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某中学高一年级成立了历史老师指导的历史学习兴趣小组,小组同学在学习了《中外历史纲要(上)》的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后,历史老师提出了一个研究性学习课题——《晚清政府遭遇国家治理危机》,要求同学们就此课题搜集相关史料。经查阅各种图文资料及相关历史资源网站,同学们主要搜集到如下史料:

湘军,淮军发展史。
八国联军侵华时,清朝地方督抚在东南地区搞起了“东南互保”
清晚期以来,湖南省多次颁布“米禁”政策(由禁止出洋甚至发展到禁止出省)。
袁世凯在天津小站编练并执掌北洋新军。
清末各地督抚向朝廷奏报的民变匪患丛生的电文,这些上报的电文基本杳无音信。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晚清政府遭遇国家治理危机”这一宏观历史视野,自拟一个具体论题,并予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2022-03-04更新 | 18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信阳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胶济铁路与近代山东

1904年建成通车的胶济铁路,东起青岛站西至济南站,是山东最早的铁路。某班级以“胶济铁路与近代山东”为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搜集了如下史料。

【资料夹】

①清末民初,济南老字号瑞蛱祥绸布店,由专营土布转为主要经营洋布、呢绒等。益都(今青州)民众用洋纱织成的布料做衣服,手纺土布已几不可见。

《胶济铁路经济调查报告》(三)②1905年,胶济铁路运输货物310482吨,到1913年,增加到946610吨。花生、核桃、豆类等原来只在产地附近销售的农产品均经胶济铁路运往青岛,再经海运输出。

——《胶济铁路史》

③益都杨家庄,未有铁路时,是一个偏僻的小村,无商业可言;有了铁路后,成为一个商业繁兴的集镇。单就烟叶交易一项,每年成交值,约有一百万元。

——《胶济铁路经济调查报告》(四)

④吾邑人情质实,安土重迁久成习惯,然数十年来,生齿日蕃,物产所入渐有不给之势,(胶济铁路开通后)则多有远游异域以谋生计者,此亦习俗之稍变于前也。

——孙维均《安邱续新志卷八风俗考》

⑤中国传统社会生活节奏缓慢,不讲求精确计时。胶济铁路开通后,司机严格按照规定时间开车与停车,不可早到或迟到,乘客也严格按照时间出行。

——赵建修《胶济铁路杂忆》

⑥清末民初,整个临清(运河沿岸城市)市井萧条,较之全盛之时已然面目全非,聊城、德州的情况也差不多;1905年青岛的贸易额比1900年增长了4.6倍,1910年青高的贸易总值已在全国各通商口岸中居第6位。

——《近代山东沿海通商口岸贸易统计资料》


从资料夹中任选三则材料,围绕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3 . 【历史上的革命】

材料   小明同学参加了以“历史上的革命”为主题的班级探究学习活动,他们搜集的材料目录如下:

名称时代影响
农业革命新石器时代(约10000年前)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的生产者,农业、畜牧业开始产生
商业革命15世纪以后欧洲的贸易格局发生变化,世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科学革命16至17世纪形成了理性化的思维方式,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光荣革命17世纪英国成为第一个君主立宪制国家
工业革命18世纪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文学革命20世纪开始使用白话文,促进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成为民族文化转型契机
革命是推动历史发展进步的重要动力。围绕“历史上的革命”,任选一个或多个角度,自拟论题,展开论述。(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表是小明同学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搜集到的资料

宗教

唐大秦景教(基督教)流行中国碑,西安碑林博物馆藏。

科举

按规定外国人应参加宾贡科考试,大食人李彦升参加科举考试,并考中进士。

婚姻

《唐律·户婚》从法律上承认了成年男女有自主择偶的权利;李唐皇室的公主和宗室女多有再嫁者,二嫁、三嫁不在少数:民间女性也有择偶权和离婚权。

政治

贞观年间、唐太宗大规模地任用蕃将,并以蕃将为其武官的主要组成部分;武则天称帝后,入朝蕃将群体成为武周政权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

长安居住着来自欧亚各地的侨民,唐朝妇女常常身披仿自印度的披肩、头戴步摇(一种流行于萨珊波斯的耳环),男子“着胡帽”更是司空见惯的现象。
结合材料和所学唐朝知识,为该研究性学习拟定一个合理的论题并展开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
5 . 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内容,是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华中学高一年级同学在研究性学习探讨这一专题作了如下搜集:

资料一

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两个方面。

专制主义是中央领导机构的决策方式,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它具有世袭性、独断性和随意性。

中央集权是针对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资料二

形成、发展和演变过程

(1)初步形成—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废分封、行县制,实行中央集权;

(2)正式建立—秦朝: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3)巩固—西汉: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实行刺史制度;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4)完善—隋唐:三省六部制、科举制

(5)加强—北宋:“二府三司制”削弱相权;将地方行政权、财政权、军权、司法权全部收归中央。

(6)新发展—元朝:行省制度

(7)空前强化—明清:明朝废丞相,清朝设军机处。

(8)消亡—中华民国:1912.2.12清帝退位。

资料三

基本矛盾及发展趋势:

两大基本矛盾: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发展趋势: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

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班上同学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一问题展开研讨,形成了两种观点:一种认为积极作用是主要的,一种认为消极作用是主要的。你赞同哪种观点,请说明理由。
(说明:可以选取一种观点作答,也可以另有其他观点,只要有理有据,史论结合即可。)
2023-03-15更新 | 98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梅州市兴宁市下堡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中国与世界]

小楚同学在进行历史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发现某杂志以“中国史与世界史的融合”为主题开展了一期专题讨论,原刊编者按如下

今日之中国,不仅是中国之中国,而且是亚洲之中国、世界之中国。新时代中国史学,既要立足中国,又要放眼世界,推动历史学相关学科融合发展。中国史与世界史的对话与融合,是历史学永恒的命题,将中国史与世界史互寓其中,有助于对中国史有更深刻的诠释,有助于对世界史有更全面的认识,有助于在对人类历史的科学探索中,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解释人类文明的真谛。


请以“中国与世界”为主题,自拟命题,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征文。(要求:自拟命题,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7 . 小楚同学参加了“新航路的开辟与新世界的发现”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小组,他们展开相关理论学习与材料搜集工作,形成如下学习笔记:

◆由于欧洲水手探索世界海洋并建立起远洋贸易的航线,全球贸易和物种交流发展起来。粮食作物、牲畜品种、病菌与人类移民也漂洋过海,极大地影响着全世界的各个社会。农作物的移植和牲畜的传播改善了人类的营养状况,增加了东半球的人口。

◆大量移民和人类群体的迁移改变了美洲的社会文化图景,加速了世界人民的融合。欧洲与亚洲、非洲、美洲之间建立起了直接的商业联系,往来日益密切。

◆欧洲的航海探险,使得世界各地区相互依存,各个地区各个民族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世界的观念也从此初步确立起来。以国别和种族为主的地域性历史开始演变为相互交流、影响和融合的世界历史。

◆新航路的开辟极大地冲击了西欧的思想文化领域。它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了“地圆说”的科学性,对于自然科学的发展和全新宇宙观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新航路的开辟直接冲击了神学理论,沉重打击了教会的权威,证明了任具有认识自然界的伟大力量,把人的注意力转移到现实世界中来,激发了人民探索科学的热忱,自然科学研究成果不断涌现。

◆原产美洲的辣椒,西红柿、玉米、花生、土豆,明朝中叶之后辗转传入我国。今天,世界的植物食品中有1/3的品种来自美洲。新物种的传播与交流,促进了欧洲和亚洲人口增长和经济的发展。

◆据统计,15001800年,美洲和大洋洲约有近1亿人死于传染病,印第安人口减少了95%,主要杀手是旧大陆的病菌、天花、麻疹、流行性感冒和斑疹伤寒等。

◆新航路的开辟,各种驯养的动物,猪、马、牛、羊等被引进美洲,为美洲人民提供肉食、奶类、皮毛和畜力。小麦、燕麦、大麦等农作物,橄榄和葡萄等水果也引入美洲。

◆新航路开辟后,欧洲殖民者对美洲印第安人的残酷屠杀和传染病的流行,导致印第安人大量死亡,劳动力严重不足。殖民者将目光投向非洲,以黑人为特殊商品的罪恶贸易开始了。欧洲白种人和非洲黑种人的大规模迁移,把美洲改变为世界上种族成分最混杂的地区。如今,居住美洲大陆的是多数的白种人与明显少数的黑人、印第安人与白人的混血儿以及黑白混血儿。


通过研读,有的同学看到了新航路开辟后带来新世界的发展变化,有的同学看到了新航路带来的痛苦与灾难,有的同学看到了新航路开辟与思想巨变之间间的复杂关系等等。请任选角度,自拟论题,结合笔记中的观点与材料,并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2-02-20更新 | 273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黄冈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8 . 【古代东西方的货币】

小徐同学参加了以“东西方古代货币的产生与发展”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搜集到如下史料:

◆西方货币文化植根于地中海地区,币材多用金、银等贵金属,以适应大宗对外贸易需要;钱币图饰多为人物头像或动物图案,铭文多记国王名字、神像和宗教颂词;形制为圆形无孔,可减少流通中的磨损。

一摘编自王永生《货币文化交流史话》

◆中国古代货币起源于天然海贝,商代中晚期就开始铸造铜币,秦统一后,用“半两”钱替代了六国货币。中国古代金属货币形态多是由古代农具演变而来,币材多用铜、铁等贱金属;技术上采用范铸或翻砂浇铸制成,圆形方孔,铭文多记币值、年号、地点等。影响覆盖朝鲜、日本、琉球、越南等周边国家和地区。

——摘编自王永生《钱币史话》

◆“钞始于唐之飞钱、宋之交会、金之交钞”。

——摘编自宋濂《元史·食货志》


阅读上述史料,以“古代货币”为主题,自拟一个具体论题,并进行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2-02-02更新 | 362次组卷 | 4卷引用:湖北省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合调研测试历史试题
9 . [民族危机与历史的变革]

荆楚中学的历史学习小组在老师带领下进行研究性学习,针对近代史上的1898年进行了如下分析:



通过以上分析,有些同学看到了中外历史的关联,有些同学看到了政治经济之间的互动,还有同学看到了晚清中国错失改革良机的遗憾教训。请选择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任意一个其它时间(年份或年代),对其进行剖析,并得出合理的历史结论。要求:写明选择的时间,分析应该表述成文,不要画图表,结论明确合理,整体论述应有逻辑性。
2021-12-30更新 | 363次组卷 | 1卷引用:新高考八省八校(T8联考)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湖北卷)
10 . 文明的碰撞与融合。

材料   以“文明的碰撞与融合”为主题的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展开了相关的理论学习与史料搜集工作,形成如下学习笔记

观点人类文明多样性赋予这个世界姹紫嫣红的色彩,多样带来交流,交流孕育融合,融合产生进步。文明相处需要和而不同的精神。

——习近平


文明必须通过交融才能发展,没有交融就没有文明。……交融在文明的产生中很重要,在文明的发展中就更重要。

——学者钱乘旦


材料
孝文帝在位时,北魏统治面临着严峻考验。鲜卑族拓跋部以“塞外蛮族”进入中原汉族的封建政治、经济、文化发达地区,落后的鲜卑统治方式与中原的先进生产方式之间的不和谐,使北魏内部各种社会矛盾日益尖锐。随着汉文化的熏陶渐染及对北魏政权面临形势的了解,加上冯太后的着意培养,孝文帝以高度的热情实行封建化改革。

——摘编自姚红艳《浅析孝文帝汉化改革态度确立的过程》


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西学东渐,西方文化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大量传入中国,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发生激烈的碰撞。在中西文化冲突和融合的过程中,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也不断地得到更新:“师夷长技”的观念更新了“用夏变夷”的观念,“维新变法”的观念更新了“尊王法祖”的观念,“民主民权”的观念更新了“君权神授”的观念,“男女平等”的观念更新了“男尊女卑”的观念。

——摘编自熊吕茂、建红英《近代中西文化冲突与融合研究述评》


“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资本主义也有计划”,二者都是经济手段或调节方式,都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共同成果。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曾经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只是随着生产力的高度社会化和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矛盾的加剧,周期性的经济危机频繁爆发,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才被国家干预下的市场经济所代替。特别是二战以后,一定的经济计划成为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采用的经济手段。

——摘编自侯信义《关于计划与市场关系的若干思考》

通过研读,有的同学看到了文明的碰撞,有的同学看到了文明的融合,有的同学看到了二者间的复杂关系。请任选角度,自拟论题,结合笔记中的观点与材料,并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2-04-03更新 | 884次组卷 | 7卷引用: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实验高级中学2022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