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图是统编版高中教科书《选修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教材目录

结合上述材料,围绕“文化交流与传播”这一主题,自选一个或多个角度,拟定一个论题,运用相关史实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成文)
2024-05-08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第一百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青海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2 . 中华文明的特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这是中华文明有别于世界其他古老文明最突出的特点。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决定了一个坚强统一的国家是各族人民的命运所系。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以和为贵”的理念始终渗透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之中。

阅读材料,选择中华文明的两个特性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内容加以阐释。
要求:观点正确,论证充分,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3 . 工业化时代的世界大势

在这一阶役(17501914年),发生在北美英属殖民地13个州的第一次革命,受到了启蒙运动中自由和平等思想的滋养,这些思想随着贸易物资和移民从欧洲来到了美洲。从这里,美洲革命的成功又启迪了法国思想家。美洲革命和法国革命的成功接下来又激发了海地和拉丁美洲的革命,打碎了那里的殖民锁链。与此同时,革命开始形成了以民族国家为基础的认同,并且这种民族国家的认同迅速传遍全世界。到19世纪,工业化带来的新技术(包括铁路、蒸汽船和电报)使得思想、贸易物资和人们能够来到更远的地方,穿越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遥远的距离。随着西欧的新兴国家、北美、俄国和日本开启了各自的工业化进程,工业化的全球影响加强了。这些强国接着将工业技术传到了世界上的每一块大陆。工业强国(特别是欧洲人和他们在北美的后裔)凭借技术优势征服和占领了亚洲、非洲和大洋洲的广大地域。因此,在20世纪之初,主要的工业强国已经把世界划分成了大帝国,贸易、资源开发和移民的网络联系了每一个帝国。

工业和帝国锻造出来的全球联系网络并没有哺育出和谐。恰恰相反,全球范围内出现的民族主义刺激了对自然资源、战略要地和国际地位的激烈竞争。而且,工业强国和帝国列强逐渐以种族优势为自己对世界的占领进行辩护,在所有被征服和被压迫的民族中间制造了不和谐。这种不和谐,与列强之间的纠纷结合起来,造成了激烈的冲突,使得20世纪成为人类历史上最暴力的时代。

——摘编自本特利《简明新全球史》

结合所学,任选材料中的三个视角进行解读。
4 . 论述题

14—15世纪,欧洲爆发黑死病,人口死亡过半,生产停滞,许多地区发生严重饥荒;英法之间爆发 了百年战争,带来经济和社会秩序的混乱。“衰落论”侧重分析危机产生的原因和具体表现,以繁荣稳定的中世纪盛期为参照,强调中世纪晚期与中世纪盛期的联系与差异。另一方面,14—15世纪,西欧各国商品经济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封建庄园制度逐渐解体,推   动了文艺复兴产生和新航路的开辟。文艺复兴冲击了封建秩序,促进了思想解放。15世纪前后,西欧国   家封建割据势力遭到削弱,中央集权加强,为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转型论”侧重探讨“危机” 的结果和影响,强调西欧中世纪晚期与近代历史的联系,认为危机推动了西欧社会形态和国家形态的近代化转型。

总之,历史解释的角度、标准各有不同,有主观性,因此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认识。20世纪30年代西方经济大危机,促使史学界开始将“中世纪晚期危机”作为重要研究主题。谈谈你的认识?
2024-05-05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第四十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朝的制度,虽大体承袭隋朝,太宗君臣的朝气,却能使旧制度的优点发挥尽致。同时在行政技术上也有不少的改进,有关这方面的重要改革方案,大都颁行于贞观元年至五年(627-631)的几年间。例如隋时对中央最高行政机关的尚书、中书、门下三省,并未能明白厘定其职权以及其相互的关系。到太宗,乃明白规定三省的职权,使其发挥制衡作用,以杜绝偏重的流弊。其后又创立三省首长联合议政的办法,以解决相互间的争执。这类改革,都是前代所没有的。

材料二   (上左)摩尼教典籍插图,新疆吐鲁番市高昌故城出土,绘于9世纪。图下部一侧为盛开的花朵和长藤,另一侧书写回鹘文字,上部残存两个俗界人物,用金、银、红、绿等色,绚丽夺目。

(上右)景教壁画,新疆吐鲁番市高昌故城壁画。图中为“圣枝节”人们欢迎基督进入耶路撒冷的情景,是研究高昌景教的珍贵资科。

——材料一、材料二均摘自傅乐成主编《中国通史·隋唐五代史》

参考材料,运用相关史实,自拟题目,写一篇反映盛唐气象的历史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表述成文)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古代歌谣、谚语合称“谣谚”,二者都因很上口而便于传诵,是民风民心的直接体现,也能反映特定历史时期的政治文化。在宋代,谣谚流传广泛,为研究宋代历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如下表是节选的部分宋代谣谚。

类别谣谚
经济谣富儿更替做(轮流做富户)
科举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政治谣须信朝家重儒术,一时同榜用三人
社会谣近来世俗多颠倒,只重衣衫不重人
文化谣道林三百众,书院一千徒

——摘编自赵瑶丹《论宋代谣谚》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提取一个观点,并对所提出的观点进行合理阐述。(要求:观点明确,逻辑清晰、史实准确)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鱼塘风波

广东高要县沙浦公社沙一大队有集体鱼塘33亩,过去派几个劳力管理,一年最多收鱼6000斤,扣除成本和各项开支,年年亏本。1979年村民陈志雄开始承包集体鱼塘8亩,专业养鱼。1981年他完全承包了这33亩鱼塘,仅半年就产鱼万余斤,生产队不花一分钱,不出一个工,就净收入承包金4500元。后来陈志雄又把承包水面扩展分散在四个大队,并雇工进行管理。

对此当地人看法不一,争论激烈。许多基层干部和群众赞成承包,也有一些人反对,认为“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19815月《人民日报》发表《一场关于永包鱼塘的争论》一文,并由此揭起了持续3个月的全国大讨论。讨论集中在几个问题上:一是在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生产中如何正确看待能人,二是雇工问题,三是跨队承包问题,其中又以雇工问题为争论的焦点。这一争论引起中央领导的重视,一位领导同志致信中共广东省委指出“事关农村社会制度的大局,故提请省委考虑”。此信又进一步引发广东全省上下的层层讨论,广东省农委受命赴沙浦公社实地调查,并在调查报告中提出“对推行专业承包生产责任制中出现的问题,大家认为应从总结经验教训上去解决,并从政策上加以引导或限制,不宜采取通报批评的办法”。

——据季音《鱼塘风波—— 一次关于鱼塘承包问题的讨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改革开放初期关于鱼塘承包问题的讨论进行探讨。
8 .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杰出人物则对社会发展起重大作用。请从以下人物中任选两到三个人物,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的内容,概括一个主题并简要评述。
沃波尔    华盛顿     瓦特    史蒂芬孙     马克思     爱迪生     贝尔     列宁     甘地 扎格鲁尔     斯大林     卡德纳斯
2023-04-19更新 | 406次组卷 | 8卷引用:【好题汇编】第一至七单元(高频材料题14题)(天津专用)
9 . 文化传承与社会发展。

材料一   我们从来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应该科学对待民族传统文化,科学对待世界各国文化,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武装自己。在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历史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都注意汲取其中积极的养分。中国人民正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努力,其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小康”这个概念,就出自《礼记·礼远》,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追求的理想社会状态。使用“小康”这个概念来确立中国的发展目标,既符合中国发展实际,也容易得到最广大人民的理解和支持。

——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   古希腊古罗马文化被西方学术界奉为圭皋,自文艺复兴以来更明确地称之为古典文化。应该说西方的古典文化由希腊开创,罗马定的基调,并不断被传承、创造,成为西方文化一笔宝贵财富,各个时期的文化都从那里挖掘到真金白银,文艺复兴和十七世纪古典文化最为明显。

——王升《古希腊罗马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影响》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文化传承与社会发展为主题拟一个具体论题,并就所拟论题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合理,史论结合)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春秋时,孔子对西周礼乐文明进行多方面阐述,形成了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汉武帝独尊儒术,确立儒学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正统地位。魏晋玄学,唐朝佛学繁荣,传统儒学受到挑战,也促进了儒学的创新和发展。3- 5世纪,儒学在东亚和东南亚等地区流行。隋唐以后,朝鲜、日本等国的各级学校把儒学经典作为教科书,儒学成为官学。到了宋代,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形成吸收佛道思想阐释儒学的新学派一理学。明清之际,个性解放的思想出现,清初,君主专制高度发展,文字狱愈演愈烈,禁锢了中华文化的发展。16--18世纪,孔子的思想以及儒家经典传入欧洲....引起欧洲社会.上层和知识界的热烈反响。

——据冯天瑜《中国文化史》、普通高中教科书《文化交流与传播》整理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