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5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工业革命”,也有文献将其称为“产业革命”。“工业革命”在《辞海》中被定义为:“以手工技术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过渡到采用机器的资本主义工厂制度的过程”;“国民经济各部门广泛采用新技术以及由此引起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的根本变革”。“产业革命”,最早出现于恩格斯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文中,此文将英国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工业交通运输、农业等领域发生的巨大变化定义为“产业革命”。1984年,钱学森在《科学技术讲座》的演讲上将产业革命定义为“生产体系在组织结构以及经济结构方面的飞跃变化。它是因为生产技术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所导致的飞跃”。由此可见,《辞海》中有关工业革命的第二个涵义与产业革命的定义几乎相同,即工业革命不仅使第二产业内部不同行业生产或组织方式发生巨变,而且还将扩散到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引发其他众多产业生产或组织方式发生巨变,并促使人类社会生活方式出现革命性变化。

——摘编自田露露韩超《第三次工业革命:历史演进、趋势研判与中国应对》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工业革命及其影响”自拟一个具体的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述。(要求:论题明确,论述充分;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秦汉至晚清二千多年间,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各有大致不变的方面,但就总的趋势而言,这些方面又并非没有变化。例如,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维持不变,但土地私有日益发展,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这些变化是平和的、渐进的和累积的,从变化迅速的现时代或短时段的眼光看,社会不免呈“停滞”或“缓进”之象,但它的内部实在又酝酿并产生了相当的变化。

——改编自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

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古代历史某一方面的“变与不变”加以阐述。(要求:自拟标题,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严密,阐述时不能抄写材料所举事例。)
2021-06-08更新 | 7128次组卷 | 66卷引用: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咸林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龙图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它经过了以下演进历程(如下表):

时期特征代表图像
先秦
——
秦汉
春秋战国时期的龙继承了前代龙所具备的沟通天地、影响云雨河泽的身份,形成了自由、生动的艺术风格。受阴阳五行学说的影响,龙图像含义多以阴阳交合为主旨。

秦汉时代是龙图像盛行、普及的时代。这一时期,龙图像有着气吞山河的大度。龙或作为沟通天、人、地三界的媒介,或作为神仙及墓主灵魂的坐骑,出现在各种艺术作品中。

魏晋
——
隋唐
隋唐时期龙图像具有丰满富丽、强劲健壮的特点,形成了中国传统龙图像的完美形象。同时,也开始出现了限制使用龙图像的趋势,以维护帝王对龙的独享。

五代
——
明清
宋元时期龙与帝王渐渐合为一体,大量供皇室、贵胄们使用的器物上都装饰有严峻威猛的龙形;元代艺术家对龙图像的五代改进与设计,迎合了当时社会上淡化龙的宗教含义、强烈追求其审美情趣的需要。

明清两代是龙图像发展的成熟期,龙成为最高统治威仪的象征,代表着权力与地位,对龙的使用限制更加严厉。

——整理自汪田明《中国龙的图像研究》等

根据上表,请选择二个及以上的信息,提出一个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逻辑严密。
2024-05-14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泉州市泉州一中、泉港一中、厦外石狮分校三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关于“工业革命中普通劳工生活水平”的问题,在20世纪英国历史学界曾引发一场激烈而持久的争论。1929年,克拉潘的《现代英国经济史(第一卷)》出版,书中提出: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期,劳工生活标准在实际工资、居住条件等方面都有所改善,以往“工人阶级的一切一切都每况愈下”的观念是缺乏实证性依据的。哈蒙德提出反驳:更多更好的食品与衣物代替不了工业化对生活质量的破坏。30年代以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加入争论,并在五六十年代达到最高峰,形成了观点截然相反的两个对阵营垒。

乐观派悲观派
劳工的生活标准并没有因为工业革命而恶化,并从1820年左右不断得到明显改善。工业革命开始后,劳工的生活标准不断恶化,而且工业化本身即是导致恶化的重要原因。
生活标准指的是“物质生活条件”,是一些可量化的物质性指标,如货币工资、实际工资、物价水平、消费品结构等。生活标准包括更广泛的内容,即生活的“质”的方面。“财富的大部分明显是劳工自己的劳动成果,却又以同样明显的方式落到了雇主的手中,用心理学的观点看,这种现象在人们的感觉中十分酷似生活水平的下降”。
“改善”是一种一般趋势,是整个劳工阶层的平均状况。用实际工资的平均值来说明劳工的生活标准没有意义,因为它忽略了各地区和行业之间、熟练技术工人和占大部分比例的非技术工人之间存在的较大差异。
经济的持续增长必将带来生活标准的普遍改善。尽管工业革命期间人均产出不断增长,但收入分配的比例却不利于劳动阶级。

——摘编自徐滨《英国工业革命中劳工生活标准的争论与辩驳》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世界近现代史知识, 对材料中的观点(整体, 任意派别、学者, 或任意一点均可) 提出自己的看法, 并予以说明。(要求: 看法具体明确,不能简单重复材料中的观点, 说明须史论结合, 表述清晰。)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我国古代乡村治理事实上承载统计户籍、组织生产、赋役催驱、维护治安、教化民众五大重要任务。政府管控不断深入基层、乡约政教化、乡官差役化是演变的重要趋势,呈现出政社互动的特征。总体上看,我国古代乡村治理演化是一个有继承有发展的过程,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模式与发展规律,形式上日益走向精细化,反映了政府管控的不断深入,国家政权与基层社会互动的持续加深。我国古代乡村治理和基层治理中政府与社会绝非“二元区分”,更多是“二元综合”或“二元合一”。

——摘编自王伟进陆杰华《政社互动:我国古代乡村治理的演进特征及其影响》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材料整体或者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展开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昨日更新 | 9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阜阳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动下,资本的区域性被彻底消解,伴随着广阔的国际市场及开放的国际贸易体系的构建,资本的网络化随之而来。资本网络化流动和扩张的趋势,从经济领域开始,向着文化领域延伸,经济全球化的直接结果之一就是文化全球化。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国与国在文化贸易场域中的竞争趋于白热化。

——摘编自徐望《文化全球化时代的国际文化贸易形势分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经济全球化与文化”拟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阐述完整,逻辑清晰)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洋务运动首开学习西方医学教育办学经验的先河,为中国传统中医教育注入了全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打破了中国医学教育单一中医学课程结构的框架。新中国成立初期,以苏联为师,形成了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设置新模式。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0世纪末以来,随着世界经济的加速发展、全球化趋势的不断深入和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迅猛推进,高等医学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我国医学教育课程设置不断优化,逐步形成了新的理念,一种新型的复合型课程体系正在形成。

——摘编自黄睿彦《近现代中国高等医学教育课程设置的历史变迁与启示》

根据材料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 (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完整。)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

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情况北宋(71)南宋(62)
高级官员208
中级官员1510
低级官员128
无官职记录2436

材料二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

   

材料三   一、德业相劝:德谓见善必行,闻过必改……业谓居家则事父兄,教子弟,待妻妾,在外则事长上,接明友,教后生,御僮仆。二、过失相规:……同约之人各自省察,互相规戒,小则密规之,大则众戒之。三、礼俗相交:礼俗之交,……值月主之,有期日者为之期日,当纠集者督其违慢。凡不如约者,以告于约正而诘之,且书于籍。四、患难相恤:……凡有当救恤者,其家告于约正,……若不急之用,及有所妨者,则不必借。

——摘自《吕氏乡约》

材料四   宋代社会、宋代文化的特点如果用一种较为简单的方式来概括,就是出现了“平民化、世俗化、人文化”的趋势。所谓平民化,是指普通民众具有比以前更多的生存发展机遇,受到社会更多关注。世俗化,主要是指关注俗世生活的取向。人文化,则是指更加关心“人”自身的价值,社会价值取向相对理性,关注人的教养与成长。

——摘编自邓小南《宋朝的再认识》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材料四的观点。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有学者运用文献计量的方法,基于中国知网文献数据库,对两宋时期的历史进行文本挖掘分析。下面是出现较多的词汇:

参知政事、南北面官、榷场、转运司、糊名法、节度使、通判、天子门生、禁军、猛安谋克、寒门等。

——摘编自李华瑞《近二十年来宋史研究的特点与趋势》

从材料中提取三个关联的词语,并据此拟定论题,结合中国古代史相关内容进行论述。(要求:写出关联词语,论题明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史学突破传统,历史的解释也呈现多元的趋势,如表所示是学者根据不同史观对西方早期殖民扩张和掠夺的影响作出的解释。   

史观解释
1)革命史观新航路的开辟拉开了西欧殖民扩张的序幕,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和法国相继登上了殖民舞台,在这一殖民扩张过程中,美洲的传统社会遭到灭顶之灾,大量印第安人遭到屠杀。为弥补美洲劳动力的不足,大量非洲黑人被掳掠到美洲为奴,这就是臭名昭著的黑奴贸易。黑奴贸易使非洲丧失了大批精壮劳动力,导致黑人的家园遭到破坏,非洲社会经济倒退
2)现代化史观
3)文明史观
4)全球史观
5)生态史观

——摘编自葛会伟《多元史观解读“早期殖民扩张与掠夺”》

选取表格(2)(3)(4)(5)中的任意两种史观,借鉴革命史观的解释对早期殖民扩张和掠夺的影响进行阐述。(要求:写清序号,条理清楚,史论结合)
2023-05-01更新 | 66次组卷 | 2卷引用:【好题汇编】纲要下期中冲刺(高频论述题60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