侯(国君)的墓葬,因此有学者提出“曾国即随国”的观点。以下为相关证据:

组别序号史料   出处相关信息
第一组曾侯宝及其夫人芈加并穴合葬墓编钟的铭文先祖南宫适因功受封南土,在曾地建邦。
曾侯宝及其夫人芈加并穴合葬墓铜缶的铭文楚王将女儿芈加嫁至随国。
第二组曾侯与墓编钟的铭文曾国是周朝开国功臣南宫适的封国。春秋时期吴国伐楚,在吴破楚入郢之战后楚昭王逃奔曾国。
《左传·定公四年》吴败楚兵于柏举,遂入郢,昭王出亡在随。
从两组证据中选择其中一组,对“曾国即随国”的观点加以论证,并说明该组证据优于另一组的理由。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东西文化接触、交流、碰撞,都曾给对方深刻的刺激和影响,在各自发展的轨迹中都曾留有对方作用的印记。

17、18世纪这两百年间,来过中国的传教士至少在1000人以上,在传教士、商人和旅行家的详细描述中,中国一片繁荣富庶,人民安居乐业,讲究道德,文明、和谐的气氛。制度完美、稳定、经久不衰。整个国家崇尚学问、重视教育,统治国家的不是贵族,而是一些有高度教养的官员,他们取得官位是通过一系列国家举行的考试获得的,这在欧洲是难以想象的。在欧洲人眼中,中国人在治国术上超过了其他所有民族。欧洲人也第一次看到孔子著作和中国经书的译本,他们发现,一个两千年前的人居然如此有见地。在欧洲人的心理上,孔子成为了18世纪启蒙时代的保护神。

——摘编自《专家武斌:中国文化曾影响了欧洲启蒙运动》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从世界近代史的角度,围绕“东西文化的交融”自行拟定一个主题,并进行论证。(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达清楚)。
2024-03-19更新 | 685次组卷 | 17卷引用:福建省福州市平潭赛尔双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竞宁元年,单于复入朝,礼赐如初,加衣服锦帛絮,皆倍于黄龙时。单于自言愿婿汉氏以自亲。元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嫱字昭君赐单于。单于欢喜,上书愿保塞上谷以西至敦煌,传之无穷,请罢边备塞吏卒,以休天子人民。……王昭君号宁胡阏氏,生一男伊屠智牙师,为右日逐王……呼韩邪死……复株累单于复妻王昭君,生二女。

——班固《汉书·匈奴传》

初,元帝时,(昭君)以良家子选入掖庭。时呼韩邪来朝,帝敕以宫女五人赐之。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呼韩邪临辞大会,帝召五女以示之。……帝见(昭君)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于匈奴。生二子,及呼韩邪死,其前阏氏子代立,欲妻之,昭君上书求归,成帝敕令从胡俗,遂复为后单于阏氏焉。

——范晔《后汉书·南匈奴列传》

根据材料,概括能确认的昭君出塞这一史实的有关信息,并据此指出利用文史料研究历史应注意的问题。
2024-03-04更新 | 169次组卷 | 5卷引用: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3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克隆”一词是英语“clone”的音译,原用于表示植物“无性繁殖”,后成为一种利用生物学手段实现“无性繁殖”的技术总称。

1935年Spemann设计的实验获得诺贝尔奖,人类由此开启了脊椎动物体细胞克隆技术的新时代。

1973年生物学家成功克隆鱼。

1996年克隆羊“多莉”诞生。

2017年世界上首例体细胞克隆猴诞生。克隆猴只是灵长类克隆技术研究的第一步,再度引发关于“克隆人”的关注和热议。

——摘编自颜婷、黄浩《体细胞克隆猴诞生引发的思考》

材料二   科学具有客观的标准性、严密理性的思维方法,使其备受尊崇。相当长时间科学知识的“确定性”和“绝对真理性”成为一种既定认识,出现科学至上现象。

——摘编自陈跃文《关于科学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思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科技与社会”这一主题自拟题目,选择一个或多个角度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清晰)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皮浪命题”是20世纪初比利时史学家亨利·皮浪就西方古代向中世纪转变的问题而提出的著名史学命题,有关该命题的争论已持续近百年,影响深远。“皮浪命题”指:日耳曼蛮族入侵并没有终结古代文明,中世纪西方的社会仍旧是具有统一性的古代地中海世界的组成部分,强调古代地中海文明在蛮族入侵之后在中世纪的延续性。但也有学者对此持反对意见,认为古典时代与中世纪社会截然不同。

围绕“皮浪命题”的讨论,提出你的观点和认识,并运用世界古代中世纪相关史实加以论述。   (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传统的说法是,因袁世凯向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顽固派官僚荣禄告密,出卖了光绪帝和维新派。荣禄为此乘火车连夜赶回北京,把该消息反馈给慈禧太后,促使其发动戊戌政变,囚禁光绪帝,捕杀维新派,导致戊戌变法以失败告终。但近几十年来,不少历史学家对此提出疑问。其理由如下:

一是,如果是袁世凯告密,当八月初六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时,其上谕中必定指名捕拿谭嗣同。因为谭是游说袁世凯围颐和园劫持慈禧太后的人,属于“逆首”,慈禧太后绝不会放过他。何以上谕中只命捉拿康有为、康广仁兄弟,没有谭嗣同?而且上谕中康有为的罪名是“结党营私,莠言乱政”,罪名较轻。如果有围园劫太后之谋,则是大逆不道,罪在不赦,上谕中,何以轻轻放过?

二是,据袁世凯《戊戌日记》记载,其在八月初五日上午觐见光绪帝后,即乘火车回天津。“抵津,日已落”,再赶到荣禄处告密,已在夜间。荣禄得知消息后,万难在当夜赶去北京,把消息反馈给慈禧太后。因为当时北京、天津之间的火车通行不久,只有白天行车,没有夜车,也缺乏夜间行车的设备、经验与技术,即使荣禄以直隶总督之尊也不可能下令加开一次夜车,而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却在八月初六日上午。

——摘编自戴逸《戊戌变法中袁世凯告密真相》


提取材料信息,论证“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与袁世凯告密无关”,并说明使用史料应注意的问题。
2024-01-02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部分校联考2024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通过与其他政治秩序的对照,我们可以勾画一幅更加精细的帝国图景。帝国至少需经历一个崛起和衰落的周期,而且还必须已开启下一个新的周期。因此,帝国存续时间较长这一标准体现在其制度革新力和再生力上,有了这两种能力,帝国的存在便不再取决于先父(们)的超凡领袖魅力。如果一个强国没有幅员辽阔的统治疆域,是不足以被称为帝国的。相比海洋帝国,疆域跨度的标准显然更适用于陆地帝国。对于海洋帝国的权力扩张而言,远比疆土的有形控制更为重要的是,它手中可供支配的资源。与主权国家相比,在帝国权力扩张、成形过程中,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因素相互交织得更紧密。这其中,军事优势这一小因素也能对帝国的崛起与衰落产生大影响。

——摘编自[德]赫尔弗里德·明克勒《帝国统治的逻辑:从古罗马到美国》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世界古代史的相关史实,围绕“帝国的崛起与衰落”这一主题,自选一个帝国,拟定论题,并进行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有理有据,条理清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