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671 道试题
1 . 人类文明发展史,就是一部多元文明共生并进的历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千百年来,来自不同自然环境、拥有不同历史记忆的族群,在独特的实践中形成了自身特有的文化属性。拥有相似文化信仰的群落,以文化认同的方式建构起对文明的归属,塑造了文明下的鲜明身份。不同的语言思维、文化信仰、传统习俗汇聚交织,塑造了多彩缤纷、熠熠生辉的文明篇章。

——摘编自李远《以深化交流互鉴开创全球文明发展新时代》

材料二   西部亚洲、中部亚洲在东方与西方文化交流事业中一直扮演着“桥梁”的角色。这些“桥梁”不仅传送东方文明到西方,而且也传送西方文明到东方;同时“桥梁”自身独特的文化对东西方文明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如下图所示:

(注:古典文明指古希腊、古罗马文明)

——摘编自陈恒《文明的汇聚与传播——古代世界文明之交流》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世界古代史相关知识,提炼一个观点并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层次清楚)
今日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常德市沅澧共同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二战后,全球政治经济格局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变革,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都进行了深刻的调整与改革。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序号内容出处
1凯恩斯主义成为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础,国家干预经济成为常态《西方经济学史》
2苏联模式在战后初期取得显著成效,但随后暴露出诸多问题,促使东欧和中国等国家进行改革《社会主义国家改革与发展研究》
3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进行了改革,尝试引入市场机制,但未能摆脱经济困境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史》
4

中国改革开放引入市场机制。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社会的巨大变革

《中国改革开放史研究》
5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后,部分社会主义国家转向资本主义,但资本主义国家也吸收了社会主义的某些理念和实践《二十世纪世界历史大事年表》
6全球化进程中.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等领域展开广泛合作与交流《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关系研究》
根据材料,提出一个观点,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今日更新 | 4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强基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联考(期中)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7世纪的西方人看来,“中国人的价值观念更加文明和礼貌”,中国是“欧洲的典范”,中国的伦理和德政是解救邪恶的正确道路。明朝万历年间来到中国的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在写给家人和教会高层的手稿中,中国是这样一种形象:虽然名义上远在天边的皇帝是国家统治者,实质事务确是由经过考试制度拔擢的文官系统掌控,日常生活则由复杂的风俗习惯所规范,如此,社会和谐才得维持。

18世纪晚期,西方逐渐出现批评中国的声音,马戛尔尼就在日记里描绘着清朝的落后和愚昧。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社会、道德、宗教、样貌等,遭到西方的全面批判,“劣等他者”成为描述中国形象的主要内容。

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学者施爱东对于西方与中国形象相关的漫画和插画进行研究。1618世纪的欧洲人很少深入中国内地,图书插画中的中国元素,除了贯穿于整个1619世纪的大辫子,出现频率最高的中国元素主要是汉子、佛塔、凉亭、商铺、轿子、码头、牌坊、灯笼、纸伞、对联、拱桥、打牌、喝茶、放风筝等,这些插画表现了一个宁静安乐的异域东方。19世纪大量西方商人和冒险家开始深入中国内地,图书插画中的中国元素也相应的扩增了。前两个世纪出现的中国元素依旧会出现在19世纪的插画中,但是,从出现频率看,表现宁静安乐的元素明显偏少,出现频率最高的是颓废的鸦片烟管、戴枷的囚犯、路边的乞丐、求神拜佛的男女、阴沉的街道、女人的小脚……

——摘编自《西方视野里的中国形象》《欧洲十八世纪中国热》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西方构建的中国形象的演变”,谈谈你的认识。(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
今日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6世纪起,西方文化大建入侵亚洲和拉丁美洲。西方文化在这些土地上开始占据重要、甚至主流地位。但是,亚洲和拉美的民族文化并未因遭遇殖民而消散,反而随着民族意识的觉醒而不断发展。亚洲的儒学文化与西方文化有着根本的差异,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却将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譬如新加坡社会融合儒学文化与西方文化,形成了依赖家庭的凝聚力、影响力来维持社会秩序,传承节俭、刻苦、孝顺、敬老、尊贤、求知等美德的新文化。在拉丁美洲,几百年间,原生的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不断冲突、融合。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小说《巨翅老》就展示了这种欧洲殖民文化与拉美文化尴尬的“混杂状态”,但这种融合最终形成了追求相互沟通与理解、多元共存、博采众长的新拉美文化。

——摘编自范景兰、 侯宣辰《后殖民批评视域下<巨翅老>的文化意蕴解读》等

近代以来,亚洲和拉丁美洲长期遭受西方殖民侵略,外来文化和不同区域的本土文化长期并存、结合、发展。请根据材料,结合近现代亚洲及拉丁美洲某一国家或地区 文化发展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今日更新 | 5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农垦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阿拉伯人通过将实力雄厚的部落结为联盟,加强了统治。在进行统治时,阿拉伯人并不拘泥于民族,而是以伊斯兰教为纽带把各个民族维系在一起,通过这种方式,阿粒伯人和波斯人建立了合作机制。这样一来,实现了由通过军事征服的“征服时代”向从事经济活动的“经济时代”转型。……阿拉伯帝国的中心从与地中海相连的地区向与印度洋相连的地区转移,印度洋被纳入阿拉伯帝国的版图,同时,阿拉伯帝国的经济活动中心也从干燥的地中海,转移到干燥地带和湿润地带的连接处,并进入将东非、西亚、印度、东南亚、中国南部连在一起的印度洋,阿拉伯帝国转型成为陆地和海洋的大商业帝国。

——摘编自【日】宫崎正胜《大国霸权;5000年世界海陆空争霸》

材料二   古代中国与阿拉伯作为亚洲两大异质文明的载体,通过贸易上的相互弥补,器物文明层面的彼此借鉴,宗教文化方面的交流融通,发掘和吸纳有益养分,以满足各自所需,从而推动了社会发展和进步,也对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

——摘编自王铁铮《历史上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的交往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阿拉伯帝国统治的主要待点,并分析其兴起和发展原因。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对材料中涉及的观点分别加以说明。
今日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佛山市七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联考历史试卷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为美国画家约瑟夫·克普勒于189。年前后创作的一幅漫画,原名《参议院的老板们》,反映了19世纪末美国垄断资本主义急剧发展的社会背景。

提取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对19世纪末美国出现的“托拉斯”加以阐释。
今日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强基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联考(期中)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两千年来,丝绸之路始终主宰着人类文明的进程。它将中国太平洋沿岸和非洲的大西洋海岸联系在了一起,使波斯湾和印度洋之间的货物流通成为可能,同样还有穿越亚洲之脊、连接城镇和绿洲的陆上通道。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帝王、军队、商人、学者、僧侣、奴隶,往来在这条道路上,创造并传递着财富、智慧、宗教、艺术、战争、疾病和灾难。2013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宣布“一带一路”创想之时,他是在重新唤起人们对于那段很久之前就已经熟悉的繁荣回忆。他的有关促进贸易发展、投资海陆通道并与各国建立合作交流关系的想法,都是基于一种常识-即今日纵横交错于亚洲,将中国与欧洲、里海、高加索山脉、波斯湾和东南亚各个角落连接在一起的新交通干线,追随的正是当年那些带着货物和信仰四处奔波的旅行者和圣贤者的足迹。

——摘编自彼得·弗兰科潘《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丝绸之路”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成文。)
昨日更新 | 8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运城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科举夙为外人垢病,学堂最为新政大端,一旦毅然决然舍其旧而新是谋,则风声所树,观听一倾,群且刮目相看,推诚相与。……且设立学堂者,并非专为储才,乃以开通民智为主,使人人获有普及之教育,具有普通之智能,上知效忠于国,下得自谋其生也。其才高者固足以佐治理,次者亦不失为合格之国民。兵农工商,各完其义务而分任其事业。

—摘自张之洞、袁世凯《会奏请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1905年9月2日)

昨日在县,同人皆言科考一废,吾辈生路已绝,欲图他业以谋生,则又无业可托,将如之何?……日来凡出门,见人皆言科考停止,大不便于天下,而学堂成效未有验,则世道人心不知迁流何所,再阅数年又将变得何如,有可忧可惧之端。

—摘编自刘大鸭《退想斋日记》(1905年10月17日)

根据材料,结合相关史实,自拟题目,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史实充分,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昨日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强基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与传统“夷夏”观的演变密不可分。不同历史阶段“夷夏”观念有不同内容,如下表所示:

时期内容
夏商时期人们对于居四周及文化上与内地文化不相同的民族称之为“夷”。自称为“夏”或“华”
两周时期内地华夏礼乐文明日益完备,与周边民族差距不断拉大,从而助长了华夏族文明的优越感。至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提出“夷夏之辨”的理念,认为华夷有别、要严守“夷夏之大防”
秦汉时期秦朝结束了春秋战国的动荡格局,首次实现了华夏“大一统”。汉文帝、景帝时由于国力上的劣势,仍沿袭先秦时期“华夷之辨”思想;汉武帝在民族关系理念上倡导“以夏化夷”,纳“夷秋”于华夏,实现“华夷一统”
魏晋南北朝在儒家“大一统”观念影响下,各政权都以华夏礼乐文明承袭者自居,坚称自己“奉天承命”,以“大一统”为政治目标,并指责其他政权为“僭伪”
隋唐时期隋文帝实施“守御安边”之策,隋炀帝“混一戎夏”,唐太宗对各民族“爱之如一”,“夷夏大防”的传统民族观被打破,开启了“胡越一家,自古未之有也”的大格局
宋朝“华夷之辨”的呼声又趋激烈。北宋石介在其《中国论》中严格限制了“华夷”之间的文明界限:四夷,外也;中国,内也。天地为之平内外,所以限也。夫中国者,君臣所自立也,礼乐所自作也,衣冠所自出也
元代宫廷和军政官署大量使用“华夷一统”“华夷混一”等概念,汉族士人多谨慎地称之为“混一”,如“混一华夷”“华夷混一”
明朝盛行“华夷一统”,又兼用“中华一统”,朝野上下多认可“华夷混一归真主,宇宙弘开属大明”的主流价值观
清朝皇太极继位不久便提出“满汉之人,均属一体,凡审拟罪犯、差徭、公务,毋致异同”。乾隆认为“夷狄而中华,则中华之;中华而夷狄,则夷狄之”,完善了“华夷一体”的观念

——摘编自段超《从“夷夏之辨”到“华夷一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思想史考察》

选取中国古代史整体或部分或某个朝代,对材料中的现象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加以阐述。(要求:看法具体,史论结合,论据充分,表述清晰)
昨日更新 | 98次组卷 | 3卷引用:河南省许昌市襄城县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以余所见宋太傅荆国王文公安石,其德量汪然若干项之陵,其气节岳然若万初之壁……其所设施之事功,适应于时代之要求而救其弊。以不世出之杰,而蒙天下之垢……吠影吠声以丑低之,无异于元枯、绍兴之时也。……公之志,在制兼并济贫乏,变通天下之财,由国家酌盈剂虚,以均诸全国之民,使各有所藉以从事于生产。……其青苗、均输、市易诸法,皆本此意也。荆公兴举民政、财政,其条目班班可考,其本意无一不出于利民……易征摇之性质为赋税之性质,以财产之高下列为等第,富者所征较重,贫者所征愈微,其尤贫者,则尽豁免之。有近于国家社会主义,为今世西洋诸立宪之国所犹未能行者也。……三代以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

—摘编自梁启超《王荆公传》(1908年)

请简要评析梁启超在《王荆公传》中对王安石的评价。
昨日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强基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