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20世纪初,作为“小说界革命”倡导者,梁启超认为小说是一个万能之物,可以革新政治、道德、风俗,乃至可以决定国家与民族的命运。“小说界革命”口号的提出,一时间如晴空霹雳,给小说带来新的发展契机。

清末“小说界革命”部分代表作品对国家未来的畅想

小说

相关内容

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1902年)中国实施维新变法成功后成为世界强国,在五十周年庆祝大典上,西方各国诸友邦皆特派兵舰来庆贺,英国国王、皇后,日本皇帝、皇后,俄国大统领及夫人皆亲临致贺;其余列强,皆有头等钦差代一国表贺意。外宾齐集南京,好不匆忙,好不热闹
碧荷馆主人《新纪元》(1908年)故事时间设定在1999年,中国已改用立宪政体多年,有中央议院,有地方议会,政党及人民私立会社甚多。所有从前被各国租借去的地方,已一概收回,就连各国在中国的领事“早已于前六十年收回(撤回)的了”……国家每年的入息,有两千三四百兆左右。养兵费占到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各国深深忌惮中国,彼此商议、共同筹划抵制中国的发展。而中国人异常团结,各种科学也异常发达,他国难以得逞
陆士愕的《新中国》(1910年)借梦境展示立宪四十年后,街道上,马路修筑得异常宽广,两旁店铺鳞次栉比,柜台里的伙友都满脸和气,不似从前划一不二价的面孔。寻常马路中站岗的英捕、印捕(列强在租界中自辟的巡警)一个都不见,只有华捕,也都换了服式,都穿着中国警察号衣

——据王敏《“小说界革命”与民族国家意识的觉醒》等整理

阅读材料,围绕“小说‘革命’与国家命运”提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阐释。(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世纪60年代中后期,英国政府谋求强化对北美13个殖民地的管理和控制。鉴于此,殖民地民众展开了一场影响深远的政治大辩论。这场政治大辩论从伸张殖民地居民的权利开始,逐步发展到否认英国对北美的宗主权,他们阐述了反对英国政策的理由,为进行革命寻找理论根据。通过这场辩论,北美民众对殖民地的地位和命运的认识更为清醒,维护自由和争取独立的信念逐渐明确。欧洲的政治哲学在辩论中转化为北美民众的常识,初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美国政治自由主义。

——摘编自李剑鸣《美国独立战争爆发前的政治辩论及其意义》

材料二   1787年美国制宪会议上出现了“弗吉尼亚方案”“新泽西方案”“康涅狄格妥协方案”。“弗吉尼亚方案”提出“各州在国会的投票权应按照各州财力贡献的大小或自由民多少的比例进行分配”,“完善中央政府的组织,国会设两院,国会外增设行政和司法机关”,试图通过一场平静的革命,把陈旧无能的体系扔在一边。而“新泽西方案”则主张统一赋予联邦国会征税权、管理商业权、司法权,同时保留邦联条例关于大小州有同等表决权的规定。此次制宪会议最终通过了“康涅狄格妥协方案”:中央的权力受到一定的限制,但不得受地方侵犯;各州立法不得与中央相违背;两院制立法机构中,众议院每州代表数目由州内自由民加上五分之三的奴隶数目决定,每州都有两名参议院代表。该制宪会议辩论进行了近4个月,最终达成的宪法草案对美国宪法、政治和社会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摘编自张友伦等《美国通史:美国的独立和初步繁荣(1775—1860)》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世纪60年代中后期英属北美殖民地开展“政治大辩论”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1787年美国制宪会议的具体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787年美国制宪会议的意义。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兼听独断”是中国古代专制君主决策的基本形式。管子说: “明主者,兼听独断,多其门户。”刘向说: “众人之智,可以测天,兼听独断,惟在一人。”所谓“兼听”,就是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这就是谋,可以扩大视听,防臣下之蒙蔽。所谓“独断”,就是在决策过程中由君主作出最后的决断,可以防止大臣专杈,维护君主专制。谋之在“兼听”,断之在“独断”,“兼听”是“独断”的基础,只有“独断”才能保障“兼听”,“独断”又是“兼听”的结果,二者是辩证统一的。

——摘编自樊有平《论中国古代专制君主“兼听独断”决策机制》


结合所学知识,从材料中提取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大同市,古称云中、平城、云州,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九大古都之一。历史上大同一直是北方中国的中心城市,其曾是秦汉名郡、北魏京华、辽金元三代陪都,明、清两代皆设大同府,因而有“一代都城,三代京华,两朝重镇”之称。千年的历史为大同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大同也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结合中国古代史相关史实,选择一到两个与大同相关的典型历史事件,自拟论题并加以论述。(要求:选择的事件典型,论题合理,史实明确,论述清晰)
2023-11-20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大同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民族古已有之,民族主义则是伴随18世纪近代西方民族国家建立的产物,是一种“现代现象”。“民族主义”一词,最早见于15世纪的德国,1836年首次被列入《牛津词典》,19世纪中叶开始被频繁使用。美国著名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民族主义是近代欧洲历史上的一种现象……直到18世纪西欧资产阶级开始分享或获得全部权力时,才呈现其近代的形式”。目前,很多学者比较认可英国学者厄内斯特·盖尔纳的民族主义定义。他认为:“民族主义首先是一条政治原则,就是认为政治的和民族的单位应该是一致的。”“民族主义作为一种情绪或者一种运动,可以用这个原则作最恰当的界定。民族主义情绪是这一原则被违反时引起的愤怒感,或者是实现这一原则带来的满足感。民族主义运动,是这种情绪推动的一场运动。”

“人们谈及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很多都是直接从18世纪的法国大革命开始,而不是从它的更远的中世纪源头开始的”。它的形成经历了一个在历史中孕育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日益壮大的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为其提供了最初的动力;伴随经济发展而来的是思想的解放,文艺复兴运动使人们摆脱神权,追求人权,为民族主义的产生准备了思想武器;当经济与政治条件都具备后,以法国大革命为标志建立的民族国家催生了最初的民族主义。

在英、法、美等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影响下,随着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建立,民族及民族国家的观念传遍欧洲,并随着欧洲国家的殖民扩张而传播到世界,民族主义由此获得了广泛的影响,具备了全球性的意义。

——摘编自宋新伟《民族主义在近代西方的缘起和蜕变》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世界近现代史知识,任选一个角度评述欧洲近代“民族主义”。(要求:评述角度明确,论据充分,所用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2023-11-19更新 | 103次组卷 | 3卷引用:山西省运城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分裂动荡,新兴地主阶级纷纷通过公布成文法来打破奴隶主贵族垄断法律的特权,为法律教育发展创造了前提条件。加之,旧有的官学教育衰落,“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学术的下沉为法律教育提供了知识和人才保障。这一时期出现了儒、墨、道、法等学派鼎立的局面,其中一批精研法律的法家学者,通过开办私学来传授法律知识。

宋代重视法律,提倡法律教育,使法律知识在民间广为传播,不管权贵还是平民都受到了法律知识的熏陶。宋朝统治者禁止民间百姓私自学习法律知识,限制平民百姓私自传播相关的法律课本。

明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将《大诰》三篇颁诸学官,作为国子监学生和科举考试的内容,乡里则由塾师教授《大诰》。清康熙亲颁十六条“上谕”,宣传法律和道德,其中写道:“敦孝弟以众人伦……和乡党以息争讼……讲法律以做愚顽,明礼让以厚风俗,务本业以定民志,训子弟以禁非为,息诬告以全良善,诚匿逃以免株连。”

清康熙十六条上谕颁布后,立即有官员编写《上谕和律集解》,逐条将其含义,然后阐明违反各条内容的行为,附以大清律应受何种惩罚。对于康熙后来发布的圣谕除逐条讲解并附有相应律文的之外,还编了诗歌在民间传颂。

——摘编自郑晓龙《从律学兴衰看传统法律教育之流变》


请以“法治与教育”为主题,任选角度,自拟标题,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国家大学简介
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坐落在意大利艾米利亚一罗马涅大区首府博洛尼亚,据说创立于公元1088年神圣罗马帝国时期,具有欧洲最古老大学的虚衔,继承了古罗马悠久的法律教学的传统。但丁、哥白尼、彼特拉克等人曾在这里学习或任教。
英国牛津大学位于英国牛津,是一所公立研究型大学,采用传统学院制。1305年之前,就非常关注数学、天文学和自然哲学。国王、诸侯、大臣和教会人员为培养教会和行政机构的法律专家,予以大力支持。
法国巴黎大学欧洲最古老的大学之一,坐落在法国首都巴黎。1208—1209年,巴黎大学制定的学院规章以及誓言得到教皇英诺森三世的承认。在中世纪末期,法国国王也通过委派学校改革者,竭力减少大学自治,限制使用特权。

——据[比利时]希尔德—德·里德一西蒙斯主编《欧洲大学史》第一卷


根据上述材料,提取信息拟定论题,并结合世界古代史的所学知识进行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023-11-02更新 | 8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大同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第二次摸底考)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中国历史书中,宋朝可算是画上过浓重一笔的王朝。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学者,对宋朝的评价大相径庭。朱熹认为“国朝文明之盛,前世莫及”。今人陈寅恪先生在《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证序》中也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年之演进,造极于两宋之世。”历史学家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中则认为“宋朝内政最腐朽,外患最强烈,成为历史上怯弱可耻的一个朝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更认可材料中的哪种观点,并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阐述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宋代是中国古代社会完全成熟和高度发达的阶段,宋代科举取士空前之多,正是与宋代社会的高度发达密切联系的。重视门第的九品中正制是维护士族地主利益的选官制度;而不问家世的科举制则为庶族地主进入仕途开辟了道路。科举制正是在庶族地主的兴盛、士族地主的衰败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摘编自张希清《中国科举制度通史·宋代卷》


从材料中提取一个观点,并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来自材料,任意一点或整体均可;论证须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3-10-05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忻州市静乐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文明的交流与发展]

材料   作为不同地区的文明,因文明的属性不同,其创造的相关成果也各不相同。……从历史上看,一个文明可以和一个国家重合,也可以在空间上超越一个国家。一个文明可以包括国家的一种类型,也可以囊括国家的多种类型。……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历史与习俗,孕育了不同的文明,而不同的文明又为人类的进步提供了丰厚的滋养。迄今为止,世界上的文明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

——摘编自杨共乐《文明与文明观刍议》

请以“文明的交流与发展”为主题,任选角度,自拟标题,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