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1 . 【文化的离异与回归】

材料   离异与回归是人类文化史上经常交替出现或相互伴生的两种趋向,也是文化史研究带有永恒魅力的重要课题。资本主义发展最早的西欧是一种类型。那里的离异,主要表现为对于中世纪千年黑暗的批判与背离;那里的回归,主要表现为从希腊、罗马古代精神文明中寻求人文主义的力量源泉。长期沉睡于中世纪落后状态的东方又是一种类型。这里的离异,首先表现为向西方近代文明的模仿、学习与趋近;这里的回归,则主要表现为从传统文化中寻求本民族的主体意识,以求避免被先进的外国文明同化。

——摘编自章开沅《离异与回归:传统文化与近代关系试析》

请以“离异与回归”为主题,任选角度,自拟标题,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2024-05-22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北省黄冈中学高二下学期5月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
2 . 近代中国,国歌从无到有,又随着政权的几度变更,不断更换,每一首国歌的出现都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国歌演变中的历史

材料   “巩金瓯,承天幬,民物铁凫藻。喜同胞,清时兴遭。真熙嗥,帝国苍穹保。天高高,海滔滔。”

——1911年10月《巩金瓯》

“东亚开化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民国荣光,锦绣山河普照。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

——1912年初《五旗共和歌》

“中华雄踞天地间,廓八埏,华胄以来昆仑巅,江湖浩荡山绵连。勋华揖让开尧天,亿万年。”

——1915年5月《中华雄踞天地间》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近代中国国歌的演变自拟一个论题并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
2024-05-21更新 | 1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河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押题(一)历史试题
2024·江西·模拟预测
论述题 | 较难(0.4) |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美国学者福山于1992年出版了《历史的终结与最后的人》,该书主要观点有以下三点。一、20世纪末,从苏联、东欧到拉美和亚洲,“强权政府”大面积塌方;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自由民主”的政治制度、市场经济和意识形态胜利,而且人类历史将“终结”于西方这种状态。二、西方应该“帮助”其他国家建立西方式的“民选政府”。三、科技及其引起的工业化是历史的重要动力,并将导致所有国家和地区“奔驰在同一条道路上”。该书引起广泛讨论。美国《华盛顿邮报》赞其“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著作,对目前全世界的变化的深刻研究”;中国译者表示其立场及观点是错误的,仅就当时主要的一些现象就妄下断言的研究方法是“偏颇”的,拉美大部分学者也持此议。

——摘编自(美)弗朗西斯·福山《历史的终结与最后的人》等

选取材料中该书至少两点主张,结合所学世界现代史知识,就该书存在的不妥之处进行论证。(要求:结合史实,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024-04-17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2024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猜题卷(八)历史试题
2023·全国·模拟预测
论述题 | 较难(0.4) |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如何理解冷战遗留问题?第一,在时间限定上,冷战遗留问题是从冷战开始到冷战结束这个历史时段内产生的地区或全球性问题。第二,在特征上,冷战时期产生的国际问题为数众多,不是全部都具有冷战的特征,例如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全球“能源危机”,它是欧美日等西方大国与第三世界的石油输出国组织进行能源的控制、掠夺与反控制、反掠夺的斗争,这不是由于冷战而产生的国际问题,不具备冷战特色。作为冷战遗留的问题,必须是由于冷战而产生的问题。第三,在延续性上,冷战遗留问题随着冷战在全球的结束而并没有得到解决。东西两个德国就是随着冷战的结束而合并,分裂状况最终和平地解决了。但相类似的朝鲜半岛南北分裂问题则不同,朝鲜半岛问题就是典型的冷战遗留问题。五十多年过去了,朝鲜半岛还处于分裂状态,“冷战”阴影挥之不去。第四,在去冷战色彩方面,这些问题虽然在冷战结束之后发生了变化,但在一定程度上还有某些甚至非常浓重的冷战特征。

——摘编自钮维敢《论冷战结束的亚洲模式和欧洲模式》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冷战遗留问题”,提取一个论题并加以阐释。(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不得使用材料中所提及的史实。)
2023-12-06更新 | 60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信息卷(七)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长期以来,学者们就历史上是否存在工业革命争论不休,即使承认工业革命是一场经济大变革的学者,也开展了渐进论和突变论的争论。根据探讨主题的不同,下列几种观点颇具有代表性。第一种观点,认为工业革命是人类历史上一次人与人之间经济交易方式的大变革,因为这一时期出现了正式的、竞争的、非个人的商品和生产资料市场。第二种观点,强调工厂结构和规模的变化,或者说工厂制度的兴起。第三种观点,认为应重点分析当时出现的一些宏观经济指标的变化,如国民收入的变化、资本形成率和总投资率的增长、劳动力的增加和构成变化等。第四种观点,认为技术变化是工业革命时期最根本的特征,应重点研究这一时期发明和新技术的传播,甚至可以用“被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来形容工业革命时期的技术变化。

——摘编自舒小昀《工业革命定义之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个重要思想,也是一种美好社会理想,就是“天下大同”。所谓“天下”者,是所有人所有民族所有国家共有之天下。所谓“大同”者,《礼记》中说:“天下为公,是谓大同”;《吕氏春秋》中说:“天地万物,一人之身也,此之谓大同。”基于“天下大同”,中国的古贤们还提出了“民惟邦本”“国以民为本”的民本主义。所谓“以民为本”,就是倡导社会经济、政治、活动和治国理政工作,要服从和服务于天下民众共同利益,实现“安民”“富民”“乐民”。西汉著名的政论家贾谊就说过:为政者应“以富乐民为功,而以贫苦民为罪”。当然,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里,统治者没有也不可能贯彻实行“天下为公”“以民为本”,没有也不可能真正“安民”“富民”“乐民”。但是,“天下大同”和“以民为本”这种体现人民性、民主性的先进思想和美好社会理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却一直为致力于社会进步的志士和劳动人民在不断追求和长期实践斗争中传承下来。

——摘编自滕文生《天下为公:中华文明的世界贡献》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章太炎在1918年时说:“六七年来所见国中人物,皆暴起一时,小成即堕。”重要的是,“一国人物,未有可保五年之人,而中间主于干之位遂虚矣”。胡适在同一时期也注意到同样的现象。他在1919年感叹说:“十年来的人物,只有死者能保住盛名。”1927年,新文化运动的追随者梁叔莹责备胡适一辈说:“这些老少年们还没有做完他们前驱的工作,还没有把一班人带上新时代的坦途.上,他们便撒手不管了。”

——摘编自罗志田《近代中国社会权势的转移:知识分子的边缘化与边缘知识分子的兴起》


围绕材料,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需史论结合。)
2022-03-12更新 | 132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西省上高二中2022届高三下学期第八次月考(3月)文综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